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21: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孟慈
研究生(外文):YANG, MENG-TZU
論文名稱:托育人員對發展遲緩嬰幼兒之專業知能需求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Child Care Provid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指導教授:盧明盧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U, MING
口試委員:汪麗真陳若琳
口試委員(外文):UANG, LIH-JENCHEN, JO-LIN
口試日期:2018-06-0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托育人員嬰幼兒發展遲緩專業知能
外文關鍵詞:child care prodiverinfants and toddlersdevelopmental delayprofessional knowled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托育人員對發展遲緩嬰幼兒的專業知能需求,以及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專業知能需求之差異,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自編之「托育人員對發展遲緩嬰幼兒之專業知能需求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普查的方式對新北市公共托育中心之托育人員進行調查,總回收的有效樣本為381份,回收之資料,運用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獨立樣本T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托育人員對發展遲緩嬰幼兒的專業知能需求情形:
(一)在發展與學習、環境與生活照顧以及親師互動三個面向中,托育人員對親
師互動的需求最高。
(二)托育人員在發展與學習面向中,需求最多的是「知道學齡前兒童發展檢核
表的項目,並實際操作」;在環境與生活照顧面向中,需求最多的是「建
立安全、清潔與衛生的托育環境」;在親師互動面向中,需求最多的是「主
動提供家長關於發展遲緩嬰幼兒之發展和學習情形」。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托育人員對發展遲緩嬰幼兒之專業知能需求差異情形:
(一)年齡、教育程度、資格、年資、照顧嬰幼兒年齡層和照顧經驗不同的
托育人員,對於發展與學習和環境與生活照顧這兩個面向的專業知能需求
程度較無差異。
(二)年齡、教育程度、資格、年資、照顧嬰幼兒年齡層不同的托育人員對於親
師互動此面向的專業知能需求程度較無差異。
(三)不同照顧經驗之托育人員,對於親師互動此面向的專業知能需求程度就有
所不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child care provider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The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s research instrument in this study. The participants were sampled from the child care providers in the New Taipei City of Public Care Cente. The total valid questionares were 381, and the valid rate was 93%.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conclusions were described as the following.
1.The demand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the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of child care providers:
(1)In the three domains of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ife care, and teacher-parent interaction, the child care providers had the highest demand for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2)In th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f the child care providers, the most demanding was to understand the Preschooler Developmental Checklist, and how to use it. In the environment and life care orientation, the most demanding was to establish a safe, clean and hygienic environment. In the teacher-parent interaction orientation, the most demanding was to provide parents with in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situations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2.The demand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the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by child care provider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1)For child care providers in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levels, qualifications, years of child caring experiences, and experiences of caring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demand of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ife care.
(2)For child care providers in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levels, qualifications and years of child caring experienc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demand of teacher-parent interaction.
(3)For child care providers in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caring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demand of teacher-parent interac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托育人員資格及訓練 9
第二節 發展遲緩嬰幼兒之托育服務 20
第三節 托育人員對於發展遲緩嬰幼兒的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4
第四節 研究實施步驟 5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托育人員基本資料分析 55
第二節 托育人員專業知能需求的情形 5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托育人員專業知能需求之差異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1
參考文獻 83
附錄 91

表目錄
表 1 托育人員資格之變革 11
表 2 托育人員專業訓練課程(7學分/126小時) 12
表 3 教保專業知能課程之科目與學分對照表 14
表 4 幼兒園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 16
表 5 社區保母系統托育人員及托嬰中心專業人員在職研習訓練初階及進階課 程 19
表 6 0-2歲發展量表-滿4個月 26
表 7 0-3個月【Ⅰ】嬰幼兒發展要項與適性活動綱要 27
表 8 活動內容要項I-1-1:俯臥時可抬起頭及頸部 28
表 9 預試問卷調查對象 41
表 10 正式問卷調查對象之分配 42
表 11 問卷之題目內容與來源依據 46
表 12 專家學者名單 47
表 13 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 57
表 14 「發展與學習需求」向度描述分析 60
表 15 「環境與生活照顧需求」向度描述分析 61
表 16 「親師互動需求」向度描述分析 63
表 17 專業知能需求向度總分析 64
表 18 開放式問題總表 65
表 19 年齡對各專業知能需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數據 69
表 20 教育程度對各專業知能需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數據 70
表 21 現任職稱對各專業知能需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數據 71
表 22 服務年資對各專業知能需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數據 72
表 23 照顧嬰幼兒之年齡層對各專業知能需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數據 73
表 24 是否有無照顧發展遲緩嬰幼兒各項專業知能需求之獨立樣本T檢定數據 74


圖目錄
圖 1 研究架構圖 39
圖 2 研究流程圖 52




一、中文部分:
丁雪娟、陳文詠(2007)。國民小學實施親職教育的優勢與內容。 國教之友,60(1), 60-65。
內政部(1995)。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資格要點。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40061000502-0890719
內政部(2013)。托嬰中心嬰幼兒適性發展活動實務指引。取自http://www.dosw.gov.taipei/ct.asp?xItem=86369202&ctNode=71171&mp=107001
內政部兒童局(2012)。內政部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修正草案,托嬰中心「保母人員」改稱為「托育人員」。中華民國內政部。取自http://www.moi.gov.tw/print.aspx?print=news&sn=6320&type_code=02
王天苗(2002)。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裡的學習。特殊教育研究期刊,23,1-23。
王文惠(2011)。台中市保母專業核心能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臺中市。
石家瑋(2016)。台中市托嬰中心托育人員在職進修現況、需求與困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朱鳳英、伍美麗(2012)。臺北市社會局101年早期療育資源手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臺北市。
何志培(2013)。早期療育對發展遲緩兒童的重要。高雄醫師會誌,21(4),359-364。
何華國(1996)。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市:五南。
余明珠(2016)。桃園市托嬰中心托育人員使用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之知識、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吳淑美(1991)。學前混合教育之班級管理。特殊教育季刊,39,7-10。
吳樎椒、王芳如(2010)。幼兒園資深教師的親職教育專業知識發展歷程之敘事探究。 教育學誌,24, 1-40。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13,235-256。
周怡宏、江東和、吳佑佑、車參薇(2007)。嬰幼兒疾病與照護。臺北市;華騰文化。
周震歐(2009)。兒童福利。臺北市:巨流。
林清章、陳啟東(2006)。幼稚園教師專業能力發展。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s,2,320-335。
林勝義(2002)。兒童福利。臺北市:五南。
林敬鯉(2001)。台北縣、市托兒所保育人員對收托身心障礙幼兒的態度及保育上的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林蘋、林巾凱(2012)。保育人員對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之認知調查。 身心障礙研究,10(4), 239-251。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臺北市: 心理.
邱華慧(2010)。社區保母系統在職研習課程規劃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7,81-93
金幼婷、卓妙如(2003)。發展遲緩之概念分析。身心障礙研究,1(1),57-63
柯平順(1997)。嬰幼兒特殊教育。臺北市:心理。
唐鎮宇(2013)。托育人員資格從嚴 最快年底前實施。蘋果新聞。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1027/281936
翁菁菁、鄒國蘇(2005)。三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之臨床特徵。北市醫學雜誌, 2(6),535-544.
張欣戊、林淑玲、李明芝(譯)(2010)。發展心理學(原作者:Shaffer, D. R., Kipp, K.)。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張美美(2009)。臺北市保母人員在職訓練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美雲、鄭芳珠(2002)。保母家庭托育環境安全之探討¬-以台中市保母協會會員為例。醫護科技學刊,4(2),105-125。
張耐(2003)。早期療育中的親職教育-寫給發展遲緩兒童的父母與老師。 師友月刊,430, 31-33。
張翠娥(1999)。幼兒園融合教育方案實施探究。樹德科技學報,1(1),15-33。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187
許雅惠(2004)。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逸玲、卓妙如(2004)。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之概念與模式。身心障礙研究,2(2),68-76。
郭煌宗(1996)。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中兒醫治,37,19-27。
郭靜晃(2013)。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揚智。
陳昭伶、陳嘉珩、白秀玲、梁嘉惠、廖淑台、鄭翠娟(譯)(2012)。社區關係探討-親職教育(原作者:Carol Gestwicki)。臺北市:華騰文化。
陳純真、李怡娟、簡莉盈(2005)。兒童發展篩檢工具之探查。護理雜誌,52(1),44-49。
陳進吉(2003)。台北市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支援及其家庭需求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傅秀媚、馮瑜婷、郭春在、劉佳蕙、莊瓊惠、張千惠等(2006)。特殊幼兒教育。臺中市:華格納出版社。
傅佩慈(2009)。收托發展遲緩幼兒保母之家庭托育品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傅宜新(2016)。影片示範教學對0-3歲發展遲緩嬰幼兒的家長親職技巧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勞委會(1997)。保母人員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說明。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290091048700-0860719
勞委會(2007)。保母人員技能檢定規範。取自http://www2.wdasec.gov.tw/home.jsp?pageno=201109290022
勞動部(2018)。技能檢定-參考資料。取自:https://techbank.wdasec.gov.tw/owInform/TestReferData.aspx
馮燕(2004)。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臺北市:巨流。
馮燕(2009)。從生態觀點看幼兒托育發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1-15。
黃俊傑(2010)。台中市保母專業發展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臺中市。
新北市社會局(2016)。新北市公共托育中心設置及管理要點。取自http://www.sw.ntpc.gov.tw/archive/file/01_Manage_Point.pdf
楊宜珊(2014)。嘉義縣學前教育人員實施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楊秋仁、曾琴蓮(2004)。專業保母:0-5歲幼兒教保活動設計。臺北市:蒙特梭利文化。
楊素卿、楊麗齡、朱珊妮(2009)。嬰幼兒營養與餐點。臺北市:禾楓。
楊曉苓、段慧瑩(2007)。0-2 歲嬰幼兒適性發展學習活動綱要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葉郁菁等人(2013)。托育服務。臺北市:心理。
廖又儀(2007)。幼教師實施學前融合教育的困難與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8,52-59。
廖又儀(2007)。嘉義縣市幼稚園教師對於學前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12)。兒童發展檢核表。取自http://health.gov.taipei/Default.aspx?tabid=411&mid=1142&itemid=24839
與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劉翠華(2007)。托育服務概論-政策、法規與趨勢。新北市:揚智文化。
歐淑儀(2011)。居家式保母之嬰幼兒健康照護知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歐淑儀(2012)。居家式保母之嬰幼兒健康照護知能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6,111-138。
蔡沂蓁(2009)。國內學前融合教育現況及實施困境之探討。特教通訊,42,18-23。
衛生福利部(2013)。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訓練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List.aspx?nodeid=270&idx=1
衛生福利部(2013)。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15
衛生福利部(2014)。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50013
衛生福利部(2015)。兒童及少年福利權益與保障法施行細則。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10
衛生福利部(2015)。兒童及少年福利權益與保障法施行細則。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10
衛生福利部(2015)。社區保母系統托育人員及托嬰中心專業人員在職研習訓練初階及進階課程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270&pid=2011
衛生福利部(2018)。托育人員在職訓練課程實施計畫。取自:https://dos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0C13505A582D6D98&sms=BEAECFCB47FD9E87&s=FBC00B569022B482
衛生福利部主計處(2015)。托嬰中心所數及收托人數。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179
衛生福利部主計處(2015)。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概況。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179
鄧蔭萍、陳若琳、王淑清、勞俊格(2012)。0-3歲幼兒托育政策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案。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
鄭芳珠、林海清(2010)。台中市保母專業需求與工作困擾研究。台中市政府委託研究報告。
鄭雅莉(2011)。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支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31,3-27。
韓福榮、曹光文(譯)(2011)。特殊教育概論(原作者:Kirk,G.A.C.)。臺北市:雙葉書廊。
鐘育志(2000)。台灣兒科醫學會第 161 屆學術演講會教育演講: 小兒科學之最新發展-如何早期發現發展遲緩兒童。 Acta Paediatrica Taiwanica,41, 51-59。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Allen, K.E. (1980). Mainstream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lbany, NY: Delmar .
Beaty, J. J. (1995). Skills For Preschool Teachers. Columbus, O: Merrill.
Bowe, F. (1995). Birth to five: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
Denney, M. K., Okamoto, Y., Singer, G. H., Brenner, M. E., & Barkley, S. C. (2006). Maternal stress and efficacy for Latina mothers with infant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31(3), 255-26
Gargiulo, R.M., & Kilgo, J. L. (2013). An introduction to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Birth through age eight. Belmont, CA: Wadsworth.
Hadadian, A., & Koch, K. R. (2013). Issues in Labeling You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Whose Responsibility is I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5(2), 187-199.
Jacobson, A. L., & Engelbrecht, J. (2000). Parenting education needs and preferences of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8(2), 139-147.
Kadushin, A. (1980). Child welfare services. New York, NY: Macmillan.
Kostelnik, M. J., Onaga, E., Rohde, B. & Whiren, A. (2002).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Lessons for Early Childhood.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Lerner, M.C. & Goldenberg (1987). Special education for the early childhood years. Engldwood Cliffs, NJ: Pentice Hall.
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 (1996).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 Child Car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ositive Caregiving.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1(3), 269-306.
Parlakian, R. (2012). Inclusion in Infant/Toddler Child Development Settings: More than Just Including. Young Children, 67(4), 66-71.
Recchia, S. L., Berr, C. N., & Hsiung, M. (1998). Caregiver perceptions and child-caregiver interactions in a newly inclusive infant child care cente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6(2), 111-116.
Shackelford, J. (2006). State and Jurisdictional Eligibility Definition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Disabilities under IDEA. NECTAC Notes. Issue No. 21. National Early Childhood Technical Assistance Center (NECTAC).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tephen, H. & Warren, U. (2009).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earson
Tomasello, N. M., Manning, A. R., & Dulmus, C.N. (2010). Family-centered early intervention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Family Social Work, 13(2), 163-172.
Willis, C. (2009).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Strategies that work. YC Young Children, 64(1), 8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