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方永泉(2006)(譯)。受壓迫者教育學。Freire Paulo著。臺北:巨流。
王如哲(2008)。評鑑大學績效的新指標-就業力。載於評鑑雙月刊第15期。
王秋絨(1998)等(譯)。戲劇治療-概念、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Landy)。臺北市:心理。
王婉容(1998)。用劇場革命-顛覆劇場世界和自己的革命家。台北:聯合文學。
王婉容(2004)。邁向少數劇場-後殖民主義中少數論述的劇場實踐:以台灣「歡喜扮戲團」與英國
「歲月流轉中心」的老人劇場展演主題內容為例。中外文學,33卷,5期,頁69-104。
王婉容(2007)。老人劇場的記憶詩學與劇場美學─以歡喜扮戲團的演出為例。載於臺南大學戲劇創
作與應用學系,跨文化的對談2007應用戲劇/劇場國際研討會,台南市。
石宛樺(2013)。一人一故事劇場實踐於南飛・嚼事劇團對於成員的自我察覺影響研究。國立臺南大
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臺南市。
朱宏章(2010)。導演與演員一起工作: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運用經驗。臺北市:秀威資訊
科技。
朱琪(2016)。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一個高中班級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學位論文,臺北市。
朱靜美(2011)。集體即興創作:約瑟夫・柴金與開放劇場。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吳孟秋(2012)。教育戲劇應用在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以及集集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表演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學位論文,臺北市。
吳靜吉(1982)。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臺北市:遠流。
宋雅姿(1984)蘭陵劇坊「摘星」記。載於婦女雜誌,(3),44-53。
李立亨(2007)。從經典、歷史到即興創作。載於PAR表演藝術雜誌。(179),63。
沈敏惠(2013)。演出製作新鮮人手冊。臺北市:表演藝術協會。
周小玉(2005a)(譯)。教育戲劇的多樣面貌-教育戲劇在學校中的應用。
周汶昊(譯)(2015)。John Wooden & Steve Jamison著。團隊,從傳球開始:五百年都難以超越
的UCLA傳奇教練伍登培養優越人才和團隊的領導心法。譯自The Essential Wooden: a lifetime of
lessons on leadership。新北市:木馬文化。
林巧瑋(2014)。創造性戲劇教學融入新北市三重區幼兒園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
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臺北市。
林至勤(2016)。創造性戲劇融入幼兒園美感教育-以一個音樂教學方案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
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臺南市。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教育哲學之詮釋。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玫君(2003)。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臺南:供學出版 社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台北:心理。
林冠吾(2014)。經典搬演反映當下集體創作顛覆文本傳統。載於PAR表演藝術雜誌。(259),88-
90。
林冠吾(2015)。德國當代新「紀錄劇場」的究竟真實。載於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期刊,(204),
14-21。
林珮如(2016)。「創造性戲劇」與歷史教學結合之研究-以《二王廟傳奇》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
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臺南市。
林詠純(2016)(譯)。河合隼雄著。轉大人的辛苦: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試煉。臺北市:心靈工坊
文化。
林暉鈞(2016)(譯)。河合隼雄著。青春的夢與遊戲:探索生命,形塑堅定的自我。臺北市:心靈工
坊文化。
林寶山(2013)(譯)。民主主義與教育。臺北:五南。
林鶴宜(2013)。中西即興戲劇脈絡中的歌仔戲「做活戲」:藝術定位、研究視野與劇場運用。載於
民俗曲藝。(179)123-184。
邱坤良(1998)。青少年教育劇場工作手冊。臺北市:文建會。
姜元御、林烘煜、劉志如、何縕琪、許木柱(2011)。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2003)。Donald A. Schön 編著。反映回觀—
孫向晨(2006)。耶魯之為耶魯:通識教育的作用-讀理查德‧萊文的《大學的工作》【專論】。大學
通識報,創刊號,133-143。
徐宗國(1998)(譯)。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臺北市:巨流。
耿一偉(2014)。導論:管理就像一齣戲,Piers Ibbotson著、劉怡女譯。臺北市:漫遊者文化。
馬照琪(2011)(譯)。Ariane Mnouchkine,Fabienne Pascaud著。亞莉安・莫虛金:當下的藝術。
臺北市:中正文化。
張中煖(2016)。腳步:臺灣舞蹈教育再找路。臺北市:台北藝術大學。
張正苓、胡玉城(譯)(2016)。Brian J. Robertson著。無主管公司:Google、Twitter、Zappos…
都在用的新型管理,人人是領導,零管理反而更有競爭力、創造高績效。譯自Holacracy: The
New Management System for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臺北市:三采文化。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曉華(2007)。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張曉華、陳仁富(2002)。戲劇教育的展望,載於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台北:桂冠。
陳仁富、黃國倫(2010)(譯)。透視戲劇—戲劇教學實作指南。(原作者 Jonothan Neelands)。
臺北市:心理。
陳憶如(2008)。口述歷史劇場策略運用在國中表演藝術課程於情感同理與分享之行動研究。國立臺
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臺南市。
陳璦淇(2013)。創造性戲劇教學應用於混齡班幼兒可能性思考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
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臺北市。
陳韻文(2005)(譯)。透過虛擬的稜鏡:戲劇教育與終身學習(原作者 T. Goode)。 2005 台灣教育戲
劇/劇場國際年會戲劇教育國際論壇手冊
陳韻文(2006)。英國教育戲劇的發展脈絡。載於戲劇學刊,39-62。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
學院。
陳韻文(2010)。台灣當代戲劇教育探究。載於亞洲戲劇教育學刊,1(1),81-88
陳韻文(2015)。推本溯源探究竟-創造性戲劇、教育戲劇與過程戲劇。載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台灣
藝術教育60年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陳韻文(2017),《ㄎ一尢!青春變奏曲》給青少年的教習劇場。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班
學位論文,高雄市。
陳韻文、張鐙尹(2008)(譯)。開始玩戲劇 4-11 歲。Beginning drama 4-11(原作者 J. Winston &
M. Tandy)。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彭雅玲(1996)。口述歷史劇場的一個起點。台北:表演藝術第四十八期
游勝冠、蔡佳陵(2011)。從集體即興創作看賴聲川的認同書寫。載於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4)。
程宜莉、盧玲妙(譯)(2007)。Cheryl M. Willis著。迎戰舞蹈教育的秘訣。譯自Dance Education
Tips From the Trenches。臺北市:華騰文化。
舒志義、李慧心(2005b)(譯)。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 70 式。Structuring drama work-a
handbook of available forms in theatre and drama(原作者 J. Neelands & T. Goode)。台北市:
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馮麗蓉(2008)。教育戲劇對幼兒品格教育的影響之研究-以「關懷」主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黃金桂(2018)。舞蹈即興課程發展應用多元藝術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
士班碩士論文。
黃婉萍、陳玉蘭(2005)(譯)。Brad Haseman , John O’Toole著。戲劇實驗室:學與教的實踐。
臺北市:成長基金會。
黃婉萍、舒志義(2014)(譯)。David Davis著。蓋文伯頓:教育戲劇精選文集。譯自:Gavin
Bolton: essential writings。臺北市:心理。
黃惟馨(2004)。劇場實務提綱。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黃惠英(2008)。教育戲劇策略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生品格教育之研究-從「尊重」與「關懷」出發。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臺南市。
黃智慧(2017)。教習劇場(TIE)在高雄青年國中戲劇社之施行研究。
黃德祥(2006)。主(譯)。Richard M Lerner 著。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
應用。臺北市:心理。
黃瓊華(1982)。向下紮根的結果 ─ 蘭陵劇坊的誕生。台北:遠流。
楊雲玉(2013)。由「導演/老師」角色與實務到劇場教育教學實踐:《前進!愈來愈難集中精神》及
《赤子》演出製作為例。臺北市: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廖順約(2006)。表演藝術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臺北:揚智。
劉怡女(2014)(譯)。Piers Ibbotson著。管理就像一齣戲。譯自The Illusion of Leadership:
Directing Creativity in Business and The Arts。臺北市:漫遊者文化。
劉純芬(2005)編(譯)。著。假戲真做,做中學。Pretending to Learn-Helping Children to Learn
through Drama(原作者 J. Dunn & J. O’Toole)。台北市:財團法 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宜真(2000)。賴聲川劇場集體即興創作的來源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鄭黛瓊(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臺北市:心理。
鄭黛瓊(2012)。戲劇裡即興教育的機會。載於美育185期月刊。35-39。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
館。
戴鎮州(2003)。從青少年問題的本質 探討未來青少年社會福利政策的可能出路。載於社區發展季刊
103期。104-111。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鍾佳玲(2013)。以創作性戲劇應用於青少年劇場之影響-以少年矯正學校〈蛻變〉創作展演為例。國
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學位論文,臺北市。
鍾明德(1994)。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臺北:書林。
藍劍虹(1999)。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臺北市:唐山。
網路資料
Jamgwen喜馬拉雅(2018年5月30日)耶鲁校長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2017新生开開學演
講:像狐狸一樣思考【YouTube影音資料】。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WhzKPXLAfBA
公益交流站(2015年9月22日)。公民教育X過程戲劇?樂施會在台灣舉辦「透過戲劇教育培養世界公
民」工作坊【線上論壇】。取自http://npost.tw/archives/21482
王士源(2013)〈準備好了,就跳進社會攪和吧「藝術科系的另一條路系列報導」〉取自
https://artemperor.tw/focus/209
王浩威(2017年,9月)。不只是青少年的問題。蘋果電子報。取自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912/1201844/
王紫炘(2014年6月24日)。J.K.羅琳:你的學歷、證照、簡歷,不等於你全部的人生【線上論壇】。
取自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42250
吳佩旻(2017年9月15日)高中職表藝科爆發 教育部:有利學生表達能力【新聞群組】。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270/2702629?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吳岳霖(2017)。評論記得,現在的模樣《萬花筒kaleidoscope》。取自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5733
找我劇團。義大利即興喜劇與現代表演應用(2016)https://www.esp-i.com/2016-commedia-
dellarte.html
周暉、小西(2000)。誰的「青年劇場」。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inywest/thesis/thesis0004
馬照琪(2011)。沙丁龐客劇團首創:「青少年劇場」介紹。2017/01/04 擷自
http://www.theatresardine.com/luthier/category/youth/。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2)。高雄市演藝團體管理規則。取自:
http://www.khcc.gov.tw/rwd_home02.aspx?ID=$2902&IDK=2&DATA=-1&EXEC=L
教育統計處(2017)。教育統計指標-藝術人力培育狀況。取自
stats.moe.gov.tw/files/ebook/indicators/106indicators.ods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The
Reflective turn:case studies in and on educationl practice)。臺北市:遠流。
陳韻文(2014)。評口述歷史劇場之集體淨化與自我療癒《再見・再見2》。取自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3243
彭雅玲(2006年8月3日)。什麼是「口述歷史劇場」【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yalingpeng.pixnet.net/blog/post/267011237-
黃婉萍(2016 年,9 月)。「青少年劇場」的空間。教協報。取自http://www.tefo.hk/load.php?i
d=270494&plid=210737。
楊士範(2014)關鍵評論〈念藝術出來等於失業?唸書時你有把握「先專業,後觸類旁通」的原則
嗎?〉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341
蔡依仁(2016)表演藝術評論台〈令人耳目一新的青少年劇場〉取自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21468
賴聲川(1986)。無中生有的戲劇─關於「即興創作」。取自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70912/3777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