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資料
1.張金鶚,房地產投資與決策分析理論與實務。
2.政大房地產研究中心,88、89、90 年各季景氣狀況摘要說明。
3.賴志彰(1997),投機的都市--台中市從日據時期至民國,博論。
4.王順治(1998),臺灣地區國宅居住密度與居住品質之調查研究博論。
5.謝博明(1990)住宅投資過程中市場分析之研究,碩論。
6.蔣淑萍(1995),台中市住宅特性空間分布之研究,碩論。
7.王紀鯤、仲澤還、張謙允(1993),21 世紀臺灣建築發展趨勢及城市風格建立之研究。
8.張金鶚(1990),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
9.陳坤宏(1991),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
10.張金鶚(1996),房地產投資與決策分析--理論與實務。
11.曾文龍(1988),不動產行銷學。
12.曾文龍(1993),房地產過去、現在、未來。
13.何志南(2001),「住宅消費意向模式之建構與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台南
14.何智明(1998),「消費者住屋購買行為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中
15.吳俊賢(2001),「家戶住宅選擇模型及家戶競爭模型之實證比較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博士班,台南16.吳萬益、林清河(2000),「企業研究方法」華泰圖書出版社。
17. 林秀慈(1998),「由「新舊住宅消費族群」觀點檢視台北市住宅市場」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
18.許東旭(2000)「台中地區住宅市場發展趨勢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學系,台中
19.張正瑜(1999),「住宅商品化設施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台南
20.王居卿、張威龍、陳明杰(譯) (2002)。行銷學原理與觀點。台北:前程企業管理公司。(Bearden, W. O., Ingram, T. N., & Laforge, R. W., 1995)
21.何志南(2001)。住宅消費意向模式之建構與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22.吳耿東(2004)。《不動產投資管理分析(初版)》。台北:文笙。
23.李鴻毅(2001)。《不動產經營與管理(初版)》。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24.林月萍(2003)。房屋市場住宅產品之顧客消費期望偏好知識型決策支援系統。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25.林左裕(2004)。《不動產投資管理(二版)》。台北:智勝。
26.林淑萍(2002)。住戶換屋行為與住宅福祉變遷解析。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27.林慶興(2008)。房地產投資的佈建-以中小型土地開發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28.侯西泉(2004)。台灣房地產創意性行銷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29.洪啟釗(2003)。影響消費者購買住宅房屋考量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市)為例。碩士論文,開南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30.張金鶚(1991)。「住宅問題與政策架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3),263-292.31.張金鶚(2003)。《房地產投資與市場分析理論與實務-上、中、下篇(初版)》。台北,華泰。
32.張春龍(2000)。住宅選擇模型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碩士論文,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33.曹葦如、張金鶚、林秋瑾(1999)。「以質化方法分析台北地區購屋之行為」。《中華民國住宅學會論文集》,8,277-298。
34.陳佳欣(2007)。家戶首次購置住宅與生命歷程之關聯分析。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35.陳素珍(2007)。女性購屋行為之探討。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36.陳淑美、張金鶚(2002)。「家戶遷移決策與路徑選擇之研究—台北縣市的實證研究」。《中華民國住宅學報》,11(1),1-22。37.陳曉恩、張維淳、洪佳惠、蘇益田(2005)。自用住宅選用評估分析。《國立清華大學決策分析研討會論文集》,1-13。
38.陳鑑汶(2002)。休旅車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型態及行銷策略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管 理學院。39.彭春貴(2005)。廣告訊息引起消費者認知與感受差異研究─以高雄地區房地
產銷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
40.曾喜鵬(2004)。居住遷移與住宅選擇模式建立之研究-以住宅消費失衡與調
整為觀點的解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41.曾義權(2002)。尋找台灣住宅市場中潛藏的鍊節-專業租屋企業。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42.黃千豪(2006)。影響一宗基地之住宅類型的選擇-以嘉義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43.黃來福(2002)。目標行銷策略之探討-以東暉建設公司為個案。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專班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44.鄒春旺(2004)。行動數據傳輸之消費者行為分析。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45.劉廷揚、王蓉莉、蘇政宏(2000)。「高雄市消費者購屋決策行為之研究」。《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九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3-136
46.鄭承嘉(2003)。台灣職棒運動公關策略類型及實務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47.蔡啟通、高泉豐(2004),動機取向、組織創新氣候與員工創新行為之關係:Amabile 動機綜效模型之驗證。管理學報48.許東旭(2002),臺中地區住宅市場發展趨勢之研究。
49.洪春吉、黃郁弘(2011),組織學習與服務創新、產品創新、流程創新之關係─以金融業、營造業、建築業實證比較。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二期。50.張明花(2010),消費者購屋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51.林建維(2003),國際企業研發人力資源策略、創新管理對組織創新能耐影響之研究-以M企業集團為例。碩士論文。52.沈德裕 (2003),消費者偏好、資訊媒體與政府政策對購屋意向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碩士論文。5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7),台灣社會經濟環境變遷對未來住宅需求之預測研究。
54.方嘉琳(2005),由消費者觀點探討住宅產品綠色行銷之研究。
55.智庫百科(2006)。甚麼是房地產。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5月21日。網址:http://wiki.mbalib.com
56.百度文庫。未來住宅八個賣點http://wenku.baidu.com/view/29226f58be23482fb4da4cf8.html
57.Walter Eversheim,2008。德國AIM創新管理(Innovations Management Fur Technische Produkte),中國生產力中心。譯者:張淑惠、林崇偉
英文文獻
1.Alford, B. L., and Biswas, A. (2002). The Effects of Discount Level, Price Consciousness and Sale Proneness on Consumer’s Price Percep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55, 775-783.
2.Carn, N., Rabianski, J. , Racster, R. and Sedin, M.(1988). Real Estate Market Analysis: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N.J.: Prentice-Hall, Inc.
3.Engel, W & Kinnear(1979).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isk and the Purchase of Apparel fromCatalogs. Journal of Direct Marketing, 8, 45-52.
4.Johnson, E. J., and Russo, J. E. (1984, June). ProductFamiliarity and Learning New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1, 542-550.
5.Kotler, P.(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 8th Edition.Englwe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24.
6.Lichtenstein, D. R., Ridgway, N. M.and Netemeyer, R. G. (1993, May). Price Perceptions andConsumer Shopping Behavior: A field stud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0(2),234-245.
7.Ancona, D., & Caldwell, D. (1987). Management issues facing new product teams in high technologycompanies. Advances in Industrial and Labour Relations, 4, JAI Press, Greenwich
8.Atuahene-Gima, K. (1996), “Market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9.Betz (2003), 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Change. New York: Wiley
10.Chang, S. C., and Lee, M. S. (2007),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11.Daniel, E., and Storey, C. (1997), “On-Line banking: Strategic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 Long RangePlanning,
12.Hipp, C., and Grupp, H. (2005). “Innovation in the service sector: The demand for service-specific innovationmeasurement concepts and typologies”, Research Policy
13.Lin, C. Y. (2006), “A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 in Taiwan’s Logistics Industry”, The BusinessReview, Cambridge; Summer
14.Lopez, S. P., Peon, J. M. M., and Ordas, C. J. V. (200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s a DeterminingFactor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Management Learning
15.Mavondo, F. T., Chimhanzi, J., and Stewart, J. (2005), “Learning orientation and market orientation:Relationship with innov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6.Tidd, J. (2001),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context: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 and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
17.Weerawardena, J., O'Cass, A., and Julian, C. (2006), “Does industry matter? Examining the role of industry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innovation and br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