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興祥、賴誠斌(2006)回觀心理「科學」:從反思性到善美社會之人文科學心理學。
應用心理研究,第31期,2006秋,113-132頁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8)。敘說分析。(原作者Riessman, C. K.)。臺北:五南。(原出版年:1993)。
王淑娟(2010)。盈豐行的小女兒:走過貧窮與性道德壓迫。應用心理研究,第48期,2010
冬,39-78頁。
王郁惠(2013)。一位諮商學習者自我追尋之自我敘說。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
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成中英(1986)。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
朱晏姍(2015)。大女兒辦桌 -一個心理工作者的土地生成實踐之路。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孟祥森譯(1969)。愛的藝術。(原作者Erich Fromm)。臺北:志文新潮社。(原出版年:1952)。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季刊2014,17(4),頁1~24。
吳書榆(2015)。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原作者Alfred Adler)。臺北:經濟新潮社。(原出版年:1929)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第25期,2005春,55-72頁。
李澤厚、劉緒源(2011)。該中國哲學登場了?李澤厚2010年談話錄。上海:譯文出版社。
李澤厚、劉悅笛(2014)。“情本體”是世界的。探索與爭鳴,2014,第4期。
余澍坤(2017)。「立而破框」─離返辯證的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應用心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豐維(2006)。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第4期, 頁63~78。
林官蓓(2012)。臺灣校園霸凌事件及其危 機管理機制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頁1-21。
林依薇(2015)。求存者:一個僑生勇闖色情行業的故事。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林蔚琪(2015)。喚醒生命的靈魂:在關係與生死間自我追尋之敘說探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林曉芳(2016)。阿德勒談人性。(原作者Alfred Adler)。臺北:遠流出版社(原出版年:1929)。
胡邵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第25期,2005春,29-54頁。
洪瑞斌(2005):尋覓噤聲的畫眉:對「男性失業者」的理解與重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洪瑞斌(2010b)。為賦新辭強說愁亦或吹皺一池春水:再思組織敘說。應用心理研究(臺灣),48 期,19-35。
洪瑞斌、陳筱婷、莊麒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第56期,2012冬,19-53頁。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第23期,2004秋,131-156頁。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2002冬,23-69頁。
翁開誠(2004)。當Carl Rogers遇上王陽明:心學對人文心理與心理治療知行合一的啟發。應用心理研究,23,157-200。
翁開誠(2005)。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應用心理研究,第25期,2005春,27頁。
翁開誠(2011)。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38卷7期, 75-95頁。
翁開誠(2014)。道在倫常日用之情中:從李澤厚的儒學「情本體」說起。哲學與文化, 41卷12期,97-120頁。
徐敬官(2004)。書寫你的生命故事:自我敘事與身分認同。2004年「中華傳播學會」投稿論文。
許文宗(2010)。國中學生虛擬霸凌與傳統霸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教育部(2012)。教育部防治校園霸凌專區。取自 http://140.111.1.88/ rule/[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2). Anti-campus bullying. Retrieved from http://140.111.1.88/rule/]
教育部(2015)。教育部104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取自 https://csrc.edu.tw/Content/FileManageFiles/20161230054333-104%E5%B9%B4%E6%A0%A1%E5%9C%92%E4%BA%8B%E4%BB%B6%E7%B5%B1%E8%A8%88%E5%88%86%E6%9E%90%E5%A0%B1%E5%91%8A.pdf
張能為(2002):理解的實踐。北京:人民出版社。
康綠島、丁興祥譯(2013)。青年路德。(原作者Erikson, E.)。臺北:心靈工坊。(原出版年:1958)。
楊添圍、周仁宇譯(2013)。人我之間。(原作者N. Gregory Hamilton, M.D.)。臺北:心靈工坊。(原出版年:1988)。
雷新俊(2009)。校園霸凌事件的防治與輔導。國教之友, 593卷4期,33-44頁。
鄧民宇(2005)。從沉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應用心理研究,第25期,2005春,115-142頁。
葉小燕(2014)。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原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臺北:究竟。(原出版年2013)。
葉小燕(2016)。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原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臺北:究竟。(原出版年2016)。
鄭麗珍、游美貴、陳玟如、廖咏芳、陳昱志(2013)。臺北市家庭暴力問題之研究。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劉宗為譯(2015)。逃避自由。(原作者Erich Fromm)。臺北:木馬文化。(原出版年:1941)。
蔡健功(2016)。霸王卸甲:受霸凌者的自我敘說。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臺北:心理。(原出版年:2000)。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頁。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作:以蘆荻社大學員番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第25期,2005春,73-114頁。
懷特、艾普斯頓等著(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廖世徳 譯)。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0年)。
二、英文部分
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Bruner, J. (1990). Acts of meaning .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0).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Ellis, C. & Bochner, A.P.(2000).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s, reflexivity. In N. Denzin & Y. Lincoln(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Sage.733-768.
Erikson, E.(1962). Young man luther. NY: Noryon.
Husserl, E. (1900/1970). Logical Investigations &. ⅠⅡ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Hazelden Foundation (2007). 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Teacher guide document. Retrieved from http://pvms.hcpss.org/files/ bullying/bullyvsplay.pdf.
Habermas, J. (1968).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Boston: Beacon.
Harr’e, R.(2004). Staking our claim for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s scienc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1:3-14.
Kuhn, T. 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Maslow, A. H. (1966). 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 South Bend, Indiana Gateway.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NY: Van Nostrand.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en we can do.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Olweus, D. (1999). Sweden. In Smith, P. K., Morita, Y., Junger-Tas, J., Olweus, D, Catalano, R., & Slee, P. (Eds.), A natural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pp. 7-27).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human scienc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arker, I.(2005). Qualitative psychology : Introducing radical research. England : Open University Press.
Spence, D. R. (1982). Narrative truth and historical truth: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in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NY: Norton.
White, M. (1992). Deconstruction and therapy. In D. Epston & M. White (Eds.), Experience, contradiction, narrative, and imagination (pp. 109-147). Adelaide, SA: Dulwich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