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書籍 (一) 專書 向駿,「權力轉移理論與美國的『中國威脅論』」,收錄於向駿主編,2050中國第一?權力轉移理論下的美中台關係之迷思(台北:博楊文化,2006年)。 吳玉山,「權力轉移理論:悲劇預言」,收錄於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11年)。 宋燕輝,美國與南海爭端(台北:元照出版,2016年4月)。 林廷輝,南海「十」問「實」答(台北:著者自印,2015年)。 邱坤玄、張登及,「大國外交的戰略意涵與作為」,收錄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評價與反思(台北:遠景基金會,2008)。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生智,1999年2月)。 胡波,2049年的中國海上權力:海洋強國崛起之路(台北:凱信企業顧問,2015年9月)。 胡鞍鋼,中國2020︰一個新型超級大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胡聲平,中國對外政策:從江澤民到習近平(台北:致知學術,2015年6月) 孫國祥,羅金義主編,南海之爭的多元視角(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17年)。 張凱銘,龍鷹競海—柔性平衡觀點下的美中南海戰略競逐(2009-2014)(台北:致知學術,2017年7月)。 曹雄源,戰略廣角:透析中共海權戰略與現代化發展(台北:五南,2014年1月)。 黃玉洤,中國大陸的邊疆與安全:從陸權邁向海權的戰略選擇(台北:秀威資訊,2014年1月)。 楊鳳春,圖解中國政治(香港:中華,2016年4月)。 劉峰,南海開發與安全戰略(北京:學習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13年)。 黎蝸藤,從地圖開將到人工造島—南海百年紛爭史(五南,2017年8月)。 賴岳謙,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對亞洲權力結構的影響(台北:秀威資訊,2014年11月)。 YST(海天),2020中國與美國終須一戰:當中國的復興之路遇上美國的重返亞洲(台北:如果,2014年7月)。 (二) 譯著 比爾.海頓(Bill Hayton),林添貴譯,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The South China Sea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Asia)(台北:麥田,城邦文化,2015年5月)。 希拉蕊.羅登.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楊明暐等譯,抉擇-希拉蕊回憶錄(Hard Choices)(台北:城邦商業週刊,2014年6月)。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王義桅、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s Politics)(台北:麥田,2014年)。 范亞倫 (Aaron L. Friedberg);溫洽溢譯,美國回的了亞洲嗎?(A Contest for Supremacy: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台北:遠流,2014年12月)。 曼肯(Thomas G. Mahnken)、卜大年(Dan Blumenthal),高一中譯,戰略亞洲:區域安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Strategy in Asia: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Regional Security)(台北:政務辦公室,2016年11月)。 謝淑麗(Susan Shirk),溫洽溢譯,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台北:遠流,2008年)。 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林添貴譯,南中國海:下一世紀的亞洲是誰的?(Asia’s Cauldron :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nd of a Stable Pacific)(台北:麥田,城邦文化,2016年1月)。 羅依(Denny Roy),周茂林譯,崛起 : 中共與區域安全 (Return of the Dragon: Rising China and Regional Security)(台北市 : 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5)。 譚門(Ronald L. Tammen)、林克(Douglas Lemke)、阿夏拉巴弟(Carole Alsharabati)、艾佛(Brian Efird)、古格樂(Jacek Kugler)、史丹三世(Allan C. Stam Ш)、阿布都拉汗(Mark Andrew Abdollahian)、奧根斯基(A. F. K. Organski)等合著,向駿譯,權力轉移:廿一世紀的戰略(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 Century)(台北:史政編譯室,2003年)。 龔培德(David C. Gompert),高一中譯,西太平洋海權之爭(Sea Power and American Interests in the Western Pacific)(台北:政務辦公室,2015年1月)。 強納森.霍斯雷格(Jonathan Hovlslag),黃文啟譯,中共崛起:亞洲的和戰難局(China’s Coming War With Asia)(台北:政務辦公室,2017年4月)。 羅伯特.哈狄克(Robert Haddick),童光復譯,海上交鋒:中共、美國與太平洋的未來 (Fire on the Water : China, America, and the Future of the Pacific)(台北:政務辦公室,2017年2月),頁119-123。 KBS「超級中國」製作團隊,鄭匡宇譯,「你不敢正視的超級中國」(슈퍼차이나)(今周刊,2016年2月),頁29。
二、期刊論文 張子揚,「因勢利導: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之本質—以擱置爭議政策為例」,亞太研究通訊,第10期(2012年7月),頁21-45。 張蜀誠,「中共南海軍事化之戰略意涵分析」,清流雙月刊,105年5號(2016年5月),頁10-13。 于文金、朱大奎,「中國能源安全與南海開發」,世界地理研究,第15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1-16。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1月),頁105-124。 王傳劍,「南海問題與中美關係」,當代亞太,2014年第2期,頁4-26。 王高成,「東亞權力變遷與美中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7期(2012年),頁41-62。 王明進,「超越大國爭霸:和平崛起之文化闡釋」,人民論壇 • 學術前沿,2012年8月下,頁44-49。 王高成,「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頁75-102。 王強、商思林,「中國海權覺醒」,商務周刊(2005年9月),頁22-30 王強、商思林,「中國海權覺醒」,商務周刊(2005年9月),頁22-30。 尹秀媛、黃獻忠、趙宥翔,「從中共南海戰略布局探討我國南海政策之因應作。為」,海軍學術雙月刊,第52卷第4期,頁66-80。 方曉志,「地緣安全視角下的美國南海政策解析」,東南亞之窗,2012年第2期(總第19期),頁5-11。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6期(2003年11月,頁75-108。 朱峰,「島礁建設會改變南海局勢現狀嗎?」國際問題研究,2015年第5期,頁8。 朱听昌,「論中國路鄰政策的理論與實踐」,國際觀察,2001年第2期,頁12-18。 朴廠燮,「黃岩島爭端背景下美菲加強安保合作的利益考量及對地區安全的影響」,南洋資料議叢,2016年第2期(總第202期),頁12-24。 邢瑞利、劉艷峰,「中國南海島礁建設與域外大國反應」,國際關係研究,第5期(2015),頁140-152。 刑瑞利,「中國南海外交政策的轉變 從韜光養晦到積極作為」,黑河學刊,2015年第5期(2015年5月),頁42-45。 邵建平、李晨陽,「東盟國家處理海域爭端的方式及其對解決南海主權爭端的啟示」,當代亞太,第4期(2010年),頁144-156。 李慶功、周忠菲、蘇浩、宋德星,「中國南海安全的戰略思考」,科學決策,2014年11期,頁1-51。 李增剛,「國家海洋利益的層次性與中國海洋利益維護」,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11期),頁112-119。 李培志,「從海防到海權—論中國海洋戰略的現代化轉型」,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第6期(2016年11月),頁59-65。 李永級,「執法力量整合後的南海維權對策研究—以黃岩島為例」,公安海警學員學報,第15卷第1期(2016年3月),頁56-59。 何亞非,「南海與中國的戰略安全」,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15年第1期),頁1-8。 何政泉、楊莉、袁秋珊,「『擱置爭議』視野下中國海權戰略的選擇」,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頁68-71。 何志工、安小平,「南海爭端中的美國因素及其影響」,當代亞太,2010年第1期,頁132-145。 忻懌,「論美國南海戰略的演變及其對南海問題的介入」,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6年04期,頁98-108。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三十卷第三期(1999年夏季),頁22-38。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1-32。 邱坤玄,「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4期(2010年10月),頁1-42。 邱坤玄,「『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13-216。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年),頁33-68 周平,「美國南海政策的演化與進程」,展望與探索,第16卷第4期(2018年4月),頁40-64。 吳昊,「修昔底德陷阱與美國南海政策評析」,南海學刊,第2卷第3期(2016年9月),頁66-72。 初國華、張昌吉,後冷戰時期中共的對外政略:對國際社會與台灣的意義,建國科大學報(人文類),第29卷第1期(2009),頁109-128。 宋燕輝,「南海地區安全戰略情勢之發展與現況」,亞太研究論壇,第19期(2003年3月),頁12-21。 宋燕輝,「東協與中共協調南海區域行為準則及對我可能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4期(2000年4月),頁17-39。 金永明,「南海問題的政策及國際法制度的演進」,當代法學,第28卷第3期(2014年5月),頁18-26。 金永明,「論中國強國戰略的內涵與法律制度」,南洋問題研究,2014年第1期,頁18-28。 林廷輝,「中國大陸在南沙填海造陸之意圖及其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18期,2015年2月,頁49-57。 洪銘德,「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之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51期(2015年7月),頁147-165。 高少凡、李文堂,「黃岩島爭執與中國南海政策之轉變」,亞太研究通訊,第11期(2013年7月),頁1-41。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年9月),頁19-48。 郭淵,「從睦鄰政策看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和主張」,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4卷,第4期(2004年),頁83-89。 郭璐璐,朱效生,「芻議當代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理論界,2013年第2期(總第474期),頁42-45。 陳勁甫、李樹幹「從『權力轉移』理論的動態觀點論中華民國嚇阻戰略」,國際關係學報,第22期(2006年7月),頁85-128。 陳長水,「海上問題的妥協與合作—《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署的案例」,南洋資料譯叢,2015年1期(總第197期),頁14-21。 秦燕、莫知,「黃岩:炎黃的聚焦」,海洋世界,2012年第07期,頁16-23。 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九期,1999年9月,頁40-47。 袁偉華,「權力轉移、新型大國關係與戰略機遇期」,國際關係研究,2015年第4期,頁36-48。 張書瑋,「中共『和平崛起』論的轉變與戰略架構意涵」,國防雜誌,第22卷第2期(2007年),頁85-96。 張凱銘,「美國與中國積極介入南海爭端織戰略動因思考」,全球政治評論,第53期(2016年),頁119-150。 張曉東,「近期中國海洋軍事戰略之觀察與展望—從2015年度最新發布的白皮書說起」,太平洋學報,第23卷第10期(2015年10月),頁65-74。 張愛華,「中國南海戰略:從被動走向主動」,社會觀察,2014年6月,頁59-62。 張洁,「黃岩島模式與中國海洋維權政策的轉向」,東南亞研究,2013年第4期(2013年4月),頁25-31。 曹曉飛、張忠江,「試論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三大理念和外交布局」,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13年4月),頁11-15。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3期(1993年5、6月),頁79-102。 許志嘉,「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頁43-90。 梁式榮,「中共『海洋強國』的戰略思維―從南海爭端現況觀察」,國會月刊,2016年12月,第44卷第1期,頁101-134。 曾勇,「從『黃岩島模式』看中國南海政策走向」,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5期(2014年9月),頁127-144。 舒先林,龍隆,「海洋強國背景下中國石油安全的南海戰略」,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7卷第2期(2014年2月),頁67-68。 黃宗鼎,「越南對中國大陸南海『填礁造島』之認知與對策」,戰略安全研析, 第118期(2015年2月),頁39-48。 董立文,「論中共的『大國』意義及其問題」,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1998年10月),頁65-76。 溫小平、符濤,「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南海戰略演變的歷史考察」,廣西社會科學(2014年8期),頁17-20。 楊昊,「黃岩島衝突再起對中國南海戰略的影響」,新社會政策雙月刊,2012年第22期(2012年6月),頁33-36。 葛惠敏,「中共在南沙填海造陸之戰略意涵分析」,戰略安全研析,第122期(2015年6月),頁49-57。 趙維焘,「後冷戰時期中國南海政策及其展望」,襄樊學院學報,第32卷第7期(2001年7月),頁31-36。 趙陽、龔洪烈,「美國國會對中國南海島礁建設的反應」,太平洋學報,第24卷第5期(2016年5月),頁32-40。 鄭凡,「美國干預南海問題的政策趨勢」,太平洋學報,第19卷第11期(2011年11月),頁82-91。 鄭義煒,「陸海複合型中國「海洋強權」戰略分析」,東北亞論壇(2018年第2期),頁20-30。 廖義群,「從東協『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淺談台灣立場」,海巡論壇,第6期(2004年),頁37-42。 蔡明彥,「中國在南海的強勢外交與美中戰略角力」,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3卷第1期(2017年/春季號),頁37-54。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5期(2004年1月),頁1-16。 蔡榮祥,「中國崛起與南海衝突:臺灣在太秩序中之戰略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9卷第1期(2018年1月),頁1-56。 蔡振新,「就海洋戰略觀點論中共遠洋海軍未來之發展」,國防雜誌,第19卷第9期(2004年9月),頁35-45 蔡明彥,「中國在南海的強勢外交與美中戰略角力」,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3卷第1期,2017年春季號,頁38-53。 劉承宗,「中共鞏固南海主權的佈署與分析」,藝見學刊,第9期(2015年4月),頁113-122。 劉艷峰、邢瑞利、鄭先武,中國南海島礁建設與東南亞國家的反應,南海學刊 ,2016年 01期 (2016年11月),頁73-80。 劉中民,「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發展動向與中國的對策思考」,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頁25-34。 鞠海龍,「美國南海政策的歷史分析—基於美國外交、國家安全檔案相關南海問題檔的解讀」,學術研究,2015年第6期,頁106-115。 鍾永和,「中共與菲律賓對黃岩島主權爭議之研究」,南海議題研究,2016年11月1日,頁96-113。 戴宗翰、高世明,「中國大陸南海政策研析—從維權措施到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談判策略」,航運季刊,第25卷第2期(2016年6月),頁59-60。 羅燕、何章強,「淺析海南島三沙市建市的重要意義」,河南科技,第1期(2013年),頁114。
三、網路資料 (一)期刊文章 「中國『南海擴張』填海造地舖設戰機跑道1年擴建百倍」,亞洲週刊,<https://www.storm.mg/article/51322?srcid=73746f726d2e6d675f64643165656638396236303830653139_1558191804>(2015年5月31日)。 王高成,「大陸擴建南沙島礁的意涵分析」,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412121732332.pdf>,(2014年11月)。頁1-4。 王冠雄,「中國大陸填海造陸工程之戰略安全面探討」,台北論壇,104年8月號,<140.119.184.164/view_pdf/236..pdf>。 李毓峰,「從布希政府的中國政策看美中戰略競<https://www.tisanet.org/quarterly/1-3-3.pdf>,頁1-7。 宋鎮照,「美國重返亞洲的企圖與策略:霸權地位保衛戰」,海峽評論,第266期(2013年6月),< https://www.haixia-info.com/articles/6360.html >。 宋鎮照,「南海風雲再起 充滿詭譎與火藥味:解析中國和越、菲的南海衝突與美國角色」,海峽評論,第248期(2011年8月號),<https://www.haixia-info.com/articles/5960.html>。 林坤達,「如何解讀中國的強勢外交?」,台北論壇,<http://140.119.184.164/view/115.php>(2013年1月8日)。 林正義,「南海U形線與國家利益」,台北論壇,<http://140.119.184.164/view/158.php>(2014年8月27日)。 時永明,「不斷充實發展的中國睦鄰政策」,領導之友,2001年第6期,頁46-47。 張禮祥,「南海能源安全問題及其戰略選擇」,理論導刊,<http://niis.cass.cn/webpic/web/niis/upload/2012/12/d20121207222223023.pdf>(2012年3月)。 葉海林,「『黃岩島事件』對中國南海維權鬥爭的啟示」,<http://niis.cass.cn/webpic/web/niis/upload/2013/06/d20130627100237185.pdf>。 楊永明,「從戰略模糊到三不政策:美國對台政策的轉變」,<http://club.ntu.edu.tw/~yang/Paper-Three-Noes.htm>(1998年12月)。 薛中鼎,「中國大陸在南海列島的戰略布局」,觀察雜誌,第36期(2016年8月),<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article.php?id=1213>。 薛中鼎,「中國大陸在南海列島的戰略布局」,觀察雜誌,第36期(2016年8月),<https://www.observer-taipei.com/article.php?id=1213>。 錢尹鑫、馮信達,「南海競逐:中共建設南沙島礁之戰略意涵與發展」,海軍學術雙月刊,第50卷第6期(2016年12月),<https://navy.mnd.gov.tw/MediaRoom/Paper_Info.aspx?ID=30162&AID=138>。 (二)電子報 「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1027/3081796.html>(2004年12月27日)。 「IMF:中國經PPP調整後GDP超越美國」,鉅亨網,<https://news.cnyes.com/news/id/1155425>(2014年10月9日)。 「中國的『核心利益』」,文化縱橫,<http://www.21bcr.com/a/shiye/yuwai/2011/0627/2939.html>(2011年6月27日)。 「中國大陸海權戰略 動作頻頻」,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11280036.aspx>(2013年11月28日)。 「中國偉大工程系列南海7個島礁成功升級為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廣州都市網,<http://020du.com/news/shehui/2018-11-17/103110.html>(2018年11月17日)。 「中國為何不實行“三權分立”?」,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3/1114/c371516-23543690-2.html>(2013年11月14日)。 「美防長呼籲中國立即停止南海填海造島」,BBC中文網,<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5/05/150528_usa_china_asia_south-china-sea>(2015年5月28日)。 「美國學者:『中國排擠美國出亞洲』沒有依據」,騰訊財經,<http://finance.qq.com/a/20110928/002904.htm>(2011年9月28日)。 「美國學者呼籲必須阻止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推進」,VOA美國之音,<https://www.voacantonese.com/a/us-china-south-china-sea-20170616/3904499.html>(2017年6月17日)。 「美智庫稱中國接近完成南沙三人工島工程」,BBC中文網,<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39421950>(2017年3月28日)。 「美智庫盤點2017年中國南海島礁建設」,多維新聞網,<http://culture.dwnews.com/renwen/big5/news/2017-12-18/60030389.html>(2017年12月18日)。 「南海蘊藏110億桶原油 全球一半油輪經過它 大家都想搶!」,鉅亨網,<https://news.cnyes.com/news/id/2111652>(2016年7年13日)。 「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427943.html>(2004年04月04日)。 「胡錦濤在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講話」,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hk.crntt.com/doc/1008/0/1/7/10080174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801746>(2008年11月16日)。 「菲稱中國在黃岩島建軍事設施 將飄起五星紅旗」,環球時報,<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6/4011590.html?agt=363>(2013年6月8日)。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520713.htm>(2003年11月3日)。 丁予嘉,「從貿易大戰看中美經濟真實差距」,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9/3075508>(2018-4年9日)。 尹德瀚、王嘉源,「黃岩島連線畫三角 美:可能導致軍事衝突」,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501000262-260102?chdtv>(2016年5月1日)。 左正東,「左正東觀點:北京還想維持現狀嗎?」,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314805?srcid=7777772e73746f726d2e6d675f64643165656638396236303830653139_1559495691>(2017年8月13日)。 吳惠林,「吳惠林:引狼入室的『中共入世』」,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18/11/29/n10880666.htm>(2018年11月29日)。 林永富,「美軍發展多域戰 摧毀陸南海防禦」,旺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012000812-260309?chdtv>(2016年10月12日)。 林翠儀,「中國嗆美︰南海是領土核心利益」,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408591>(2010年7月5日)。 林琮盛,「海洋戰略 維穩優先轉向維權維穩」,旺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20918000930-260303?chdtv>(2012年9月18日)。 陳功,「從『戰略機遇期』到『戰略競合期』」,FT中文網,<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81546?archive>(2019年2月21日)。 陳積敏,「『新階段』背後依然是『舊思維』,中國軍網,<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422/c172467-26883072.html>(2015年04月22日)。 時殷弘,「南海:中國應有的眼界和反思」,中美聚焦,<http://zh.chinausfocus.com/foreign-policy/20160712/6838.html>(2016年7月12日)。 海倫、王南、鄧志達,「南中國海大事記」,美國之音,<http://www.voachinese.com/a/south-china-sea-timeline-20121120/1549040.html>(2017年2月21日)。 許祺安,「永不稱霸絕非舉手投降 『韜光養晦』是為了『有所作為』」,香港01,<https://www.hk01.com/%E8%AD%B0%E4%BA%8B%E5%BB%B3/255200/%E6%B0%B8%E4%B8%8D%E7%A8%B1%E9%9C%B8%E7%B5%95%E9%9D%9E%E8%88%89%E6%89%8B%E6%8A%95%E9%99%8D-%E9%9F%9C%E5%85%89%E9%A4%8A%E6%99%A6-%E6%98%AF%E7%82%BA%E4%BA%86-%E6%9C%89%E6%89%80%E4%BD%9C%E7%82%BA>(2018年11月5日)。 曹少滋,「中共意欲走向藍水 海洋戰略南轉」,青年日報,<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1/m990129-a.htm>(2009年10月30日)。 傅瑩、吳士存,「南海局勢歷史演進與現實思考」,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5-11/7867025_4.shtml#zw_cyhd>(2016年5月15日)。 楊幼蘭,「滿載F-35 美兩棲艦南海黃岩島外秀肌肉」,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410001183-260417?chdtv>(2019年4月10日)。 楊幼蘭,「站穩黃岩島 陸可掌控全南海」,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160331004520-260417?chdtv>(2016年3月31日)。 劉中民,「當代中國南海政策的演變」,人民網,<http://history.people.com.cn/BIG5/n/2014/1008/c372329-25790497.html>(2014年10月8日)。 劉必榮,「縱橫天下—南海衝突的三個層次」,中國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01000424-260109>(2015年06月01日)。 (三)資料庫資料及機構報告 「2015年4月9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s://www.mfa.gov.cn/web/fyrbt_673021/jzhsl_673025/t1253375.shtml>(2015年4月9日)。 「大國責任論」,通識.現代中國,<https://ls.chiculture.org.hk/tc/idea-aspect/139>。 「中國的軍事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http://www.mod.gov.cn/auth/2015-05/26/content_4586723.htm>(2015年5月26日)。 「中國崛起的危機與風險」,陸委會,<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1964&ctNode=6226&mp=1>(2005年10月)。 「中國南沙群島前哨空拍圖與衛星圖對照」,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https://amti.csis.org/%E4%B8%AD%E5%9C%8B%E5%8D%97%E6%B2%99%E7%BE%A4%E5%B3%B6%E5%89%8D%E5%93%A8%E7%A9%BA%E6%8B%8D%E5%9C%96%E8%88%87%E8%A1%9B%E6%98%9F%E5%9C%96%E5%B0%8D%E7%85%A7/?lang=zh-hant>(2018年3月3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05/content_4562.htm>(1992年2月2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05/content_5004707.htm>(1998年6月26日)。 「美國總統歐巴馬東京演說」,美國在臺協會,<https://www.ait.org.tw/zhtw/remarks-by-president-obama-in-tokyo-zh/>(2009年11月14日)。 「市場環境分析」,貿協全球資訊網,<http://www.taitraesource.com/total01.asp?AreaID=00&CountryID=US&tItem=w04>(2017年)。 「另一塊拼圖」,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https://amti.csis.org/another-piece-of-the-puzzle/?lang=zh-hant#>(2016年2月22日)。 「多條飛機跑道完工在即」,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https://amti.csis.org/airstrips-near-completion/?lang=zh-hant>(2016年1月14日)。 「近期南海爭議事件解析與因應」,行政院海岸巡防署,<https://www.cga.gov.tw/GipOpen/wSite/public/Attachment/20141121-3.pdf>,(2014年11月21日),頁1-15。 「最新消息:中國三大人造島礁軍事部署幾近完工」,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https://amti.csis.org/%E4%B8%AD%E5%9C%8B%E5%9C%A8%E5%8D%97%E6%B5%B7%E7%9A%84%E5%81%B5%E6%9F%A5%E9%98%B2%E7%A6%A6%E8%83%BD%E5%8A%9B/?lang=zh-hant>(2017年4月17日)。 施子中,「『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與中共關係之發展」,台灣綜合研究院,<http://www.tri.org.tw/research/impdf/296.pdf>,頁1-18。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https://www.imf.org/~/media/Websites/IMF/imported-flagship.../2014/02/.../textc.ashx>(2014年)。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凶險水域:中日關係觸礁」,亞洲報告 N°45(2013年4月8日),<https://www.crisisgroup.org/zh-hans/asia/north-east-asia/chinajapan/dangerous-waters-china-japan-relations-rocks>,頁1-45。 卜大年(Dan Blumenthal),陳國雄譯,「美日安保條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https://www.wufi.org.tw/%E7%BE%8E%E6%97%A5%E5%AE%89%E4%BF%9D%E6%A2%9D%E7%B4%84/>。
貳、外文文獻 一、期刊論文 Breslin, Shaun, and the global order: Signalling threat or friendship?”,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9, Iss. 3 (May 2013), p.615-634. Buszynski, Leszek, “ASEAN, the Declaration on Conduc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5, No. 3 (December 2003), p.343-362. Chen, Dingding, Xiaoyu Pu, Alastair Lain Johnston, “Debating China’s Assertivenes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8, No. 3 (Winter 2013/2014), pp. 176-183. Castro, Renato De, “The Philippines Confronts Chin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power politics vs. liberalism-legalism”, Asian Perspective, Vol. 39, No.1 (2015), pp. 71 -100. “China’s Action in the South and East China Seas: Implications for U.S. Interests—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31 January 2019), pp. 17-20. Dolven, Ben, Jennifer K. Elsea, Susan V. Lawrence, Renald O’Rourke, Ian E. Rineha“Chinese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and Policy Option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16 June, 2015), pp. 1-24. Friedberg, Aaron L., “The Sources of Chinese Conducts: Explaining Beijing’s Assertivenes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7, Issue 4 (Winter 2015), pp. 133-150. Harada, Yukinori,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the Scarborough Shoal Standoff and China’s ‘Aggressive Legalism’”, Southeast Asia Research Centre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48, 2013, pp. 1-18. Hass, Ryan, “The Trajector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rom Reactive Asserti-veness to Opportunistic Activism”, The ASAN Forum, <http://www.theasanforum.org/the-trajectory-of-chinese-foreign-policy-from-reactive-assertiveness-to-opportunistic-activism/> (4 November 2017). Johnston, Alastair Iain, “How New and Assertive Is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7, No. 4 (Spring 2013), pp. 7-48. Jerdén, Björn, “The Assertive China Narrative: Why It Is Wrong and How So Many Still Bought into It”,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7, No. 1 (2014), pp. 47-88. Kao, Shawn Shaw-fawn, “Scarborough Shoal Dispute, China’s Assertiveness, and Taiwan’s South China Sea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5, No. 1 (April 2014), pp. 153-178. Kleine-Ahlbrandt, Stephanie,“Choppy weather in the China Seas”, Le Monde di-lomatique, (27 November 2013), pp. 1-6. Mastro, Oriana Skylar, “Why China Assertiveness is Here to Sta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7, Issue (2014), pp. 151-170. Pu, Xiaoyu, “China’s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Regional Activism vs. Global Reluctance”,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September 2017), pp. 48–61. Pham, Derek, “Gone Rogue? China’s Assertivene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Politics & Society, Vol.22, No.1, pp. 139-164. Swaine, Michael D., “China’s Assertive Behavior. Part One: On ‘Core Interests’,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 34 (2011), pp. 1-25. Schweller, Randall L., and Xiaoyu Pu, “After Unipolarity: China’s Visions of International Order in an Era of U.S. Declin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6, Iss. 1 (Summer 2011), pp. 41-72. Scobell, Andrew, “An ‘Assertive’ China? Insights from Interviews. Examining China’s Assertiveness through the Eyes of Chinese IR Scholars”, Asian Security Vol. 9, Issue 2 (2013). Swaine, Michael, “China’s Assertive Behavior Part Three: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Foreign Policy”,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 36 (2011), pp. 1-17. Yahuda, Michael,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22, No. 81, pp. 446-459. Zhou, Fangyin, “Between assertiveness and self-restraint: understanding China's South China Sea polic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92, Issue 4 (July 2016), pp. 869-890. Zhang, Feng, “Chinese Thinking o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Future of Regional Securit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32, November 3 2017, pp. 435-466.
二、網路資料 Auslin, Michael, “America vs. China: Showdow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International Interest, <http://nationalinterest.org/blog/the-buzz/america-vs-china-showdown-the-south-china-sea-14324> (12 November 2015). Blackwill, Robert D., “China’s Strategy for Asia: Maximize Power, Replace America”, The National Interst <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chinas-strategy-asia-maximize-power-replace-america-16359>, (26 May 2016). Haddick, Robert,“Salami Slic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oreign Policy, <https://foreignpolicy.com/2012/08/03/salami-slicing-in-the-south-china-sea/> (August 3, 2012). Holmes, James R., “China’s Small Stick Diplomacy”, The Diplomat, <https://thediplomat.com/2012/05/chinas-small-stick-diplomacy/?allpages=yes> (May 21, 2012). Nye, Joseph S., “East Asian Security: 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 Foreign Policy,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asia/1995-07-01/east-asian-security-case-deep-engagement>( July/August 1995). Rodriguez, Trichtheo Ronald A., “Conduct Unbecom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acNet, No. 23, <http://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pac0422a.pdf> (21, May 2004). Zoellick, Robert B.,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https://2001-2009.state.gov/s/d/former/zoellick/rem/53682.htm> (21 September, 2005). Zhang, Jian, “China’s growing assertivene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strategic shif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Australia Reg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Canberra: National Security Colleg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13), <http://pierreghz.legtux.org/streisand/autoblogs/frglobalvoicesonlineorg_0e319138ab63237c2d2aeff84b4cb506d936eab8/media/faa862e6.occasional-5-brief-4.pdf> (5 September 2013).
三、電子報 “China has reclaimed 3,200 acr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ays Pentagon”, The Gau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6/may/13/pentagon-report-china-reclaimed-3200-acres-south-china-sea> (13 May 2016).
四、資料庫資料及機構報告 “Dangerous Waters: China-Japan Relations on the Rocks”,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https://www.crisisgroup.org/asia/north-east-asia/china/dangerous-waters-china-japan-relations-rocks8> (April 2013). “Data: GDP”, World Bank, <https://databank.worldbank.org/data/reports.aspx?source=2&series=NY.GDP.PCAP.PP.CD> (2012-2017). “Data: GDP per capita”, World Bamk, <https://databank.worldbank.org/data/reports.aspx?source=2&series=NY.GDP.PCAP.PP.CD> (2012-2017). “Data: GDP per capita, PPP”, World Bank, <http://databank.worldbank.org/data/reports.aspx?source=2&series=NY.GDP.PCAP.PP.CD> (2017) “Data: Population estimate and Projection”, World Bank, <https://databank.worldbank.org/source/population-estimates-and-projections> (1991-2017).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13”,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its2014_e/its2014_e.pdf> (p.29). Matsuda, Yasuhiro, “How to Understand Chinas Assertiveness since 2009: Hypothes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https://csis-prod.s3.amazonaws.com/s3fs-public/140422_Matsuda_ChinasAssertiveness_5.pdf> (April 2014), pp. 1-16. Kleine-Ahlbrandt, Stephanie, “China Takes the Gloves Off”,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 https://www.crisisgroup.org/asia/north-east-asia/china/china-takes-gloves> (25 July 2012). “The World in 2050: 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 PwC , <https://www.pwc.com/gx/en/issues/economy/the-world-in-2050.html> Vu, Truong Minh, “Flexible Response to Det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MTI, <https://amti.csis.org/flexible-response-deter-south-china-sea/> (7 April 20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