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18: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家瑋
研究生(外文):Chia-Wei Hu
論文名稱:原住民族刑事司法制度建構芻議--邁向平等共治模式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Constructing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of Indigenous People--Toward the Mode of Co-governance among Equals
指導教授:謝煜偉謝煜偉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王皇玉蔡志偉
口試日期:2018-05-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0
中文關鍵詞:原住民族專業法庭原住民族刑事司法制度多元文化主義法律多元主義多元民族主義刑事司法管轄權平等司法共治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我國原住民族與漢人之間的法律衝突屢見不鮮,從憲法增修條文「原住民族條款」與原住民族基本法等增修以來縱已有若干減緩,然而始終無法根本地排除主流族群對於原住民族的侵害。司法院於2013年起嘗試藉由設置原住民族專業法庭(股)以解決此現象,然而此專庭(股)之設置並未以實體或程序法規的修正作為配套,則單純一個國家司法權底下分工系統的改變,是否真的能促進原住民族司法權益發展?其中尤以涉及刑事責任之持有槍砲、獵捕野生動物與採集森林產物之行為,與原住民族文化關切最深而受到最多關注。
  本文分析原民專庭(股)之組織架構以及涉及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野生動物保育法以及森林法之刑事判決後發現,該專庭(股)所促成的較偏向是個案式的正義,整體而言未能稱上帶來大幅度進展。於是本文試圖從比較法的視野,探討下一步的改革方向。首先就原住民族特殊制度建置(特別是法律與司法面向)之理論基礎,本文分從多元文化主義與法律多元主義切入,並以「墾殖者國家」當中的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為例,說明各國的原住民族刑事司法制度內涵、對於多元文化主義之詮釋以及對法律多元主義之實踐。檢討後發現,多元文化主義下的原住民族依然處於被統治地位,法律多元主義便因此無法獲得落實,生活於此種狀況下的原住民族都面臨領域/保留區內犯罪率高與被害率高的嚴重刑事司法困境。各國對此之處理方式不是將統治權力返回給各部族,而是以價值觀迥異的國家司法力量強化對他們的統治,並因此導致更多問題發生。近十幾年來雖有試圖融合國家司法體系與原住民族規範之嘗試(例如設置原住民族量刑法院),然而由於此等政策與措施並非立基於對等協商後的結果,是故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對於原住民族文化帶來更大的破壞。
  相反而言,二十世紀末期起陸續簽署國際勞工組織「原住民與部落人民公約」的拉丁美洲國家,則由原住民族領導,在各國憲法掀起一波變革,此股翻轉原住民族地位之浪潮被稱為「多元民族主義」。其中,玻利維亞與厄瓜多在修憲後承認自己為「多元民族國家」,並實質肯認原住民族規範與司法機制之效力,展現出與上開國家不同的風貌。參照此二國家實踐經驗,再藉由「國家與原住民族法律間關係」的四階段模式──不承認、過渡、順應與承認,本文依序提出我國在各個階段可行的修正建議,而最終目標是達到建立一個原住民族司法體系與國家司法體系二元並進的體系,亦即玻利維亞模式之「平等司法共治」。
Conflicts between indigenous peoples and non-indigenous peoples (mostly the Hans) in Taiwan have long been an issu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address them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 including amending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s Basic Law, but fall short of ceasing further tens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Judicial Yuan established indigenous peoples’ tribunals at all district and high courts in 2013 and 2014. However, it is debatable that without amending corresponding laws, the mere structural change can fundamentally improve judicial rights of the aboriginals.
This article therefore discusses future reform paths through the lens of comparative law. By studying distinctive institutions of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ree "settler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Australia, it first exemplifies how theories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legal pluralism have been applied to a country''s aboriginal criminal judicial system. It then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indigenous peoples in all the countries under examination are still in a subjugated position, where we have seen high crime and victimization rates in indigenous reserves. Rather than giving the aboriginals self-governing powers, each state had chosen to tighten its control with a judicial system based on disparate values. In recent decades,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combine national judicial systems with indigenous norms. Nevertheless, the aboriginals were always underrepresented and unfairly treated during the negotiation. The outcome policies have proven more detrimental to indigenous cultures.
By contrast, since the 1990s,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have signed The Indigenous and Tribal Peoples Convention (1989) of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Aboriginal tribes in those countries spearheaded movements to amend their constitutions. Plurinationalism emerged as a new concept, under which a state was perceived as a composite of multiple nations. Among thos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Bolivia and Ecuador stood out in that after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s, they recognized themselves as plurinational states and approved the efficacy of indigenous norms and judicial systems.
Taking the experiences of Bolivia and Ecuador into consideration, and using "the four-stage model of indigenous law recognition" that includes non-recognition, transition, accommodation and full-recognition, this article concludes by proposing suggestions for criminal judicial reform at each stage in Taiwan.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achieve the Bolivian “judicial co-governance among equals”, in which the judicial system of indigenous peoples parallel that of the nation.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內容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原民專庭(股)--以刑事案件為中心 6
第一節 相關討論 6
第一項 原住民族刑事司法困境 6
第二項 對原民專庭(股)發揮效能之期待 8
第二節 制度設計 10
第一項 設置時間與地點 10
第二項 強制辯護與法律扶助 11
第三項 法庭組織與審理程序 14
第四項 通譯 14
第五項 法官與檢察官 17
第六項 評析 22
第三節 刑事案件數據 27
第一項 統計方法 28
第二項 案件數量 29
第三項 有罪率 29
第四項 涉案人數比例 30
第四節 刑事案件判決 30
第一項 槍砲條例案件 31
第二項 野保法案件 36
第三項 森林法案件 41
第五節 小結 46
第三章 墾殖者國家之原住民族刑事司法制度 51
第一節 理論基礎 51
第一項 多元文化主義 52
第二項 法律多元主義 55
第二節 外國實踐──以美、加、澳為例 58
第一項 美國 59
第二項 加拿大 70
第三項 澳洲 81
第三節 小結 91
第四章 從多元文化主義到多元民族主義──以拉丁美洲為例 95
第一節 拉丁美洲歷史概述 95
第一項 ILO第169號公約 98
第二項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99
第二節 憲法改革與相關制度修正 100
第一項 整體分期 100
第二項 多元民族國家之憲政架構 104
第三節 司法多元性之實踐──以玻利維亞與厄瓜多為例 109
第一項 原住民司法裁判權劃定 110
第二項 原住民司法實踐之限制 114
第三項 與普通司法體系之競合關係 117
第四項 將法律多元性融入國家司法體系 121
第四節 小結 123
第五章 原住民族刑事司法制度修正芻議 128
第一節 理論基礎 128
第二節 朝向平等司法共治之制度修正方案 132
第一項 國家與原住民族法律之關係模式──以刑事法為例 132
第二項 過渡模式 138
第三項 順應模式 153
第四項 承認模式 162
第三節 承認模式之具體架構──以刑事裁判權劃設為中心 167
第一項 原住民族司法自治相關立論 168
第二項 具體架構 175
第六章 結論 203
附錄 208
參考文獻 223
中文文獻
一般書籍
王皇玉(2009)。《刑罰與社會規訓》。台北:元照。
布興˙大立(2008)。《自治是原住民族唯一的活路》。台北:前衛。
林柏年(2006)。《台灣原住民族之權利與法制》。台北:稻鄉。
施正鋒(2005)。《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
洪泉湖等(2008)。《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
高德義(2009)。《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翰蘆。
張翠容(2009)。《拉丁美洲真相之路》。台北:馬可孛羅。
許耀明(2009)。《國際私法新議題與歐盟國際私法》。台北:元照。
陽美花(2011)。《回家:從部落觀點出發》。台北:翰蘆。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2008)。《論原住民族集體權》。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2008)。《原住民族權之詮索》。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黃榮堅(2006)。《基礎刑法學(上)》。台北:元照。
黃榮堅(2017)。《靈魂不歸法律管︰給現代公民的第一堂法律思辨課》。台北:商周。
蔡志偉Awi Mona(2011)。《原住民族權利的變遷與發展:美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與國際組織之判決選輯及解說》。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蔡志偉Awi Mona、黃居正、王皇玉(2014),《國內原住民族重要判決之編輯及解析(第一輯)》,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蔡志偉Awi Mona、許恒達、吳秦雯(2016)。《國內原住民族重要判決之編輯及解析(第二輯)》。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蔡志偉Awi Mona、許恒達、張鑫隆、徐揮彥(2017)。《國內原住民族重要判決之編輯及解析(第三輯)》。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劉鐵錚、陳榮傳(2008)。《國際私法論》。台北:三民。
謝世忠(2017)。《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臺灣原住民族前後臺三十年1987-2017》。台北:玉山社。
謝若蘭(2017)。《在,之間:認同與實踐之間的學術研究儀式》。台北:稻鄉。
謝國斌(2013)。《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政治》。台北:翰蘆。
翻譯文獻
聯合國2013年研究報告(中文版):訴諸司法增進和保護原住民人民權利,2013年6月30日, http://www.ohchr.org/EN/HRBodies/HRC/RegularSessions/Session24/Documents/A_HRC_24_50_CHI.doc
聯合國2014年研究報告(中文版):利用司法途徑增進和保護原住民族人民權利:恢復性司法、原住民族司法制度以及婦女、兒童和青少年以及身心障礙人士利用司法制度問題,2014年8月7日,http://www.ohchr.org/EN/HRBodies/HRC/RegularSessions/Session27/Documents/A_HRC_27_65_CHI.doc
An-Nacim, A. A.(著),潘欣欣、倪世傑(譯)(2008),〈緒論〉,收於:Abdullahi Ahmed An-Nacim(編),《跨文化的人權觀點》,頁1-20。台北:韋伯。
An-Nacim, A. A.(著),潘欣欣、倪世傑(譯)(2008),〈結論〉,收於:Abdullahi Ahmed An-Nacim(編),《跨文化的人權觀點》,頁501-510。台北:韋伯。
An-Nacim, A. A.(著),潘欣欣、倪世傑(譯)(2008),〈從跨文化取徑來界定國際人權標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的意義〉,收於:Abdullahi Ahmed An-Nacim(編),《跨文化的人權觀點》,頁21-52。台北:韋伯。
Benforado, A.(著),堯嘉寧(譯)(2016)。《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台北:臉譜、城邦文化。
Galeano, E.(著),王玫、張小強、韓曉雁、張倉吉、吳國平(譯)(2013)。《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台北:南方家園。
Kivisto, P.(著),陳宗盈、連詠心(譯)(2007)。《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台北:韋伯。
Kymlicka, W.(著),劉莘(譯)(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台北:聯經。
Kymlicka, W.(著),鄧紅風(譯)(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新北:左岸文化。
Patricia, H.(著),潘欣欣、倪世傑(譯)(2008),〈制定和實踐澳洲人權法政策的文化正當性〉,收於:Abdullahi Ahmed An-Nacim(編),《跨文化的人權觀點》,頁349-400。台北:韋伯。
REYNOLDS, H.(著),虹源翻譯有限公司(譯)(2001)。《原住民族主權: 對種族、國家及國族的深思》。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Richard, F.(著),潘欣欣、倪世傑(譯)(2008),〈國際人權保護的文化基礎〉,收於:Abdullahi Ahmed An-Nacim(編),《跨文化的人權觀點》,頁53-78。台北:韋伯。
Santos, B. de S.(著),張珍立(譯)(2009),〈我們的美洲:肯認與重分配基礎典範的重新創造〉,收於:《肯認與差異:政治、認同與多元文化》,頁253-303。台北:韋伯。
Schoepp, S.(著),麥德文(譯)(2012)。《孤寂的盡頭:全世界能向拉丁美洲學到什麼?》。新北:野人文化。
Tore Lindholm(著),潘欣欣、倪世傑(譯)(2008)。〈人權文化正當性研究的展望:以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為例〉,收於:Abdullahi Ahmed An-Nacim(編),《跨文化的人權觀點》,頁455-500。台北:韋伯。
Touraine, A.(著),黃楚雄(譯)(2010)。《我們能否共同生活:在平等又歧異中共處》。台北:桂冠圖書。
Westwood, S.(著),張珍立(譯)(2009)。〈錯綜複雜的安排:肯認的政治與機制〉,收於:《肯認與差異:政治、認同與多元文化》,頁347-371。台北:韋伯。
Young, I. M.(著),陳雅馨(譯)(2017)。《正義與差異政治》。台北:商周。
專書與期刊論文
Yapasuyongu e''Akuyana(2009)。〈淺談原住民族專業法庭〉,《司法改革雜誌》,74期,頁21-24。
Stoett, P.(2005)。〈加拿大人權與多元文化政策之實務經驗分享〉,《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卷1期,頁131-140。
王皇玉(2011)。〈弱勢語言族群之接近司法權-以原住民通譯問題為中心〉,收於:法務部(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頁59-75。台北:法務部。
王皇玉(2012)。〈原住民持有槍械問題之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卷1期,頁1-37。
王皇玉(2016)。〈原住民犯罪的文化抗辯及其實踐〉,《臺灣原住民族法學》,1卷1期,頁35-43。
王泰升(2013)。〈在法學與國家法中看見原住民族法律〉,《政大法學評論》,134期,頁1-46。
王泰升(2015)。〈台灣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人群、地域與法文化〉,《臺大法學論叢》,44卷4期,頁1639-1704。
王泰升(2015)。〈論台灣社會上習慣的國家法化〉,《臺大法學論叢》,44卷1期,頁1-69。
王泰升、陳怡君(2013)。〈從「認同」到「認定」-西拉雅族人的原住民身分認定問題〉,《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卷2期,頁1-20。
王毓正(2017)。〈原住民傳統文化尊重與野生動物保育交錯下之正念場〉,《思想--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33期,頁129-143。
石忠山(2011)。〈差異與肯認:初探多元民主國家原住民族法制建構之政治哲學基礎〉,《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卷4期,頁109-147。
石雅如(2009)。〈土著主義、原住民主義與拉丁美洲原住民運動〉,《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卷3期,頁85-97。
石雅如(2012)。〈西屬美洲原住民主權的發展〉,《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2卷4期,頁27-43。
石雅如(2014)。〈當代拉丁美洲原住民族運動發展〉,《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5期,頁39-53。
石雅如(2015)。〈拉丁美洲原住民族權利發展-兩次原住民族國際十年期間(1995-2014)〉,《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卷4期,頁139-162。
何佳芳(2016)。〈從日本民事訴訟法之修正論國際裁判管轄規則法制化〉,《輔仁法學》,52期,頁101-187。
吳光平(2006)。〈國際裁判管轄權的決定基準-總論上方法的考察〉,《政大法學評論》,94期,頁267-334。
吳光平(2007)。〈國際私法上國際裁判管轄發展之新趨勢〉,《軍法專刊》,53卷3期,頁116-133。
吳志強(2015)。〈尋求原住民族基本法與野生動物保育法間規範衝突的緩衝地帶-以「違規性意識之可能性」的視角淺析〉,《東吳法律學報》,27卷2期,頁173-222。
吳宗謀(2017)。〈實踐導向的法律史研究:運用歐洲法律史知識書寫臺灣原住民族傳統規範的可能性〉,《臺灣原住民族法學期刊》,1卷2期,頁61-72。
吳豪人(2011)。〈文化權做為一種複合性權利:以日本阿依努族文化權發展史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卷3期,頁1-32。
吳豪人(2012)。〈「野蠻」的復權:台灣修復式正義與轉型正義實踐的困境與脫困之道〉,《台灣人權學刊》,1卷3期,頁67-93。
吳豪人、黃居正(2006)。〈對市民財產制度的再檢視:由司馬庫斯部落公約到自然資源的歸屬〉,《臺灣國際法季刊》,3卷1期,頁207-263。
李憲榮(2010)。〈加拿大梅蒂族群(Métis)的法律地位〉,《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卷2期,頁1-24。
辛年豐(2011)。〈原住民族權利保障的建構與實現-從平等權出發到落實平等保障〉,《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4期,頁187-245。
阮俊達(2015)。〈從族群主流化觀點思考原住民族政策〉,《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卷3期,頁173-200。
阮俊達(2016)。〈族群主流化觀點下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6卷3期,頁51-71。
官大偉(2013)。〈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法制〉,《原教界》,53期,頁12-17。
林三元(2012)。〈從社會文化之觀點論設立原住民族法庭之必要性與可行性〉,《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卷2期,頁155-187。
林孟皇(2013)。〈消失的證人證詞?-從排灣族舅公摸童「阿力力」事件談法官的審判靈魂〉,《司法改革雜誌》,95期,頁72-78。
林淑雅(2000)。〈多元民族國家的原住民族基本權〉,《律師雜誌》,247期,頁11-22。
林開世(2008)。〈一個法案保護了什麼?〉,《人類學視界》,1期,頁2-5。
林鈺雄(2015)。〈2014年刑事程序法裁判回顧:從國際人權公約內國法化的觀點出發〉,《臺大法學論叢》,44卷S期,頁1535-1566。
邱忠義(2013)。〈新修正刑法「可易刑處分與不可易刑處分」之數罪併罰問題及刑訴法「原住民及無資力民眾律師依賴權」性質之探討〉,《月旦法學教室》,126期,頁79。
邱忠義(2016)。〈原住民自製獵槍之認定及持有獵槍之管制新思維〉,《月旦法學雜誌》,256期,頁102-123。
施正鋒(2011)。〈從權利保障探討平埔族原住民族身分被剝奪〉,《台灣國際法季刊》,8卷1期,頁7-38。
施正鋒(2014)。〈台灣原住民族自治的路徑〉,《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4卷4期,頁189-206。
施正鋒(2017)。〈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劃設〉,《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7卷1期,頁165-189。
范盛保(2004)。〈從大熔爐到多元文化主義:加拿大成功之移民經驗及其對台灣的啟示〉,收於:施正峰(著),《當代加拿大民主政治》,頁289-314。台北:翰蘆。
范盛保(2011)。〈澳洲原住民族--爭論中的議題與研究取向〉,收於:施正鋒(著),《原住民族研究》,頁75-94,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范盛保(2012)。〈澳洲原住民主權──從國際原則到澳洲法院判例之初探〉,收於:施正鋒(著),《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頁45-64。台北: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協會。
原教界編輯部(2012)。〈澳洲原住民族概述〉,《原教界》,48卷,頁88-93。
容邵武(2009)。〈觀看法律,尋找文化-解構與重構法律人類學〉,《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7卷4期,頁237-259。
徐克銘(2001)。〈從國際法觀點論刑事管轄權基礎之屬人原則〉,《律師雜誌》,264期,頁71-85。
張志銘、蔡尚謙(2015)。〈布農族人 TamaTalum 王光祿案之評析〉,《植根雜誌》,31卷12期,頁461-478。
張培倫(2009)。〈歷史不正義、族群導向積極賦權行動政策與原住民族—一個初步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卷1期,頁1-29。
張道周(2012)。〈原住民參與審判-原住民審判主體地位的建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卷3期,頁41-83。
許建榮(2016)。〈澳洲原住民權利與轉型正義〉,《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6卷3期,頁31-49。
許恒達(2013)。〈國家規範、部落傳統與文化衝突-從刑法理論反思原住民犯罪的刑責問題〉,《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6卷2期,頁33-82。
許恒達(2014)。〈重新檢討原住民自製獵槍之管制與處罰〉,《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7卷3期,頁121-152。
許恒達(2016)。〈刑法秩序與多元文化:以東亞刑事法院為中心的考察〉,收於:葉俊榮(編),《變遷中的東亞法院:從指標性判決看東亞法院的角色與功能》,頁107-136。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許恒達(2017)。〈持有獵槍、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與原住民慣習間的衝突及解套:評宜蘭地方法院104 年度原訴字第1 號刑事判決〉,《臺灣原住民族法學期刊》,1卷2期,頁49-60。
許春金、陳玉書、張謹名、張淑慧、高政昇、姚淑文(2008)。〈泰雅族傳統正義概念內涵之探討〉,《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0期,頁125-174。
陳守煌、陳荔彤(2013)。〈國際刑事管轄權法律制度〉,《法學叢刊》,58卷1期,頁1-44。
陳竹上(2012)。〈重返山林的坎坷路:由泰雅族櫸木事件及魯凱族漂流木事件探討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在國家司法體系中的處境〉,《文化研究月報》,132期,頁17-43。
陳宗仁(2005)。〈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兼論槍枝的傳入、流通與使用〉,《臺大歷史學報》,36期,頁53-106。
郭佩宜(2008)。〈法律是解藥,還是毒藥?〉,《人類學視界》,1期,頁6-8。
湯文章(2012)。〈論應否設置原住民族專屬法院或法庭〉,《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卷3期,頁85-119。
湯文章(2013)。〈原住民族專業法庭目前之運作情形〉,《原教界》,53期,頁18-21。
黃居正(2009)。〈憲法解釋與原住民權利〉,收於:廖福特(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下冊)》,頁429-465。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黃居正(2016)。〈適用原住民族傳統慣習作為法院民事裁判之準據法〉,《臺灣原住民族法學》,1卷1期,頁5-16。
楊恕、曾向紅(2007)。〈美國印地安人保留地制度現況研究〉,《美國研究》,21卷3期,頁50-69。
葉高華(2013)。〈排除?還是放棄?平埔族與山胞身分認定〉,《臺灣史研究》,20卷3期,頁177-206。
蔡志偉Awi Mona(2008)。〈聯合國中的原住民族國際人權〉,《臺灣國際研究季刊》,4卷2期,頁81-108。
蔡志偉Awi Mona(2010)。〈加拿大原住民族的自治權〉,收於:施正鋒(著),《加拿大原住民權利保障》,頁209-232。台北:翰蘆。
蔡志偉Awi Mona(2010)。〈初探美國「印地安學」的原住民族研究〉,收於:施正鋒(著),《原住民族研究》,頁29-50。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蔡志偉Awi Mona(2011)。〈從客體到主體:台灣原住民族法制與權利的發展〉,《臺大法學論叢》,40卷S期,頁1499-1550。
蔡志偉Awi Mona(2016)。〈民族法主體之建立:臺灣原住民族自治之視角〉,《臺灣原住民族法學》,1卷1期,頁77-86。
蔡志偉Awi Mona(2016)。〈原住民族自治〉,《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6卷1期,頁137-145。
蔡志偉Awi Mona(2016)。〈國家道歉與原住民族歷史正義〉,《法律扶助基金會會訊》,51期,頁6-9。
蔡惠如(2008)。〈以原住民族文化為司法制度核心價值之全球化與在地化-以澳洲原住民刑事司法制度為鑒〉,《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4卷1期,頁51-89。
鄭川如(2014)。〈論兩人權公約中原住民狩獵權漁業權的內涵〉,《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7卷3期,頁83-120。
鄭川如(2015)。〈誰有權決定誰是原住民?-從兩人權公約及相關國際文件檢視原住民身分認定問題〉,《法令月刊》,66卷9期,頁81-108。
鄭川如、陳榮隆、姚孟昌(2016)。〈從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檢視我國原住民司法通譯制度〉,《臺北大學法學論叢》,99期,頁249-302。
謝若蘭(2015)。〈平埔族群恢復族群身份之權利伸張與策略建議〉,《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卷1期,頁43-58。
謝煜偉(2014)。〈刑法解釋與原住民狩獵文化/最高院102臺上5093判決[裁判簡評]〉,《臺灣法學雜誌》,241卷,頁176-181。
研討會文章
王皇玉(2013年10月)。〈原住民犯罪的文化抗辯及其實踐─以近年來之刑事判決為中心〉,發表於:《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王毓正(2018年1月)。〈野保法相關規定限制原住民狩獵行為之違憲可能(與談稿)〉,發表於:《原住民族狩獵文化與憲法保障座談會》。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原住民族法律服務中心(主辦)。
吳志強(2016年10月)。〈刑事案件採納實證研究之必要性—以原住民族傳統習慣為中心〉,發表於:《第七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吳豪人(2016年10月)。〈近代市民法與「習慣」:一個殖民戰略的回顧〉,發表於:《第七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施正鋒(2016年10月),〈加拿大的原住民族真相和解委員會〉,發表於:《第八屆發展研究年會:環境與永續發展》。台灣發展研究學會、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辦)。
施育傑(2013年10月)。〈原住民相關案件之刑事實體與程序法初探──以實務若干見解出發〉,發表於:《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浦忠勇(2013年10月)。〈習俗或犯罪?探討一群游移在傳統文化與國家法律的鄒族獵人〉,發表於:《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涂偉俊(2016年10月)。〈原住民族狩獵習慣納入成文法之研究〉,發表於:《第七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高德義(2010年11月)。〈重拾被放逐的傳統:排灣族習慣法與國家法的衝突與融合〉,發表於:《第一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張宏節(2018年1月)。〈非法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罪原住民族文化權抗辯之實證研究〉,發表於:《原住民族狩獵文化與憲法保障座談會》。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原住民族法律服務中心(主辦)。
陳昭如(2015年12月)。〈差異的難題:以性侵害和習俗傳統為例論性別人權公約的涉入實踐〉,發表於:《人權公約與我國憲法解釋研討會》。司法院大法官(主辦)。
湯文章(2005年5月)。〈原住民族在訴訟法上地位之研究〉,發表於:《第一屆民族法學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主辦)。
湯文章(2013年10月)。〈原住民族專業法庭(股)設置後法院實務變化之觀察與評析〉,發表於:《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黃居正(2016年10月)。〈原住民族司法近用權之理論與實踐─與中國等社會主義觀點之比較〉,發表於:《第七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蔡志偉Awi Mona(2013年10月)。〈加拿大與澳洲法院實務中的原住民族習慣效力〉,發表於:《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蔡廷宜(2013年10月)。〈原住民族法庭實務運作之現況及展望—以嘉義地院刑事案例觀察為中心〉,發表於:《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蔡穎芳(2016年10月)。〈布農族家事傳統慣習納入實證法之研究及建議-自兩則家事調解案例觀之〉,發表於:《第七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政府研究報告
王泰升(2003)。《原住民保留地土地專屬法庭設置研究》。原住民族委員會。
吳克能(2005)。〈多元文化主義下的加拿大廣電政策〉,收於:《93年出國專題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沈美真、李炳南、楊美鈴(2012)。《司法通譯案調查報告》。監察院。
高金枝、蔡惠如(2007)。《澳洲、紐西蘭原住民族司法制度考察報告》。司法院。
高德義(編)(2005)。《原住民族自治之研究與規劃--排灣族、魯凱族與雅美族》。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道周(2017)。《司法研究年報第33輯(刑事類)第2篇「原住民族參與審判法制之研究」》。司法院。
傅君(2011)。《台東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祭儀與狩獵行為等傳統知識調查計畫--排灣族、魯凱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湯文章(2008)。《設置原住民法庭或法院可行性之研究》。臺灣花蓮地方法院研究開發項目研究報告。
湯文章(2009)。〈設置原住民法庭或法院可行性之研究〉,收於:《司法研究年報第26輯》。司法院。
監察院(2013)。《專業法庭(院)執行成效之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監察院。
蔡志偉Awi Mona、潘英海(2011)。《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研究:賽德克族》。原住民族委員會。
羅國夫(2008)。〈排灣族傳統習慣探討〉,收於:高德義、石忠山、羅國夫、楊逸翔、楊鵑穎、全皓翔(編),《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研究:排灣族及雅美族個案》。原住民族委員會。
學位論文
孔賢傑(2010)。《從原住民司法權益觀點論法律扶助制度之改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全倖慧(2015)。《泰雅族Gaga規範及除罪(和解)儀式變遷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何書雅(2015)。《文化抗辯及其理論實踐於我國刑事判決之適用-以原住民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吳孟蓉(2017)。《臺灣原住民身分認定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李佳純(2013)。《論我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權--以司法實務判決之比較發展》,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李明芝(2013)。《原住民採取森林產物的文化困境與除罪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耿誠(2012)。《論臺灣原住民犯罪--以判決選評為核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林柏年(2005)。《台灣原住民族權利法制研究-批判種族理論觀點》,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林禹宏(2014)。《原住民被告於刑事程序之困境與解決》,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淑雅(2007)。《解/重構台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林銘溢(2004)。《從同化主義到多元文化主義:政治轉型與原住民族自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查勞‧巴奈‧撒禮朋岸(2012)。《阿美族長光部落社會制度與習慣規範的變遷與適應》,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洪千涵(2008)。《修復式正義對被害者損害影響--以泰雅族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涂予尹(2014)。《論多元文化主義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的法正當性基礎:以臺灣原住民學生高等教育升學優待措施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張文伃(2015)。《屬人法衝突─適用族群慣習為準據法之理論與實踐》,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張立珊(2010)。《入無人之境-司法通譯跨欄的文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張寅(201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研究》,吉林大學政治學博士論文,長春。
張謹名(2007)。《泰雅族正義模式內涵與實施機制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毓麟(2006)。《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團體權利》,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黃怡珊(2016)。《涉外婚姻事件準據法決定適用與承認之研究-以婚姻成立之實質要件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臺南。
楊曉珞(2007)。《台灣原住民族司法權之探討與建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劉恩廷(2007)。《國中之國?新夥伴關係?-原住民族自治權之建構與制度設計》,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蔡桓文(2007)。《國家法與原住民族習慣規範之衝突與解決》,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鄭志強(2008)。《台灣原住民族自治之研究:以權利法制化的觀點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蕭宇軒(2011)。《論文化辯護於我國刑事審判上實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賴正杰(2013)。《台灣原住民當代狩獵探討-以魯凱族隘寮群為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羅國夫(2009)。《原住民知識、習慣法與人權--以排灣族為例的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其他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2015),《2015 年考察澳洲原住民法律扶助制度參訪報告書》,http://www.laf.org.tw/upload/files/201603101128317319.pdf
日文文獻
一般書籍
新木秀和(2014)。《先住民運動と多民族国家:エクアドルの事例研究を中心に》。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塩原良和(2010)。《変革する多文化主義へ: オーストラリアからの展望》。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
関根政美(2000)。《多文化主義社会の到来》。東京:朝日新聞社。
千葉正士(1991)。《法文化のフロンティア》。東京:成文堂。
常本照樹(2000)。《アイヌ民族をめぐる法の変遷―旧土人保護法から「アイヌ文化振興法」へ 》。札幌:さっぽろ自由学校「遊」。
松井茂記(2012)。《カナダの憲法――多文化主義の国からのかたち》。東京:岩波書店。
松井健一(2013)。《北米先住民族の文化と主権》。茨城:筑波大学出版会。
山本草二(1991)。《国際刑事法》。東京:三省堂。
專書與期刊論文
新木秀和(2011)。〈メスティサへと多文化主義のはざまで : エクアドルにおける先住民の包摂と排除〉,《人文学研究所報》,46期,頁53-66。
石川涼子(2013)。〈多文化主義とネイション——カナダにおける多文化主義を通じた政治統合の考察〉,收於:佐藤正志=ポール・ケリー(編),《多元主義と多文化主義の間――現代イギリス政治思想史研究》,頁299-316。東京:早稲田大学出版部。
上橋菜穂子(2005)。〈アボリジニ政策について――隔離と同化のダブル˙スタンダード〉,收於:早稲田大学オーストラリア研究所(編),《オーストラリアのマイノリティ研究》,頁133-150。東京:オセアニア出版社。
落合研一(2014)。〈アメリカ合衆国におけるハワイ先住民の法的地位(1)〉,《法学研究》,49卷4期,頁1088-1055。
落合研一(2015)。〈アイヌ民族が先住民族であることの法的意義 (ミニ・シンポジウム アジアにおけるマイノリティの権利とアファーマティブ・アクション)〉,《比較法研究》,77期,頁230-236。
加藤普章(1999)。〈カナダの多文化主義――言語と宗教をめぐる多元性と歴史的展開〉,收於:油井大三郎、遠藤泰生(編),《多文化主義のアメリカ--揺らぐナショナル・アイデンティティ》,頁229-251。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角田猛之(2016)。〈[翻訳] アンドリュー・エルエティ「伝統的な土地に対する先住民の権利の承認:国際条約上の諸機関による諸国家の評価」〉,《關西大學法學論集》,65卷6期,頁198-239。
金田章裕(2002)。〈白人入植者とアボリジニ〉,收於:小山修三、窪田幸子(編),《多文化国家の先住民―オーストラリア・アボリジニの現在》,頁105-128。京都:世界思想社。
鎌田真弓(2002)。〈国民国家のアボリジニ〉,收於:小山修三、窪田幸子(編),《多文化国家の先住民―オーストラリア・アボリジニの現在》,頁129-152。京都:世界思想社。
木村秀雄(1999)。〈多文化主義・人類学・ラテンアメリカ〉,收於:油井大三郎、遠藤泰生(編),《多文化主義のアメリカーー揺らぐナショナル・アイデンティティ》,頁253-281。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小林致広(2008)。〈国連宣言採択とアメリカ大陸の先住民運動の「転回」〉,《PRIME》,27期,頁69-80。
田上智宜(2012)。〈多文化主義言説における新移民問題〉,收於:沼崎一郎、佐藤幸人(編),《交錯する台湾社会》,頁175-207。千葉: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千葉正士(1999)。〈多元的法体制〉,《国際基督教大学学報. II-B, 社会科学ジャーナル》,43期,頁25-34。
中野育男(2017)。〈ILO169号条約と先住民種族民の参加・協議・同意〉,《専修商学論集》,105卷,頁115-124。
額田有美(2013)。〈コスタリカの裁判における先住民族の権利保障システムに関する一考察:「文化鑑定」の現状と課題〉,《ラテンアメリカ・カリブ研究》,20期,頁57-65。
前田耕司(2005)。〈先住民族アボリジニの自己決定と大学開放〉,收於:早稲田大学オーストラリア研究所(編),《オーストラリアのマイノリティ研究》,頁169-187。東京:オセアニア出版社。
松名隆(2011)。〈アイヌ民族の文化享有権と多文化主義――二風谷ダム裁判の基層文化論による総括〉,收於:貝澤耕一、松名隆、奥野恒久、丸山博(編),《アイヌ民族の復権―先住民族と築く新たな社会》,頁。京都:法律文化社。
油井大三郎(1999)。〈序 いま、なぜ多文化主義論争なのか〉,收於:油井大三郎、遠藤泰生(編),《多文化主義のアメリカ--揺らぐナショナル・アイデンティティ》,頁1-18。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英文文獻
一般書籍
Behrendt, L., Cunneen, C. and Libesman, T. (2008). Indigenous legal relations in Austral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rrows, J. (2010). Canada''s indigenous constitutio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Brownlie, I. (2008).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 S. and Cove, J. J. (1999). Canadian Commissions of Inquiry into Aboriginal Peoples and Criminal Justice. In M. Asch and P. Havemann (Eds.), Indigenous Peoples'' Rights in Australia, Canada, and New Zea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uglas, H. and Finnane, M. (2012). Indigenous crime and settler law: white sovereignty after Empire: Springer.
Duthu, B. (2013). Shadow Nations: Tribal Sovereignty and the Limits of Legal Plur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row, C. E. and Deer, S. (2004). Tribal Criminal Law and Procedure (Vol. 2): Rowman Altamira.
MacRae, H., Nettheim, G. and Beacroft, L. (1991). Aboriginal legal issues: commentary and materials: Law Book Comp.
Postero, N. (2017). The Indigenous State: Race, Politics, and Performance in Plurinational Boliv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enteln, A. D. (2004). The cultural defen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ines, P. (2005). Law and Justice in Australia: Foundations of the legal syst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專書與期刊論文
Altmann, P. (2016). “The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Right and Laws Between Means of Oppression and Means of Liberation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Indigenous Movement of Ecuador. Int''l J. for Semiotics L., 29(1), 121-134.
Austin, R. D. (2011). American Indian Customary Law in the Modern Courts of American Indian Nations. Wyo. L. Rev., 11, 351-374.
Baluarte, D. C. (2004). Balancing Indigenous Rights and a State''s right to develop in Latin America: The inter-american rights regime and ILO convention 169. Sustainable Dev. L. & Pol''y, 4, 9-15.
Barrera, A. (2011). Turning legal pluralism into state-sanctioned law: Asses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constitutions and laws in Bolivia and Ecuador. In GIGA Research Programme: Legitimacy and Efficiency of Political Syste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iga-hamburg.de/de/system/files/publications/wp176_barrera.pdf
Becker, M. (2011). Correa, indigenous movements, and the writing of a new constitution in Ecuador.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38(1), 47-62.
Bell, G. F. (2006). Multiculturalism in Law is Legal Pluralism-Lessons from Indonesia, Singapore and Canada. Sing. J. Legal Stu, 315-330.
Berman, P. S. (2006). Global legal pluralism. s. Cal. l. Rev., 80, 1155.
Coates, N. (2008). Who are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Canada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outh Pacific Law, 12(1), 49-55.
Cott, V. and Lee, D. (2007). Latin America''s Indigenous Peoples. J Democr., 18(4), 127-142.
de Costa, R. (2014). Descent, culture, and self-determination:Stat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s. Aboriginal Policy Studies, 3(3), 55-85.
Dodson, M. and McNamee, R. (2008). Recognition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Australia and their rights. In M. Hinton, D. Rigney and E. Johnston (Eds.), Indigenous Australians and the law(pp. 233-245): Routledge.
Eid, T. A. and Doyle, C. C. (2010). Separate but unequal: the federal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n Indian Country. U. Colo. l. Rev., 81, 1067-1118.
Ennis, S. E. and Mayhew, C. P. (2013). Federal Indian Law and Tribal Criminal Justice in the Self-Determination Era. Am. Indian L. Rev., 38(2), 421-476.
Fletcher, M. L. (2013). Indian Courts and Fundamental Fairness: Indian Courts and the Future Revisited. U. Colo. L. Rev., 84, 59-96.
Goldberg, C. (2010). In Theory, In Practice: Judging State Jurisdiction in Indian Country. U. Colo. L. Rev., 81, 1027-1066.
Golden, L. T. (2011). Embracing tribal sovereignty to eliminate criminal jurisdiction chaos. U. Mich. JL Reform, 45, 1039-1070.
Hammond, J. L. (2011). Indigenous community justice in the Bolivian constitution of 2009. Hum. Rts. Q., 33(3), 649-681.
Harris, M. (2004). From Australian courts to Aboriginal courts in Australia-bridging the gap. Current Issues Crim. Just., 16, 26-41.
Hart, G. M. (2010). A Crisis in Indian Country: An Analysis of the Tribal Law and Order Act of 2010. Regent UL Rev., 23, 139-186.
Havemann, P. (1999). Indigenous Rights in the Political Jurisprudence of Australia, Canada, and New Zealand. In M. Asch and P. Havemann (Eds.), Indigenous Peoples'' Rights in Australia, Canada, and New Zealand(pp. 22-6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rmes, E. (2013). Law & Order Tribal Edition: How the Tribal Law and Order Act Has Failed to Increase Tribal Court Sentencing Authority. Ariz. St. LJ, 45, 675-702.
Hitchcock, R. K. and Vinding, D. (2004). Introduction. In R. K. Hitchcock and D.Vinding (Eds.), Indigenous peoples'' rights in Southern Africa(pp. 8-21): IWGIA.
Jameson, K. P. (2011). The indigenous movement in Ecuador: The struggle for a plurinational state.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38(1), 63-73.
Jeffries, S. and Bond, C. E. (2010). Narratives of mitigation: Sentencing Indigenous criminal defendants in South Australia’s higher courts. J. Sociol., 46(3), 1-19.
Johnson, S. (2014). Developing First Nations courts in Canada: Elders as foundational to Indigenous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Journal of Indigenous Social Development, 2(2), 1-14.
Kronk, E. A. (2010). American Indian Tribal Courts as Models for Incorporating Customary Law. J. Ct. Innovation, 3, 231-246.
LaForme, H. S. (2005). The justice system in Canada: Does it work for Aboriginal people. Indigenous LJ, 4, 1-18.
Macdonald, R. A. (1998). Metaphors of multiplicity: civil society, regimes and legal pluralism. Ariz. J. Int''l & Comp. L., 15, 69-92.
Marchetti, E. and Daly, K. (2007). Indigenous sentencing courts: Towards a theoretical and jurisprudential model. Sydney L. Rev., 29, 415-444.
Maurutto, P. and Hannah-Moffat, K. (2016). Aboriginal Knowledges in Specialized Courts: Emerging Practices in Gladue Courts. CJLS, 31(3), 451-471.
McLachlan, C. (1988). The Recognition of Aboriginal Customary Law: Pluralism beyond the Colonial Paradigm: A Review Article. Int''l & Comp. L.Q., 368-386.
Michaels, R. (2009). Global legal pluralism. Ann. Rev. L. & Soc. Sci, 5, 243-262.
Nehhheim, G. (1995). IV Mabo and legal pluralism: The Australian Aboriginal justice experience. In K. M. Hazlehurst (Ed.), Legal Pl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Legacy: Indigenous Experiences of Justice in Canad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pp. 103-130): Avebury.
Renteln, A. D. (2010). Making room for culture in the court. Judges J., 49, 7-15.
Roberts, J. and Melchers, R. (2003). The incarceration of Aboriginal offenders: Trends from 1978 to 2001. Can. J. Criminol. Crim. Justice., 45(2), 211-242.
Rolnick, A. C. (2014). Tribal Criminal Jurisdiction Beyond Citizenship and Blood. American Indian Law Review, 39(2), 337-449.
Ruiz-Chiriboga, O. (2017). Finding the right judge: challenges of jurisdiction between indigenous and ordinary adjudicators in Ecuador. JLP, 49(1), 3-33.
Sarivaara, E., Maatta, K., & Uusiautti, S. (2014). Who is indigenous? Definitions of indigeneity. European Scientific Journal, 9(10), 369-378.
Sharafi, M. (2008). Justice in many rooms since Galanter: de-romanticizing legal pluralism through the cultural defense. Law & Contemp. Probs., 71(2), 139-146.
Shawana, P. (2007). Legal Processes, Pluralism in Canadian Jurisprudence, and the Governance of Carrier Medicine Knowledge. In L. C. o. Canada (Ed.), Indigenous Legal Traditions (Vol. 6)(pp. 114-135 ): UBC Press.
Short, L. (2014). Tradition versus Power: When Indigenous Customs and State Laws Conflict. Chi. J. Int''l L., 15, 376-408.
Sieder, R. (2011). The Challenge of Indigenous Legal Systems: Beyond Paradigms of Recognition. Brown J. World Aff., 18, 103-114.
Simon Thomas, M. (2017). The Effects of Formal Legal Pluralism on Indigenous Authorities in the Ecuadorian Highlands. JLACA, 22(1), 46-61.
Tamanaha, B. Z. (2008). Understanding legal pluralism: past to present, local to global. Sydney L. Rev., 30, 375-411.
Tockman, J. and Cameron, J. (2014). Indigenous autonomy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plurinationalism in Bolivia. LAT AM POLIT SOC, 56(3), 46-69.
Van Cott, D. L. (2000). A political analysis of legal pluralism in Bolivia and Colombia. J. Latin. Amer. Stud., 32(1), 207-234.
Wiessner, S. (1999). Rights and status of indigenous peoples: a global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legal analysis. Harv. Hum. Rts. J., 12, 57-128.
Wilson, P., Du Plessis, P. and Pienaar, J. (2000). Land Claims of Indigenous Peoples—The Impact on Property Valu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outh Africa and Australia. JREL, 8(1), 35-56.
Yarrow, D. (2011). Law’s Infidelity to Its Past: The Failure to Recognie Indigenous Jurisdiction in Australia and Canada. In L. A. Knafla and H. Westra (Eds.), Aboriginal title and Indigenous Peoples(pp. 85-99): UBC Press.
Yrigoyen Fajardo, R. Y. (2004). Legal pluralism, indigenous law and the Special Jurisdiction in the Andean Countries. Beyond law, 10, 32-46.
政府單位報告
Australian Law Reform Commission. (1986). Recognition of Aboriginal Customary Laws(ALRC Report 31). 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Australian Law Reform Commission. (2017). Incarceration Rates of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Peoples (DP 84). 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Bartels, L. (2015). Indigenous-specific court initiatives to support Indigenous defendants, victims and witnesses. Indigenous Justice Clearinghouse.
Beranger, B., Weatherburn, D. and Moffatt, S. (2010). Reducing Indigenous contact with the court system: NSW Bureau of Crime Statistics and Research.
Cobo, J. R. M. (1900). Study of the problem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indigenous populations (Vol. 1). United Nations.
Daly, K. and Marchetti, E. (2004). Indigenous courts and justice practices in Australia: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Dewing, M. (2013). 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Ottawa: Library of Parliament, Parliamentary Research Branch.
Fitzgerald, J. (2008). Does circle sentencing reduce Aboriginal offending? BOCSAR NSW Crime and Justice Bulletins, 11.
Hedling, N. (2011). A Practical Guide to Constitution Building: The Design of the Judicial Branch: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mocracy and Electoral Assistance (International IDEA).
Johnston, E. (1991). Royal Commission into Aboriginal Deaths in Custody, National Report. 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Marchetti, E. (2009). Indigenous Sentencing Courts. Indigenous Justice Clearinghouse.
Tomaino, J. (2004). Aboriginal (Nunga) Courts: Office of Crime Statistics & Research.
Reitano, J. (2017). Adult correctional statistics in Canada, 2015/2016. https://www.statcan.gc.ca/pub/85-002-x/2017001/article/14700-eng.htm: Statistics Canada.
學位論文
Hayes, S. M. (2015-2016). The Andean New Legal Pluralism. (Master),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Budapest-Hungary.
Ng, M. L. (2006). In Search of the ''Golden Thread'': Common Law Interactions With Indigenous Law in Canad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Ph.D), Griffith University.
Patzi Condori, I. L. (2017). Administration of indigenous justice: limits and scope of indigenous legal systems based on the plural control of constitutionality of the Plurinational Constitutional Court of Bolivia. (Doctoral dissertation), Global Campus.
其他
Chan, H. (2013). Access to Justice - Aboriginal Resources List 2013: Alberta Civil Liberties Research Centre. Retrieved from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511bd4e0e4b0cecdc77b114b/t/5446cbcee4b0265bf17ebde7/1413925838363/ATJ_Aboriginal_2013_Resources_List.pdf.
Whonnock, K. (2008). Aboriginal courts in Canada: The Scow Institute. Retrieved from http://lgdata. s3-website-us-east-1. amazonaws. com/docs/3978/803827/Aboriginal_Courts_Fact_Sheet. pdf.
Williams, T. (2012). Higher crime, fewer charges on Indian land.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