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22: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淵菘
研究生(外文):chang yuan song
論文名稱:社區守望相助之研究-我國鄰保制度之啟示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ommunity neighborhood watch : a case study of Hoko system
指導教授:章光明章光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警察研究所
學門:軍警國防安全學門
學類:警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8
中文關鍵詞:社區守望相助鄰保制度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 neighborhood watchHoko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6
  • 點閱點閱:6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論文摘要內容
1970年代以後是「資源缺乏」時代的來臨,警察機關在面臨人力與行政資源短少及治安事件不斷升高之壓力下,遂跳脫往昔以警察為主之專業化、專技化之預警式警察導向,轉為重視社區導向及犯罪預防導向發展。然而就社會治安維持的機制而言,無論在任何時空或古今中外,自助行為、安全委託行為及政府機制,三者間具有同時存在與交互影響之關係。然目前社會治安維持在警察無法盡其功效時,安全委託行為--保全業之興盛及自助行為─社區守望相助行為之盛行乃未來必然之趨勢。
在社區意識流行趨勢驅使下,社區守望相助活動,已成為世界各國警察策略之行動方案的重要核心工作,然而就歷史的角度觀之,我國自古即有「守望相助」之觀念,歷代鄰保制度之推行,其目的之演變或因執政者役民之便而有所更迭,惟其協助中央維持地方秩序之功能終為初衷,與今日守望相助、警民聯防制度的精神有相似之處,是以本文在研究社區守望相助時,有感於警察學術領域中治安史之研究成果微簿,遂鼓起最大之勇氣投入治安史之研究,本論文綜合社區守望相助理論、現況及歷代鄰保制度,共約十三萬餘言,內容共分為五章,有關內容摘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流程及名詞界定。
第二章為理論探討,探究與本研究相關之社區警政原理原則,社區守望相助發展概況及型態,社區聯防概念、社會控制理論及組織理論。
第三章為歷代鄰保制度之探討,除介紹歷代鄰保制度目的、性質及沿革外,另針對鄰保制度確立期後之宋代、明代、清代鄰保制度,做一史料之析探。
第四章為臺灣地區社區守望相助發展現況之探討,內容係介紹日本據臺初期推行之保甲制度與政府遷臺後自民國54年迄今實行之社區守望相助活動,並針對現行臺灣地區推行社區守望相助所面臨之問題做一探討。
第五章最終為結論與建議,主要係以社區守望相助理論、現況與鄰保制度做一綜合討論,並總結本研究之研究結論,依據研究所得之結論,研擬具體之建設性建議,做為未來政府機關推行社區守望相助活動之參考。
研究結果
一、就理論面而言:鄰保制度係透過執政者強制性之規定,以「家」為基礎單位,整編全國所有人民,令所有人民均有所歸屬,並要求保民對於自己所隸屬之區域,負有連帶之責,共負弭盜緝賊,檢察互保之任,以達到高度監控之能力,建構完善之社會控制體系,同時鄰保制度與地方行政組織共生關係之建立,強化鄰保組織之治安功效,以建構高度之防衛空間概念,此等均與社區守望相助之理論概念--社區聯防概念、社會控制理論及組織理論所強調之精神主軸相仿。
二、就政治制度而言:歷代鄰保制度得以順利推行,其所處之政治制度係專制主義時期,政府藉由高壓統治行為,輔以連坐互保之方式,共維地方治安之靖,以達習民安民之目的。然而自由民主社會裡,政府行為透過民意監督之制衡,行政措施必須獲得民眾之支持與肯定,方能遂行。是以社區守望相助運動之推行,雖政府機關大肆旗鼓要求各社區成立社區守望相助組織,在缺乏民間力量的投入遺憾下,雖然形式上在組織數量上有增加之情形,惟實際運作順暢之團體尚屬有限,因此,政治制度之不同,對於全面推行社區守望相助活動有其差異性存在。
三、就社會結構而言:傳統農業社會,生活形態較為單純,人口流動性低,人際間彼此依賴度高,社會結構嚴密,講求團體主義,社區成員同質性高,對於公益事務參與性強。相較於現代社會人口異質性高,都市住宅分配失調,人口流動性大,人際關係冷漠,講求個人主義,都市社區意識缺乏,社會控制力自然簿弱,彼此之間缺乏互助合作之精神,是以歷代推行鄰保制度之社會條件,較優於目前社會結構下所推行之社區守望相助。
研究建議
一、政府機關應扮演輔助者角色,對於有意願且能夠長期實施社區守望相助之社區,給予適當之輔導與協助,無需要求全國各社區均成立社區守望相助組織,以避免擾民之嫌。
二、政府機關應負起催化者的功能,透過第一線與民眾接觸之行政人員,對於社區守望相助活動之催化,至少在社區守望相助組織量的增加與民眾社區機防意識質的厚植上,有其助益。
三、對於社區守望相組織宜採行因地制宜模式,以符合不同社區治安問題之需求,避免社區守望相助輔助訓練資源的錯置。
四、配合社區型態,結合社區中所有資源,全方位發展多元化之社區守望相助組織。
五、持續強化宣導社區意識,提高居民對於社區之認同感,以建全社區守望相力活動之發展。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一項、 研究動機1
第二項、 研究目的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一項、 研究範圍5
第二項、 研究限制6
第三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進度7
第一項、 研究方法7
第二項、 研究架構9
第三項、 研究進度14
第四節、 名詞界定15
第二章、 社區守望相助之文獻析探27
第一節、 社區警政之意涵27
第二節、 社區守望相助發展原因及型態31
第一項、 社區守望相助發展原因31
第二項、 社區守望相助發展型態35
第三節、 美日兩國社區守望相助之發展38
第一項、 美國社區守望相助發展情形39
第二項、 日本社區守望相助發展情形45
第四節、 社區聯防概念52
第一項、 防衛空間理論52
第二項、 情境犯罪預防理論58
第三項、 集體安全模式理論61
第五節、 社會控制理論63
第六節、 組織理論70
第一項、 系統理論71
第二項、 非正式組織74
第七節、 小結80
第三章、 我國歷史上鄰保制度83
第一節、 鄰保制度之性質、目的、沿革84
第一項、 鄰保制度之性質84
第二項、 鄰保制度之目的88
第三項、 鄰保制度之沿革91
第二節、 宋代鄰保制度之評述104
第一項、 北宋前期的基層治安管理104
第二項、 王安石創立保甲法之用意106
第三項、 保甲的編制及其治安職能110
第四項、 保甲法之績效112
第三節、 明代鄰保制度之評述114
第一項、 鄉甲約之介紹115
第二項、 王陽明十家牌法122
第四節、 清代鄰保制度之評述126
第一項、 清代鄰保組織之變遷127
第二項、 清代鄰保制度目的上變遷之現象131
第三項、 清代鄰保職務之執役133
第四項、 清代鄉村制度與鄰保政策138
第五項、 團練制140
第五節、 小結142
第四章、 台灣地區社區守望相助之發展143
第一節、 日本據台初期鄰保制度143
第一項、 後藤新平和保甲之實施144
第二項、 保甲局之存廢經過149
第二節、 臺灣地區社區守望相助發展概況158
第三節、 臺灣地區社區守望相助發展問題探討165
第一項、 社區守望相助組織的目標問題165
第二項、 社區守望相助組織的運作與維持問題167
第三項、 社區守望相助組織人員問題171
第四項、 社區守望相助外部環境問題172
第五項、 都市病理現象之障礙174
第四節、 小結1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9
第一節、 綜合討論179
第一項、 社區聯防概念179
第二項、 社會控制理論183
第三項、 組織理論185
第四項、 臺灣地區社區守望相助發展問題討論186
第二節、 結論190
第三節、 建議193
參考書目:197
參考書目:
壹、史料
〈乾隆二十二年諭旨〉。
〈康熙四年飭嚴行保甲諭旨〉。
《大清會典》。
《文獻通考》〈職役考一〉。
《史記》〈商君列傳〉。
《宋史》〈兵志五〉。
《宋史》〈兵志六〉。
《宋史》〈兵志四〉。
《宋會要輯稿》〈兵二〉。
《周禮》卷十五〈地官二〉。
《周禮》卷十四〈地官一,「大司徒之職」〉。
《周禮》卷十四〈地官小司徒之職條〉。
《孟子》〈滕文公篇〉
《皇朝通考》卷二二。
《皇朝通典》〈卷九〉。
《皇朝通典》卷九。
《唐六典》卷三。
《唐律疏義》卷十七。
《唐律疏義》卷廿八。
《唐律疏義》卷廿四。
《乾隆會典》〈刑部條例〉及〈戶部條例〉。
《乾隆會典》〈兵部〉、〈戶部〉、〈戶部則例〉。
《乾隆會典》〈事例卷一百三十三上諭〉、〈刑部條例〉、〈戶部則例〉。
《陽明全集》之〈申諭十家牌法〉。
《嘉慶會典》。
《實政錄》。
《臺灣私法》卷二上。
《廣治平略》。
《續資治通鑑》〈宋紀卷六八〉。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卷二一八、二二九、二三三、二三六、二四六、二六二、三○一。
黃六鴻,《福惠全書》。
貳、中文部分
一、書籍
內政部編印,《內政叢書》,〈社會行政篇〉,1966。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王志和,《警察行政》,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4。
王雲五等,《社會科學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朱愛群,《行政病態學及病態矯治原理》,台北,三峰出版,1993。
江廷遠,《保甲制度叢書》,台中,1940。
江岷欽、林鍾沂,《公共組織理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等著,《行政學(一)》,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
吳學燕,《英國警察制度》,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6。
李宗黃,《現行保甲制度》,上海,中華書局,1945。
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1988。
李湧清,《警察勤務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7。
李湧清,〈警察組織─理論與實際〉,《警察行政專題》,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8。
李湧清,〈警察發展、軌跡與趨勢〉,《警察行政學術研究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2000。
帥鴻勳,《王安石新法研述》,台北,正中書局,1973。
胡盛光,〈系統理論與警察政行〉,《警政研究所論叢》,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87。
徐震譯,《社區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
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1999。
梅可望,《警察學原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4。
許春金,《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印行,1996。
許春金主編,《警察行政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1999。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等譯,Smelser, Neil. J.著,《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6。
陳明傳,《論社區警政之發展》,桃園,中央警官學校出版,1992。
陳德禹,《行政管理》,台北,三民書局,1996。
陳鵬仁譯著,《日本的警察》,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
賀嗣章編,《台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保安篇〉,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59。
黃自紀、陳忠慶譯,Isaak, A. C.著,《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出版社,1986。
楊永年,《警察組織剖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8。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1996。
楊清江,《警察勤務新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3。
載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聞鈞天,《中國保甲制度》,台北,台灣商務書館,1971。
劉雲德譯,David Popense原著,《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
劉毓玲譯,David Osborne, Tde Gaebler原著,《新政府運動》,台北,天下文化,1993。
蔡文輝,《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1997。
蔡保田等,《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0。
蔡秋雄譯,上村千一郎原著,《日本的治安為甚麼那麼好-警民合作的成果》,台北:財團法人明裕文化基金會,1990。
蔡德輝,《犯罪學─犯罪學理論與犯罪防治》,台北:偉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蔡德輝、楊士隆,《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鄧煌發,《犯罪預防》,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9。
蕭長風譯,E. Vogel原著,《日本第一》,台北:名遠出版社,1981。
謝高橋,《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1994。
二、期刊雜誌
王一飛,〈維護治安的基礎─社區警政〉,《研考報導季刊》,1998,第41期。
朱愛群,〈論察機關裡三個競值的組織典範─刑案偵破、犯罪預防及為民服務〉,《警大學報》,1998,第33期。
江振茂,〈非正式組織之探討〉,《警政學報》,1993,第22期。
吳學燕,〈警察機構在社區營造中角色之探討〉,《警大學報》,1997,第30期。
吳學燕,〈警察工作與社區相結合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998,第82期。
李湧清,〈論警察業務之設計與執行〉,《警學叢刊》,1999,第29卷第6期。
李湧清,〈警民關係與犯罪防制〉,《社區發展季刊》,1985,第31期。
李湧清,〈社區守望相助與犯罪預防〉,《警專學報》,1998,第2卷第5期。
李湧清、徐昀,〈警察機關行政業務委託外包之研究〉,《警大學報》,1997,第31期。
李增祿,〈社區守望相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1991,第53期。
汪修烈,〈淺談守望相助〉,《警光雜誌》,1974,第210期。
孟維德,〈社區警政與犯罪預防〉,《中國行政評論》,1997,第7卷第1期。
林世英,〈日本「警察白書(平成元年)」原著,日本警察維護社區安全的措施〉,《新知譯粹》,1990,第29卷第2期。
林世英,〈概觀今日日本之日常生活與犯罪的關聯-以日常生活運行理論為中心〉,《警學叢刊》,1998,第29卷第2期。
林勝義,〈如何塑造志願服務文化〉,《社區發展季刊》,1993,第63期。
林顯宗,〈從都市人的性格看都市社會的守望相助〉,《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1986,第22期。
侯崇文,〈影響企業公司參與私人保全因素的探討〉,《警政學報》,1993,第22期。
洪秋芬,〈日據初期台灣的保甲制度(1895-193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2,第21期。
洪秋芬,〈1920年代台灣保甲制度和社會運動關初探〉,《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94,第26期。
徐昀,〈都會區警民合作之理論基礎及美日兩國實施狀況〉,《警政學報》,1990,第17期。
徐昀節譯,Bayley, D. H. & Shearing, C. D. 原著,〈警政的未來展望(上)〉,《新知譯粹》,1998,第14卷第1期。
徐震,〈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區文化建設》,台北縣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1996,。
徐震口述,王建殷整理,〈論社區守望相助的動力與功能〉,《福利社會》,1980,第21期。
許春金,〈社區警原理與類型〉,《警政學報》,1988,第14期。
許春金,〈社區發展與犯罪預防〉,《社區發展季刊》,1994,第66期。
許春金譯,〈美國的社區犯罪預防:概念與計畫〉,《社區發展季刊》,1985,第31期。
陳小紅,〈都市社區發展之理論與實際〉,《理論與政策》,1994,八十三年冬季號。
陳世寬,〈警察角色、專業主義、與社區警政─障礙與努力〉,《警專學報》,1995,第8期。
陳立中,〈推行守望相助創造安祥生活環境〉,《社區發展季刊》,1986,第34期。
陳明傳,〈守望相助與社區安全〉,《主計月報》,1992a,第85卷第2期。
陳明傳,〈鄰里守望相助之評析〉,《警學叢刊》,1992b,第23卷第2期。
陳明傳,〈論警政的新取向〉,《警學叢刊》,1994,第25卷第1期。
陳明傳,〈社區警政之意義與發展─未來派出所經營方向之芻議〉,《警學叢刊》,1997,第28卷第2期。
陳建志,〈守望相助工作現存問是題之探討與研究〉,《研考報導》,1993第23卷。
陳家欽譯,〈日本警察成功之道〉,《警察叢刊》,1988,第19卷第2期。
陳祖輝,〈建構社區二元防禦體系:論「社區警政」與「環境預防」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998,第82期。
章光明,〈美國各大都市實施社區警政現狀之研究〉,《理論與政策》,1999,第51期。
黃翠紋,〈日本警民的社區犯罪預防模式〉,《社區發展季刊》,1998,第82期。
楊士隆,〈情境犯罪預防之技術與範例〉,《警學叢刊》,1994,第25卷第1期。
楊士隆,〈運用環境設計預防犯罪之探討〉,《警察叢刊》,1995,第25卷第4期。
楊孝榮,〈社區法制定必要性分析及其內涵〉,《社區發展季刊》,1999,第87期。
葉毓蘭,〈警政新取向:談社區警政的理論與實際〉,《警學叢刊》,1996,第27卷第3期。
詹純鑑,〈社區發展的意義與推行途徑〉,《東方雜誌》,1982,第2卷第10期。
廖福村,〈社會控制概論〉,《警專學報》,1994,第7期。
劉弘煌,〈如何將社會治安工作落實於社區之中〉,《社區發展季刊》,1997,第77期。
劉弘煌,〈居民參與社區「守望相助」運動績效及滿意度的研究─以大直社區為例〉,《實踐學報》,1997,第28期。
蔣基萍,〈美國警察發展沿革之研究〉,《警政學報》,1996,第28期。
鄧煌發譯,Waid原著,〈美國少年犯罪預防對策之概觀〉,《警學叢刊》,1988,第19卷第1期。
盧建旭,〈公共行政學的文獻回顧架構〉,《空中大學行政學報》,1996,第5期。
蕭玉煌,〈組織再造:社區組織工作省思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1999,第87期。
戴瑞婷,〈當鼓勵市民生活在「自己的」都市裡〉,《中國論壇》,1986,第257期。
謝慶達譯,Kotae, D. A. 原著,〈社區發展的矛盾與假設〉,《社區發展季刊》,1992,第57期。
韓勝男,〈從「社區發展」談「社區守望相助的重要性」〉,《社區發展季刊》,1991,第53期。
邊子光,〈警民關係與犯罪預防─概念分析與政策評估〉,《警政學報》,1992,第21期。
關迪潛譯,〈美國民防工作─市民參與執法乃是美國一項傳統〉,《警學叢刊》,1977,第8卷第2期。
三、學位論文
王贊源,〈我國警察與社區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實證對象〉,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吳志豪,〈警民合作防制青少年犯罪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吳信宏,〈私人警衛之研究─以保全業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徐昀,〈都會區警民合作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論文,1990。
陳文煌,〈台灣省政府推行社區發展工作之檢討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參、日文部分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誌》,台北:南天書局,1994。
杵淵義房,《台灣社會事業史》,台北:南天書局,1940。
栗林宣夫,《里甲制の研究》,東京市:文理書院,1971。
鷲巢敦哉,《台灣保甲皇民化讀本》,臺灣警察協會,1941。
肆、英文部分
Barnard, C. M. (193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yley, D. H. (1976). Force of Order: Police Behavior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ayley, D. H. (1994a). Police for the Future.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yley, D. H.(1994b).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Policing. In Rosenbaum, D. P. (ed.), The Challenge of Community Policing: Testing and Promises. Thousand Oaks, C.A.:Sage.
Bennett, T. (1990) Evaluating Neighbourhood Watch. UK.:Gower.
Berger, P (1963).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Garden City, N.Y.: Ancho Books.
Beyer, L. R. (1993). Community Policing : Lessons from Victoria. Conberra :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Black, D. J &Baumgartner, M P. (1980).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Police. NY.: The Academic Press.
Bredemeier, H. C. & Stephenson, R. M. (1962) The Analysis of Social System. N.Y.: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ohen, A. (1966) Deviance and Control. N. J.: Prentice-Hall.
Davis, K. (1972) . Human Relations at Work. N.Y.:McGraw-Hill.
Dubow, F., McCabe, E. & Kaplan, G. (1979). Reactions to Crime: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ashington: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Law Enforcement and Assistance Administraion. Naional Institute of Law Enforcement and Criminal Justice.
Greene, J. R. (1989) Police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Where Have We Been and Where are We Going? In Dunham, R. G. & Alpert, G. P.(eds.). Critical Issues in Policing: Contemporary Readings. IL. :Waveland.
Hobbs, D. A. & Black, S. J. (1975) Sociology and Human Experience. NY.:John, Wiley &Sows, Inc.
Hoover, L. T. (1992). Police Mission An Era Of Debate. In Hoover, L. T. (ed.). (1992). Policing Management :Issues & Perspectives. Washington, D. C. :Police Executive Research Forum.
Jefferey, C. R. (1977)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Beverly Hills, C.A: Sage.
Lab, S. P. (1992). Crime Preventive: Approaches, Practices and Evaluations. OH. : Anderson.
Lungren, Daniel E. (1992) Community Oriented Policing & Problem Solving.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Justice Attorney General’s Office, Crime Prevention Center.
Martindale, D.(1960) American Society. Princetion, NJ.:Van Nostand.
Mason, E. J. & Bramble, W. J. (1978) Understanding and Conducting research :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and the Behavioral Science. N.Y. : McGraw-Hill,
McConvill, M. & Shepherd, D (1992). Watching Police, Watching Communities. London : Routledge
Newman, O. (1973a) Defensible Space: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Crime Prevention, in Deterrence of Crime in and Around Residence. Washington: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Newman, O. (1973b) 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N. Y.: Collier.
Nisbet, R. A. (1970) The Social Bond. N. Y.: Alfred A. Knofp.
Roberg, R. R. & Kuykendall, J. (1993). Poilce & Society. CA. : Wadsworth.
Rosenaaum, D. P. (1988). Community Crime Prevention: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Justice Quarterly. Vol. 5 No. 3, Septembe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Press.
Rosenbaum, D. P. (1987)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behind Neighbourhood Watch: is it a sound fear and crime reduction strategy?. Crime and Delinquency, 33(1).
Sherman, L. W. (1986). Policing Communities : What works ? In Albert J. Reiss, Jr. & Michael Tonry(eds.). (1986). Commuinties and Crime. Vol.8.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kolnick, J. H.&Bayley,D. H. (1986).The New Blue Line:Police Innovation in Six American Cities. N.Y. : The Free Press.
Skolnick, J. H.&Bayley,D. H. (1988).Community Department Policing : Issues and Practices Around the World. U.S.A of Justice :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Souryal, S. S. (1992). Ethics in Crimnal Justice: In Search of the Truth. OH. : Anderson.
Sparrow, M. K. , Moore, M. H. & Kennendy, D. M. (1990). Beyond 911─A New Era for Policing. NY. : Basic Books.
Trojanowicz, R. C. & Bucqueroux, B. (1990). Community Policing: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OH. : Anderson.
Walker, S. (1999). The Police in America: An Introduction. NY. : McGraw-Hill.
Wilson, J. Q. & Kelling. G. L. (1982). Broken Windows. In Dunham, R. G. & Alpert, G. P., (eds.). (1989). Critical Issues in Policing : Contemporary Readings. IL. : Waveland.
Wilson, J. Q. & McLaren, R. C. (1977). Police Administration. NY.: McGraw-Hill.
Yasura, M. (1995). Aiming for a Safe and Security Society. Japan: All Japan Crime Prevention Assocaition.
Yeh, Y. L. (1998). Police District System of R.O.C. : A Community Policing Model. Taipei : The 6th Asia Pacific Executive Policing Coferenc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一飛,〈維護治安的基礎─社區警政〉,《研考報導季刊》,1998,第41期。
2. 陳祖輝,〈建構社區二元防禦體系:論「社區警政」與「環境預防」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998,第82期。
3. 陳明傳,〈鄰里守望相助之評析〉,《警學叢刊》,1992b,第23卷第2期。
4. 陳明傳,〈社區警政之意義與發展─未來派出所經營方向之芻議〉,《警學叢刊》,1997,第28卷第2期。
5. 陳明傳,〈論警政的新取向〉,《警學叢刊》,1994,第25卷第1期。
6. 陳明傳,〈守望相助與社區安全〉,《主計月報》,1992a,第85卷第2期。
7. 陳立中,〈推行守望相助創造安祥生活環境〉,《社區發展季刊》,1986,第34期。
8. 陳世寬,〈警察角色、專業主義、與社區警政─障礙與努力〉,《警專學報》,1995,第8期。
9. 陳小紅,〈都市社區發展之理論與實際〉,《理論與政策》,1994,八十三年冬季號。
10. 李湧清,〈論警察業務之設計與執行〉,《警學叢刊》,1999,第29卷第6期。
11. 許春金譯,〈美國的社區犯罪預防:概念與計畫〉,《社區發展季刊》,1985,第31期。
12. 許春金,〈社區發展與犯罪預防〉,《社區發展季刊》,1994,第66期。
13. 洪秋芬,〈日據初期台灣的保甲制度(1895-193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2,第21期。
14. 侯崇文,〈影響企業公司參與私人保全因素的探討〉,《警政學報》,1993,第22期。
15. 陳建志,〈守望相助工作現存問是題之探討與研究〉,《研考報導》,1993第2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