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3 14: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曉慧
研究生(外文):Hsiao-Hui Hsu
論文名稱:台灣與中國小學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lgebra material content analysis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 textbooks in Taiwan and China
指導教授:張英傑 博士
指導教授(外文):Ing-Jye Chang,Ph.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內容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Mathematic textbooksAlgebra materialContent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11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與中國小學數學教科書在代數教材上呈現的差異與特色。本研究採用比較研究法與內容分析法,研究者經由文獻探討整理出以「代數啟蒙期」、「代數符號化」、「代數方程式」為分析的主類目。透過此分析架構對台灣康軒版數學教科書,以及中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所編輯數學教科書(簡稱北大版)中的代數教材,分別就教學目標、教材比重、布題內容、呈現概念脈絡等面向作比較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兩者的代數教材所呈現的教學目標依據數學課程綱要(標準)規範。
二、康軒版代數教材比重呈現穩定漸增現象,北大版代數教材比重呈現兩段式漸減現象。
三、康軒版教材布題內容著重進入「代數符號化」與「代數方程式」的初步代數階段,北大版教材布題內容強調在「代數啟蒙期」的運算操作上。
四、康軒版教材中的「算式填充題」在呈現概念脈絡上深具特色,北大版教材中的「規律 性探索」在呈現概念脈絡上佔有重要角色。
五、兩者代數教材皆缺乏關於「遞移律經驗」的布題內容。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日後教材改進調整的參考,期能對教學及未來研究有實質之貢獻。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and specialties of algebra material in elementary school textbook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This thesis adopted the way of comparative and content analysis. The main categories are summarized into algebra of enlightenment, symbolic algebra, and algebraic equation from literature of researches. This thesis analyzes two different types of mathematic materials, one is published by Kang Hsua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of Taiwan and the other is published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ublishing Group in China. It is analyz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eaching goals, material proportion, test content, and concept organization.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1.The teaching goals presented in algebra material of both textbooks base o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Guidelines.
2.The proportion of algebra material published by Kang Hsua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of Taiwan increases steadily. The proportion of algebra material published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ublishing Group in China decreases steadily at two stages.
3.In the category of test content, the algebra material published by Kang Hsua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of Taiwan focuses primary algebra, which is entering the stage of symbolic algebra, and algebraic equation. The one published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ublishing Group in China put emphasis on the practice of algebra of enlightenment.
4.In the category of concept organization, the symbolic fillings published by Kang Hsua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of Taiwan owns specialties, and “exploring routinely” published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ublishing Group in Chin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senting concept organization.
5.Both are lack of test content of transitive experiences.

This study promot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as the reference of adjusting the material in the future, also looks forward to contributing in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台灣與中國的數學課程.........................................7
第二節 兒童代數的發展與相關理論.....................................21
第三節 兒童學習代數困難之處........................................32
第四節 小學教科書代數教材的相關研究.................................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50
第三節 分析類目表之構建...........................................51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57
第五節 研究流程..................................................6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63
第一節 台灣與中國代數教材教學目標詮釋之比較.........................63
第二節 台灣與中國代數教材比重之比較................................72
第三節 台灣與中國代數教材布題內容之比較............................77
第四節 台灣與中國代數教材呈現概念脈絡之比較........................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21

參考文獻..........................................................125
一、 中文部分..................................................125
二、 英文部分..................................................128

附錄..............................................................129
附錄一:台灣康軒版小學數學教科書中代數教材的布題內容..................129
附錄二:中國北大版小學數學教科書中代數教材的布題內容..................155
一、中文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方文彬(2008)。不同教學策略對小六學童的算術解題與代數解題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立心(2009)。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增訂版)。教科書研究,2(1),165-172。
王石番(1990)。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教師教學用書(一年級上冊)。北京: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一年級上冊)。北京: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一年級下冊)。北京: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二年級上冊)。北京: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二年級下冊)。北京: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三年級上冊)。北京: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三年級下冊)。北京: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四年級上冊)。北京: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四年級下冊)。北京: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五年級上冊)。北京: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五年級下冊)。北京: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六年級上冊)。北京: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數學(六年級下冊)。北京:作者。
吳明穎(2001)。國小數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光樹、朱福榮、張健、陳祥彬編(2003)。小學數學教學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淑芬(1990)。比較法。載於蔡保田等(著),教育研究法(頁239-250)。高雄:復 文。
徐于婷(2009)。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內容分析:台灣與香港之比較。教育實踐與 研究,22(2),67-94。
馬秀蘭(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解樣式題之代數思考:以線性圖形樣式題為例。科學教 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0,35-52。
康軒教育網(2008)。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教科書市佔率。2009年5月30日,取自: http://www.knsh.com.tw/about/about.asp?go_Sub_Topic=08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數學備課用書(第一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數學(第一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數學(第二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數學(第三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數學(第四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數學(第五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數學(第六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數學(第七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數學(第八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數學(第九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數學(第十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數學(第十一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數學(第十二冊)。台北:作者。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8)。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作者。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陳嘉皇(2007)。國小三年級學童代數推理教學與解題表現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3, 125-150。
陳麗華(2008)。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 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
黃智瑛(2007)。台灣與大陸現行小學數學課程綱要之比較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儒傑(1997)。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式及其合理性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之初步調 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志杰(1998)。內容分析法之量化與質化簡述。2009年10月1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OF1GSteRGB6.k2A_XvJJhJU-/article? mid=347
楊國揚(2005)。中國大陸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編審制度簡介。國立編譯館館刊,33, 54-63。
楊朝欽(2007)。國小教師代數解題與非代數解題之探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婉琦(2004)。台灣82年國編版數學教科書與美國Everyday Mathematics之內容分析比較研究:以幾何教材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瓊菁(2001)。國小六年級代數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屏東。
綦春霞(2001)。數學課程論與數學課程教材改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歐用生(1997)。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 師大書苑。
鄭智元(2007)。國小六年級學生使用代數文字符號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啓泉、孔企平(2003)。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五南。
鍾靜(2005)。論數學課程近十年之變革。教育研究月刊,133,124-134。
Leibeck, P. (1987)。兒童怎樣學習數學:父母和教師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譯)。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原著出版年代不詳)
Nickson, M.(2004)。數學的學習與教學:六歲到十八歲(詹勳國、李震甄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0年)
Van De Walle, John A.(2005)。中小學數學教材教法(張英傑、周菊美合譯)。臺 北:五南。(原著出版於2004年)

二、英文部分

Booth, L. R. (1988). Children’s difficulties in beginning algebra. In A. F. Coxford(Ed.), The ideas of algebra, K-12 (pp.20-32).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Fan, L., & Zhu, Y. (2007). Representation of problem-solving procedures : A comparative look at China, Singapore, and US mathematics textbook.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66, 61-75.
Ketterlin-Geller, L. R., Jungjohann, K., Chard, D. J., & Baker, S. (2007). From arithmetic to alegebra.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5(3), 66-71.
Kieran, C. (1988). Tow different approaches among algebra learners . In A. F. Coxford(Ed.), The ideas of algebra, K-12 (pp.91-96).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Kieran, C. (1992).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chool algebra. In D. A. Grouw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 pp. 390-419).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Schliemann, A., Carraher, D., Brizuela, B., & Earnest, D. (2003). Algebra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N. A. Pateman., B. J. Dougherty & J. Zilliox (Eds.),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joint meeting of PME and PMENA (pp.127-134).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Sfar, A. (1991). On the dual nature of mathematical conceptions:Reflections on processes and objects as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ame coi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2, 1-36.
Usiskin, Z. (1988). Conceptions of school algebra and uses of variables. In A. F. Coxford(Ed), The ideas of algebra, K-12 (pp.8-19).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Van Amerom, B. A. (2003). Focusing on informal strategies when linking arithmetic to early algebra.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54, 63-75.
Warren, E. (2003).The role of arithmetic structur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rithmetic to algebra.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15(2), 122-137.
Warren, E., & Cooper, T. J. (2005). Young children’s ability to use the balance strategy to solve for unknows.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17(1), 58-7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