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香(1995)。國小自然科班級氣氛形成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淑如、王欲德(2001)。教學新策略-網路合作學習。台灣教育,603,33-39。
朱心蕾、廖玟俐(2006)。數位學習電子報NO.1-什麼是數位學習?。2008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cc.nccu.edu.tw/ePaper/elearnnews/01.htm。
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雜誌,85(10),22-28。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岑(2003)。以數位學習系統施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敏慧、陳慶帆(2004)。快速建構網路教學平台的新方案:Moodle。教育研究月刊,126,85-98。
林曉雯(2007)。Moodle 線上學習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鴻杰(2007)。數位學習環境中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洪志宏(2007)。互動式數位學習網站在國小數學因數倍數教學應用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洪偉然(2007)。數位學習系統應用在國小音樂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徐加玲、張雅芳(2003)。媒體教材之特質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6,65-75。
張宇和(2007)。運用Moodle平台進行奈米科技課程之初探—以某國小五年級課程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俊明、張祖亮、張永達(2004)。教學資源網站『內容管理系統』簡介。科學教育月刊,273(10),14-20。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張淑萍(2003)。數位教材設計。載於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著,數位學習最佳指引(第5章,1-47頁)。台北市:資策會教育處。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莊雪芳、鄭湧涇(2003)。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與學習環境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2),171-194。許金山(2006)。國中數學混合式數位學習歷程及成效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軟體王網路商店(無日期)。Camtasia Studio商品簡介。2008日1月28日,取自:http://ec.softking.com.tw/sale/index.asp?id=3486。
郭耀煌(2005)。我國發展數位學習之政策與行動方案。教師天地,136,9-12。陳欣舜、蕭涵云(2003)。整合式學習。載於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著,數位學習最佳指引(第4 章,1-44頁)。台北市:資策會教育處。
陳桂霞(2008)。資訊融入教學與行動學習。2008年10月26日,取自:http://school.kkes.tc.edu.tw/blog/。
黃台珠、Aldridge, J.M. 和 Fraser, B.(1998)。台灣和西澳科學教室環境的跨國研究:結合質性與量的研究方法。科學教育學刊,6(4),343-362。
黃武元、李嘉瑾、蕭淳豐(2001)。傳統教室的學習落差之解決策略—非同步學習系統。視聽教育雙月刊,42(6),18-25。
黃輝聲、葉杏榮、尹盛華、林怡君、葉晶瑩、吳彥杰(民101),遨遊雲端國際學習,台北:優質學校參選資料。
楊玉麟(2006)。數位學習教學策略在學習成效上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葉士昇(2005年2月1日)。淺談數位學習的迷思。2008年1月28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89002。
資策會(2006年11月22日)。2005-2006數位學習。2008年2月23日,取自:http://www.elearn2.org.tw/iiiwiki/index.php?title=%E9%A6%96%E9%A0%81。
鄒景平(2003)。數位學習概論。載於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著,數位學習最佳指引(1-24 頁)。台北市:資策會教育處。
潘愛珍(2006)。數位學習應用在會計學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蔡德祿(2003)。淺談e-Learning與SCORM 標準。2008年2月23日,取自:http://www.iiiedu.org.tw/knowledge/knowledge20020828_3.htm。
顏金泉(2005)。影響國中生數位學習的因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顧大維(2005)。從數位教學平台使用的迷思:看教學設計在數位學習應扮演的角色。教育研究月刊,131,118-126。ASTD. Glossary compiled by Eva Kaplan-Leiserson. Retrieved December 3, 2007, from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glossary
Atkinson, J. W.(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Van Nostrand.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Bandura, A.(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37(2), 122-147.
Brophy, J.(1983). Conceptualizing stud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8,200-215.
Brophy, J. (1998).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Madison, WI: McGraw Hill.Cohen, L. & Manion L.(1977). 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e . Great Britain:Richard Clay.
Collins,A., Brown,J., & Newman,S.(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eing, and mathmatics. In Resnick(Ed.), Knowing, learning, anfinstruction: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pp.456-494). Hillsdale, NJ:LawrenceErlbaum Associates.
CHEA Special Report: Accredit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2006. Retrieve online
Fraser, B. J. (1989). Twenty years of classroom climat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ct.Curriculum Studies, 21 (4), 32-43.
Fraser, B. J., & Walberg, H. J. (1991).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Evaluation,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Press.
Kekkonen-Moneta, S., & Moneta, G. B. (2002). E-learning in Hong Kong: Comparing learning outcomes in online multimedia and lecture versions of an introductory computing cours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4), 423-433.
Mager, R. F. (1968). Prepar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Belmont, CA:Fearon-Pitman.McClelland, D. C., & Lowell, E. L.(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 Appleton-Century-Crofts. Pintrich, P. R., Marx, R. W., & Boyle, R. A.(1993). Beyond cold conceptual change: the role motivational beliefs and classroom contextu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3(2), 167-199.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 Merril Company.
Rosenberg, Marc J. (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McGraw-Hill.
Tuan, H. L., Chin, C. C. & Shieh, S. H.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students’motivation towards scienc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7(6), 639-654.
Von Glasersfeld, E.(1998).Cognition,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teaching. In M.R. Matthews(Ed.),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pp.11-30).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