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志誠、李怡慶、尤元明(2006)。門診等候時間之探討-以 某區域醫院為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2(1),59-65。 王雪芹(2009)。電子叫號系統在門診的應用探討。中國誤 診學雜誌,9(29),139-140。 王雅薇(2016)。國小導師使用社群資訊平台進行親師溝通 意願與行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王嵩竑、林晉鋒(2012)。醫院門診病人「以病人為中心」 感受對關係品質及病人忠誠度之影響。醫療品質雜誌,6(3),48-58。 包道明(1999)。以競爭標竿評分法衡量服務品質、顧客 滿意度及回顧傾向之研究-以成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古秋雲、蔡明田、陳建成(2008)。服務品質與服務價值對 顧客忠誠度影響效果之實證研究-以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健康檢查中心。醫務管理期刊,9(3),205-221。 石曜堂(1978)。醫療品質評估。醫院,11(2),106-109。 朱碧靜(2012)。科技接受模型。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678/ 吳宛庭、王拔群、侯紹敏、吳永隆、張思恆、康春梅、林 志明、黃清水(2010)。醫療機構推動團隊資源管理現況與建議,醫療品質雜誌,4(6),78-80。 吳明隆(2014)。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 台北:五南。 吳明儒、藍忠亮(2012)。 應用資訊平台加強醫療跨領域團 隊溝通與合作照護及提升醫療品質。醫療品質雜誌,6(5),33-36。 呂昭顯(1993)。影響病人忠誠度因素之研究:以桃園市 居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周秀蓉、林思好(2011)。探討數位學習平台資訊系統成功 模型之研究-以直銷業者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6(1), 171-190。 周昱伶(2011)。運用數位電子看板大幅提升醫療品。取自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30&cat1=&cat2=&id=0000255540_32t650nb3w4k3c1pbj4f8 林宏茂、趙正敏、古雅停、鄭博文(2013)。門診滿意度量 表之建構。顧客滿意學刊,9(2),159-187。 林恆慶、陳楚杰(2003)。管理式醫療用來控制醫療品質的 方法介紹。醫院,36(1),1-10。 林浦(2010)。行動廣告商機100億,電信業者積極搶進。 理財周刊,509,58。 林誠、李春鶯(2005)。醫療產業導入知識管理的績效評估 -以個案區域教學醫院為例。健康管理學刊,3(1),85-98。 林靖國(2011)。急診病患滿意度及相關因素探討:以高雄 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邱文達、朱子斌、黃淑雅(2008)。醫療品質管理實務。於 邱文達、黃淑雅、黃崇謙編著,二十一世紀品質管理工具(修訂版,93-128頁)台北:合記。 邱弘昇、趙貞怡(2012)。應用網路實況平臺進行自主學習 之學習成效研究。資訊傳播研究,2(2),59-75。 侯勝茂(2004)。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長庚醫訊,215(7), 15-16。 胡玉美(2004)。探討醫院總額預算制度實施前後對住院醫 療服務品質差異之影響以某醫學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夏蓉(2010)。數位閱讀服務體驗-以電子書閱讀器、智慧型 手機、平板電腦三種裝置探討使用者採用之意願與偏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徐美銀(2010)。彰化縣國小行政人員對公文整合系統使 用態度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翁瑞宏、黃靖媛、邱柏松(2008)。醫療服務業關係品質與 關係利益對顧客忠誠度的影響。中山醫管評論,16(3),543-574。 翁瑞宏、黃靖媛、黃金安(2006)。病患與醫師間良好關係 是否會增強其對醫院的忠誠度呢。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5(4),293-302。 馬漢光、李培芬、鄒繼群、於淑娟、王又仙(2012)。品質 提升措施對於門診顧客等候時間與滿意度之影響。醫療品質雜誌,6(6),53-61。 張永佳、張燦明(2010)。以多群組分析探討中醫診所服務 品質與忠誠度之因果模式。品質學報,17(3),179-206。 張嫚娜、張志明、蕭娜足(2006)。某醫院門診病患滿意度 分析。醫院,39(6),34-45。 許淑純(2012)。醫療團隊資源管理對門診滿意度與忠誠度 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玉萍、曾振淦、洪志宏、曾雁明(2011)。醫院服務品質 與顧客價值對病患滿意度的關係探討。放射治療與腫瘤學會,18(4),287-297。 陳英傑、陳英豪(2008)。應用病患滿意度概念於醫療服務 品質之探析。品質月刊,44(5),14-17。 陳淑芬(1998)。健保前後彰化基督教醫院門診病人滿意度 之比較研究。醫院,31(1),14-20。 陳淑華、郭美玲、歐淑美、蕭世槐(2005)。南部某醫學中 心護理人員服務禮儀之改善專案。慈濟護理雜誌,4(2),66-74。 陳進福(2001)。就診因素與回診關聯性之研究-以眼科診所 學童視力保健業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陳慶文、黃照貴、侯憲昇(2009)。以品質管理觀點探討網 路報稅系統之使用滿意度。品質學報,16(3),195-211。 陶阿倫、李芳菁、張旭東、許偉真、蘇子舜(2010)。病人 對服務品質之期待與缺口分析。醫療服務品質雜誌,4(2),43-50。 傅鍾仁、張錫惠(2002)。我國醫療服務品質滿意度之實證 研究。臺灣管理學刊,1(2),317-340。 曾倫崇(1997)。顧客選擇醫院就診因素之研究-以行銷觀 點。醫院,30(6),28-37。 曾麗蓉(1988)。醫院門診服務品質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游瑞穎(2013)。多媒體數位看板整合開發環境之設計與實 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台中市。 程永明(2010)。醫院行銷公關與醫病關係連結對醫病關係 維繫之影響。顧客滿意學刊,6(1),55-88。 馮蕙麗、蔡寶慧、劉淑霞、湛智惠、駱淑惠(2013)。提升 嬰幼兒家屬對預防接種滿意度。至為護理,12(4),79-90。 黃于珍、徐葉良(2013)。以社群網路為基礎建構個人化遠 距居家照護系統。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1(2),72-81。 黃佛棟、馬怡怡、陳建驆、寧錚、程佳(2007)。醫院住院 病人醫療服務滿意度分析。上海預防醫學雜誌,19(4),186-188。 黃美玲(2014)。迎接行動醫療新浪潮。證券服務,626, 80-82。 黃琡珺、王琪雅(2009)。門診醫療服務品質量表之建構。 行銷評論,6(2),221-248。 黃維民(2014)。以資訊安全觀點探討影響醫師使用電子病 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競樺(2010)。2010行動廣告效益指標調查―數位媒體溝 通效果超越傳統,LBS和消費者主動索取的行動廣告 價值高。取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61 楊紅玉、楊建昌(2002)。工作滿足對組織承諾與病人滿意 度之相關性探討。醫務管理期刊,5(2),152-170。 楊婉如(2008)。第一線服務人員幽默感、自尊、情緒勞 動、工作倦怠與工作滿足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桃園市。 楊逸菊、曾景平、徐嘉吟、洪焜隆(2013)。轉診醫療資訊 查詢系統之使用調查-某醫學中心提供基層醫療院所網路平台之三年經驗。輔仁醫學期刊,11(4),259-266。 趙榮洲(2004)。高齡化產品之按鍵壓力研究—以行動話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劉典嚴、陳靜怡(2005)。妥善規劃與處理顧客關係管理。 品質月刊,2,23-25。 劉美玉、許輔宸、郭素娥、張肅婷(2008) 。門診病患滿意 度之分析探討。中山醫學雜誌,19,209-220。 劉智如(2005)。醫院門診病患就診滿意度研究-以某教學 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歐陽鍾玲(2006)。台北市醫療設施分佈之地理研究。地理 研究,45,51-72。 蔡天生、郭哲彰、方榮爵、黃慈惠(2006)。醫院中醫部門 創新服務成效之個案研究。台灣中醫科學雜誌,1(2),39-46。 蔡曉婷、周汎澔(2012)。多媒體護理指導緩解冠狀動脈成 形術後心肌梗塞病患焦慮及疾病不確定感之成效。護理雜誌,59(4),43-53。 鄭紹宇、陳薇如、黃蜀雯、李姿櫻(2016)。動態流程下病 人對醫院服務人員之滿意度調查。醫療品質雜誌,10(5),62-71。 黎煥中(2008) 。血糖監測與衛教資訊平台,血糖穩定挑戰 -首部曲。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會訊,4(4),13-17。 盧冠兆(2005)。博物館自導式數位學習系統成功沒事之 研究-以故宮e學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蕭志同、廖宛瑜、陳建文(2006)。博物館服務品質,認知 價值,滿意度,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2),81-96。 蕭菁、陳建和、譚慶鼎(2009)。旅台外籍人士就醫期望、 就醫感受與整體滿意度關係之探討。醫護科技期刊, 11(3),159-170。 韓揆(1994)。醫療品質管理及門診服務品質定性指標。中 華公共衛生雜誌,13(1),35-53。 蘇美如(2010)。具即時健康資訊與診斷輔助之遠距健康照 護系統。臺灣大學,台北市。 蘇美如、陳俐瑾、陳恆順、賴飛羆(2011)。智慧型遠距健 康照護資訊管理系統平台。台灣醫學,15(2),173-179。 蘇喜、李敏禎、劉嘉玲(1998)。某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病 人候診與看診時間之研究。中華衛誌,17(6),504-511。 蘇靖惠(2015)。門診服務品質、滿意度與忠誠度之關係- 以屏東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貳、英文部分 Bailey,J.E.,&Pearson,S.W.(1983).Development of a Tool for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Computer User Satisfaction. Management Science,29,530-545. Baker,D.P,Day,R&Salas,E.(2006).Teamwork as Anessential Component of High Reliability Organizations.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41(4), 1576-1598. Booth,A.J.,Harrison,G.J.,Gardeenger,G.J.,& Gary, A. J., (1992).Waiting Time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in the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Archives of Emergency Medicine, 9(2), 162-168. Babakus, E., & Mangold, W. G. (1992).Adapting the SERVQUAL Scale to Hospital Servic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6(6), 767-786. Chung,J.E.,Park,N.,Wang,H.,Fulk,J.,&McLaughlin,M.(2010 ).Age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Onlin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mong Nonusers: An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 1674-1684. DeLone,W.H.,Mclean,E.R.(1992).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3(1), 60-95. Dutot, V. (2014). Adoption of Social Media Us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e Generational Eff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Human Interaction,10(4), 18-35. Davis, F. D. (1989) . Perceived Usefulness ,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onabedian, A. (1988). The Quality of Care: How Can It be Assesse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60 (12), 1743-1748. Gelderman, M. (1998). The Relation Between User Satisfaction, Usag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4(1), 11-18. Harrison G., Glazebrook C., Brewin J., Cantwell R., Dalkin T., Fox R.,Jones P. & Medley I. (1997). Increased Incidence of Psychotic Disordersin African Caribbean Migrants to the UK. Psychological Medicine,27, 799-806. Houston, R. K., Cooper, L. A., Vu, H. T., Kahn,J., Toser, J., & Ford, D.(2001) Screening the Public for Depress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Psychiatric Services,52(3), 362-7. Jeremy, J. S., Robert, S. H., & Shaun, M.(2009) Exploring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f Shared Responsibility in Service Exchange.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17(2), 111-128. Rama, M. D., Ridder, H., & Bouma, H. (2001).Technology Generation and Age Inusing Layered User Interfaces. Gerontechnology, 1(1),25-40. Rosenthal, D. A., & Layman, E. J. (2008).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astern North Carolina Physician Practices: Determining the Existence of a Digital Divide. The American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5 (3),1-20. Tarasewich, P. & Suresh, K. N.(2003).A Model and Solution Method for Multi-period Sales Promotion Desig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50 (3), 672-687. Welch, D. E. (2010). New Media’s Fundamental Place in Elearning.Learning Solutions Magazine. Retrieved from http://www.learningsolutionsmag.com/articles/528/new-medias-fundamental-placein-e-learn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