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17:23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蔡佩真
研究生(外文):
Tsai Pei Chen
論文名稱:
東吳前期輔臣形象研究--以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為範圍
論文名稱(外文):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Assisting Officials in The Early Days of Eastern Wu Dynasty -- With The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 and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as Research Scope
指導教授:
柯金虎
口試委員:
季旭昇
、
朱榮智
口試日期:
2012-12-24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三國志
、
三國演義
、
東吳
、
輔臣
、
人物形象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
點閱:1054
評分:
下載:100
書目收藏:0
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東晉(317-419)以前,開發程度與人文表現皆不如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的鼎盛快速。西晉元嘉(307-312)之亂,士族避難南遷造成長江中下游一帶政治、學術、文化的蓬勃發展,至唐宋而越盛。而三國時代東吳(222-280)孫氏集團何以能鼎足三分天下,除了孫堅、孫策與孫權傑出領導外,必有一群忠藎耿直且善謀的良士為之輔翼,本論文重點就在探析周瑜、魯肅、陸遜這一群領兵治眾大放異彩的豪傑。
論文以《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為文本,探索東吳前期(252年孫權薨死之前)輔臣治績與形象。正史中周瑜謀略傑出、雄姿英飛而小說中氣量狹小;正史中魯肅儒雅善謀而小說中拘泥憨厚;張昭前期剛烈建言而後期投機迎合;正史中陸遜智略殊勝而小說中困於八陣圖;顧雍沉穩善謀,言必有中;正史中呂蒙膽識出眾而《三國演義》呂蒙後期不如是傑出。
正史資料必依史料長編裁成,容有細微出入,則史家史識、史才之異,各有所取。《三國演義》雖為小說,取材於正史者六七分,而三四分則自平話與作者之獨出心裁。《三國演義》忠奸善惡深入人心,而是非不可誤植,正史與小說對照下,自可區分其史實與趣味性矣。
Prior to the Eastern Jin Dynasty(317-419), both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and humanistic performance in the middle and downstream area of Yangtze River were not as prosperous and speedy as the ones in the Central Plain which is the area of the middle and downstream of Yellow River. The Yuan Jia Rebellion(307-312)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forced the Nobles to move south to seek refuge. The move had boosted prosperous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academic research and culture and this trend had become even prosperous in both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ung Dynasty. As for Sun family's competence to gain a foothold in a world divided by three powers in the Eastern Wu Dynasty(222-280) during the tim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re must be assistance from a group of loyal, candid and thoughtful officials in addition to Sung Jen, Sung Ce and Sung Quan's preeminent leadership. Emphasis of this research li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extraordinary figures of Chou Yu, Lu Su and Lu Xun who exerted preeminent performance in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uses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s the basis to explore performance and image of assisting official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Eastern Wu Dynasty (252, the year before Sun Quan died). In history, Chou Yu was a man with excellent strategies and majestic appearance while he was portrayed as a narrow-minded man in the novel. In history, Lu Su was a smart man with spectacular strategies while he was stuck in the "Eight Formation" in the novel. Gu Yun was a calm man good at drafting strategies. Each one of his comments was proven true. In history, Lu Men was a man with extraordinary courage. But according to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he did not present the same performance in latter days.
Official historic materials were edited based on numerous historic record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s but respective historian's knowledge on history as well as their different talents were adopted during the editing. Although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a novel, 60 to 70 percent of it was based on history records while the remaining 30 to 40 percent was derived from storytelling and the author's unique thoughts. Loyalty, treacherousness, righteousness and evil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had been deep-rooted in the minds of people. However, there shouldn't be any misinterpretation on what was right or wrong. Wit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official history records and novels, we'll be able to distinguish the true history from attractivenes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檢討-----2
一、研究範圍------------------2
二、文獻檢討------------------3
第三節 研究方法---------------5
第二章 鼎足三分東吳崛起--------7
第一節 孫堅孫策立足江東--------7
一、孫堅參與討伐董卓-----------7
二、孫策承父志而奠基江東-------9
第二節 東吳以人才立國----------11
一、孫權舉賢任能---------------11
二、東吳興國人才夥多------------13
第三章 雄姿英發周瑜忠藎護主-----15
第一節 《三國志》中周瑜性度恢廓------15
第二節 《三國演義》筆下周瑜妒才量----20
一、赤壁戰前周瑜深謀遠慮------------20
二、赤壁之戰周瑜指揮得當------------25
三、為拘縻劉備,賠了夫人又折兵-------29
四、妒才量窄之偏狹形象--------------31
第三節 周瑜形象的演化--------------34
第四章 聯劉抗曹魯肅雍容儒雅---------39
第一節 《三國志》中魯肅疏財善謀之形象---------39
第二節 《三國演義》中魯肅調和吳蜀之形象-------43
一、赤壁之戰魯肅聯劉抗曹智出眾臣-------------43
二、赤壁戰後魯肅溫文儒雅調和吳蜀-------------47
第三節 魯肅形象的演化----------------------52
第五章 法家弼士的二張(張昭與張紘)-----------57
第一節 《三國志》中的二張形象----------------57
一、張昭之耿直剛烈形象----------------------57
二、張紘之循理善諫形象----------------------60
第二節 《三國演義》中二張形象---------------62
一、張昭之建言要角形象----------------------62
二、張紘之穩建持重形象----------------------69
第三節 二張形象的演化----------------------71
一、張昭由文武兼具而投機迎合之形象-----------71
二、張紘修德治道與其後遇強敵主降之形象-------74
第六章 陸遜克敵寧亂-----------------------77
第一節 《三國志》中智略殊勝的陸遜形象-------77
第二節 《三國演義》智謀領兵俱優而遇八陣圖失色的陸遜形象-------82
第三節 陸遜形象的演化-----------------86
第七章 其他重要人物------------------91
第一節 顧雍形象探析------------------91
一、《三國志》中寡言語而言必有中的顧雍形象---------91
二、《三國演義》中沉穩善謀的顧雍形象---------------92
三、顧雍形象的演化-------------------------------95
第二節 呂蒙形象探析------------------97
一、《三國志》中呂蒙膽識出眾的形象------------------97
二、《三國演義》中呂蒙被關羽附身之形象--------------101
三、呂蒙形象的演化------------------104
第八章 結論------------------109
一、雄姿英發對氣量狹小的周瑜形象------------------109
二、溫和儒雅對個性憨厚的魯肅形象------------------110
三、忠於社稷對遇強敵主降的二張形象----------------111
四、智略殊勝對形象呆板的陸遜------------------111
五、沉默穩重對形象活躍的顧雍------------------112
六、 出謀畫策對形象平板的呂蒙------------------112
參考文獻------------------115
一、三國文獻(按朝代先後排序,同朝代則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宏業書局,1979年10月再版。
[明]羅貫中著、吳小林校注:《三國演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3月。
二、古典文獻(按朝代先後排序,同朝代則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東周]《左傳》,《十三經注疏》第六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95年10月。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3月1版。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3月。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3月。
[清]毛宗崗:《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近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文物出版社編輯部:《中國歷史年代簡表》,香港:三聯書店,2002 年9 月。
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臺北:中華書局,1957 年11 月。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8月初版。
王少農、先威:《三國幕僚爭勝術》,香港:中華書局,2006 年6 月。
王定璋:《白話小說:從群體流傳到作家創造的社會圖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王振忠:《應對人生的大謀略》,臺北:典藏閣出版事業部,2003 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年。
王國纓:《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 年9 月。
王麗娟:《三國故事演變中的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濟南:齊魯書社,2007 年9月。
朱一玄、劉毓忱:《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年2 月。
西川寧、神田喜一郎監修:《書跡名品叢刊》,東京:二玄社,2001 年1月。
克林斯˙布魯克:《小說鑑賞》,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華世出版社,2001 年。
余明俠:《諸葛亮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6 月。
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12 月。
吳功正:《古文鑑賞集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3 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2005 年6 月。
李安石:《三國奇士與國士》,臺北:商周出版,2006 年8 月。
李安石:《三國群英》,臺北:商周出版,2007 年2 月。
李安石:《三國戰役》,臺北:商周出版,2006 年8 月。
李盾:《讀三國領悟人生》,臺北:台灣先智出版公司,2003 年11 月。
李慕如:《戰國策及其謀士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0 年6 月。
李橫眉、趙康生:《三國計謀》,臺北:廣達文化公司,2003 年3 月。
李謙:《從三國演義看統御謀略》,臺北:笙易有限公司,2002 年9 月。
沈伯俊、譚良嘯:《三國演義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7 月。
沈伯俊:《神遊三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 年12 月。
沈伯俊:《羅貫中與三國演義》,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7 年11 月。
周思源:《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周澤雄:《三國英雄基因-從曹操到孔明的性格密碼》,臺北:實學社出版公司,2003年3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
欣光:《十大謀士》,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三國演義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8月。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臺北:雲風書局,1976年2月。
范清松:《論三國笑看人生》,臺北:水瓶文化公司,2001年3月。
孫遜、孫菊園:《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滙粹》,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月。
晁中辰:《歷代謀士傳》,臺北:薪傳出版社,2001年4 月。
桑榆:《雄才大略的謀略家》,台南:勝景文化公司,2002年7月。
祝秀俠:《三國人物新論》,臺北:中外圖書公司,1979年4月。
秦漢唐:《泡茶品三國》,臺北:廣達文化公司,2006 年11 月。
袁行沛:《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年1 月。
袁閭琨:《中國兵書十大名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年1 月。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臺北:里仁書局,2006 年9 月。
惜秋:《蜀漢風雲人物》,臺北:三民書局,2004 年11 月。
莫嘯:《三國用人藝術》,臺北:智慧大學,1996 年4 月。
郭瑞林:《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8 月。
陳文德:《諸葛亮大傳》,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 年3 月。
陳翔華:《三國志演義縱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年9 月。
陳華勝:《三國奇談》,臺北:實學社出版公司,2003 年2 月。
陳華勝:《主酒論英雄--風雲記憶之三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4 月。
陶元珍:《三國食貨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年11 月。
鹿諝慧等:《中國歷代官制》,濟南:齊魯書社,2005 年3 月。
傅隆基:《解讀三國演義》,臺北:額爾古納,2007 年4 月。
馮立鰲:《三國風雲人物正解》,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9 月。
黃仲文:《三國戰爭史略》,臺北:信明出版社,1973 年。
黃新亞:《三國人才對話錄》,高雄:宏文館圖書公司,1997年12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2 月。
楊龢之:《三國隨身智慧》,臺北:圓神出版社,2006年10 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
葉維四、冒炘:《三國演義創作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9 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6月。
葛楚英:《三國演義與人才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9月。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9月。
劉逸生:《真假三國縱橫談》,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11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9月。
劉綏虎:《三國魏晉頂級名將》,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7年7月。
潘慧生:《閑品三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9月。
魯迅:《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
魯迅:《魯迅中國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
蕭天石:《世界名將治兵語錄》,臺北:自由出版社,1973年7月。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6月。
霍雨佳:《三國謀略學--商用中國式計策智慧》,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3月。
羅吉甫:《臥虎藏龍三國智》,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11月。
鐘宇:《三國演義:名家彙評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7月。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王永平:〈張昭政治地位之變遷及其與孫權衝突之原因考論〉,南京:《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1期,2006年1月。
王鵬程:〈論三國演義對三國志的依傍與突破〉,西安:《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12年3月。
朱子彥:〈論陸遜〉,《史學月刊》,2007年第7期。
林榕杰:〈赤壁之戰後的周瑜考論〉,南昌:《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32卷4期,2011年8月。
李明裕:〈《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比較研究〉,臺北:《大同學報》第10卷,1980年11月。
李艷濤:〈陸遜與孫權關係簡論〉,蘇州:《蘇州文博論叢》,2010年第1期。
李福清:〈《三國演義》與民間傳說〉,臺北:《歷史月刊》第95期,1995年12月。
周建渝:〈《三國演義》的平行式敘述結構〉,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6期,2006年。
洪武雄:〈後漢三國間的參軍〉,臺北:《東吳歷史學報》第9期,2003年3月。
胡志佳:〈三國外交使節之研究〉,台中:《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胡敏寬:〈亂世出英雄--對三國時期謀士人才的研究〉,《讀與寫雜誌》第8卷第7期,2011年7月。
胡楚生:〈略論《三國演義》與裴松之《三國志注》的關係〉,臺北:《古典文學》第3卷,1981年12月。
柯岳君:〈神醫華佗形象之探析--由三國志及三國演義論〉,桃園:《新生學報》,2010年7月。
馬顯慈:〈從修辭格的運用看《三國》《水滸》之文藝特色〉,香港:《新亞學報》第25期,2007年1月。
梁中效:〈東吳鼎足江南最早的設計師--張紘〉,襄樊:《襄樊學院學報》第30卷第9期,2009年9月。
張火慶:〈兩朝開濟老臣心--《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臺北:《鵝湖月刊》第3卷第4期,1977 年10 月。
張喜全:〈論孫堅、孫策的命運大起大落〉,成都:《攀枝花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1996年12月。
陳美玲:〈從性格刻畫的角度比較《三國演義》中的兩大奸雄曹操和司馬懿〉,臺中:《中國文化月刊》第284期,2004年8月。
黃晉:〈《三國演義》成書過程以及作者和藝術表現手法研究〉,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第6卷第1期,2012年2月。
孫楠:〈淺析三國演義中魯肅的戰略家形象〉,《北方文學》,2010年10月。
陳壽恆:〈重溫三國人物論〉,臺北:《憲政論壇》第1卷第1期,1953年7月。
楊自平:〈三國人物綜論〉,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9期,2002年12月。
詹士模:〈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移動〉,嘉義:《嘉義大學學報》第71期,2000年8月。
鄒紀萬:〈三國人才現象與人物類型〉,臺北:《輔仁歷史學報》第8期,1996年12月。
劉鑑平:〈讀《三國演義》雜記〉,台中:《明道文藝》259期,1997年10月。
錢國盈:〈三國時期的天命思想〉,台南:《嘉南學報》第27期,2001年11月。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林宜樺:《三國演義戰略研究—以諸葛亮與司馬懿之用兵為例》,新竹:玄奘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林素吟:《傳統小說中軍師類型之研究-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代表》,台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
金正起:《三國演義修辭藝術探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年5月。
洪淳孝:《三國演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3年6月。
倪振金:《諸葛亮聯吳制魏戰略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徐明政:《三國演義張飛、趙雲形象之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語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洪至璋:《三國演義謀士研究》,彰化:明道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袁盛森:《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2月。
張谷良:《諸葛亮民間造型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年6月。
廖文麗:《古典小說虛實論研究-以三國演義為例》,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7月。
劉雅惠:《戰國策策士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蔣聖安:《三國演義的敘事認知與文本結構》,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賴慧玲:《儒家文藝觀中的象徵理論及其運用-以三國演義為例》,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4月。
羅永裕:《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三國演義》人物形像研究
2.
三國演義研究
3.
《三國演義》的敘事認知與文本建構
4.
古典小說虛實論研究--以《三國演義》為例
5.
三國演義修辭藝術探究
6.
傳統小說中軍師類型之研究–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代表
7.
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研究
8.
戰國策策士研究
9.
三國演義張飛、趙雲之形象研究
10.
諸葛亮民間造型之研究
11.
儒家文藝觀中的象徵理論及其運用──以《三國演義》為例
12.
諸葛亮聯吳制魏戰略之研究
13.
《三國演義》謀士研究
14.
《三國志》英雄人物形象之研究
15.
諸葛亮戲曲造型之研究
1.
鄒紀萬:〈三國人才現象與人物類型〉,臺北:《輔仁歷史學報》第8期,1996年12月。
2.
錢國盈:〈三國時期的天命思想〉,台南:《嘉南學報》第27期,2001年11月。
3.
詹士模:〈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移動〉,嘉義:《嘉義大學學報》第71期,2000年8月。
4.
楊自平:〈三國人物綜論〉,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9期,2002年12月。
5.
張火慶:〈兩朝開濟老臣心--《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臺北:《鵝湖月刊》第3卷第4期,1977 年10 月。
6.
馬顯慈:〈從修辭格的運用看《三國》《水滸》之文藝特色〉,香港:《新亞學報》第25期,2007年1月。
7.
胡楚生:〈略論《三國演義》與裴松之《三國志注》的關係〉,臺北:《古典文學》第3卷,1981年12月。
8.
胡志佳:〈三國外交使節之研究〉,台中:《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
9.
洪武雄:〈後漢三國間的參軍〉,臺北:《東吳歷史學報》第9期,2003年3月。
10.
李福清:〈《三國演義》與民間傳說〉,臺北:《歷史月刊》第95期,1995年12月。
11.
周建渝:〈《三國演義》的平行式敘述結構〉,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6期,2006年。
12.
李明裕:〈《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比較研究〉,臺北:《大同學報》第10卷,1980年11月。
1.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周瑜形象之演變
2.
從《三國志》看《三國演義》的典型人物與情節安排
3.
《三國演義》謀略型人物研究
4.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與司馬懿研究
5.
《三國演義》謀士研究
6.
三國志平話與毛評本三國演義之情節比較
7.
《三國演義》丞相形象研究-以曹操、諸葛亮為例
8.
《三國演義》君臣主從關係之研究
9.
馬超、黃忠形象之演變--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
10.
三國東吳四大都督形象研究
11.
《三國演義》劉備形象研究
12.
張飛形象之演變—以《三國志》到《三國演義》的敘事嬗變為核心
13.
《三國演義》軍師與戰神形象研究—以諸葛亮與關公為例
14.
三國演義戰略研究-以諸葛亮與司馬懿之用兵為例
15.
《三國演義》中周瑜與諸葛亮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