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5 14: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藍碧玲
研究生(外文):Lan, Bish Ling
論文名稱:以互賴觀點檢視華美情報交流對國家安全之影響: 以1945─1978年華美空中偵察合作歷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Examining the Intelligence Shar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R.O.C. and U.S.A. towards National Security via the Viewpoint of Interdependence Theory :The case of Black Bats Squadron and The Black Cats Squadron(1945-1978)
指導教授:袁力強袁力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an, Li Chung
口試委員:林盈君黃國宬
口試委員(外文):Lin, Ying ChunHuang, Kou Cheng
口試日期:2015-01-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
系所名稱:戰略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國際事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4
中文關鍵詞:全球化國家安全相互依賴情報共享華美關係
外文關鍵詞:GlobalizationNational SecurityInterdependenceIntelligence SharingUS-ROC Rela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冷戰結束後,在21世紀全球體系發展過程中,「國家安全」仍然為人類所最關切課題。隨著國際環境變遷,安全概念也隨著轉變,國家之間整合及相互依賴現象日趨明顯,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新安全威脅與挑戰,情報工作與國家安全關係也益趨密切,應如何透過情報互信交流與互賴合作手段維護國家安全,厥為當今世界各國所應關切和優先探討課題。

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在於分析及瞭解1945─1978年期間,華美空中偵察合作情報交流與共享歷程所隱含目的與意涵,省思雙方在二戰後迄斷交前,互賴機制下情報共享對國家安全之影響。本文擬藉理論之回顧與探討,整理及歸納出四項假設性論述,再透由個案之研討,運用文本分析法、個案研究法並輔以個案訪談,將蒐集之資料加以整理、觀察、分析,以建構新穎且有意義之結論,期能從中驗證及探知未來華美雙方在互賴機制下情報交流與合作的可行性及發展趨勢。

Abstract

Since the Cold War, national security has become a vital issu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global system in 21st century. A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becomes various. The phenomenon of the integra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nation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Since globalization brings new threats and challenges about security issues,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is getting closer. For every nation in the world, it is crucial to protect national security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intelligence under mutual trust and the means of interdependence and cooperation.

This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 intelligence sharing mechanism on the aerial reconnaissance between the R.O.C. and the U.S.A. and what implications it has for us from 1945 to 1978, reflecting on its influence on national security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World War II and the termination of U.S.-R.O.C. official diplomatic relation.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s and the examination of Interdependence Theory, this thesis generated four analytical assumptions in the chapter 4.

Through the case studies, textual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he thesis ultimately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intelligence exchange between the U.S.A. and the R.O.C. under the interdependence mechanis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壹、研究動機: 4
貳、研究目的: 9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壹、研究範圍: 10
貳、研究限制: 11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3
第四節 名詞定義 15
壹、相互依賴: 15
貳、情報共享: 15
參、國家安全: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19
第一節 互賴觀點探討與概念界定 20
壹、東西方傳統戰略思想 24
貳、互賴環境演進時期 29
第二節 情報概念與內涵 40
壹、情報的定義 40
貳、情報的功能 48
參、情報共享機制 58
第三節 國家安全研究 64
壹、國家安全的基本認識 65
貳、國家安全概念 74
第四節 本章小結 8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85
第一節 研究途徑 8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91
壹、文本分析法: 93
貳、個案研究法 96
第三節 研究架構 102
第四章 情報交流合作之要素 107
第一節 情報共享:資訊時代維繫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109
第二節 互賴觀點:情報共享的主要橋樑 114
第三節 互信機制:情報共享的最佳基石 128
第四節 非政府組織:情報共享的合作與交流新契機 134
第五章 傳統華美情報共享之省思 143
第一節 1945─1978年情報共享歷程 144
第二節 黑貓中隊案例探討 150
第三節 黑蝙蝠中隊案例探討 158
第四節 小結:反思1945年迄1978年華美情報共享的本質 164
第六章 結論 17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7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89
參考文獻 193
壹、中文 193
貳、英文 206

參考文獻
壹、中文
Arthur S. Hulnick,蕭光霈譯,2004年。《情報與國土安全》(Keeping US Safe: Secret Intelligence and Homeland Security)。臺北市:國防部部長辦公室譯印。
Bruce, Palmer Jr. 等著,王正己譯,1985年。《1980年代的大戰略》。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Carl Maria Von Clausewitz,鈕先鍾譯,2002年。《戰爭論》(The War)。桃園:陸軍總司令部。
D.D. Raphael原著,王玉種等譯,1977年。《政治學中的論題》。臺北市:幼獅出版社。
David Held & Anthony McGrew合著,林祐聖、葉欣怡合譯,2005年。《全球化與反全球化》(Globalization & Anti-Globalization)。(臺北市:弘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Joseph S. Nye, 李靜宜譯,2011年。《權力大未來》(The Future of Power)。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Graham Allison、Robert D. Blackwill & Ali Wyne合編,林添貴譯,2013年。《去問李光耀:一代牕理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的深思》(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World )。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Klaus B. Jensen, Nicholas W. Jankowski著,唐維敏譯,1996年。《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1997年。《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Ladislas Farage著,內政部調查局譯,1955 年。《智慧之戰》(War of Wits)。臺北市:內政部調查局譯印。
Martin W. Bauer George Gaskell,著,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合譯,2008年。《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xt, Image and Sound A Practical Handbook)。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Mary Kaldor著,陳世欽譯,《新戰爭:全球化的組織化暴力》(New & Old Wars),2002年。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Nancy Bernkopf Tucker著,新新聞編譯小組。1995年。《不確定的友情:臺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2》(TAIWAN H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92: UNCERTAIN FRIENDSHIP)。臺北縣: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Nancy Bernkopf Tucker著,林添貴譯,2012年。《1949年後海峽風雲實錄─美中臺三邊互動關係大揭秘》(STRAIT TALK: United States-Taiwan Relations and the Crisis with China)。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Robert O. Keohane著,蘇長和、信強、何耀合譯,2001年。《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和紛爭》(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Robert O.Keohane著,蘇長和、信強、何曜合譯,2012年。《權力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增訂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Tim Dunne, Milja Kurki and Steve Smith主編,葉宗顯譯,2013年。《國際關係理論:學科的面貌》(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Discipline and Diversity)。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Uwe Flick著,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質性研究導論》(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第五版),2012年。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Sheila Moorcroft編,左傳長等譯,1999年。《展望21世紀》(Visions for the 21st)。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Ulrich Beck著,孫治本譯,1999年。《全球化危機》(Was is’t Globalisierung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1994年。臺北市:紅葉文化。
王崑義,<非傳統安全與臺灣軍事戰略的變革>。《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2期,2010 年夏季號。
王帆主編,2012年。《美國對華中長期戰略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振軒,2005年。《非政府組織的議題與發展》。臺北市:鼎茂圖書。
王高成主編,2008年。《前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思潮》。臺北縣:時英出版社。
丘宏達編,1991 年。《聯合國憲章: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臺北市:三民書局。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0年。《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衣復恩,《我的回憶》(第二版),2011年。臺北市:之青文教基金會。
朱浤源主編,1999年。《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市,正中書局。
宋筱元,1999年。《國家情報問題之研究-情報與國家關係之分析》。臺北市: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汪毓瑋,2003年。《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之研究》。臺北市:遠景基金會。
杜陵編著,1978年。《情報學》,桃園縣:中央警官學校。
杜維運,1999年。《史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李耐國,2001年。《軍事情報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李瑛,2013年。《美軍資訊資源管理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金鈿等編著,2002年。《國家安全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
林瑞全主編,2004年。《國軍情報要綱》。臺北市:國防部。
林正義,<國家安全會議定位及功能調整芻議>。《國家發展論壇》。第2期,1996年8月。
林中斌,<臺灣民主催化大陸>,《財訊雜誌》,2009年07月01日。
林志昇,2005年。《臺美關係關鍵報告:讓臺灣定位回到歷史原點》。臺北市:五餅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傳國,2004年。<國軍軍官對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戰略認知態度之研究>。臺北市:中華戰略學會。
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編印,1990年。《情報工作》。臺北市:法務部調查局幹部訓練所編印。
法務部調查局編印,1985年。《情報》。臺北市:法務部調查局。
宗衛、舒鶴、方晟等,2000年。《情報與國安全─進入21世紀的各國情報機構》。北京:時事出版社。
長谷川慶太郎,吳勝輝譯,1998年。《情報力》。臺北市:經典傳訊文化公司。
孟樊,2009年。《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新北市: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易君博,1984年。《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三民書局。
倪世雄,2003年。《當代國際關係理論》(第二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倪世雄,2007年。《當代國際關係理論》(第五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美國在臺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2011年。《1950~1980美國人在臺灣的足跡》(中美合作)。高雄市:美國在臺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美國國防部參謀首長聯席會議,蔡秉松譯,2013年。《聯合情報》(Joint Intelligence)。桃園縣:國防大學譯印。
姚祖德,2012年。《美國國家安全暨情報機制-911後之興革》(上冊)。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俞正樑,2009年。《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秦亞青,1999年。《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美國在國際武裝衝突中的支持行為(1945-198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先聖,2005年。《二戰三巨頭:歐洲戰場紀實錄》。重慶市:重慶出版社。
唐明輝,2009年。《美國在臺海的角探究》,臺北市:問津堂。
涂成吉,2007年。《克萊恩與臺灣:反共理想與理性之衝突和妥協》。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佩珊,2012年。《美中強權博奕:互賴理論之分析》。新竹市:交大出版社。
高群服,2008年。《臺灣秘密檔案解密》。新北市:德威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高金虎等編,2012年。《迷霧深處的情報王國》。北京市:東方出版社。
許國榮,2008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經濟發展依存度問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
桂京山編著,1977年。《反情報工作概論》。桃園縣:中央警官學校。
翁台生,1990年。《黑貓中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翁台生,1994年。《CIA在臺活動秘辛─西方公司的故事》。臺北市:聯合報社。
翁明賢,2003年。《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臺北縣: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
翁明賢,2001年。《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華錫鈞,1999年。《戰機的天空:雷霆、U-2到IDF》。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華力進,1998年。《政治學》。臺北市:經世書局。
夏保成、劉鳳仙,2008年。《國家安全論》。北京:長春出版社。
陸年安,《後冷戰時期美、中、臺戰略關係與我國家安全》(臺北縣:豐盈美術印刷有限公司,2000年)。
陳向明,2011年。《社會科學質的研究》(第十六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一新,1995年。《斷交後的中美關係(一九七九~一九九四)》。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福成,2000年,《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臺此市,時英出版社。
陳福成,2007年。《國家安全論壇》。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黃煌雄,1975年。《論戰國時代的合縱與連橫》。臺北市:海天印刷廠有限公司。
張亞中、左正東主編,2012年。《國際關係總論》(第三版)。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式琦,1983年。《國家情報》。臺北市:國防部情報局。
張中勇,1993 年。《各國安全制度》。臺北市:三鋒出版社。
張殿清,2001年。《情報與反情報》。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張清敏,2007年。《美國對臺軍售政策研究:決策的視角》。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張曉軍,2007年。《美國軍事情報理論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張紹勳,2004年。《研究方法》(第三版)。臺中市:滄海書局。
張維斌,2012年。《快刀計畫揭密:黑貓中隊與臺美高空偵察合作內幕》。臺北市:新銳文創。
郭冠霖主編,2004年。《北斗星下的勇者:空軍第三十四中隊─黑蝙蝠中隊口述歷史訪問紀錄》。臺北市:史政編譯室。
國家安全局編印,1960年。《反情報》。臺北市:國家安全局編印。
國家安全局編印,1963年再版。《情報學》。臺北市:國家安全局編印。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1969年。《世界各國情報工作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編,1976年。《國家安全問題之研究》。臺北市: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篡小組,1996年。《中華民國85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防部編印,2004年。《國軍情報要綱》。臺北市:國防部。
國防部編印,2004年。《國軍軍語辭典》。臺北市:中華民國國防部。
國家安全會議編,2006年。《國家安全報告》。臺北市:國家安全會議。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13年。《中華民國102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
郭冠霖主編,2010年。《高空的勇者:黑貓中隊口述歷史》。臺北市:史政編譯室。
偉伯斯特(Frank Webster)著,馮建三譯,1999年。《資訊社會理論》。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曾章瑞、周茂林、胡瑞舟合著,2005年。《新世紀國家安全與國防思維》。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鈕先鍾,1992年。《中國戰略思想史》。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公司。
鈕先鍾,2000年。《二十一世紀戰略前瞻》。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鈕文英,2012年。《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鈕文英,2013年。《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鈕文英,2014年。《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傅中,2013年。《飛虎、黑蝙蝠及黑貓》。臺北市:知兵堂。
賈英富,1999年。《國家安全新思維》。南投縣:領航文化出版社。
葉重新,2001年。《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永明,2010年。《國際關係》。臺北縣: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裴娣娜編著,1994年。《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趙明義,2005年。《當代國安安全法制探討》。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趙全勝,1999年。《解讀中國外交政策》。臺北市:月旦出版社。
潘淑滿,2003年。《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鄧克雄主編,2008年。《美軍顧問團在臺工作口述歷史》。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臺灣研究基金會國防研究小組,1989年。《中華民國78國防白皮書》。臺北市:臺灣研究基金會。
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編印,1995 年。《中華民國84年國防白皮書》。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臺灣大學軍訓教官室編印,1997年。《國家安全概論》。臺北市:臺灣大學軍訓教官室。

臺灣智庫,2012年。《臺灣智庫十週年紀念專輯(5)-尋找外交戰略的第三條路─主權與國際重大議題研究論文集》。臺北市:臺灣智庫出版。
樊勇明,2001年。《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繼華譯注,2011年。《墨子選譯-七患》。南京:鳳凰出版社。
謝志強編,2002年。《真相大白─中央情報局 CIA》。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顏建發,2014年。《臺灣的選擇:亞太秩序與兩岸政經的新平衡》。臺北市:新銳文創。
關中,2005年。《意識型態和美國外交政策》。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叢鵬,2004年。《大國國家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
林本炫、何明修主編,2004年。《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高雄市:復文圖書。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r.合著,門洪華譯,2012年。《權力與相互依賴》(第四版)(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4th Edition)。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慶生、許競任著,2004年。《國家安全概論》。臺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翁明賢、吳建德、王瑋琦、張蜀誠主編,2007年。《新戰略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任福兵,<試論美國國際情報合作戰略>,《現代情報》,第2期第2卷,2008年2月。
吳奇英,<資訊時代非直接軍事武力作戰的認知與應用>,《復興崗學報》,第80期,2004年。
沈之嶽,<我對保密防諜工作的認識>,《情報知識》,第7 卷1 期,1965 年7 月。
信強,<利益、戰略及美國臺海政策的矛盾性>《和平與發展》,第1期,2009年9月。

徐淑敏,<互賴理論中「敏感性與脆弱性」概念應用於兩岸互動關係的操作化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4期,2004年7月。
翁明賢,<國家安全戰略研究典範的移轉─建構淡江戰略學派之芻議>,《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6 卷第3期,2010 年秋季號。
陳郴,<冷戰時期的德臺軍事交流,1961-1978>,《臺大歷史學報》,第34期,2004年12月。
張凱銘,<多重平衡觀點下的美國亞太戰略>,《APEC通訊》,第157期,2012年10月,頁9。
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1950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二期,民83年。
張中勇,<國家安全政策制度過程之研究>,警政學報,第22 期,1992 年12 月。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2000年8月。
張景全,<同盟視野探析>,《東北亞論壇》,第18卷第1期,2009年1月。
張景全,<國際體系與日本對外結盟>,《日本學刊》,第3期, 2005年。
楊志誠,<新世紀全球化趨勢下我國國家安全的戰略規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1年11月。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2期,1999年。
譚溯澄,<政治科學與國家安全政策分析>,《問題與研究》,第18 卷第1 期,1978 年10 月。

余玲雅、蕭世璋,<國家利益觀的流動性:從臺灣與美國關係的演變論我國家利益觀之發展>,發表於「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省諮議,2006年10月18日。
張芬芬,<從文本分析方法論初探臺灣教科書研究概況(1956-2010)>,發表於「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第五屆兩岸四地教育史」研討會,武漢市:國立武漢大學主辦,2011年11月27日。
張芬芬,<文本分析方法論及其對教科書分析研究的啟示>,發表於「教科書百年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辦,2011年6月10-11日。
楊進添,<對美關係現況:堅強緊密之政經及安全夥伴> 簡報檔,發表於「中國國民黨第18屆常會第135次專題」(臺北市:外交部,2012年8月29日)。
鄭瑞耀,<新型安全觀與兩岸關係>,發表於「當代思潮系列講座」(臺北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國際會議廳,2011年11月20日)。
戴萬平,<金融風暴後東南亞國家的互賴合作>,發表於「臺灣東南亞區域」研討會(南投:暨南國際大學,2005年4月)。
吳國中,<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研析>,《國防雜誌 第二十七卷第一期》<http://www.mnd.gov.tw/Upload/201203/063-077.pdf>,檢索日期:2014年7月17日。
考試院研究發展委員會編,《考試院研究發展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彙編》(四)(臺北市,考試院,2010年)。《文官資訊服務網》,<http://www.exam.gov.tw/cp.asp?xItem=4218&ctNode=721研究方法及研究途徑.doc>,檢索日期:2014年10月13日。
蔡錦昌,<在論文中如何交代你的「研究方法」?>,《97學年度東吳社會學碩士班「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講義》,2009年9月,<http://mail.scu.edu.tw/~reschoi3/data/thesis-writing2009.htm>,檢索日期:2014年10月13日。
蔡培君,〈從國家利益觀點探討美、「中」、臺戰略互動關係之研究-以2008年「入聯公投」事件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洪慶裕,﹤全球化下情報與國家安全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徐蘭心,﹤臺泰經濟合作協議之可行性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蘇靜芬、丁靜雯製作,2007年。「臺灣天空的秘密-衣復恩和他的飛行弟兄們」紀錄片(臺北市:立書財團法人立青文教基金會與鳳凰衛視聯合監製)。
(U) CIA, NRO, and Air Force Celebrate the U-2: A Revolution in Intelligence, September 28, 1998, <http://fas.org/irp/cia/news/pr092898.html>。(檢索日期:2014年10月8日)。
Jiahuan,<5月30日馬航飛機失蹤最新消息:MH370搜救重回起點 4月5日後的搜救行動無效>,《新華網》,2014年5月30日,<http://www.4hw.com.cn/new/shnews/57716.html>,檢索日期:2014年7月17日。
James Hookway , Jake Maxwell Watts , Trefor Moss,<馬方呼籲參與搜救航班國家加強資訊共用>,2014年03月20日,《華爾街日報》,<http://cn.wsj.com/big5/20140320/bas092524.asp>,檢索日期:2014年11月17日。
日本首相官邸,<總理演說>,2013年12月9日內閣總理大臣記者招待會安倍總理開場發言,《日本首相官邸》,<http://www.kantei.go.jp/cn/96_abe/statement/201312/09kaiken.html>,檢索日期:2014年06月10日。
王忠會,<韓美日防長會決定推進簽署軍事情報共用備忘錄>,《中國新聞網》,2014年6月1日,<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6-01/6234649.shtml>,檢索日期:2014年7月17日。

王存奎,<辯證看待境外非政府組織:主動應對其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和挑戰>,《中國社會科學線上》,2014年5月14日,<http://www.csstoday.net/xueshuzixun/guoneixinwen/89531.html>,檢索日期:2014年10月20日。
宋宇,<美俄重啟安全事務合作 擬共用「伊斯蘭國」情報>,《參考消息綱》,2014年10月16日,<http://world.cankaoxiaoxi.com/2014/1016/530026.shtml>,檢索日期:2014年11月23日。汪明敏,<情報合作:美臺軍事合作要點>,《中國評論新聞網》,2006年2月28日,<http://hk.crntt.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45&kindid=0&docid=100103343&page=3&mdate=0228111719>,檢索日期:2014年9月9日。
美國貿易代表署,<美國和臺灣強化經貿關係>《美國在臺協會新聞稿》,PR-1414C,2014年4月5日,<http://www.ait.org.tw/zh/pressrelease-pr1414.html>,檢索日期:2014年9月22日。
馮瑋,<情報共用將賦日美防衛合作指標新意>,《中國新聞網》,2014年5月7日,<http://youth.chinamil.com.cn/qnht/2014-05/07/content_5894108.htm>,檢索日期:2014年7月17日。
張帆,<「9.11」事件後美國在國際戰線上的反恐戰爭>,《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美國外交》,<http://ias.cass.cn/show/show_project_ls.asp?id=118>,檢索日期:2014年11月3日。
張延廷,<美日強化軍事同盟的深層意涵>《青年日報》,94年3月27日第3版,<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2/eb0314.htm>,檢索日期:2014年8月21日。
彭念,<強化對華制衡,美國得不償失>,2014年3月 26日,《中央網路報》,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2967433&page=2。檢索日期:2014年10月26日。
傑瑞米•格蘭特,<MH370搜救遭遇資訊共用屏障>,《FT中文網》,2014年3月19日,<http://m.ftchinese.com/story/001055335>,檢索日期:2014年10月19日。
歐陽誠,<透視中國:APEC後的中日美「新型大國關係」>,《BBC中文網》,2014年11月12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_watch/2014/11/141112_china_watch_apec_china_usal>,檢索日期:2014年11月24日。
蔡繼光編譯,<愛沙尼亞爆發史上首場網路戰>,《聯合報》,2007年5月30日,版A16,檢索日期:2014年10月17日。
蘇永耀,<臺海失衡發展迫美劃紅線>,《自由時報》,2008年8月28日,<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238461>,檢索日期:2014年9月26日。
無作者 ,<社論:美強化亞太投入 我應善用策略創機造勢>,《國防部青年日報》,2012年12月10日,<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w2u5S9CJZGAXB%2fzPg%2fq7ahBURwZ%2fxCkoH%2bRnvuMETFyFJPab%2bY3LRYe8JFphZ835rVJZJ4QRQNfz%2brqcb6LymLuGXTpEUSuVm00aAQ7ANyw%3d>,索引日期:2014年11月25日。
貳、英文
Barry Hughes,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The Clash of Perspectives”,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1
Columbi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Capstone Research Project, Spring 2013, NATO Intelligence Sharing in the 21st Century,( Columbi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Capstone Research Project, Spring 2013)。
David L. Sills1(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Vol.10.,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1968。

Glenn P. Hastedt and R. Gordon Hoxic,”The Reagan and Carter Administrations in the Presiden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idency, Vol . V. No. 1, 1984。
Jeffrey T. Richelson,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Cambridge:Ballinger Publishing Co.,1995。
Jean F. Freymond, Historical Approach , in Victor A. Kremenyuk ed.,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Analysis, Approaches, Issu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e, 2002)。
Norman J. Padelford and George A. Lincol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Press, 1954)。
Neman D. Discourse analysis ( London, UK: Penguin ,1993)。
Michael Suhr, Robert O. Keohane: A Contemporary Classic, in Iver Neumann and Ole Waver(eds.),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asters in the Making (London: Rutledge, 1997)。
Richard Rosecrance, Alan Alexandroff, Wallace Koehler, John Kroll, Shlomit Laqueur, and John Stocker, “Whither Interdependence ?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1, No. 3, Summer 1977, fn. 1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崑義,<非傳統安全與臺灣軍事戰略的變革>。《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2期,2010 年夏季號。
2. 林正義,<國家安全會議定位及功能調整芻議>。《國家發展論壇》。第2期,1996年8月。
3. 林中斌,<臺灣民主催化大陸>,《財訊雜誌》,2009年07月01日。
4. 吳奇英,<資訊時代非直接軍事武力作戰的認知與應用>,《復興崗學報》,第80期,2004年。
5. 徐淑敏,<互賴理論中「敏感性與脆弱性」概念應用於兩岸互動關係的操作化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4期,2004年7月。
6. 翁明賢,<國家安全戰略研究典範的移轉─建構淡江戰略學派之芻議>,《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6 卷第3期,2010 年秋季號。
7. 陳郴,<冷戰時期的德臺軍事交流,1961-1978>,《臺大歷史學報》,第34期,2004年12月。
8. 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1950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二期,民83年。
9.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2000年8月。
10. 楊志誠,<新世紀全球化趨勢下我國國家安全的戰略規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1年11月。
11. 譚溯澄,<政治科學與國家安全政策分析>,《問題與研究》,第18 卷第1 期,1978 年10 月。
12. 吳國中,<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研析>,《國防雜誌 第二十七卷第一期》<http://www.mnd.gov.tw/Upload/201203/063-077.pdf>,檢索日期:2014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