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5: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語彤
論文名稱:穿越迷霧─張語彤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Into the mist─Chang Yu-Tung Statement of Artistic Creation
指導教授:洪上翔洪上翔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身體慾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探討個人於研究所時期創作作品。創作論述分為六個章節:緒論為論文架構,鋪陳動機與方法並描述論文名稱的轉變,筆者的心理歷程轉變,接下來以2012年創作之作品為開端,依作品創作時間依序分為四個章節《小確性》、《PS.我喜歡面對自己身體存在著》、《說故事》、《在__ __之後》分別為二、三、四、五章,在有關作品描述的章節內,其第一節皆為該作品的主觀描述及回溯創作經歷,在第二節嘗試用客觀的描述,用不同的角度、脈絡及別人的理論分析作品本身,將自身抽離,用別的方式去描述,沒有、不在場,也是描述的一部份。第六章為總結,為此創作論述做一個階段性的結束,看清楚自己目前的位置,往未來的方向繼續前進。
This thesis will be discussing my works during my graduate school period. The discussion will be divided into 6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will cover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my motivation and methods, and the changes in the title of the thesis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the author. Then,it will start with the creations from 2012, be sorted with the time created,and be divided into 4 chapters,《A little drop of happiness》,《ps. I like living with my body》,《Storytelling》,《After…》, in that order, they divide in to chapter 2, 3, 4, 5. Everything about the piece will be covered in the sections in the corresponding chapter. In each chapter, the first section will be the subjective description about my work, and review the period of the creation; In the second section, I attempt to describe the work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a different view, different context,and also a theory from a third party to analyze the creation.Thus, even being absent is a way of describing. Chapter 6 will be the conclusion, putting an end to this creation statement. Seeing clearly where I stand, and I shall keep pacing forward toward where my future lies.


目次
誌謝詞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論述架構 2
第二節 創作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論文名稱的轉變 5
第五節 創作論述的方向轉變 6
第六節 最簡單的初衷 8
第七節 看見自己的位置 13
第二章、 《小確性》 14
第一節 《小確性》作品概述 14
第二節 《小確性》作品分析 22
第三章、 《PS.我喜歡面對自己身體存在著》 30
第一節 《PS.我喜歡面對自己身體存在著》作品概述 30
第二節 《PS.我喜歡面對自己身體存在著》作品分析 40
第四章、 《說故事》 44
第一節 《說故事》作品概述 44
第二節 《說故事》作品分析 52
第五章、 《在__ __之後》 57
第一節 《在__ __之後》作品概述 57
第二節 《在__ __之後》作品分析 65
第六章、 總結 70
書目 73
附錄 75



圖次
圖 1:張語彤,《小房子》局部,2011年,木頭、布 9
圖 2:張語彤,《小房子》,2011年,木頭、布,50x70cm 9
圖 3:張語彤,《我和自己玩遊戲》,2011年,壓克力、畫布,15F 11
圖 4:張語彤,《我和自己玩遊戲》,2011年,壓克力、畫布,15F 11
圖 5:張語彤,《我和自己玩遊戲》,2011年,壓克力、畫布,100F 12
圖 6:張語彤,《我和自己玩遊戲》,2013年,壓克力、布、棉花、線、畫布,10F 12
圖 7:張語彤,《小確性》,2012,奶油土、批土、蠟 15
圖 8:張語彤,《小確性》,2012,奶油土、批土、蠟 15
圖 9:張語彤,《小確性》,2012,奶油土、批土、蠟 16
圖 10:張語彤,《小確性》,2012,奶油土、批土、蠟 16
圖 11:張語彤,《小確性》,2013,奶油土、批土、蠟、壓克力盒 21
圖 12:張語彤,《小確性》,2013,奶油土、批土、蠟、壓克力盒 21
圖 13:《養育廚房》 25
圖 14:林玉婷,《夜間社區》,2010,60×37英吋,相片,2010。 27
圖 15:林玉婷,《三樓車墅》,2009,40×40 英吋,相片2009。 27
圖 16:張語彤《PS.我喜歡面對自己身體存在著》文件,2013,國中畢業紀念冊、高中週記 33
圖 17:張語彤《PS.我喜歡面對自己身體存在著》局部,2013,衣服 34
圖 18:張語彤《PS.我喜歡面對自己身體存在著》局部,2013,照片 34
圖 19:創作者張語彤與《PS.我喜歡面對自己身體存在著》局部合影 35
圖 20:張語彤《PS.我喜歡面對自己身體存在著》,2013,複合媒材 38
圖 21:許惠晴,《去你的,來我的!》,2001,複合媒材裝置,500×180×100 cm 43
圖 22:許惠晴,《去你的,來我的!》局部,2001,複合媒材裝置,500×180×100 cm 43
圖 23:張語彤,《找東西》,2010,油畫,100F 45
圖 24:張語彤,《說故事》,2014,複合媒材 46
圖 25:張語彤,《說故事》,2014,複合媒材 46
圖 26:張語彤,《說故事》,2014,複合媒材 47
圖 27:張語彤,《說故事》草稿 48
圖 28:張語彤,《說故事》,2014,複合媒材 49
圖 29:張語彤,《說故事》,2014,壓克力、畫布、奶油土、玩具模型,1FX5 50
圖 30:張語彤,《說故事》局部,2014,壓克力、畫布、奶油土、玩具模型,1F 51
圖 31:張語彤,《說故事》局部,2014,壓克力、畫布、奶油土、玩具模型,1F 51
圖 32:克拉斯․歐登伯格,《地板漢堡》,1962,帆布和發泡膠,寬213公分。 53
圖 33:張語彤2015個展全景圖 54
圖 34:張語彤2015個展照片 55
圖 35:張語彤2015個展照片 55
圖 36:張語彤2015個展照片 56
圖 37:張語彤2015個展照片 56
圖 38:張語彤,《在__ __之後》草稿試驗階段,2014,黑白輸出、炭筆 58
圖 39:藝術家洪上翔的新媒體影像裝置《一眼盡望系列》 59
圖 40:洪上翔將明朝畫家文徵明的作品《萬壑爭流》以數位影像處理的方式去除背景、重新構圖,觀者由前景往畫面中心望去,會發現樹木如剪紙浮雕般立於畫面上。洪上翔拍攝。 59
圖 41:張語彤2011年未完成作品 60
圖 42:張語彤,《在__ __之後》局部,2014,複合媒材 62
圖 43:張語彤,《在__ __之後》局部,2014,複合媒材 63
圖 44:張語彤,《在__ __之後》,2014,複合媒材 64
圖 45:張語彤,《在__ __之後》局部正面,2014,複合媒材 64
圖 46:張語彤,《在__ __之後》局部背面,2014,複合媒材 65
圖 47:邱文傑於台中霧峰光復國中原址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作品。黃希凌拍攝。 66


書目
丁柏晏(2014)。《次繪畫;失力的狀態 丁柏晏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墨林(2009)。《台灣身體論:王墨林評論集1979-2009(第一卷)》。臺北市: 左耳文化。
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人類的先知神秘心靈世界的拓荒者》(原作者:Murray Stein)。臺北市:立緒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8)
何定照(譯)(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原作者:Iris Marion Young)。臺北市: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2005)
何春蕤(1996)。《性心情》。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何穎怡(譯)(2000)。《乳房的歷史》(原作者:Marilyn Yalom)。臺北市:先覺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余德慧(2014)。《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臺北市:心靈工坊。
吳思瑩(2010年10月)。《縫合歷史傷口的建築師─邱文傑》。有機誌,第46號。
洪上翔(2008)。《女性心靈的正確名稱─Animus創作論述》。高雄市:洪上翔。
胡永芬(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議題篇:慾望禁忌》。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埃萊娜‧西蘇(1999)。《美杜莎的笑聲》。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87-97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張恩慈(2009)。《放輕鬆,這只是醒著─張恩慈創作自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莊安祺(譯)(1993)。《感官之旅》(原作者:Diane Ackerman)。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陳佳伶(譯)(2002)。《與愛對話》(原作者:Eve Kosofsky Sedgwick)。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9)
陳依娜(譯)(2014)。《奧修談恐懼》(原作者:OSHO)。臺北市:生命潛能。(原 著出版年:2012)
陳宓娟(譯)(2003)。《穿越花朵》(原作者:Judy Chicago)。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5)
陳珊妮(1999)。《肥胖者的悲哀》。我從來不是幽默的女生。臺北市:友善的狗。
陳香君(2006)。《記憶的表情─藝術中的人與自我》。臺北市:東大。
蔡玉庭(2014)。《當代日常的幽靈軟雕塑─蔡玉庭創作自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 一段自我療癒之旅》。臺北市:心靈工坊。
蔡培元(2008)。《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錢基蓮(譯)(2012)。《食物情緒大解密》(原作者:Doreen Virtue)。臺北市:三采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