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林崇宏,1998,《設計概論:新設計理論與基本的思考方法》,全華出版,台北,pp.91-92。
(02)林崇宏,1998,《造形設計原理》,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03)林書堯,1991,《基本造形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04)呂清夫,1991,《造形原理》,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05)林品章,2005,《造形原理》,全華科技出版,台北,pp.10-25。
(06)丘永福,1990,《造形原理》,藝風堂出版社,台北。
(07)張長傑,1990,《立體造形基本設計》,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08)何懷碩,1981,《風格的誕生》,大地出版社,台北。
(09)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亞太圖書出版,台北,pp.123-124。
(10)楊裕富,2000,《創意活力:產品設計方法論》,田園城市出版,台北,pp.101-102、115-116。
(11)王桂拓著,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全華科技圖書出版,台北,pp.139-140。
(12)杜瑞澤,2004,《生活型態設計:文化、生活、消費與產品設計》,亞太圖書,台北,pp.116-117、143-144。
(13)陳奇祿,1994,《文化與生活》,允晨文化出版,台北。
(14)陳寬祐,1991,《基礎造形》,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15)謝康基,1991,《語意學-理論與實際》,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台北,pp.1~11。
(16)李幼蒸,1997,《語義符號學–意義的理論基礎》,唐山出版,台北,pp.291-303。
(17)李幼蒸,1999,《理論符號學導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pp.114
(18)李薦宏,1995,《形.生活與設計》,亞太圖書出版社,台北。
(19)彭聃齡與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0)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1)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2)束定芳,2000,《隱喻學研究》,上海外與教育出版社,上海,pp.154-171。
(23)John Fiske,1995,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譯自《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中央圖書館出版, 台北,pp.59、116-127。
(24)John Chris Jones,1994,張建成譯,1994,《設計方法》譯自《Design Method》,六合出版,台北,pp.337-338。
(25)Keir Elam,1998,王坤譯,《符號學與戲劇理論》譯自《The Semiotics of Theatre and Drama》,駱駝出版,台北, pp.24~26。
(26)Martegani P.& Montenegro R.,2002,陳珍誠譯,《數位化設計:工業設計產品的新疆域》譯自《Digital Design-New Frontiers for The Objects》,旭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27)Michael Michalko,1994,羅若蘋譯,《創意思考玩具庫》譯自《Thinkertoys》,方智出版,台北,pp.301-325。
(28)Norman Donald,2005,翁鵲嵐、鄭玉屏、張志傑等譯,《情感設計》,,pp.44-47、127。
(29)Roozenburg,N.F.M.and J.Eekels.,1995,張建成譯,《產品設計-設計基礎和方法論》譯自《Product Design: Fundamentals and Methods》,六合出版,台北,pp.181-184。
(30)Terence Hawkes,1998,陳永寬譯,《結構主義與符號學》譯自《Structuralism and Semiotics》,南方叢書, 台北,pp.71-74。
(31)Winner,E.,1982,陶東風等譯,1999,《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譯自《Invented Worlds:The psychology of the Arts.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出版社。
117
(32)吳承儒,2000,“「論象徵與直覺」–我的創作風格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pp.6。(33)李淙柏,1996,“複合符號之組成與語法之初探",《台中商業學報》第28 期, pp.466-468。
(34)李淙柏,1997,“以觀者場景基模觀點探討圖像符號投影視圖之選擇",《商業設計學報》第1 期,pp.3-4。
(35)高韻萍,2003,“產品造形意象與音樂的配對",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pp.23-24。(36)高曰菖,1996,“產品意象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以收音機為例",《設計學報》,pp.31-38。
(37)高清漢,1997,台灣產品形象定位之探討,《設計學報》第二卷第二期,pp.37-53。
(38)林志煒,2005,“平面廣告圖像符號之隱喻性多空間模式之探討與應用",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p.7-10、17-25。
(39)林銘煌、黃慶賢,2002,“比喻式設計的邏輯與產品功能認知之關連",《設計學報》第七卷,第二期,pp.2-7。
(40)林盛宏,1986,產品語意造形發展模式研究與應用,《明志工專學報》第18 期,pp.117-134。
(41)林幼唯,2003,一個根本隱喻的組織文化分析:檢視台灣電視新聞台之組織文化,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pp.36-38。
(42)何明泉、郭文宗,1997,“「產品文化識別之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學報》第六卷,第三期。
(43)范曉惠,2004,“將意象轉化至造形構想方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pp.6-8、34-35。(44)邱鵬城,2005,“學步兒圖畫書之造形風格偏好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pp.31-33。(45)黃台生、洪雪玲,2001,“產品符號學在產品設計上之應用",《朝陽設計學報118》第二期, pp.56-60。
(46)黃小芹,2003,“企業設計文化對產品創新與概念化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pp.11、31。(47)黃芷晴,2005,“隱喻廣告說服力與廣告主可信度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pp.7。
(48)詹若涵,2004,“產品意象與造形特徵之對應關係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p.8-14。
(49)彭漢津,2002,“意象聯想的感動在平面設計之應用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pp.35。(50)楊晨輝,2001,“隱喻之哲學內涵,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論文",pp.8、74-80。(51)陳潔瑩,1994,“隱喻與換喻於產品設計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2)陳玫岑,1992,“從文化認知觀點探討產品造型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53)蔡曉明,1999,形成產品族群意象認知之造形因素研究-以機車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54)蔡子瑋,1994,產品形容詞語言研究-以本土形容詞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55)蕭明瑜,2000,“產品符號學與解構理論",《朝陽設計學報》第一期,pp.76。
(56)蕭嘉猷、詹玉豔,2000,“平面廣告的比喻表現發想流程探討-以VW 汽車1959-1975 年系列稿為例",《商業設計學報》第4 期pp.171-179。
(57)鄧育仁、孫式文,2000,“廣告裡的圖像隱喻:從多空間模式分析" ,《新聞學研究》第62 期,pp.37。(58)袁本秀,1989,略論形象與意象,《臺中商專學報》,第二十一卷,pp.123-128
(59)張建成 廖學書 陳俊偉,1997,公共電話亭產品語意分析,《工業設計》第二十六卷,第三期,pp.142-152。
(60)張文智、蔡仁祥,2001,產品系列化設計之研究,《設計學報》,第一卷,第六期,pp.55-65。
(61)游萬來、林俊明,1997,產品風格的量化描述研究-以轎車型態為例,《設計學報》,第二卷第二期,pp.89-106。
(62)游萬來、葉博雄、高曰菖,1997,產品意象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以收音機為例,《設計學報》第二卷第一期,pp.31-45。
(63)謝政峰,2002,產品造形屬性特徵對使用者心智意象的影響-以行動電話為例,《工業設計》第三卷第二期,pp.216-221。
(64)A.I.Richards, 1936,《修辭的哲學》。
(65)Aristotle,c.,mid-4th century B.C., Poetics.
(66)Aristotle,c.,mid-4th century B.C., Rhetoric.
(67) Chan, C. S., 1992,“Exploring individual style in desig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Vol.19,pp.503-523.
(68) Meyer, L. B., 1989, Style and Music: Theory, History, and Ideolog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69) Schapiro, M., 1961, Style, in Philipson, M. and Gudel, P. J. (eds),Aesthetics Today,New American Library,New York,pp.137-171.
(70)Walker, J. A., 1989, Design History and History of Design,Pluto press,London.
(71)Walton, K. L.,1979, Styl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72)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3) M. Black, 1981, Metaphor, In Mark Johnson (E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pp.66.78
(74) M. Black, 1993, More about Metaphor,In Andrew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27-28.
(75) Klaus Krippendorff,1989,Product Semantics, A Triangulation and Four Design Theories,Product Semantics ’89 Conference,University of Industrial Arts UIAH,Helsi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