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3 16: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丁茂庭
研究生(外文):Mao-Ting Ting
論文名稱:地景空間的現象學演繹 ─ 從海德格之存在意識生發
論文名稱(外文):A Phenomenological Deduction about Landscape ─ On the Basis of Heidegger\'s Existential Consciousness
指導教授:林靜娟林靜娟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王俊雄李清志
口試日期:2005-07-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5
中文關鍵詞:存在主義海德格現象學地景空間
外文關鍵詞:ExistentialismHeideggerPhenomenologyLandscap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地景空間」因其具開放性的特質而總是扮演著地方面貌的演繹角色,然而因為人們對於空間本質的漠視,造成了地方面貌的無差異(地域感的喪失)以及異國符號充斥的浮濫表象,這些誤解都在在地削弱著人與地方之間原本緊密的存在關聯。「地景空間」的本質應是人與環境相關聯的具體實存,是人們「生活的」實踐場所,因此,本研究試圖藉由揭示人與環境的共存,展露出地景空間的棲居本質。本文以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及「建‧居‧思」兩篇著作為依循主體,階段性地呈現現象學的空間存在性,並選擇數個可親身感知的台灣地景作品,以海德格的存在意識作為經驗地景的憑藉,直觀其中空間性的存在演繹。
在透過對「宜蘭河舊城生活廊道」、「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北投溫泉親水公園」以及「明池森林遊樂區」等四個地景空間的本質還原之後,可以瞭解到「地景空間」是人於天地間的棲居面相,具揭示作用的地景不會對天地萬物一昧地躲避,而是會藉由空間格局、材質…等途徑與固有的周圍世界積極對話。四個案例中,地景的建造分別回應著光大巷、車籠埔斷層、北投溪以及明池…等本已存有的自然情境。地景與天地的連結直接地指向人為與自然的分際,存在的地景在空間的開闔之間界定居住的邊界,揭示周圍世界的存在,它彰顯被隱蔽的、赦免被錯待的,透過可棲居之「地景空間」的建造,人們終可進入「因居而建,因居而思」的存在中。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時間 5
1.2.1 客體時間(objective time) 5
1.2.2 主體時間(subjective time) 6
1.2.3 內在時間意識(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l time) 7
1.3 小結 9
第二章 現象學縱論 11
2.1 物體 12
2.1.1 部分與整體 12
2.1.2 同一與多重 13
2.1.3 顯現與不顯現 13
2.2 人 15
2.2.1 知覺 15
2.2.2 回憶與想像 19
2.2.3 閱讀 20
2.2.4 現象還原 23
2.3 形構 24
2.3.1 關於範疇 25
2.3.2 關於超越 25
2.3.3 關於思考 27
2.4 小結 28
第三章 海德格的存在意識 31
3.1 世界 31
3.1.1 存在(Existenz ; Existence) 31
3.1.2 周圍世界(Umwelt ; Environment) 32
3.1.3 用具(Zeug ; Equipment) 33
3.2 此在 34
3.2.1 煩(Sorge ; Care) 35
3.2.2 陷溺(Verfallen ; Fallenness) 35
3.2.3 憂懼(Angst) 36
3.2.4 去遠(Ent-fernung ; De-distancy) 38
3.2.5 定向(Ausrichtung ; Directionality) 39
3.3 棲居 40
3.3.1 天 41
3.3.2 地 43
3.3.3 神 44
3.3.4 人 48
3.3.5 物〔天∪地∪神∪人〕 49
3.4 小結 55
第四章 地景建築 57
4.1 植栽 57
4.2 空間 62
4.2.1 物質的空間宣言 63
4.2.2 知覺的反陷溺 64
4.2.3 記憶的空間去遠 76
4.2.4 想像的空間定向 79
4.2.5 煩忙的空間閱讀 81
4.2.6 還原空間現象 85
4.3 存在 88
4.4 小結 106
第五章 地景場所的現象還原 107
5.1 地 楊士芳紀念林園、社福大樓、西堤屋橋、慶和橋下老人休閒活動場地 109
5.2 神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第一期工程 123
5.3 人 北投溫泉公園 131
5.4 天 明池森林遊樂區 152
5.5 小結 174
第六章 朝向棲居之路 177
6.1 地景空間的存在契機 177
6.2 建造的詩意 178
6.3 開闔之間 180
參考文獻 183
參考文獻

書籍
[1]石瑄,遮風擋雨好安身:古代民居,台北:萬卷樓,2000。
[2]李平,被逐出神學的人:海德格爾,台北:牧村圖書,2000。
[3]汪文聖,現象學與科學哲學,台北:五南,頁99-108,2001。
[4]阮慶岳,城市漂流,台北:田園城市,2003。
[5]陳板,六家庄風土志,台北:唐山出版社,1998。
[6]陳治維,影響世界的哲學家,台中:好讀,頁346-359, 2003。
[7]勞思光,存在主義新編,香港:中文大學,1998。
[8]經典雜誌編著,發現南島,台北:經典雜誌,2001。
[9]漢寶德,建築的精神向度,台北:建築情報季刊,2002。
[10]褚瑞基,人與自然,台北:田園城市,1999。
[11]褚瑞基,建築與「科技」論文集,田園城市,頁121-161,2001。
[12]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台北:五南,2002。
[13]顏忠賢,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台北:萬象,1996。

學位論文
[14]李碧雯,海德格現象學的方法學意涵探究,中央哲學所碩論,1993。
[15]黃文宏,現象學的觀念:從海德格的場所思維來看,清華哲學所碩論,2002。
[16]黃運森,從老子的「道」與胡塞爾的「現象學」探討主客合一的建築觀,逢甲建都所碩論,1993。
[17]游淙祺,海德格存有與時間中的空間觀,台大哲學所碩論,1988。
[18]劉畹芳,「身體-空間」經驗的現象學研究,南華環境與藝術所碩論,2002。
[19]賴美玲,海德格藝術思想的存有論背景,文化哲學碩論,1999。

外文及翻譯書籍
[20]Martin Heidegger, New York : Harper & Row.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1977.
[21]Tennessee Williams, NewYork:NewDirections, Act3. “The Night of the Iguana.” 1962.
[22]Gaston Bachelard,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23]M. Eray Ozkan,歌樂美:土耳其卡葩多其亞的庶民建築:自然與人工藝術的協奏曲,沈祉杏譯,台北:田園城市,2002。
[24]麥吉(BryanMagee)編,當代哲學對話錄(上),周穗明、翁寒松及譯坊譯,台北:商務,1994。
[25]Mike Crang,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2003。
[26]Norberg-Schulz, Christian,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台北:田園城市,1995。
[27]Yi-Fu Tuan,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台北:編譯館,1998。
[28]中村敏男編,a+u建築と都市1994年7月号別冊:知覚の問題-建築の現象學,櫻井義夫譯,東京: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1998。
[29]布希亞、努維勒著,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林宜萱、黃建宏譯,台北:田園城市,2002。
[30]伊塔羅‧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時報文化,1993。
[31]伊塔羅‧卡爾維諾,帕洛瑪先生,王志弘譯,台北:時報文化,1999。
[32]安藤忠雄,2002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謝宗哲譯,台北:田園城市,2002。
[33]黛安.艾克曼,感官之旅,莊安祺譯,台北:時報文化,1993。
[34]黛安.艾克曼,艾克曼的花園,莊安祺譯,台北:時報文化,2002。
[35]羅伯‧索科羅斯基,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
[36]季鐵男編,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書局,1992。
[37]Heidegger,存在與時間,王慶節、陳嘉映譯,台北:桂冠,2002。
[38]林家瑞譯,A+U安藤忠雄INSIDE/OUTSIDE,台北:惠彰,2002。

期刊論文
[39]〈MEMORYOFLANDSCAPE景與觀〉,建築雜誌,第86期。
[40]〈人‧都市‧自然‧景觀:文化景觀專輯〉,造園,第11期,台北:中華民國造園學會,1992。
[41]〈造園:人‧都市‧自然‧景觀:生態工程〉,造園,第40期,台北:中華民國造園學會,2001。
[42]〈LandscapeArchitecture景觀建築〉,建築雜誌,第73期,2003。
[43]大衛‧西蒙,〈現象學與環境行為研究〉,建築師雜誌,6月號,頁60-69,1989。
[44]孫愛華,〈馮友蘭的天地境界與海德格的四合一說〉,中國文化月刊,第199期,頁24-35,台中:中國文化月刊社,1995。
[45]王俊雄,〈空間的滋味〉,建築師雜誌,11月號,2004。
[46]包根弟,〈論陶淵明的道家思想與佛家思想〉,輔仁國文學報,第2期,頁1-29,1985。
[47]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編,台灣景觀作品集,1998。
[48]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編,台灣景觀作品集,2004。
[49]吳忠維,〈歷史影像、歷史想像及其他〉,誠品好讀,7月,台北:誠品。
[50]吳明修〈無中生有的宜蘭精神:評宜蘭河畔舊城生活廊帶〉,建築師雜誌,12月號,頁104-105,2004。
[51]汪文聖,〈有關「空間現象學」的經典詮釋--兼對抽象的空間與虛擬的空間之批判〉,哲學雜誌,32:頁48-70,2000。
[52]海德格爾著,〈建居思〉,海德格爾選集,孫周興選編,頁1188,上海:三聯書店,1996。
[53]畢恆達,〈家,自我之象徵〉,誠品好讀,11月,頁42,台北:誠品,2002。
[54]畢恆達,〈序‧家的想像與性別差異〉,誠品好讀,頁14,台北:誠品,2003。
[55]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Dasein是一個人本主義的概念(humanistic concept)嗎?〉,臺大哲學論評,26:頁3-30,2002。
[56]黃文宏,〈現象學的觀念:從海德格的場所思維來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9:頁63-97,2002。
[57]顏忠賢,〈意識、影像、場所邁向電影空間的現象學〉,影響電影雜誌,71期:頁117-123,1996。
[58]羅時瑋,〈黃聲遠與邱文傑的建築空間形式與複性思維〉,建築師雜誌,12月號,2004
[59]關華山,〈雅美族的生活實質環境與宗教〉,台灣土著宗教祭儀研討會論文,頁30,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88。
[60]林靜娟,〈「冬山河」‧現象〉,自由時報,2005。
[61]顏忠賢,〈動畫空間的龍貓現象學〉,影響電影雜誌,頁132-135。
[62]龔卓軍,〈導讀‧空間原型的閱讀現象學〉,誠品好讀,台北:誠品。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