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井敏珠(1991)。如何激發學童的學習興趣。師友月刊,286,6-7。
尤靜波(2007)。流行音樂歷史與風格。湖南省:湖南文藝出版社。
水晶(1985)。流行歌曲滄桑記。臺北市,大地出版社。
王玉娟(2004)。以評分規程實施同儕互評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直笛演奏教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王如哲(2010)。解析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
王英裕(1999)。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臺流行音樂工業之政經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王恩美(2013)。國外流行音樂發展政策專題研究報告:日本與韓國流行音樂文化產業政策研究。文化
部,臺北市。
王毓雅(2000)。音樂科實作評量實例。國教輔導,39(6),6-12。
王瑜卿(2017)。運用流行歌曲於國中直笛教學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伍鴻沂(2002)。音樂教學研究。藝術與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下冊,463-483。新北
市:桂冠。
朱文雄(1978)。現代班級教學與學習興趣發展之關係。教育輔導月刊,28(3),20-22。
朴允善、張寶芳與吳靜吉(2014)。韓國流行音樂全球化之旅:「SM娛樂」的創新實踐,臺北市:遠
流。
吳明宗(2000)。木笛100問。臺南市:小神笛。
吳素柔(2006)。霸主地位難再續?尋找臺灣流行音樂競爭力。新聞大舞臺,32,頁98-99。
吳博明(1999)。中日國小音樂教科書演唱歌曲的比較研究。臺北:樂韻。
吳博明(1999)。樂器在國民小學音樂科各項教學的應用。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主編:
邁向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之藝術—合唱與合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79-109。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
學院音樂教育學系。
吳舜文(1987)。一般學校音樂課程中的直笛教學。中等教育,42(6),83-91。
吳舜文(1992)。國中直笛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舜文(1995)。淺論一般音樂課程設計。中等教育,46(4),44-54。
吳榮桂(1986)。直笛教材教法研究:兼談本省現有直笛教材分析。音樂教育季刊,3,17-18。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1,頁59-78。
李映蓉(2012)。音樂教師使用流行音樂於教學之調查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琴娟(2003)。遊戲化直笛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直笛學習興趣、直笛成就及音樂成就之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沈茂枝(1998)。認識直笛。竹縣文教,17,61-65。
林谷芳(1995)。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119,18-19。
林其融(2005)。運用流行音樂要素導入國小高年級古典音樂欣賞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明輝(1995)。兒童器樂演奏與指導。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淑芬(2005)。直笛音樂教育在台灣之引進與發展。教師之友,46(4),64-72。
林淑美(2003)。嘉義地區國民小學兒童樂隊經營生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凱陳(1989)。以直笛輔助的音樂遊戲設計。音樂教育,12,22-28。
林華芝(2005)。高音直笛版-深情巴洛克。臺北:大陸書店。
林鎧陳(1987)。開拓再生的歲月--談如何使用直笛。音樂教育,42,2-5。
邱家麟(1985)。國民小學直笛教學之探討。國教輔導,25(1),8-10。
邱家麟(1989)。質樸無偽的音色魅力-淺談直笛及其教育功能。師友,266,46-48。
邱家麟(1999)。最新直笛教本。臺中:立誼。
邱連煌(2007)。成就動機:理論、研究、策略與應用。臺北:文景。
姚世澤(2000)。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姚立雯(2005)。生命教育融入高職數學科教學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施融樺(2006)。臺中市國小四年級學童直笛學習興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臺北:五南。
孫晉梅(2005)。運用流行音樂提升國小高年級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千智(2003)。高屏地區國民小學音樂教師直笛教學認知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徐玫玲(2001),流行歌曲在臺灣-發展、反思和與社會變遷的交錯,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8,
219-221。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修訂版)。臺北市:東華。
張智雅(1999)。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臺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醫學院碩士論文,花蓮縣。
張渝役(譯)(1996)。音樂測驗與評量(原作者:P. R. Lehman)。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張嘉文(主編)(1990)。辭海。臺北:智揚。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臺北:教育部。
莊長輝(1996)。中音直笛教本。臺南市:馨笛樂坊。
許芳禎(2004)。資訊科技融入直笛教學對不同學習型態的國小三年級學童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許斐雁(2010)。國中生華語流行歌曲偏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郭生玉(2004)。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淑禎(2003)。從建構取向教學的教室環境營造提昇學童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郭惠嫺(1997)。國民小學音樂課程實施演奏教學的重要性。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9-434。
郭惠嫻(1997)。令人著迷的小東西─直笛淺談。音樂教育季刊,4,35。
陳文心(1992)。布魯納的學習興趣教育觀點述評。現代教育,7(28),157-162。
陳怡芳(2013)。流行音樂融入五年級直笛教學對學生直笛學習興趣及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姿光(1997)。流行音樂運用於國中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國泮(1987)。千年滄桑的笛音─直笛發展史。音樂教育季刊,4,15-30。
陳國泮(1997)。中音直笛教本。樂苑出版社。
陳現義(2004)。引導兒童初學直笛「運舌」技巧的經驗與分享。屏縣教育季刊,19,30。
陳學謙(1989)。國民小學兒童合唱教學之研究。臺北市:巨浪。
曾文志、劉玲君(1995),「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
通訊,41,144-148。
曾金貴(2002)。從國小管樂合奏談起(上)。樂覽,31,頁21-26。
曾珮琳(2005)。國小學生音樂風格偏好之研究─以彰化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臺北市:桂冠。
游福生(1992)。談學習的興趣。國教輔導,32(1),54-55。
黃友棣(1982)。音樂教學技術。香港:音樂研究社出版。
黃友棣(1994)。音樂人生。臺北市:東大。
黃月純、楊德清(2011)。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
113-145。
黃世雄(1997)。直笛樂園。新北市:弘宇出版社。
黃莉雅(2008)。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語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71。
楊文碩(2004)。器樂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音感及節奏能力—以直笛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楊州松(2003)。流行文化與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08,40。
楊艾琳、黃玲玉、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等著(1999)。藝術教育手冊—國小音樂篇。臺北市:國立
編譯館。
筱梅(譯)(1995)。木笛吹奏者手冊(原作者:Hans-Martin Linde)。臺北市:世界文物。
萬孟琳(2008)。流行音樂運用於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童學習興趣與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子杰(2002)。給國小兒童樂隊指導老師一些練習上的建議。南投文教,16,39-42。
詹珮甄(2006)。「周杰倫」現象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賈馥茗、鍾紅柱等編著(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路麗華(民86)。運用柯大宜音樂教學法於直笛。樂傳,3,36-38。
廖怡君(2006)。評分規準於國中直笛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淑敏(2013)。韓國流行音樂在臺灣之發展與成功因素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趙麗琴(2010)。怎樣讓學生愛學習:激發學習動機的7種策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禾寰(2009)。以直笛教學輔助國小學童音樂表現能力之探討—相關文獻之回顧與分析。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報,1,16-31。
蔡季伶(2016)。國中學生歌唱學習興趣與歌聲特性之個案研究─以臺中市美聲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蔡曄琳(2005)。木笛小百科。臺北市:世界文物。
鄧婷尹(2017)。運用1990〜2015年臺灣華語流行音樂在國小音樂創作教學歷程之探究-以國小高年級為對象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鄭方靖(1997)。樂理要素教學策略及活動設計。高雄:復文。
鄭世文(譯)(1993)。木笛實用手冊。(原作者:Kenneth Wollitz)。臺北市:世界文物。
鄭明韋(1999)。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地區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盧開朗(2010)。翻唱曲的政治經濟學-改自韓國曲的國語歌曲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蕭以琳(2015)。藝術與人文音樂課程規劃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以五年級直笛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蕭宏宇(2002)。國小兒童合唱團教學之研究-以基隆市仁愛國小詹老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賴香如(2004)。高高屏地區後期中等教育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謝苑玫(2002)。國小四年級直笛教學評量的設計與實施。臺南師院學報,35,389-412。
韓國內容振興院(2011)。〈K-POP主導的新韓流:現況與課題〉。KOCCA Focus,3,4-5。
簡曉瑩(2003)。淺談流行音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教學的應用。國民教育,43(6),45-49。
顏綠芬、徐玫玲(2006)。臺灣的音樂。臺北縣淡水鎮: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
蘇郁惠(2005)。青少年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音樂環境之相關研究。藝術教育研究,9,1-32。
外文書目:
Baron, R. A. (1998). Psychology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ekaerts & P. R. Pintrich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Boyle, J.D., & Radocy, R. E. (1987).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 New York, NY: Schirmer Books.
Burakoff, G. (1966). The recorder in our school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52(5), 110-112.
Burakoff, G. (1971). The recorder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NY: Hargail Music
Press.
Cooper,B.Lee. (1993). Can Music Students Learn Anything of Value by Investigating Popular Record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0(3), 272-283.
Doherty, D. M. (2000). An assessment rubric for the soprano recorder(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 Lowell State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Gracyk,T. (1999) Valuing and evaluating popular music.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7(2), p205-221.
Hargreaves, D. J., & North, A. C. (1999). The functions of music in everyday life: Redefining the social in music psychology. Psychology of Music, 27(1), 71-83..
Hauwe, W. V. (1984). The Modern Recorder Player. London: Schott.
Hidi, S. (2001). Interest, reading, and 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3), 191-208.
Hoffer, M. L., & Hoffer, C. R. (1987). Music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Musicianship and teaching.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Hunt, E. (1963). The Recorder and Its Music. New York: W. W. Norton ε Co.
Krapp, A. (2000). Interest and human development during adolescence: An educational-psychological approach. In J. Heckhausen (Ed.), Advances in psychology, 131. Motivational psych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Developing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development (pp. 109-129). New York, NY, US: Elsevier Science.
Kersten, F. (2001). Teaching Recorder in the Music Classroom. Lanham. Maryland: R&L Education.
Krapp, A. (2002). Structural and dynamic aspects of interest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rom an ontogenetic perspectiv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2(4), 383-409.
Mark, M. L. (1986). 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 Schimrmer Books.
Newsome, D. (1998). Rock's quarrel with tradition: Popular music's carnival comes to the classroom. 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 22(3), 1–20.
O’Kelly, E. (1990). The recorder toda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Kelly, E. (1995). The recorder in education. In J. M. Thomson (Ed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recorder (pp.184-209).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mrod, J. E. (2000).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Pekrun, R. (2005). Progress and open problems in educational emotion research.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5, 497-506.
Pintrich, P. R. (2000).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 Boekaerts, P. R. Pintrich, & M. Zeidner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 451-502). San Diego, CA, US: Academic Press.
Renninger, K. A. (2000). Individual interest and development: Implication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 Sansone & J. M. Harackiewicz (Eds.),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The search for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pp.373-40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chunk, D. H. (1990).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ction on motivation and efficac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1-6.
Slavin, R. E. (2000).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hitcomb, R. (1999) Writing Rubrics for the Music Classroom.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5(6), 26-32.
Zillmann, D. & Gan, Su-lin(1999). Musical taste in adolescence. In Hargreaves, David J. (Ed.)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 (pp.161-187). New York: Oxford.
樂譜:
SECRET MUSIC(2018)。〈I LOVE K-POP 鋼琴譜 RED VELVET WANNA ONE TWICE (韓國進口版)〉,頁09-74。首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