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正松(2005)。性別和運動行為對大學生身體意象的影響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79-89。
王怡婷(2014)。過了門檻後男女擇偶偏好之差異-以擇偶幣的概念來檢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王宣蘋(2008)。瘦不了的苦:網路媒體美貌迷思建構及大尺碼女裝購買者認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王鴻儀(2008)。身體自主與自我認同:整形現象的社會學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4種最夯的減肥食品,該不該吃?(2009年9月)大家健康號,275。取自https://healthforall.com.tw/?action=article_in&id=1891文星蘭(2004)。高中職學生身體意象與減重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尤嫣嫣(2001)大學生體型及其身體意象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白怡娟(2007)。美體社會談甚麼?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5,557-573。
古琪雯(2002)。青少女體型不滿意、社會體型焦慮與飲食異常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石德生(2010)。社會心理學視域中的社會認同。攀登雙月刊,29,72-77
江承曉、沈姍姍(2004)。你是你身體的主人嗎?-大專生性別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嘉南學報,28,231-244。
江政倫(2007)。體重過重和肥胖成人進行減重行為之影響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理想的體重控制方式。2011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ctaso.org.tw/adult.html
李三煌(2003)。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李介至、陳維妮(2014)。幼童身體意象困擾及其心情指數之關係:教師、家長及個人之多元觀點。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2,122-137
李慧鈴(2005)。青少女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以台北縣立三民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杜玉蓉(2003)。誰在訴說女人的身體?-以瘦身類資訊室廣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五南。
吳健綾(2006)。重愛/寵愛身體-身體書創作與教學的行動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李麗晶、林季燕、卓俊伶(2010)研究選修游泳課女大學生的體形不滿意度與社會體型焦慮。大專體育學刊,12,33-41。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
邱鳳梓、楊淳淳、吳依伶(2009)。現代審美觀影響身材標準認同之探討設計。紡織綜合研究期刊,19,53-63。
周玉真(1992)。青少年身體意象滿意度與其自我概念、班級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林碧芬 (1998)。大學生節食行為與父母飲食教養行為及其他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光常(2010)。台灣地區體重過重與肥胖成人之體重控制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林依柔(2010)。如果你再瘦一點就更好了:胖女性的身體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林宜親、林薇(2000)。青少年體型意識與節制飲食行為之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 19,2000。
林季燕、季力康(2003)。大專女生身體質量指數、主觀知覺體重與社會體型焦慮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人文社會搞,5,103-109。
林孟臻(2016)。女性自我認同的迷思與自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林桓立(2009)。大學女學生的體型意識與減重方式探討。淡江體育,12,229-239。
林美純(2012)。美貌對教授教學評鑑的影響。世新大學管理學院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林珊吟(2008)。瘦身路遙迢:女性減肥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理論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韋伶(2014)。肥胖患者施行減重手術前後身體心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弘光科技大學,臺中市。林淑蓉(1999)。性別、身體與慾望-從瘦身美容談當代台灣女性形象的轉換。中央研究院舉辦之「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台北市。
林語芩(2017)。瘦身女性身體意象與美貌迷思經驗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美玲、李敏玲、陳南琦、張珈瑛(2016)。專校女學生身體質量指數與身體意象之研究。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2,52-66。
林薇、林宜親(2004)。台灣地區青少年節制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初探。家政教育學報,6,1-21。
郝天行(2013)。「做」女人的難關:胖女性逛街購衣經驗中肥胖汙名與自我認同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2017)。社會心理學。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洪建德、鄭淑慧(1992)。台北地區女學生的身體形象和飲食行為。中華民國公共衛生雜誌,11,316-326
洪嘉謙(2001)。大專女生性別角色與身體形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胡凱揚、王俊明(2005)。身體活動自我呈現自信心、傳播媒體影響程度對大專院校學生社會體型焦慮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89-103。
孫玉中(2004)。低自尊青少女身體意象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宜君(2013)。消失的裙慾-新北市某高職女學生身體社會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陳明珠(2006)。身體傳播:一個女性身體論述的研究實踐。臺北:五南。
陳怡紋(2016)。目睹家暴暨受虐之青少女的內在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忠勝、卓俊伶(2007)。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的性別差異。中華體育季刊,21,27-35。
陳怡潔(2007)。美貌!資本?場域。─女性業務外貌價值剖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彥婷(2010)。女大學生體型受嘲笑經驗、社會體型焦慮與自尊相關之研究。淡江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陳怡穎(2014)。主觀規範對數位學習使用意圖影響之研究:社會認同與社會鍵之調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陳依蘭(2015)。大學生之父母教養、自我認同與心理適應:兼論認同探索型態之調節結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陳思云、張祺晨、張秀瓊(2006)。七年級大學生對體型意識及減肥觀點之探討-以義守大學為例。人文與社會學報,1,197-219。
陳英詩(2010)。體位正常與體位過清枝國中學生使用不健康的減重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陳聖光(2011)。臺灣當代Show Girl的商品身體與自我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徐譽桓(2008)。「只要努力,就能美麗」?—實踐改善身體意象行為之反思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陳建彰、林柏化(2015)。不同BMI值社會體型焦慮學生在體適能表現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4,1-16。
郭怡然。身體認同 找到自在與滿足。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夏動季刊。取自http://www.cgds.com.tw/summermove2/content_2.html
梁詩琪(2011)。瘦模特兒有效嗎?模特兒身材尺寸、族群類型與產品類別對廣告效果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梁燕花(2006)。尋求減重治療肥胖者之生活品質、身體心像、心理困擾、身體狀況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市。范麗娟(2004)。重視身體意象之社會建構對於服務肥胖少年之實務意涵。學校衛生,44,99-107
陸偉明(2011)。性別教育與生活。臺北市:雙葉書廊。
婦女資源網《瘦身有理、肥胖自在》 女人之苦 —— 完美數字遊戲,取自http://www.womenresources.org/archives/614
張子智(2003)。影響過重及肥胖成人減重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臺北市。張月輝(2015)。性別教育環境、高中生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的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彥敏(2014)。自我認同、品牌形象、物質主義與涉入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新北市。張春興(200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維揚(2002)。北區某醫學院校學生身體意象對減重意圖之影響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臺北市。張錦華(1999)。瘦身廣告說服你了嗎?分析瘦身廣告相關論述與社會壓力對身體意識的影響。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中華傳播學會2000 論文研討會,台北市。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體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市:正中。
張錦華(2004)。《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1,2004年10月15日-南華大學,取自www.nhu.edu.tw/~society/e-j/41/41-13.htm。
張靜婷(2013)。網路年輕女性減重過程之影響因素研究:以百度減肥吧網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張簡景鈴(2013)。「物化」與「反物化」女性身體影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張志成、洪新來、張雅君(2012)。運動依賴、體型滿意度與社會型焦慮的關係:以有氧舞蹈者為例。臨床心理學刊,6,1-10
曹秀雲(2010)。年輕女郎最愛減重食品去年增銷五成。2010年10月10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content/0,4993,11050707+112010012300316,00.html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
莊淑(王如)、鄭豐譯、聶喬齡(2012)。大學生身體意象、社會體型焦慮、身體自我念與運動行為之關係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4,1-16。
黃郁茹、陸偉明(2016)。檢視教科書圖片人物的性別與身體體型: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50,23-42。
黃淑玲、游美惠(2012)。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新北市:巨流。
黃婉婷(2012)。青少年自拍行為之動機、意義及其與自我認同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黃琇瑩、葉素汝、楊文慧(2014)。大學生的身體質量指數、身體形象、減重意圖與運動行為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1-12。
黃鈺婷(2017)。體重過重女性於戀愛關係中身體意象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黃暖晴(2002)。社區成人肥胖者之體重控制行為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囇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動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女書文化。
黃囇莉、張錦華(2006)。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媒體信任作為中介變項。中華心理學刊,47,269-287。
傅美玲(2008)。女性肥胖消費族群之服裝設計觀。設計研究學報,1,69-77。
傅祖壇、林億明(2012)。健康風險認知、減重需求與其願付價,取自http://www.ncyu.edu.tw/files/list/dpae/%E6%B8%9B%E9%87%8D%E9%A1%98%E4%BB%98%E5%83%B9%E5%80%BC2012SR2_0318.pdf
游淑姿(2014)。已婚男女的身體意象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賈文玲(2001)。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 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關係之研究 社會因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賈林祥(2011)。社會認同:和諧社會構建的社會心理保障。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7,143-147。
鄒孟婷(2006)。台灣成年女性肥胖、自覺肥胖和健康知識與教育程度之關係。台灣家醫誌,16,237-250。
楊安慈(2014)。「玩美」-美容整形與自我認同歷程之服裝創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楊雅慧(2014)。臺北市成年男性身體意象與受身形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葉玫君(2004)。肥胖與職業-肥胖女性是否較可能無業?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褚湘婷(2014)。女性自我認同研究-褚湘婷油畫創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概念(2018)。《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網路版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Z_MRKY&o=e0&sec=sec1&op=v&view=1-1 (20180228瀏覽)
趙映淇(2008)。女性身體意象與美感價值觀之關係-以女性內衣平面廣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趙景雲(2005)。共謀或抵抗?瘦身女性身體的主體性與客體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鄭任廷(2014)。大專學生之身體自我概念、社會體型焦慮與自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臺北市。熊湉(2013)。健康素養對年輕族群減重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新北市。黎士鳴(譯)(2001)。Sarah Grogan著。身體意象(Body image: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women and children)。台北市:弘智
蔡佩芳(2003)。我是女生,漂亮的女生?!廣告中的美貌迷思與青少女的性別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蔡淑娟(2005)。影響社區婦女身體意象及採取減重行韋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蔡培豪(2006)。受雇者身材與其薪資關係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蔡穎瑩、吳翊生、王昱舜、沈芷萱(2016)。標準體重認知對成人減重影響之分析。國立東華大學經濟學系學士班專題研究報告。
劉旻(2013)。台灣網拍模特兒的勞動與自我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家鴻;吳岱穎;郭冠良;陳建志;林光洋;黃惠娟(2005)。過重與肥胖,基層醫學,20,219-231。
劉鳳蘭(2009)。社會認同與個性發展。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1,26-27。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網健康體重管理計畫,取自http://obesity.hpa.gov.tw/web/list.aspx?no=586
盧瓊枝(2000)。自助團體與飲食運動知識的介入對大學生體重改變與成效維持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謝宗達、李淑芳、李麗晶(2010)。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自尊心及身體意象。台大體育學報,18,1-14。
賴宏昇、范麗娟、郭世賢、張智雅、林桂碧、蕭至邦、李惠加、鄭得興、簡宏江(2017)。社會心理學。臺中市:華格那。
賴瑜君(2014)。成年女性的身體意象、自我物化和減重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臺中市。鍾涓涓(2005)。影響國際線航空公司女性空服員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謝明珊 譯 Jennifer Mather Saul(2010)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女性主義:議題與論證》。台北市:巨流。
謝祥文(2007)。虛擬社群新成員團體認同之研究-以魔獸世界玩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謝莉君(2016)。胖女性的身體實踐、抵抗策略和主體認知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新北市。謝逸聆(2008)。身體意象、人際管道及大眾媒體對美容整形態度之影響-以大台北地區女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謝蕙如(2014)。已婚女性整行決定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顏智淵(2009)。健身運動參與動機、傳播媒體影響對高雄地區大學生社會體型焦慮及運動參與程度之影響。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3,13-26。
藍瓊如(2017)。一位成年胖女性的身體意象與霸凌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魏芯綸(2016)。大台北地區成年人的身體意象與關係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譚光鼎(2013)。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學富。
羅品欣(2008)。外表下的迷思-解構青少年的身體意象。中等教育,59,88-99。
羅惠丹、姜逸群(2007)。大學女生身體意象、社會文化因素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8,17-42。
蘋果即時。台灣人最愛減肥66%正在減重,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20202/108344
鐘宜伶(2004)。學女生身體形象與自尊對飲食異常傾向影響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蘇綾宥(2007)成人減重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某四所大學推廣部學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龔孟君(2017)。探究女性模特兒之身體意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二、英文部份
Anita Woolfolk (2010). Education Psychology. Pea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11, 89-90.
Anxiety.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1(1), 94-104
Deborah Schurman-Kauflin Ph.D. (2012). Making Fun of Fat People/Why Taunting Overweight People is Not Funn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disturbed/201212/making-fun-fat-people。
Gio (2014). Being Skinny Doest’t Mean Bing Beautiful. Retrieved from http://www.beautifulwithbrains.com/being-skinny-doesnt-mean-being-beautiful/
Hart, E. A. Leary, M. R., & Rejeski, W. J. (1989). 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Physique
Mardi J. Horowitz (2012). Self-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8(2). Retrieved from http://jrp.icaap.org/index.php/jrp/article/view/296/261
Naomi Wolf (2002). The Beauty Myth: How Images of Beauty are used Against Wome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Nicole Morley (2015). A study has revealed why men fancy thinner women (and it’s as grim as you’d imagine). Retrieved from http://metro.co.uk/2015/08/28/a-study-has-revealed-why-men-fancy-thinner-women-and-its-as-grim-as-youd-imagine-5365092/
Tajfel, H. and Turner, J.C. (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5, 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