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
丁柏晏(2014)。《次繪畫;失力的狀態 丁柏晏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墨林(2009)。《台灣身體論:王墨林評論集1979-2009(第一卷)》。臺北市: 左耳文化。
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人類的先知神秘心靈世界的拓荒者》(原作者:Murray Stein)。臺北市:立緒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8)
何定照(譯)(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原作者:Iris Marion Young)。臺北市: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2005)
何春蕤(1996)。《性心情》。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何穎怡(譯)(2000)。《乳房的歷史》(原作者:Marilyn Yalom)。臺北市:先覺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余德慧(2014)。《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臺北市:心靈工坊。
吳思瑩(2010年10月)。《縫合歷史傷口的建築師─邱文傑》。有機誌,第46號。
洪上翔(2008)。《女性心靈的正確名稱─Animus創作論述》。高雄市:洪上翔。
胡永芬(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議題篇:慾望禁忌》。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埃萊娜‧西蘇(1999)。《美杜莎的笑聲》。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87-97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張恩慈(2009)。《放輕鬆,這只是醒著─張恩慈創作自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莊安祺(譯)(1993)。《感官之旅》(原作者:Diane Ackerman)。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陳佳伶(譯)(2002)。《與愛對話》(原作者:Eve Kosofsky Sedgwick)。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9)
陳依娜(譯)(2014)。《奧修談恐懼》(原作者:OSHO)。臺北市:生命潛能。(原 著出版年:2012)
陳宓娟(譯)(2003)。《穿越花朵》(原作者:Judy Chicago)。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5)
陳珊妮(1999)。《肥胖者的悲哀》。我從來不是幽默的女生。臺北市:友善的狗。
陳香君(2006)。《記憶的表情─藝術中的人與自我》。臺北市:東大。
蔡玉庭(2014)。《當代日常的幽靈軟雕塑─蔡玉庭創作自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 一段自我療癒之旅》。臺北市:心靈工坊。
蔡培元(2008)。《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錢基蓮(譯)(2012)。《食物情緒大解密》(原作者:Doreen Virtue)。臺北市:三采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