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柏欽(2010)。從實用陶瓷茶具檢視台灣的文化融合現象。台灣工藝,37,82-87。
台東縣鹿野地區農會(2015年10月8日)。鹿野農產:台東地區紅
烏龍【線上論壇】。取自https://tw.search.yahoo.com/search?fr=yfp-t-900-tw&p=%E5%8F%B0%E6%9D%B1%E7%B8%A3%E9%B9%BF%E9%87%8E%E5%9C%B0%E5%8D%80%E8%BE%B2%E6%9C%83
有本香(2004)。中國茶•台灣茶。臺北市:台灣東販。
朱光裕(2005)。台灣消費者茶類消費與飲茶習慣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江淑玲(2005)。時代的茶顏話百年台灣茶具。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
池宗憲(2004)。選好壺、泡好茶。臺北市:宇河。
池宗憲(2008)。茶壺樂活知己。臺北市:藝術家。
陳英玲(2012)。茶葉的功效。科學發展,391,66-73。
吳進風(2002)。第1屆台灣陶瓷生活茶具競賽展。臺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
吳德亮(2011)。台灣的茶園與茶館。臺北市:聯經
吳德亮(2012)。台灣茶器。臺北市:聯經。
吳聲舜(2012)。台灣新興特色茶-紅烏龍介紹。農政與農情,235,1-8。
吳聲舜(2012)。茶作學。臺東縣: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
展望。臺東縣: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
周守倉(2009)泡茶者之泡茶動機與泡茶的正向情緒、社會互動效益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周宜君(2000)。清新泡壺台灣茶。臺北市:太雅。
姚國坤、承啟坤、王存禮(2000)。茶文化。臺北市:新視野。
茶藏全球茶葉華文網(2015年10月12日)。世界茶藝:台灣茶認證標章介紹【專欄報導】取自:https://tw.search.yahoo.com/search?fr=yfp-t-900-s-tw&p=%E8%8C%B6%E8%97%8F%E5%85%A8%E7%90%83%E8%8C%B6%E8%91%89%E8%8F%AF%E6%96%87%E7%B6%B2
茶藏全球茶葉華文網(2015年10月12日)。茶器百科:茶器的種類【專欄報導】。取自http://www.chalib.com/teathings/teathinglib.asp
袁旃主編(1987)。三希堂茶話。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丁一(2009)。達悟族圖騰意象在陶藝花器上之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張明雄(1994)。台灣•茶文化之旅。臺北市:前衛。
張淑真(2014)。喝杯台灣茶。台北市:城邦。
鹿野鄉公所(2015年10月12日)。地理環境:鹿野鄉歷史沿革【本鄉簡介】。取自http://www.lyee.gov.tw/page2.php#a2
游冉琪(2004)。第2屆台灣陶瓷生活茶具競賽展。臺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
游博文(2003)。台灣當代陶藝茶壺發展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解致璋(2008)。清香流動。臺北市:遠流
鄭惟之(2011)。現代台灣茶文化暨因是茶具設計創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戴佳如、陳國任(2013)。漫談泡茶用水。茶業專訊,84,1-5。
羅森豪(2013)。陶藝創作。臺北市:雄獅。
二、外文部分
Jo Connell(2002).The potters quide to Ceramic Surfaces.England: United Kingdom.
Jean, L. & Tom,L. (2001). CERAMIC EXTRUDING. Engla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小川雄一(2014)﹒陶工房 日本東京都文京區:誠文堂新光株式會社。
田邊雅一(2005). 國際陶瓷器展美濃 日本岐阜縣:國際陶瓷器フェステイバル美濃實行委員會。
志村昌也(2003)﹒私の陶藝 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株式會社 ブティック社。
菅谷誠一(2003)﹒陶藝ろくろのテクニツク 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株式會社グラフィッ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