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彌補溝通能力不足,英語課程多融入溝通策略教學。而傳統的溝通策略教學多半為老師於講台上說明,學生的練習機會不足。從社會認知的角度,個人在社會中的行動與舉止,都是透過對社會中他人行為的觀察而學習來的,近側區間理論(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ZPD) 就是一種社會認知的過程,指的是學習者經由指導者或是同儕的合作之下,學習者所表現出的問題解決能力將超越個人平常所表現出的問題解決能力,為了達到此目標,同儕回饋是推動此過程的教學法之一。同儕回饋可以提升學習者的雙向溝通,不僅讓學習者是學生,也是老師。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習者透過一來一往的回饋方式,可以發現讓學習者發現自己與對方的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並可以獲取到不同觀點的看法,然而同儕回饋可能導致學習焦慮,影響學習成效,此時就需要明確的指導與協助學習者做學習。因此本研究提出於平板上採用同儕回饋促進溝通策略運用的平台,以解決上述所遇到的問題。 本研究採取準實驗法,隨機將雲林科技大學生兩個英語簡報與寫作課程的班級分為同儕回饋溝通策略組以及傳統溝通策略組,人數為兩班級各20人。共進行四週的實驗,兩組皆有接受溝通策略教學。同儕回饋溝通策略組有四個學習階段,分別為課程引導、課程練習+錄音、同儕回饋、以及回饋討論;傳統策略教學組兩個學習階段為課程引導以及課程練習階段。前後測包含學習焦慮問卷、英語口說測驗。研究結果顯示同儕回饋溝通策略組其英語口說能力顯著優於傳統溝通策略組;同儕回饋溝通策略組其溝通策略使用頻率沒有顯著優於傳統溝通策略組;同儕回饋溝通策略組其學習焦慮沒有顯著低於傳統溝通策略組。本研究發現,讓學生透過相互監控以及糾正的學習模式輔助溝通策略的使用,提升了學生的整體口說能力,然而,對於溝通策略的使用時機不夠熟悉,導致溝通策略的使用頻率並沒有顯著優於傳統溝通策略組。故未來研究期望可以增加溝通策略定義及運用時機的訓練,並加入老師後台功能的部分,讓老師能夠即時的追蹤學生的學習狀態,追蹤學生是否有按進度完成任務,期望增進學生溝通策略的使用以及學習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