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 (1978)。推展社區體育活動的構想。臺北市:作者。
王建臺 (1996)。1991-1996年臺灣全民運動發展之探討。體育學報,22,59-70。
王建臺 (2002)。推展社區體育的理念及有效途徑。國民體育季刊,133,48-53。
王凱珍 (1996)。對北京市城市社區體育現況之研究。體育科學,1996 (2)。
王凱珍 (2002)。社會體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凱珍、趙立 (2004)。社區體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王慶堂 (2004)。從三生概念談提升運動建築之品質。國民體育季刊,143,53-58。
世界衛生組織 (1986)。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取自網址 ttp://www.who.int/healthpromotion/conferences/6gchp/BCHP_zh.pdf
世界衛生組織 (2008)。世界衛生組織章程。取自世界衛生組織網址 http://www.who.int/zh/
司徒達賢 (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市:天下遠見。
司徒達賢 (2006)。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市:天下遠見。
由飛翔 (2010)。促進社區體育發展。企業導報,11,279。
任海、王凱珍、王渡、林潔、陳國強 (1998)。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概念、構成要素及組織特徵。體育與科學,19(2),12-16。
江明修 (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江慶志 (2010)。社區民眾參與社區體育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為例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6)。體育人力資源規劃與利用專題研究計畫 (十三)。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7)。運動城市排行榜調查。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2)。施政重點。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址http://www.sac.gov.tw/menu.aspx?wmid=122
何永福、楊國安 (1995)。人力資源策略管理。臺北市:三民出版。
吳明清 (1993)。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9)。質的評量與研究。臺北市:桂冠。(Michael quinn Patton, 1995)。
呂樹庭、饒紀東 (1997)。社會學視角下的社區體育-社區體育概念,體育文史。吉林省:東北師範大學出版。
李元墩、陳旻孜、陸正評 (2012)。高階主管知識領導組織學習文化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模式之研究-以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為實證
。創新研發學刊,8 (2),55-79。
李建國 (1993)。論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模式。全國職工體育論文報告會獲獎文集,20-36。北京市:中國國家體育委員會。
沈雪峰 (2010)。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及對策。湖北體育科技,29(4) 。
沈樂群 (2004)。關於社區體育若干問題的探討。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9(1),26-28。
阮玉梅 (1997)。社區評估與公共衛生護理。載於尹祚芊 (主編),公共衛生護理學 (第二版),243-271。臺北市:匯華。
孟凡強、鐘晨 (2005)。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研究現況與述評。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3(4),90-94。
尚憶薇 (2004)。透過「運動人口倍增計畫」理念提升社區運動之風氣。大專體育,72,1-3。
林倚霈 (2006)。社區體育之效益評估研究-以南投縣上安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林振春 (1995)。台灣地區老人教育的實施現況及發展趨勢。成人教育雙月刊,26,34-41。
林振春 (1999)。臺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葉中雄 (2004)。社區運動健康促進策略之規劃。國民體育季刊,142,14-18。
邱承宗 (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策略管理運用與卓越學校指標實踐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邱金松 (1988)。現代體育運動思潮 (下)。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邱金松等 (1999)。我國體育專業人力供需、運用及管理制度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邱金松、黃金柱、王俊明、劉碧華、王建臺、卓俊伶、林晉榮、楊宗文、石明宗、鄭景峰、林詠能、王育文、黃小玲 (譯)(2009)。 體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Jerry R. Thomas, Jack K.Nelson,Stephen J. Silverman,2005 )。
洪煥珍 (2006)。社區體育發展研究。山東社會科學,12,155-157。
孫靜 (2004)。識論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遼寧師專學報,6(2),60-61。
徐元民 (2003)。體育學導論。臺北市:品度。
徐群連 (2008)。中日社區體育現狀的比較分析。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6(2),96-98。
徐震 (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中正書局。
徐耀輝 (1991)。全民運動之基石-發展社區運動之我見。中華體育季刊,5(3),56-61。
張火燦 (1998)。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菀婷 (2009)。臺灣社區體育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張華紋、鍾志強 (2005)。運用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來增加社區民眾休閒參與。休閒運動期刊,4,19-25。
張鈞凱 (2013)。桃園縣平鎮市義民社區社區體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張鈿富 (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維嶽 (2007)。社區銀髮族健康營造策略之探討。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5,115-126。
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 (1994)。教育百科辭典。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 (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體育署(2013)。體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許水德 (1996)。社區學校化。臺北市:心理。
許建民 (2000)。中國大陸社區體育發展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0(2),137-149。
郭工賓 (2001)。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陳月娥 (2006)。優秀運動員媒體經驗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陳全壽 (2003)。有效推展全民運動的必要條件。國民體育季刊,137期,68-72。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其南 (1998)。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曾景暉 (2011)。建置臺灣社區體育指導員制度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程云峰、郭維成 (1997)。社區體育在全民健身計畫實施的發展芻議。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5(2),11-13。
黃永旺 (2012)。社區體育研究 (上課講義)。未出版。
黃光獻、賴政秀 (2005)。以社區體育運動推廣模式探討國人規律運動習慣之建立。國民體育季刊,147,82-87。
黃東治 (2012)。臺灣運動發展的課題。台北市: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
黃瑞琴 (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瑪瑙 (2011)。學校體育資源提供社區體育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中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黃騰霆 (2004)。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組織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楊坤芳 (2004)。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居民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楊國政 (1995)。我國體育人力政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葉祥財 (2008)。休閒娛樂化-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的新方向。 貴州體育科技,1,35-37。
詹德基 (2000)。全民運動的國際發展趨勢。臺灣體育,106,6-11。
熊曼麗、饒單、鄧奎 (2009)。我國城鎮社區體育文化的特點、功能及研究現狀分析。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9 (1),152-153。
管敏秀 (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現況分析與策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臺北市。劉秀慧 (2007)。以平衡計分卡建構健康俱樂部策略管理之研究-以某 健康俱樂部分館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劉照金 (2001)。體育、運動與休閒服務人力的發展趨勢。
劉照金 (2002)。我國當前推展全民運動的問題及解決之道。國民體育季刊,31 (2),38-47。
樊炳有 (2003)。社區體育論。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
歐吉書 (2003)。全國性運動單項協會運動志工管理現況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宗翰 (2009)。游泳池業者技術創新整合模式之研究-以鷹萬游泳學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鄭夙芬、鄭期緯、陳武宗、黃洽鑽 (2006)。高屏地區社區運動團體參與者健康信念、組織參與與態度與身心健康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1-31。
盧紹群、劉遠海 (2006)。社區體育功能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湖北體育科技,25(5),38-40。
駱積強、方熙嫦 (2005)。我國社區體育現狀的調查與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2),5-8頁。
鍾孟儒、許惠明 (2008)。中國社區體育發展現況之探討-以株洲市、重慶市、鐵嶺市三個區域為例。北京奧運會後兩岸體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99-112。
魏昆崙 (2007)。影響社區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對策。內蒙古體育科技季刊,20(1),28-30。
羅應嘉、邱翼松 (2005)。運動中心的策略性規劃-以臺北市北投區運動中心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342-353。
關維正 (2002)。學校在社區體育運動推展的角色與功能。國民體育季刊,133,22-29。
蘇文彬 (1996)。臺中市大樓住戶在大樓社區內休閒情形及活動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二、英文部分
Beer, M., Spector, B.,Lawrence, P.R, Miles, D.Q, & Walton, R.E. (1985) .Humanresource management: A general manager's perspective.New York: Free.
Carnevale, A. (1983). Human capital: A high yield corporate investment. Washington, D.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Chelladurai, P. (199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Champaign, Ill.: Human Kinetics
Fleisher, C. S., & Bensoussan, B. E. (2003). Strategic andcompetitiveanalysis: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business competition (1st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John, B. & Jeffrey, G. (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theory and practice. 2nd. Manwah. NJ: /Lawrence Erlbaum.
Mendenhall, M. & Oddou G. (1986) . Acculturation profiles of expatriatemanagers: Implic ations for cross -cultural training programs.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1, 73-79.
Parners, H. (1984). People power: Elements of human resource policy. California: Sage.
Walker, G. (2004). Modern competitive strategy (1st ed.). Boston,MA:McGraw-H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