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著作:
Adams, Laurie Schneider (1996). The Methodologies of Art: An Introduction.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Archer, Michael (2002). Art since 1960. London: Thames & Hudson.
DeRoo, Rebecca J (2006). The Museum Establishment and Contemporary Art: The Politics of Artisitic Display in France after 196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uncan, Carol (1995). 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Oxon: Routledge.
Eling, Kim (1999).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Policy in Franc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Horkheimer, Max and Adorno, Theodor W. (1944). Trans: John Cumming.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London: Verso Edititons. (1979).
Henning, Michelle (2006). Museums, Media and Cultural Theory. New York: Open University Press.
Hooper-Greenhill, Eilean (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ilean (2000). Museum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uke, Timothy W (2002). Museum Politics: Power Play at the Exhibition. Minnesod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novitch, Lev (2001).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London, Boston: MIT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84). Trans: Richard Nic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ush, Michael (1999). New Media in Late 20-Century Art. New York: Thames & Hudson inc.
Weil, Stephen E (1990). Rethinking the Museum and other Meditations.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法文編輯著作:
Bethenod, Martin、Bidaine, Philippe (Ed.) (1999). Georges Pompidou et la modernité. Paris: Centre Pompidou.
英文編輯著作:
Adorno, Theodor W.、Horkheimer, Max (1944). J.M. Bernstein (Ed.) (2001). The cultural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Select Essays on mass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Berger, Maurice (Ed.) (2004). Museums of Tomorrow: A Virtual Discussion. Baltimore: The Center for Art and Visual Cultur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
Barker, Emma (Ed.) (1999). Contemporary Cultures of Display.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Mansfield, Elizabeth (Ed.) (2002). Art History and its Institutions: Foundations of a Disciplin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N, Joseph (Ed.) (2006). What Make a Great Exhibition? Philadelphia: Philadelphia Exhibitions Initiative, Philadelphia Center for Arts and Heritage.
Pointon, Marcia (Ed.) (1994). Art Apart: Art Institutions and Ideology across England and north America.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Watson, Sheila (Ed). (2007). Museums and their Communities. New York: Routledge.
中文著作:
王秀雄著 (2006),《藝術批評的視野》,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嵩山著 (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台北:稻鄉出版社。李欣頻、林書民、宏碁數位藝術中心等著 (2000),《數位藝術—歐洲:奧、德、荷三國採樣報告》,台北,宏碁數位藝術中心。
林宏璋著 (2005),《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林政弘著 (2005),《臺灣地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台北:國立編譯館。
音樂之友著 (2002),《新訂標準音樂辭典A-Z》,台北:美樂出版社。
陳 玲著 (2007),《新媒體藝術史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高千惠著 (2001),《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高千惠著 (2004),《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高千惠著 (2006),《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台北:遠流藝術館。
梁光余著 (1999),《博物館組織概論》,台中:舜程印刷。
陸蓉之著 (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光男著 (1991),《美術館行政》,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光男著 (1998),《美術館廣角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光男著 (1999),《博物館新視覺》,台北:正中書局。
黃鈺琴著 (2006),《美術館的魅力》,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張心龍著 (1990),《都是杜象惹的禍—廿世紀的前衛藝術發展》,台北:雄獅出版社。
張婉真著 (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微型樂園團隊著 (2007),《數位藝術教育暨創作推廣計畫》(Digital arts creation and education program: design by number),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曾曬淑著 (1999),《思考=塑造:Joseph Beuys的藝術理論與人智學》,台北:南天出版。
葉謹睿著 (2003),《藝術語言@數位時代》,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葉謹睿著 (2005),《數位藝術概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葉謹睿著 (2008),《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婉珍著 (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南天書局。
劉惠媛著 (2007),《博物館的美學經濟》,台北:原點出版。
劉欓河著 (1995),《美術館的籌備與營運》,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蔡昭儀著 (2005),《全球古根漢效應》,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謝東山著 (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鍾明德著 (1995),《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
中文編輯著作:
方雯玲編 (2004),《Visual Art視覺藝術:從在地球到全球的人文產業思考》,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范梅君編 (2004),《Digital Content數位內容:虛擬與真實交界的產業》,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劃(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 (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台北:商周出版。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劃(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 (2004),《國藝之友系列—藝企風華 總論篇》,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陸蓉之主編 (2004),《超連結Hyper Link》,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中文翻譯著作:
B. Chipp, Herschel (1968),余珊珊譯 (1995),Theories of Modern Art《現代藝術理論Ⅱ》,台北:遠流藝術館。
Barr, Alfred H. (1943),李渝譯 (1981),What is Modern Art?《現代畫是什麼?》,台北:雄獅圖書。
Battcock, Gregory (1973),連德誠譯 (1994),Idea Art《觀念藝術》,台北:遠流藝術館。
Baudrillard, Jean等著 (1991),路況譯 (1996),Art and Philosophy《藝術與哲學》,台北:遠流藝術館。
Benjamin, Walter (1935),許綺玲譯 (1999),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ical Reproducibility(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收錄於《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頁58-103),台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Brooker, Peter (1999),王志弘、李根芳譯 (2003),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
Bullock, Alan (1984),董樂山譯 (2000),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the West《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台北:究竟。
Burcaw, G. Eills (1975),張譽騰、桂雅文等譯 (2000),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Cauquelin, Anne (1992),張婉真譯 (2002),L'' Art contemporain《法國當代藝術》,台北:麥田出版。
Chalumeau, Jean-Luc (1981),王玉齡、黃海鳴譯 (1996),Lecture de L’Art《藝術解讀》,台北:遠流藝術館。
Crang, Mike (1998),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 (2006),Cultural Ceography《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Greenberg, Clement (1961),張心龍譯 (1993),Art and Culture《藝術與文化》,台北:遠流藝術館。
Damus, Martin (1973),吳瑪悧譯 (1996),Funktionen der Bildenden kunst im spätkapitalismus《造型藝術在後資本主義裏的功能》,台北:遠流藝術館。
Danto, Arthur C. (1997),國立編譯館主譯、林雅琪、鄭慧雯譯 (2004),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
Danto, Arthur C. (2003),國立編譯館主譯、鄧伯宸譯 (2007),The Abuse of Beauty《美的濫用》,台北:國立編譯館與立緒文化合作出版。
Dent, Tim (1999),國立編譯館主譯、龔永慧譯 (2009),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物質文化》,台北:書林出版。
Duchamp, Marcel (1967),張心龍譯 (1986),Dialogues with Marcel Duchamp《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出版。
Eagleton, Terry (1983),吳新發譯 (1993),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
Freeland, Cynthia (2001),劉依琦譯 (2002),But is it art?《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台北:左岸文化。
Gay, Peter (1968),劉森堯譯 (2003),Weimar Culture《威瑪文化》,台北:立緒。
Gablik, Suzi (1991),王雅各譯 (1998),The Reenchantment of Art《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遠流藝術館。
Gablik, Suzi (1984),滕立平譯 (1995),Has Modernism Failed?《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藝術館。
Kaprow, Allan (1993),Kelley, Jeff編 (1996),徐梓寧譯 (1996),Essays on the Blurring of Art and Life: Allan Kaprow《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台北:遠流藝術館。
Kester, Grant H. (2004),吳瑪悧、謝明學、梁錦鋆譯 (2006),Conversation Pieces: Commun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Art《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台北:遠流藝術館。
Lacy, Suzanne (1995),吳瑪悧等譯 (2004),Mapping the Terrain: New Genre Public Art《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台北:遠流藝術館。
Lewis, Jeff (2002),邱誌勇、許夢芸譯 (2005),Cultural Studies: the Basics《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文化。
Marcuse, Herbert (1964),劉繼譯 (1990),One 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Marseille, Jacques (2000)總主編,Laneyrie-Dagen, Nadeije執行主編,王文融、馬勝利等譯,Les Grands Événements De L’Histoire De L’Art《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
McLuhan , Marshall (1967),楊惠君譯 (2009),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媒體即訊息》,台北:積木出版。
Meecham, Pam、Sheldon, Julie (2000),王秀滿譯 (2003),Modern Ar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現代藝術批判》,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Miller, Toby、Yúdice, George (2002),蔣淑貞、馮建三譯 (2006),Cultural Policy《文化政策》,台北:巨流。
Monnier, Gérard (1994),陳麗如譯 (2003),L’art et ses institutions en France《法國文化政策》,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Moulinier, Pierre (2010),陳羚芝譯 (2010),Les politiques publiques de la culture en France《44個文化部:法國文化政策機制》,台北:五觀出版。
Poggioli, Renato (1962),張心龍譯 (1992),Teoria dell’arte d’avanguardia《前衛藝術的理論》,台北:遠流藝術館。
Richter, Hans (1964),吳瑪悧譯 (1988),Dada Art and Anti-Art《達達-藝術和反藝術/達達對二十世紀藝術的貢獻》,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Rosenberg, Harold (1972),周麗蓮譯 (1998),The de-definition of Art《拆/解藝術》,台北:遠流藝術館。
Sassoon, Donald (2001),黃中憲譯 (2003),Mona Lisa :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painting《蒙娜麗莎五百年》,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Schilling, Jürgen (1978),吳瑪悧譯 (1996),Aktionskunst《行動藝術》,台北:遠流藝術館。
Smith, Philip (2001),林宗德譯 (2004),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文化。
Storey, John (1999),張君玫譯 (2001),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Urry, John (2002),國立編譯館主譯、葉浩譯 (2007),The Tourist Gaze《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出版。
Waidacher, Friendrich (2001),曾于珍、林資傑等譯 (2004),《博物館學—德語系世界的觀點》,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Walker, John A. (2003),劉泗翰譯 (2005),Art and Celebrity《藝術與名人》,台北:書林出版。
Warnier, Jean-Pieree (1999),吳德錫譯 (2003),La mondialisation de la culture《文化全球化》,台北:麥田出版。
Wolfram, Eddie ( 1975 ),傅嘉琿譯 (1994),History of Collage《拼貼藝術之歷史》,台北:遠流藝術館。
Wölfflin, Heinrich (1915),曾雅雲譯 (1987),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藝術史的原則》,台北:雄獅美術。
並木誠士、中川理 (2006),蔡世蓉譯 (2008),《美術館の可能性》,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並木誠士、米屋優、吉中充代、加藤哲弘、喜多村明里、原久子編著 (2003),黃貞燕等譯,《日本現代美術館學:來自日本美術館現場的聲音》,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南條史生 (1997),潘廣宜、蔡青雯譯 (2004),From Art to Urban City–15 Years as Independent Curator《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台北:田園城市。
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編 (1988),潘襎譯 (1996),《藝術學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視覺設計研究所編著 (2000),劉曉歸譯 (2006),《圖說:巨匠沒說的畫中話》,台北:城邦。
中文翻譯專論:
克莉絲汀.凡雅絮(Christine Van Assche) (2006)著,鄭元智等譯,〈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歷史與博物館學面向〉,收錄於《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1965-2005》(頁0:16-0:37),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藝術家庭共同出版。
法蘭西.芭費(Françoise Parfait) (2005)著,鄭元智等譯,〈典藏裝置作品〉,收錄於《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1965-2005》(頁0:38-0:73),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藝術家庭共同出版。
法蘭克斯.米蕭(François Michaud) (2006)著,鄭元智等譯,〈錄像藝術與出版經濟—從「舒姆錄像藝廊」到 (卵囊薄懸肌系列)〉,收錄於《龐畢度中心 新媒體藝術1965-2005》,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藝術家庭共同出版,頁0:82。
長谷川祐子 (2005)著,陳嘉怡譯,〈二十一世紀美術館應扮演的角色〉,收錄於《全球化風潮下的展覽策劃與城市行銷》,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頁149-186。
學術論文:
蘇昭英 (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臺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賴瑛瑛 (2007),展覽反思與論述實踐─台北市立美術館歷任展覽方針與策略之研究(1983-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論文。學術期刊:
王哲雄 (2007),〈塞.湯恩布里〉(Cy Twombly),收錄於《美育雙月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第158卷( 2007年7~9月),頁42-46。王嵩山 (2007),〈博物館研究〉,收錄於《博物館學季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21卷第1期,頁5- 6。王嵩山 (2006),〈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收錄於《博物館學季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20卷第4期。林心如 (2007-2008)專訪編輯,〈影像,形象,夢—專訪多明尼克.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收錄於《電影欣賞季刊》,國家電影資料館,第二十六卷第四期,總號第136期( 2008年7~9月),頁42-50。
林志明 (2008),〈電影的放逐?〉,收錄於《電影欣賞季刊》,國家電影資料館,第二十六卷第四期,總號第136期( 2008年7~9月),頁11-12。
林志明 (2002),〈錄相藝術與媒體社會─以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為例〉,國科會補助西洋藝術史研究推動計畫,於2002年9月28日發表研究成果。
柯立業(Sébastien CAVALIER) (2008),賴怡妝譯,〈博物館治理邁向自主化的趨勢:以法國為例〉,收錄於《博物館學季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22卷第2期,頁41-52。胡永芬 (2008),〈誰是當代,怎樣前衛〉,收錄於《藝術觀點》,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第35期( 2008年7月),頁62-64。
孫松榮 (2008),〈巴依尼的歧路電影館—影像投映,一種顯像性書寫〉,收錄於《電影欣賞季刊》,國家電影資料館,第二十六卷第四期,總號第136期( 2008年7~9月),頁13-18。
許綺玲 (2002),〈似曾相識,邊想邊畫:巴特與史坦貝克的All except you〉,收錄於《中外文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第三十卷第十一期(2002年4月),頁83-107。陳淑鈴主編 (2006),〈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作品簡介〉,收錄於《現代美術》,台北市立美術館,第126期( 2006年6月),頁24-39。
陳淑鈴整理 (2006),〈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座談紀錄〉,收錄於《現代美術》,台北市立美術館,第126期( 2006年6月),頁40-51。
黃文浩、吳介祥等編 (2006),〈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專刊〉(1st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2006 Catalogue),靈光乍現—雖遠猶近,雖近猶遠 (Aura Spurt—Remoteness Nearby),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黃文浩、張賜福等編 (2007),〈第二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專刊〉(2nd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2007 Catalogue),玩開(Openplay),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黃文浩、張賜福等編 (2008),〈第三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專刊〉(3rd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2008 Catalogue),超介面(Trans-),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黃文浩、張賜福等編 (2009),〈第四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專刊〉(4 rd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2009 Catalogue),光怪(Funky Light),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張婉真 (2006),〈博物館研究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關於其工作性質與養成教育的發展歷程與趨勢〉,收錄於《博物館學季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20卷第3期,23-35。劉永皓 (2006),〈當代藝術中的電影經驗—解碼後電影〉,收錄於《現代美術》,台北市立美術館,第126期( 2006年6月),頁16-23。
鄭元智 (2006),〈典藏背後—新媒體藝術的典藏與展出策略〉,收錄於《現代美術》,台北市立美術館,第126期( 2006年6月),頁4-15。
顧世勇 (2008),〈當代藝術的轉向—從本體論走向認識論〉,收錄於《藝術觀點》,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第35期( 2008年7月),頁47-49。研討會論文集與座談會紀錄:
倪再沁 (2008),〈當代藝術博物館之變〉,《當前藝術發展之觀察與省思:美學、經濟與博物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153-159。
徐升潔整理 (2008),〈新媒體藝術發展〉,收錄於《藝術家雜誌399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頁366-371。
數位藝術評論獎文集:
謝仲其 (2007),〈尋找新限制:數位資訊時代的藝術作品〉,收錄於《2007第一屆數位藝術評論獎》,台北市政府、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出版,頁150-168。
策展論述:
袁廣鳴 (2004),〈媒體痙攣〉(Media Cramp)策展論述,收錄於《Co4臺灣前衛文件展》,台北:文化總會 臺灣前衛文件展推行委員會出版,頁88-89。展覽專冊:
Brigitte Petit-Archambault、蕭蔓策劃 (1984),Exposition d’Art Vidéo Français《法國VIDEO藝術聯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雜誌與報導:
王柏偉 (2010),〈藝術與媒體科技中心ZKM:迎向下一個媒體藝術的廿年〉,收錄於《藝術家雜誌417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頁154-155。
沈秀貞 (2002),〈希區考克與藝術展:影片、繪畫與佈展的一場漫步探幽〉,收錄於《藝術家雜誌320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頁344-353。高子衿 (2009),〈以現代藝術推廣當代藝術的營運策略:訪龐畢度中心主席賽邦〉,收錄於《典藏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五月號第200期,頁167。孫松榮 (2008),〈美術館與電影:從投映到展示的「當代性」〉,收錄於《典藏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五月號第188期,頁170-174。陳文瑤 (2006),〈22年後重回媒體現場:關於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展1965 - 2005〉,收錄於《典藏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五月號第164期,頁154-161。陳冠君 (2003),〈科技藝術的互動性─創造式文本〉,收錄於《典藏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四月號第127期,頁107-161。陶亞倫 (2009),〈宏觀調控下的臺灣當代藝術〉,收錄於《典藏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四月號第199期,頁111。
陳泰松 (2008),〈當代藝術的電影性:影像、放映〉,收錄於《典藏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五月號第188期,頁158-161。教瑩 (2008),〈法國王宮現身石油王國:從阿布達比.羅浮宮看博物館的國際化趨勢〉,收錄於《藝術家雜誌402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頁240-242。黃建宏 (2009),〈宏觀調控快感中的貧乏幻見〉,收錄於《典藏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四月號第199期,頁112。
張韻婷 (2009),〈龐畢度藝術中心的營運策略〉,收錄於《典藏今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二月號第197期,頁46。
鄭元智 (2008),〈蓋分館是當今美術館營運的潮流嗎?〉,收錄於《藝術家雜誌395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頁340-347。
鄭元智 (2010),〈龐畢度中心—法國現代藝術美術館〉,收錄於《藝術家雜誌417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頁142-143。
謝東山 (1988),〈沒有昨日,祇有明日的媒體:錄影藝術在臺灣〉,收錄於《藝術家雜誌》,台北:藝術家出版社,總號第154號,第二十六卷第四期,頁142-149。
網路資源:
(一) 國外機構
Ars Electronica Center (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中心 ),網址:http://www.aec.at/,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5日。
ART+COM ( 德國ART+COM公司 ),網址:http://www.artcom.de/,上網日期:2010年4月3日。
Bilbao Guggenheim Museum ( 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網址:http://www.guggenheim.org/bilbao,上網日期:2010年2月19日。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 法國龐畢度藝術與文化中心 ),網址:http://www.centrepompidou.fr/,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9日。
Centre Pompidou-Metz ( 法國龐畢度中心梅茨分館 ),網址:http://www.centrepompidou-metz.fr/,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3日。
Encyclopedie Nouveaux Médias ( 新媒體藝術大百科 ),網址:http://www.newmedia-art.org/,上網日期:2009年10月6日。
InterCommunication Center ( 日本東京ICC互動藝術中心 ),網址:http://www.ntticc.or.jp/,上網日期:2010年1月6日。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 國際博物館協會 ),網址:http://icom.museum/,上網日期:2009年9月17日。
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 ( 荷蘭鹿特丹V2數位藝術實驗館 ),網址:http://www.v2.nl/,上網日期:2009年11月22日。
Institut National de l''Audiovisuel ( 法國國立視聽資料館 ),
網址:http://www.ina.fr/,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7日。
Louvre Museum (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網址:http://www.louvre.fr/,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7日。
MIT Media Lab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網址:http://www.media.mit.edu/,上網日期:2010年1月3日。
Museum of Modern Art (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網址:http://www.moma.org/,上網日期:2010年1月14日。
New York Guggenheim Museum ( 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 ),網址:http://www.guggenheim.org/new-york,上網日期:2010年2月2日。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 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 ),網址:http://www.rmn.fr/,上網日期:2010年3月24日。
Studio of Digital Arts ( 美國邁阿密SODA數位藝術工作室 ),網址:http://www.thesoda.com/,上網日期:2010年1月18日。
Tate Modern ( 英國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 ),網址:http://www.tate.org.uk/modern/,上網日期:2009年12月1日。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網址:http://www.unesco.org/new/en/unesco/,上網日期:2009年8月13日。
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 ( 德國卡斯魯爾新媒體藝術中心 ),網址:http://www.zkm.de/,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7日。
(二) 國外報章媒體
L’Express ( 法國快報 ),網址:http://www.lexpress.fr/,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0日。
L’Humanité ( 法國人道報 ),網址:http://www.cnac-gp.fr/,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1日。
Le Monde ( 法國世界報 ),網址:http://www.lemonde.fr/,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1日。
(三) 國外藝術家
Antoine Denize ( 安東尼.德尼茲 ),網址:http://a.denize.free.fr/,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3日。
Bill Viola( 比爾.費歐拉 ),網址:http://www.billviola.com/,上網日期:2010年1月15日。
David Reed( 大衛.瑞德 ),網址:http://www.davidreedstudio.com/,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7日。
(四) 國內機構
上海世界博覽會台灣館,網址:http://www.expo2010taiwan.com/,
大陸簡體網址:http://www.expo2010.cn/,上網日期:2010年3月25日。
台北市立美術館,網址:http://www.tfam.museum/,上網日期:2010年4月9日。
台北當代藝術館,網址:http://www.mocataipei.org.tw/,上網日期:2009年10月13日。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網址:http://www.dac.tw/,上網日期:2009年9月28日。
宏碁數位藝術中心,網址:http://www.ndparking.com/adac.com.tw/,上網日期:2010年1月8日。
教育部重修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上網日期:2009年8月14日。
國立台灣美術館,網址:http://www.ntmofa.gov.tw/,上網日期:2010年3月18日。
國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www.yageo.com/,上網日期:2010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