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12: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菜春
研究生(外文):LIN, CAI-CHUN
論文名稱: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績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Teachers'Personality,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指導教授:林政德林政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ENG-TE
口試委員:林宜樺凃保民
口試日期:2018-05-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康寧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5
中文關鍵詞:教師人格特質班級經營策略班級經營績效
外文關鍵詞:teachers’personality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8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了解教師人格特質、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績效的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人格特質、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績效的差異情形,並分析教師人格特質、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績效的關係。近來由於知識起飛、教育改革,家長越來越重視教育品質,所以站在教育前線的老師,必須經營良好的親師關係與和諧的師生關係,也必須表現出優良的教學品質。
本研究以五大人格特質問卷、教師班級經營策略問卷及班級經營績效問卷為研究工具。以國小教師為調查對象,透過問卷發放的方式,發放問卷400份,取得有效問卷395份,問卷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進行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1.國小教師人格特質以「情緒穩定性」層面表現最佳,其次依序為「和善性」、「嚴謹性」、「開放性」、「外向性」。
2.國小教師的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策略有關,對班級經營績效產生影響。
3.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婚姻狀況、不同學歷、不同教學總年資教師在其班級經營效能方面部份具顯著差異。
4.教師人格特質愈傾向情緒穩定、和善、嚴謹的老師,人際溝通能力愈好,教師對班級經營策略會愈細膩愈周詳,班級經營績效就會越高。
根據研究所得之結論,分別對學校、教師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作為提高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績效研究方向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relations among personality traits,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iciency.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s differences within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teachers in above three aspects. Due to rapid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recent years, parents more and more emphasize on education quality. Therefore,front-line teachers must establish and maintain good parent-teacher relationship and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Research tool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NEO-Five Factor Inventory, Teachers’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y Questionnaire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Questionnaire.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research was mainl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onducted through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re choseen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questionnaires was sent to 400 teachers and they were toally 395 questionnaires collected.
The servey data was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or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ome conclusions of this thesis are found as follows:
1. Among the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d the highest average score in neuroticism, followed by agreeableness conscientiousness and openness, and the lowest in extraversion.
2.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ve a relation with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affect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iciency.
3.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seniority, academics degree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4. Teachers who possess personality prone to “stable sentiment”,”kindness” and “preciseness” are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teachers, parents 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 more easily, work out more exquisite and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consequently, they can achieve higher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and further future study.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 辭 …………………………………………………………iv
目 錄 ……………………………………………………………v
表 目 錄 …………………………………………………………vii
圖 目 錄 …………………………………………………………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四節 研究流程………………………………………………6
第貳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人格特質之理論與相關研究…………………………9
第二節 班級經營策略之理論與相關研究……………………21
第三節 班級經營績效之理論與相關研究……………………31
第四節 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績效之關係・43
第參章 研究設計………………………………………………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52
第二節 研究假設………………………………………………54
第三節 研究工具………………………………………………56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71
第肆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71
第一節 樣本特性分析…………………………………………71
第二節 各研究變項之差異分析………………………………73
第三節 探討國小教師不同人格特質對班級經營策略之分析…111
第四節 探討國小教師不同人格特質對班級經營績效之分析…127
第五節 探討國小教師不同的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績效之分析……………………………………14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63
第一節 結論…………………………………………………163
第二節 建議…………………………………………………185
參考文獻 ……………………………………………………188
附錄一 預試問卷…………………………………………203
附錄二 正式問卷…………………………………………210
一、中文部份
丁一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模式驗證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7,1-25。
王錦鈴(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對班級經營策略影響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郁青( 2010 )。臺中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姿雅(2014)。教師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朱文雄( 1989 )。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朱文雄( 1991 )。新版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第五版)。高雄市:復文。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江錦華( 2001 )。職業適性傾向與組織文化之適配性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高科技F 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 珀(1999)。有效能教學。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朱怡親(2014)。台南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親師衝突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青山(1992)。 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佳樺(2014)。臺北市國高中體育教師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1997)。新世紀班級經營的挑戰與因應。教師天地,89,11-16。
吳清山(2010)。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新北市:華藝數位。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0)。班級經營(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吳明芳( 2001 )。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3)。 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3)。 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
吳郁芬(2013)。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導師班級經營信念與經營策略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耀明(1999)。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活適應及生活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咏吟(198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咏吟( 2001 )。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李慧珍(2014)。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 -以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虎尾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李佳琪(2015)。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台北:五南。
李佳琪,柳文卿,簡良燕(2015)。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台北:五南。
邱皓政(201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錦堂(2002) 。國中導師信念、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承宗(2006)。高職教師人格特質、班級經營與班級經營績效相關性之研究。 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何宗岳(2009)。"國小教師之教師信念、領導行為、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結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1),99-127。
林定蔚(2008)。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教師人格特質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長義(2011)。臺北市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導師人格特質對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坤燕(2007)。國小高年級級任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技職行政管理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秀芳(2012)。臺南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親師溝通積極度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秀燕( 2005)。臺中市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科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滿意度調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新竹市。
林易萱、龔心怡(2017)教師信念、專業承諾與班級經營效能比較之研究—以國高中新手與資深教師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2),111-138。
林雪惠和潘靖瑛(2012)教師人格特質、情緒管理、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性之統合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6,23-59。
林進材( 1997 )。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
林進材( 1998 )。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復文。
林進財(2015)。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林新發(1993)。班級行政管理的內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 班級經營—理念與政策,3-22。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翠玲(2015)。國小教師人格特質、情緒智能與親師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林嘉嫻(2017)。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人格特質與美感教學之研究-以中彰投三縣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金樹人( 1989 )。輔導研究第十輯:師大學生輔導需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金樹人 (1989 )。教室裡的春天—談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臺北:張老師。
周文欽、張素貞、吳清男、張益仁、李淑慧 (1997) 。台北縣國小開放教育師生互動語言行為之觀察研究。台北: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周水珍(2014)。課程研究雜誌,9(2),111-114。
周明隆 (2013)。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周美莉(2006)。通例課程方案介入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日常生活技能之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周淑婷(2013)班級經營的藝術。台灣教育,684,32-37。
周淑華(2009)。 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淑瓊( 1999 )。國中專家/新手導師班級經營的信念、認知、行動策略與其班級經營效果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嘉彥、莊惠君(2015)。國中音樂教師人格特質、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藝術教育研究,29,1 - 42。
周靜琬(2016)。從班級經營中探討學生的話語權。華文世界,118,40-46。
柯華葳( 1988 )。 ["教室規矩─ 一個觀察研究報告." 班級經營] 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73-119。
施慧敏(1994)。國民小學班級常規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雪滿(2010)。導師人格特質與其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從臺北市高職學生觀點分析。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靜惠(2005)。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專任行政人員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博銓(2014)班級學生行為問題的處理與預防。教育研究月刊,239,19-31。
秦夢群(2004)。 教育概論。台北:高等教育。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志麟( 1999 )。教師自我效能:有效教學的關鍵。教育研究資訊,170-187。
凌筱婷(2015)。高雄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翁崇文(1996)。國小初任教師教室紀律管理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梁芳玲(2014)。 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康寧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耀嘉、李雯娣(2001)。"兒童性格結構:五大模型的本土化檢驗" 中華心理學刊,43 (1 ),65-82。
張仁芬(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以儒( 2001 )。綜合高中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民杰(2008)。中小學專家教師班級常規策略之分析與比較。教育學刊,31 , 79 - 119。
張民杰(2011)。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張美娟、黃淑芬、李亭萱、龍佛衛(2017)慢性疼痛病人人格特質、治療滿意度和順從性。台灣精神醫學雜誌,31(1),60-68。
張秀敏(1993)。國民小學一年級優良教師開學初班級經營之個案觀察研究。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編),「班級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題演講、研討會紀錄。
張秀敏( 1997 )。增進國小教師班級經營之事與實務改進之實驗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0,63-96。
張秀敏 (1998 )。國小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張春興(1987 )。心理學修訂第二十版。台北:五男。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1998)。 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核毅、陳國嘉、方顯光(2016)。基金投資者人格特質與投資行為之關聯性研究。華人經濟研究,14(2),51-73。
張淑芬(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景惠( 2004 )。桃園縣國中導師人格特質與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新仁(1999)。班級經營---百寶箱。台北市,五南。
張嘉琪(2009)。在職進修創造力發展碩士專班對於教師教學專業成長與個人影響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德銳、王淑俐等人(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德銳、高紅瑛、康心怡(2010)。教學專業發展評鑑系統: 實務手冊與研究。台北:五南。
張靜儀(1991)。國民小學三位自然科學教師班級經營之觀察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教育部(2018)。中華民國一0七年度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
陳木金( 1991 )。班級經營。台北:揚智文化。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志勇(2001)。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美惠(2017)。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S國民小學為例。清雲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暨經營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美惠(2017)。國小級任教師親師溝通技巧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奎熹(1996)。師生關係的性質與研究。載於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著: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奎憙( 2000 )。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9)。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 (第二版)。台北市:三民。
陳漢森(2014)。教育心語09-班級經營。香港:明報出版社。
陳碧雲( 1995 )。初任科學教師班經營的面貌與成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嘉芬(2003)。 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與親師溝通相關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嘉陽(2004)。教育概論(中冊)。台中市:教甄策略研究。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許文宣(2014)。 彰化縣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專業成長在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許官承(2014)。臺北市國中導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困擾相關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清田( 2001 ) 。教師權力運用類型、班級經營策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郭育萱(2015)。運用FAHP建構班級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明德(2002)。班級經營實務-教師與家長如何做有效的溝通(親師溝通之有效策略)。空大學訊,301,64-74。
曹淵智(2007)。臺北市綜合高中導師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文瑄( 2014 )。桃園縣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人格特質與輔導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彥超( 2015)。一位國小教師運用轉型領導於班級經營之探究。教育行政雙月刊,98,167-187。
黃鈴雅(2006)。學校導師之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李隆盛(1995)。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國益( 2010 )。不同教學效能國小導師班級經營策略之比較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黃淑寬(2005)。國小級任教師人格特質、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黃惠玲(2007)。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輝雄(1999)。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成就動機之關係等。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德祥(1995)。班級經營的困境與突破。教育實習輔導,4(1),1-7。
黃德祥(1996)。班級效能與學生行為。載於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著: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馮美珠(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單文經( 1993 )。台北市四所國民小學心目中「有效的常規管理者」的特質。「班級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題演講、研討會紀錄。119-147。國立屏東師學院。
單文經 (1993 )。課程與教學的管理。75-103。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 1994 )。班級經營策略研究(第三版)。台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 1998 )。班級經營專書概覽。1 (1),159-166。台北:師大書苑。
曾憲政、張新仁、張德銳、許玉齡、馮莉雅、陳順和、劉秀慧( 2007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部委託研究)。
温采莉( 2011 )。桃園縣高中職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童景信( 2012 )。新北市國民中學電腦教師五因素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葉青雅(2004)。國小教師人格特質, 人際關係和寬恕態度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葉重新(1992)。心理測驗。台北:三民。
葉重新(2004)。心理學(第三版)。台北:三民。
葉國華(2002)。員工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銀行合併態度之研究-以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興華( 1994 )。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興華 (1995 )。國小班級管理。台北:漢文。
楊士賢(199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經營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宜蓁(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楊瑞蓮(2011)。雲林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歐秀慧(2016)。從「巧用貼紙」談「班級經營」。華文世界,118,47-53。
廖淵豪(2007) 。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效能指標之建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鄭詩釧(1998)。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氣氛、教室衝突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宗明( 2007 )。國中教師人格特質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宜佩(2014)。新北市國中導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劉姿依(2009)。高雄縣國小高年級級任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性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榮裕(1995)。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經營領導模式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宗緯(2015)。網路社群應用於班級經營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141-144。
賴足免(2008)。幼稚園教師教學信念、成就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 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賴靜儀(2009)。不同人格特質之國小教師在班級經營中使用增強物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課程與教學碩專學位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普及版)。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薛秀宜、陳利銘、洪佩圓( 2006)。人格五因素模式之測驗工具與其研究應用。人格理論新紀元,109-118。
薛玫芳(2014)。國中數學教師人格特質、職場友誼與工作承諾之關係。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薛雅婷(2009)。國小教師人格特質、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戴文琪( 2003)。台灣[班級經營] 博碩士論文之整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彩玲(2012)。國民中學教師人格特質、情緒管理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鍾啟泉(1995)。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謝雯惠( 2006 ) 。國小教師領導風格對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影響。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簡紅珠( 1991 )。教學研究的趨勢。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423-449。台北:師大書苑。
簡紅珠( 1992 )。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析。高雄:復文。
簡紅珠(1996)。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的班級經營管理實作與決定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4),36-48。
簡紅珠( 1997 )。在新世紀的學校教育脈絡中建構良性互動與有效學習的班級環境。教師天地,89,25-29。
魏宗明、劉乙儀、張瑞村(2013)。中彰投地區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之調查研究。教育學誌,30,137-173。
蘇淑麗(2005)。不同世代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價值觀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二、英文部分
Adler, A. (1927). Individual psychology.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2(2), 116.
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Allport, G.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ldwin, J. (1897). School management and school methods (Vol. 40). D. Appleton.
Barnard, C. I. (193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uer , A. M. & Sapona, R. H.(1991). Managing classrooms to facilitatelearning.Needham Height, MA: Allyn & Bacon.
Berryman, J. W., & Strong, D. (2002). The complete guide to Godly play (Vol. 1). Church Publishing, Inc..
Brophy, J. E.(1979). Teacher behavior and its effect. Journa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 733-750.
Brophy, J. E., & Putman, J. G. (1979).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the elementary grades. In D. L. Duke (Ed.), Classroom management . The seventy-eight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II.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ophy, J. (1988). Educating teachers about managing classrooms and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1), 1-18.
Brophy, J., & Good, T. (1986).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M. C.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 New York, NY: Macmillan.
Burger, J. M. (1993). Personality (3n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
Buskist, W., Sikorski, J., Buckley, T., & Saville, B. K. (2002). Elements of master teaching. The teaching of psychology: Essays in honor of Wilbert J. McKeachie and Charles L. Brewer, 1, 27-39.
Cattell,R.B.(1943) .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Basic traits resolved intoclusters .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476-506.
Cattell, R. B., 1965.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Carthy, T., Horesh, N., Apter, A., Edge, M. D., & Gross, J. J. (2010).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cognitive regulation in anxious childre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8(5), 384-393.
Cervone, D., & Pervin, L. A. (2008).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10th ed.).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Cochran-Smith, M. (2006). Evidence, 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7, 3-5.
Coleman, V. I., & Borman, W. C. (2000). Investigating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of the citizenship performance doma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0, 25-44.
Costa, P. T., Jr., & Widiger, T. A. (2002).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iation.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Dave, F. B. (2005). The Significance of Congruent Communication in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Clearing House, 79 (1), 12-15.
Day, D. V. & Silverman, S. B. (1989).Personality and Job Perormance:Evidence of Incremental Validity.Personal Psychology, 42 , 25-36.
Doyle, W.(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 C.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ed nd., pp.392-431).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Doyle,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92-431). New York: Macmillan.
Duane, S., & Sydney, E. S. (1997).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North Carolina: Baker & Taylor Books.
Edwards, J. E., & Fisher, B. M. (2004). Evaluating employee survey programs. In Edwards, J. E., Scott, J. C., & Raju, N. S. (Eds.).The human resources program-evaluation handbook, 365-386. Thousand Oaks, CA: Sage.
Emmer, E. T.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Dunkin, M. J.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p. 436-437). Oxford: Pergamon Press.
Emmer, E. T. (1995).Teacher managerial behaviors.In Anderson,L.W.(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education.(pp.219-221),New York:Elsevter.
Emmer, E. T., & Stough, L. M. (2001). Classroom management: A critical par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th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6(2), 103-112.
Eradio, M. R. (2003). Tip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Retrieved February, 3, 2006.
Eysenck, H. J. (1992). Four ways five factors are not basic.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 667-673.
Eysenck, H. J., & Eysenck, S. B. G. (1975). Manual of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adult and junior).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Froyen, L. A. (1988). Classroom management: Empowering teacher-leaders. Merrill.
Galton,F.(1884) Measurement of character. UFortnightly ReviewU, 36, 179~185.Gatewood, R. D., & Field, H. S. (1998). Human Resource Selection (4th ed.). The Dryden Press Richard.
Goldberg, L. R.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rs for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4(1), 26-42.
Goldberg, L. R.(1993).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ists, 48, 26–34.
Johnson, M., & Brooks, H. (1979). Conceptualizing classroom management.In D.L. Duke(Ed.) : Classroom management(1-41).The seventy-eight yearbook of the Natuional Society for Education,Part II.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nes, V.(1996).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J. Sikula,(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2nd ed, pp. 509-521). NY: Macmillan.
Johnson, J. A. (1997). Units of analysis for the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personality. In R. Hogan, J. Johnson, & S. Briggs,(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pp. 767-793). NY:Academic Press.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8).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 Creating communities of support and solving problem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John,O.P.,&Sanjay S.(1999).The Big Five trait Taxonomy:History,measurement,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Guilford.
Jones,V.F.,&Jones,L.S.(1990).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Motivating and managing students(3 rd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Kessler, R. C., McLaughlin, K. A., Green, J. G., Gruber, M. J., Sampson, N. A., Zaslavsky, A. M., ... & Benjet, C. (2010). Childhood adversities and adult psychopathology in 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7(5), 378-385.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McCrae, Robert R.& Costa, P. T.(1992). Personality in adulthood :a five-factor theory perspectiv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McCrae, R. R., & Costa, P. T. (1985). Updating norman’s “adequate taxonomy”: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dimension in natural language and questionnai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 710-721.
Mitchell, W., Shoda, Y., & Smith, R. E.(2004).Introuduction to personality:Toward an integration.NJ: Wiley.
Modaff, W. M.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 Audit Teacher.
Mount, M. K., Barrick, M. R., Scullen, S. M., & Rounds, J. (2005). Higher‐order dimensions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big six vocational interest types. Personnel Psychology, 58(2), 447-478.
Norman, W.T., 1963. Toward and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74-583
Pervin, L. A. (1980). Personality. Theo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Pervin, L. A. (1993). Personality: Theoory and research (6th ed.) . New York, NY: John Wily & Sons.
Pervin, L. A. & John,O. P. (1997). Personality: Theoory and research (7th ed.) . New York, NY: John Wily.
Pervin, , L. A. Cervone, D., & John, O. P.(2005)Personality: Theoory and researc NY: Wily.
Ringness, T. A. (1966). Effects of supervisor's knowledge of student teacher personality evaluations.
Rogers, C. R. (1980). A way of be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ogers, S. E., & Danielson, K. E. (1996). Teacher Portfolios: Literacy Artifacts and Themes. Heinemann, 361 Hanover Street, Portsmouth, NH 03801-3912.
Rosewitz, Bernd, and Douglas Webber. Reformversuche und Reformblockaden im deutschen Gesundheitswesen. Campus Verlag, 1990.
Rotter, J. B. (1971). External control and internal control. Psychology Today, 6, 37-95。
Roy, D. D. (1995).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factors of experienced teachers, physicians, bank managers and fine artists. Psychological Studies, 40(1), 51-56.
Scott, W. G., & Mitchell, T. R. (1972). Organization Theory (rev. ed.). Holmwood, IL: Richard D. Irwin.
Smith, P. C., Kendall, L. J., & Hullin, C. L. (1969). The measure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Smith, C. A., Organ, D. W., & Near, J. P. (1983).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It’s nature and anteced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8, 653-663.
Veenman, S. A. M. (1987). Problems as perceived by new teachers.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 11-20.
Wang, M. C., Haertel, G. D., & Walberg, H. J. (1993). School-linked services: A research synthesis.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in the Inner Cities.
Woods, W. A. (1983). What's important about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No. BBN-5374). Bolt beranek and newman inc cambridge ma.
Yinger, R. J. (1980). Can We Really Teach Them to Think? In ed. Young, RE (ed.), Fostering Critical Thinking.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清山(1997)。新世紀班級經營的挑戰與因應。教師天地,89,11-16。
2. 林易萱、龔心怡(2017)教師信念、專業承諾與班級經營效能比較之研究—以國高中新手與資深教師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2),111-138。
3. 周嘉彥、莊惠君(2015)。國中音樂教師人格特質、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藝術教育研究,29,1 - 42。
4. 周靜琬(2016)。從班級經營中探討學生的話語權。華文世界,118,40-46。
5. 高博銓(2014)班級學生行為問題的處理與預防。教育研究月刊,239,19-31。
6. 孫志麟( 1999 )。教師自我效能:有效教學的關鍵。教育研究資訊,170-187。
7. 張民杰(2008)。中小學專家教師班級常規策略之分析與比較。教育學刊,31 , 79 - 119。
8. 張秀敏( 1997 )。增進國小教師班級經營之事與實務改進之實驗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0,63-96。
9. 張核毅、陳國嘉、方顯光(2016)。基金投資者人格特質與投資行為之關聯性研究。華人經濟研究,14(2),51-73。
10. 郭明德(2002)。班級經營實務-教師與家長如何做有效的溝通(親師溝通之有效策略)。空大學訊,301,64-74。
11. 黃輝雄(1999)。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成就動機之關係等。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12. 黃德祥(1995)。班級經營的困境與突破。教育實習輔導,4(1),1-7。
13. 歐秀慧(2016)。從「巧用貼紙」談「班級經營」。華文世界,118,47-53。
14. 盧宗緯(2015)。網路社群應用於班級經營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141-144。
15.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普及版)。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