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著述
(美)Jeremy Vineyard:《電影鏡頭入門(插圖第2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年。
十年砍柴:《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年。
也斯:《香港流行文化》,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于學彬:《水滸傳講義》,臺北:實學社出版社,2003年。
不著撰者:《宣和畫譜》,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2年。
文心工作室:《水滸傳》,臺北:商周出版社,2008年。
方金輝:《中華武術辭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方保羅:《圖說香港電影史:1920─1970》,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
王同舟:《地煞天罡:水滸傳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岳川:《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海林:《中國武俠小說史略》,山西:北嶽文藝出版社,1988年。
王海威:《借來的時間:香港電影中的上海想像》,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王傑、廖國偉:《藝術與審美的當代形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王瑋:《香港電影壹觀點》,臺北:揚智文化出版,2002年。
王瑋:《意義與空白:當代香港電影觀察》,臺北:萬象出版,1995年。
王資鑫:《水滸與武打藝術》,南京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曉家:《水滸戲考論》,濟南:濟南出版社,1989年。
石琪:《石琪影話集從興盛到危機》,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9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水滸傳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旭華主編:《南國電影第155期》,香港:香港電影出版社,1971年。
朱旭華主編:《香港影畫第60期》,香港:香港電影出版社,1970年。
佐竹靖彥:《梁山泊:水滸傳一0八名豪杰》,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年。
何梅琴、范桂紅編:《翫‧水滸》,臺北:咖啡田文化館,2005年。
余大平:《草莽英雄的悲壯人生:水滸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余大平:《解讀水滸傳》,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冷風:《武俠叢談》,上海:上海書店,1932年。
吳小麗:《徐生民:90年代中國電影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吳昊:《文藝 歌舞 輕喜劇》,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吳昊:《古裝 俠義 黃梅調》,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吳昊:《百美千嬌》,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吳昊:《男兒本色》,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吳昊:《武俠功夫片》,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吳昊:《香港電影民俗學》,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3年。
吳昊:《第三類型電影》,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李天鐸:《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臺北:臺北市中國電影中料研究會暨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1997年。
李文庠、魏春健編:《讀水滸掌握方法》,臺北:臺灣先智出版社,2000年。
李卓桃、石琪:《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年。
李法白、劉鏡芙編:《水滸語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
李春林:《官逼民反話水滸》,臺北:旺文社出版社,1994年。
沙先貴編:《水滸辭典》,武漢:崇文書局出版社,2006年。
沙榮峰:《六十年代越語片紅星展覽》,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1996年。
沙榮峰:《香港早期電影軌跡展覽1896-1950》,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1995年。
沙榮峰:《繽紛電影四十春:沙榮峰回憶錄》,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年。
冼杞然、劉大木:《電光幻影──電影研究文集》,香港:香港電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出版,1985年。
周承人:《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岳騫:《水滸人物散論》,香港九龍:高原出版社,1969年。
金聖歎等批註,《水滸傳的政治與謀略觀》,臺北:老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
侯會:《水滸源流新證》,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施耐庵:《水滸傳》,臺北:小知堂出版社,2001年。
施耐庵著,呂哲編:《圖解水滸傳:看懂中國江湖文化》,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
施耐庵著,金聖嘆批評,繆天華校訂:《水滸傳》,臺北:三民出版社,1999年。
柏薑:《邵氏巨星:零距離接觸》,香港:星島出版,2005年。
香港電影美術學會:《繁花盛放:香港電影美術(1979-2001。》,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朗天:《後九七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03年。
朗天:《香港有我:主體性與香港電影》,香港:文化工房出版,2013年。
郝建:《影視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馬幼垣:《水滸二論》,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7年。
馬幼垣:《水滸人物之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馬幼垣:《水滸論衡》,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7年。
高日暉、洪雁:《水滸傳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6年。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張恨水:《水滸人物論贊》,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
張美君:《尋找香港電影的獨立景觀》,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
張徹:《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
張徹:《張徹談香港電影》,香港:三聯書店,2012年。
張慶善編:《胡適魯迅等解讀水滸傳》,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公司,1990年。
梁啓超:〈中國之武士道〉,《飲冰室專集》,上海:上海書局,1932年。
陳少紅:《香港文學探賞》,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陳少紅:《盛世邊緣:香港電影的性別.特技與九七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陳旭光:《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松柏:《水滸傳源流考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陳建平:《水滸戲與中國俠義文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陳美玲:《從逐鹿中原到梁山聚義:《三國》《水滸》英雄豪傑析粹》,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陳家樂:《香港電影、電視及新媒體研究》,香港:天地圖書出版,2011年。
陳清偉:《香港電影工來結構及市場分析》,香港:電影雙週刊出版社,2000年。
陳墨:《刀光俠影蒙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2006年。
陳蝶衣:《香港影壇秘史》,香港:奔馬出版社,1992年。
陳曉雲:《電影文化學:作爲文化的影像》,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傅正玲:《悲壯與蒼涼:水滸意境的探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傅惜華編:《水滸戲曲集》,北京:中華出版社,1962年。
傑姆遜:《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湯禎兆:《香港電影血與骨》,臺北:書林出版,2008年。
湯禎兆:《香港電影夜與霧:創意是這樣煉成的》,香港:生活書房出版,2010年。
無齋主人:《「黑」話水滸:梁山的黑幫歲月與江湖法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焦雄屏:《香港電影風貌.(一九七五-一九八六。》,臺北:時報出版,1987年。
焦雄屏:《臺灣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中國電影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年。
黃俶成:《施耐庵與水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愛玲編:《邵氏電影初探》,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3年。
黃愛玲編:《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年。
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楊遠嬰主編:《華語電影十導演》,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
萬籟聲:《武術匯宗》,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賈磊磊:《中國武俠電影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賈磊磊:《武之舞──中國武俠電影的形態與神魂》,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賈磊磊:《超前與跨越—胡金銓與張愛玲》,香港:第二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1998年。
寧稼雨:《水滸傳趣談與索解》,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
廖金鳳:《邵氏影視帝國:文化中國的影像》,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硏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蒲峰主編:《1999香港電影回顧》,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1999年。
趙衛防:《香港電影史(1897-2006)》,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
劉仁聖、陳信陵、吳曉龍:《水滸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劉立行:《影視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年。
劉成漢:《電影賦比興集》,臺北: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
劉若愚:《中國之俠》,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範志忠:《世界電影思潮》,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談歌:《水滸人物品評錄》,天津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黎烈文標點:《大宋宣和遺事》,上海:商務出版社,1939年。
鍾敬文、許鈺:《水滸傳的傳說》,臺北:新潮社出版,2003年。
鍾寶賢:《香港影視業百年》,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出版社,2004年。
顏純均主編:《文化的交響──中國電影比較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
魏君子:《武俠大宗師:張徹》,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魏君子:《香港電影演義:遍訪名宿˙撫今追昔》,臺北:時英出版,2010年。
羅卡編:《電影人物肖像》,香港:山邊社,1987年。
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譚武群、侯紹莊:《水滸傳名物典章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年。
(二)學位論文
胡明明:《張徹武俠電影研究》,中國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須蘭:《文人武俠:張徹與胡金銓》,中國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康珮:〈《忠義水滸全書》的義理闡釋--從人性、權力與符號的角度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李宗原:〈《水滸傳》宋江忠義精神研究〉,銘傳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羅國慶:〈從《水滸傳》看宋代的民間信仰諸神〉,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劉映江:〈《水滸傳》的社會構成與人生價值〉,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三)期刊論文
王凡:〈由人物塑造看香港邵氏電影《水滸傳》的文學改編意識〉,《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頁23-28。
王凡:〈由人物塑造看香港邵氏電影《武松》的文學改編意識〉,《齊魯藝苑》,2015年第6期,頁95-99。
王凡:〈由武松的塑造看香港邵氏電影《快活林》的文學改編意識〉,《菏澤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頁24-28。
王玨:〈論《水滸傳》的宗教觀〉,《渭南師專學報》,1994年第4期,頁51。
王海洲:〈港臺武俠片概論〉,《當代電影》,1994年第4期,頁76-83。
王崴:〈中國武俠電影思考〉,《中外文化交流》,2002年第3期,頁26-28。
列孚:〈徐克「黃飛鴻」系列形象研究〉,《當代電影》,1997年第3期,頁97-100。
吳勻:〈「作者論」視野下的類型片闡釋:以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為例〉,《當代電影》,2014年第9期,頁165-168。
吳瓊:〈香港新武俠片「護法導演」張徹〉,《電影文學》,1998年12期,頁47-49。
卓伯棠:〈從電影科技看香港武俠片〉,《電影藝術》,2000年第6期,頁69-73。
周倩雯:〈論天一影片公司的經營策略(1933-1937。〉,《電影新作》,2015年第1期,頁61-66。
林敏:〈徐克的電影世界〉,《電影評介》,2001年第8期,頁25。
金丹元:〈試談邵氏電影對中國古裝片及市場經營的影響與啟示〉,《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31-36。
金均海:〈九十年代新武俠電影漫論〉,《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5期,頁56-59。
徐江:〈暴力的速度〉,《中國新聞週刊》,2000年第19期,頁16。
徐浩峰:〈武俠電影之前世今生〉,《電影藝術》,2014年第3期,頁5-14。
索亞斌:〈試論香港動作片的動作表現原則〉,《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頁8-18。
商業文化編:〈商業傳奇NO.24邵氏帝國:邵逸夫的邵世紀〉,《商業文化》,2014年第29期,頁17-19。
張彰:〈水滸傳,香港邵氏的快活林〉,《電影》,2012年第3期,頁89-92。
陳墨:〈中國早期武俠電影再認識〉,《當代電影》,1997年第1期,頁31-40。
陳墨:〈武俠電影漫談〉,《當代電影》,1994年第4期,頁68-75。
喬潔瓊:〈英雄末路,路在何方——新世紀武俠電影的思考〉,《東方藝術》,2005年第6期,頁39-41。
楊可:〈民族化的欣賞趣味〉,《電影藝術》,2004年第5期,頁9-12。
楊德建:〈這一壇「醉生夢死」的酒〉,《電影藝術》,1997年第2期,頁78-84。
賈磊磊:〈「暴雨剪輯」中國武俠動作電影的剪輯技巧及「標志性」節奏〉,《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頁52-56。
賈磊磊:〈亂世出豪俠神話造英雄:中國武俠電影(1931──1949。〉,《當代電影》,1995年第2期,頁27-30。
電影畫刊編:〈張徹武俠電影指南〉,《電影畫刊》,2003年第7期,頁57-59。
趙衛防:〈五六十年代競爭格局中的香港國語電影工業——兼論邵逸夫與陸運濤之間的競爭〉,《當代電影》,2006年第4期,頁71-76。
趙衛防:〈現代化與本土化:好萊塢與香港電影的雙向互動——兼論香港電影復興之路〉,《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43-47。
趙衛防:〈論香港電影產業中的產業項目流變〉,《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頁113-124。
劉小佳:〈暴力與情義結合的張徹電影陽剛美學〉,《電影文學》,2013年13期,頁42-43。
劉欣、蘇小瑞:〈香港的電光幻影──懷念張徹〉,《明日風尚》,2013年07期,頁146-151。
劉郁琪:〈中國武俠電影雙序列敘事模式的形態邏輯與審美意味〉,《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頁115-121。
鄭淑玉:〈張徹武俠電影中的審美文化內涵〉,《電影文學》,2012年12期,頁55-56。
應雄:〈張徹電影中的運動(上)〉,《藝苑》,2009年第6期,頁4-8。
應雄:〈張徹電影中的運動(下)〉,《藝苑》,2009年第7期,頁4-9。
韓猛:〈江湖夜雨十年燈──香港武俠電影印象〉,《電影評介》,2003年第8期,
藍凡:〈邵氏黃梅調電影藝術論〉,《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37-42。
(四)影視資料
紀錄片:《電影香江:刀光劍影》,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十三太保》,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大刺客》,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水滸傳》,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快活林》,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刺馬》,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金燕子》,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保鏢》,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報仇》,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新獨臂刀》,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獨臂刀》,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蕩寇志》,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斷腸劍》,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張徹導演:《邊城三俠》,DVD,臺北: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