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23: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珠媚
研究生(外文):CHEN,CHU-MEI
論文名稱:桃園市社區體育推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aoyuan Community Sports Promotion
指導教授:黃永旺黃永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YUNG-WANG
口試委員:劉照金王建臺
口試委員(外文):LIU,CHAO-CHINWANG,CHIEN-TAI
口試日期:2018-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推廣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社區社區體育全民運動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Community sportsNational spor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桃園市社區體育推展之研究

摘 要

  隨著國民生活水準的提升,全民運動風氣越來越興盛,體會到運動促進健康的重要性。本文以桃園市社區體育為研究對象,採質性研究,以文獻分析與半結構式訪談為方法,探討桃園市社區體育之推展,藉由研究社區體育內涵與功能,進而探討桃園市社區體育之推展現況
,並分析桃園市社區體育推展策略等相關議題。研究發現:(一) 桃園市社區體育之內涵:是以提升社區民眾康為目的,並促進社區意識、提升文化及服務與整合等功能。(二) 桃園市社區體育推展現況:體育組織是由桃園市政府體育局及桃園區公所和桃園市區體會及社區發展協會主導其社區體育之推展;推展的人力資源是以體育組織幹部、體育志工,社區運動指導員為主;場地設施資源以里民活動中心、公園及學校等;經費資源以市政府申請款補助為主;社區體育活動時間以每年度活動及每日早晨與傍晚為主;而社區體育活動項目包含有小型的運動社團班隊及大型之健行與籃球賽活動。(三) 桃園市社區體育推展策略:體育組織推展策略應善用社區內各單位軟硬體資源,與人力成員互動合作;推展的人力資源,應培訓推展社區運動指導員及善於運用體育志工;場地設施資源可結合運動中心場館資源,開放里民活動中心及學校設施;經費資源可尋求企業贊助,培養民眾使用者付費之習慣;社區體育活動時間因應周休二日,可多安排在例假日時間的活動;社區體育活動項目,則應多舉辦全家親子共同參與性的活動,以及可提升民眾自發性運動之活動項目,期望達到全民運動健康老化的目標。


關鍵詞:社區、社區體育、全民運動

Research on Taoyuan Community Sports Promotion

Abstract

  The trend of national spor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sperou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importance of sports promoting healt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This article takes the Taoyuan community spor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mining quality research. The project take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s the method to discuss the Taoyuan community sports Promotion, by studying th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 sports, and then discuss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Taoyuan community sports, and analyzing the related issues of the Taoyuan Community sports promotion strategy.The research finds: (a) The connotation of Taoyuan community sports: It is to promote people’s health for purpose of promoting community awareness, enhance cultural, service and integration functions. (b) Current status of community sports in Taoyuan: Sports organization is done by the Taoyuan Government Sports Bureau, the Taoyuan District office, the Taoyuan District experience and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They mainly dominates its community sports promotion, the promotion human resources is the sports organization cadre, the sports volunteer, the community movement instructor; the site facility resources to Rimin Activity Center, Parks and schools and so on; the funds are mainly from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the time of the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ies is the annual activity and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The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ies include small sports clubs and large hiking and basketball games. (c) Taoyuan community Sports Promotion strategy: The strategy of sports organization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resources of each unit in the community, interact with the man power member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sports instructors and make use of sports volunteers, and the facilities resources can be combined with sports Center resources, open the Centre and the school facilities;Financial resources can seek corporate sponsorship, to cultivate the habit of paying the people, the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y time should be in weekend, can arrange the holiday activities more, the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ies, should organize the whole family to participate in, as well as the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spontaneous movement of the people, and hop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national movement.


Key words: Community, Community sports, National sports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社區體育相關文獻 7
第二節 社區體育推展相關文獻 16
第三節 社區體育推展策略相關文獻 23
第四節 本章總結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8
第二節 研究工具 30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2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社區體育內涵與功能 37
第二節 桃園市社區體育推展現況 49
第三節 桃園市社區體育推展策略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結論 98
第二節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3
一、中文文獻 103
二、英文文獻 109

表 目 錄
表1 訪談對象一覽表 30
表2 桃園市運動設施業務說明表 64
表3 桃園市政府體育局體育業務歲出機關別預算表 68
表4 桃園市政府體育局歲出計畫說明提要與各項費用明細表 69
表5 桃園市政府體育局歲出計畫說明提要與各項費用明細表 69

圖 目 錄
圖1 研究架構圖 32
圖2 研究流程圖 33
圖3 社區體育構成要素關係圖 47
圖4 我國社區體育組織架構圖 50
圖5 桃園市政府體育局組織架構圖 51
圖6 桃園市政府體育局與民間組織運作圖 52
圖7 桃園市社會局組織架構圖 53
圖8 桃園市政府社會局與民間組織運作圖 5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 (1978)。推展社區體育活動的構想。臺北市:作者。
王建臺 (1996)。1991-1996年臺灣全民運動發展之探討。體育學報,22,59-70。
王建臺 (2002)。推展社區體育的理念及有效途徑。國民體育季刊,133,48-53。
王凱珍 (1996)。對北京市城市社區體育現況之研究。體育科學,1996 (2)。
王凱珍 (2002)。社會體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凱珍、趙立 (2004)。社區體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王慶堂 (2004)。從三生概念談提升運動建築之品質。國民體育季刊,143,53-58。
世界衛生組織 (1986)。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取自網址 ttp://www.who.int/healthpromotion/conferences/6gchp/BCHP_zh.pdf
世界衛生組織 (2008)。世界衛生組織章程。取自世界衛生組織網址 http://www.who.int/zh/
司徒達賢 (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市:天下遠見。
司徒達賢 (2006)。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市:天下遠見。
由飛翔 (2010)。促進社區體育發展。企業導報,11,279。
任海、王凱珍、王渡、林潔、陳國強 (1998)。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概念、構成要素及組織特徵。體育與科學,19(2),12-16。
江明修 (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江慶志 (2010)。社區民眾參與社區體育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為例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6)。體育人力資源規劃與利用專題研究計畫 (十三)。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7)。運動城市排行榜調查。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2)。施政重點。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址http://www.sac.gov.tw/menu.aspx?wmid=122
何永福、楊國安 (1995)。人力資源策略管理。臺北市:三民出版。
吳明清 (1993)。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9)。質的評量與研究。臺北市:桂冠。(Michael quinn Patton, 1995)。
呂樹庭、饒紀東 (1997)。社會學視角下的社區體育-社區體育概念,體育文史。吉林省:東北師範大學出版。
李元墩、陳旻孜、陸正評 (2012)。高階主管知識領導組織學習文化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模式之研究-以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為實證
。創新研發學刊,8 (2),55-79。
李建國 (1993)。論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模式。全國職工體育論文報告會獲獎文集,20-36。北京市:中國國家體育委員會。
沈雪峰 (2010)。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及對策。湖北體育科技,29(4) 。
沈樂群 (2004)。關於社區體育若干問題的探討。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9(1),26-28。
阮玉梅 (1997)。社區評估與公共衛生護理。載於尹祚芊 (主編),公共衛生護理學 (第二版),243-271。臺北市:匯華。
孟凡強、鐘晨 (2005)。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研究現況與述評。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3(4),90-94。
尚憶薇 (2004)。透過「運動人口倍增計畫」理念提升社區運動之風氣。大專體育,72,1-3。
林倚霈 (2006)。社區體育之效益評估研究-以南投縣上安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林振春 (1995)。台灣地區老人教育的實施現況及發展趨勢。成人教育雙月刊,26,34-41。
林振春 (1999)。臺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葉中雄 (2004)。社區運動健康促進策略之規劃。國民體育季刊,142,14-18。
邱承宗 (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策略管理運用與卓越學校指標實踐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邱金松 (1988)。現代體育運動思潮 (下)。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邱金松等 (1999)。我國體育專業人力供需、運用及管理制度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邱金松、黃金柱、王俊明、劉碧華、王建臺、卓俊伶、林晉榮、楊宗文、石明宗、鄭景峰、林詠能、王育文、黃小玲 (譯)(2009)。 體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Jerry R. Thomas, Jack K.Nelson,Stephen J. Silverman,2005 )。
洪煥珍 (2006)。社區體育發展研究。山東社會科學,12,155-157。
孫靜 (2004)。識論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遼寧師專學報,6(2),60-61。
徐元民 (2003)。體育學導論。臺北市:品度。
徐群連 (2008)。中日社區體育現狀的比較分析。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6(2),96-98。
徐震 (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中正書局。
徐耀輝 (1991)。全民運動之基石-發展社區運動之我見。中華體育季刊,5(3),56-61。
張火燦 (1998)。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菀婷 (2009)。臺灣社區體育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張華紋、鍾志強 (2005)。運用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來增加社區民眾休閒參與。休閒運動期刊,4,19-25。
張鈞凱 (2013)。桃園縣平鎮市義民社區社區體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
張鈿富 (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維嶽 (2007)。社區銀髮族健康營造策略之探討。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5,115-126。
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 (1994)。教育百科辭典。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 (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體育署(2013)。體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許水德 (1996)。社區學校化。臺北市:心理。
許建民 (2000)。中國大陸社區體育發展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0(2),137-149。
郭工賓 (2001)。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月娥 (2006)。優秀運動員媒體經驗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陳全壽 (2003)。有效推展全民運動的必要條件。國民體育季刊,137期,68-72。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其南 (1998)。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曾景暉 (2011)。建置臺灣社區體育指導員制度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程云峰、郭維成 (1997)。社區體育在全民健身計畫實施的發展芻議。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5(2),11-13。
黃永旺 (2012)。社區體育研究 (上課講義)。未出版。
黃光獻、賴政秀 (2005)。以社區體育運動推廣模式探討國人規律運動習慣之建立。國民體育季刊,147,82-87。
黃東治 (2012)。臺灣運動發展的課題。台北市: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
黃瑞琴 (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瑪瑙 (2011)。學校體育資源提供社區體育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中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黃騰霆 (2004)。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組織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楊坤芳 (2004)。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居民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楊國政 (1995)。我國體育人力政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葉祥財 (2008)。休閒娛樂化-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的新方向。 貴州體育科技,1,35-37。
詹德基 (2000)。全民運動的國際發展趨勢。臺灣體育,106,6-11。
熊曼麗、饒單、鄧奎 (2009)。我國城鎮社區體育文化的特點、功能及研究現狀分析。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9 (1),152-153。
管敏秀 (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現況分析與策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臺北市。
劉秀慧 (2007)。以平衡計分卡建構健康俱樂部策略管理之研究-以某 健康俱樂部分館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照金 (2001)。體育、運動與休閒服務人力的發展趨勢。
劉照金 (2002)。我國當前推展全民運動的問題及解決之道。國民體育季刊,31 (2),38-47。
樊炳有 (2003)。社區體育論。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
歐吉書 (2003)。全國性運動單項協會運動志工管理現況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宗翰 (2009)。游泳池業者技術創新整合模式之研究-以鷹萬游泳學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鄭夙芬、鄭期緯、陳武宗、黃洽鑽 (2006)。高屏地區社區運動團體參與者健康信念、組織參與與態度與身心健康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1-31。
盧紹群、劉遠海 (2006)。社區體育功能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湖北體育科技,25(5),38-40。
駱積強、方熙嫦 (2005)。我國社區體育現狀的調查與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2),5-8頁。
鍾孟儒、許惠明 (2008)。中國社區體育發展現況之探討-以株洲市、重慶市、鐵嶺市三個區域為例。北京奧運會後兩岸體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99-112。
魏昆崙 (2007)。影響社區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對策。內蒙古體育科技季刊,20(1),28-30。
羅應嘉、邱翼松 (2005)。運動中心的策略性規劃-以臺北市北投區運動中心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342-353。
關維正 (2002)。學校在社區體育運動推展的角色與功能。國民體育季刊,133,22-29。
蘇文彬 (1996)。臺中市大樓住戶在大樓社區內休閒情形及活動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二、英文部分

Beer, M., Spector, B.,Lawrence, P.R, Miles, D.Q, & Walton, R.E. (1985) .Humanresource management: A general manager's perspective.New York: Free.
Carnevale, A. (1983). Human capital: A high yield corporate investment. Washington, D.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Chelladurai, P. (199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Champaign, Ill.: Human Kinetics
Fleisher, C. S., & Bensoussan, B. E. (2003). Strategic andcompetitiveanalysis: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business competition (1st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John, B. & Jeffrey, G. (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theory and practice. 2nd. Manwah. NJ: /Lawrence Erlbaum.
Mendenhall, M. & Oddou G. (1986) . Acculturation profiles of expatriatemanagers: Implic ations for cross -cultural training programs.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1, 73-79.
Parners, H. (1984). People power: Elements of human resource policy. California: Sage.
Walker, G. (2004). Modern competitive strategy (1st ed.). Boston,MA:McGraw-Hi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