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4: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琮墿
研究生(外文):Tsung-Yi Jeng
論文名稱:地景與生活:台灣現代詩都市書寫之變遷
論文名稱(外文):Landscape and life: the change of urban writing in Taiwan poetry
指導教授:林淇瀁林淇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Yang Lin
口試委員:李癸雲邱貴芬
口試日期:2018-07-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0
中文關鍵詞:都市書寫地誌詩地方文學獎文化地理學地方感
外文關鍵詞:Urban writingTopographical poetryLocal literature awardCultural geographySense of pl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台灣都市詩(論)的建構,以1970年代羅門等人「唯惡」的都市形象作為主流,往往從龐大的「鄉土/自然/田園」立場,以強烈的道德批判意識觀看都市文明,不過,在主流之下,仍有抒情書寫風格的「伏流」。戰後世代的中生代詩人,出生、成長於快速現代化及都市化的台灣社會,大多移居至都市生活、工作,因此作品逐漸開始透過街景、地景的書寫描繪自身對都市的觀感;再加上199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所主辦的文學獎,影響了創作者的書寫策略,現代詩的書寫開始由都市人文地景(在地風土民情)作為題材;直至李長青《陪你回高雄》獲2006年高雄市文學創作獎助計畫,及林婉瑜《可能的花蜜》獲2009年第十一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皆因地方政府的獎助計畫而出版,其內容除了地景的描繪、想像的開展,也因親人定居都市,而將都市視為「家(鄉)」,同時,詩人自身長期在都市成長、求學等的個人經驗,已將豐富且敏銳的情感及思緒,內化在都市書寫之中,展現了有別前行世代的都市詩風格。本文即以文化地理學作為方法,主要考察並分析1980年代以來,前行輩詩人都市書寫的轉變,並察覺晚近詩人的都市書寫越來越趨近個人風格,不但具備親切的在地經驗,進而產生濃厚的地方感,更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私人情感及生活體驗,都市(詩)人書寫的作品更加貼近當下的都市生活。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ese urban poetry (theory) is dominated by the urban image of "only evil" by LOMEN and others in the 1970s. They often view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a strong moral criticism from the standpoint of “hometown/nature/idyllic”. However, under the mainstream, there is still a “underground flow” of lyrical writing style. The Mesozoic poets of the post-war generation, born and grew up in the fast-modern and urbanized Taiwanese society, mostly moved to urban life and work, so the works gradually began to depict their own perception of the city through the writing of streetscapes and landscapes. The Mesozoic poets of the post-war generation, born and grew up in rapid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aiwanese society, mostly moved to urban life and work. Therefore, their creation gradually began to depict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city through the writing of streetscape and landscape. In addition, since the 1990s, the literary awards hos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fluenced the creators’ writing strategies. The writing of poetry begins with urban humanities and landscapes (in the local customs). Until Li Changqing's "Walk with You Back to Kaohsiung" won the 2006 Kaohsiung Literature Creation Awards, and Lin Yuyu's "Possible Nectar" won the 11th Taipei Literature Awards Literature Annuity in 2009, both are published by local government awards programs. In addition to the depic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agination, the content is also regarded as the "home (township)" because the relatives settled in the city. In addition to the depic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agination, the content is also regarded as the "home (township)" because the relatives settle in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poet's personal experience of growing up and studying for a long time in the urban, has internalized diverse and keen emotions and thoughts into urban writing, showing the urban poetry style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is paper takes cultural geography as a method, mainly to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edecessors' poet urban writing since the 1980s. And I notice that the urban writing of the late poet approaches the personal style. Not only does it have a friendly local experience, but it also creates a strong sense of place, and develops its own unique personal feelings and life experiences. The works written by urban (poetry) people are closer to the current urban life.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1
第二節、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3
第三節、文獻回顧.............................................................................................8
一、都市詩(論)的相關文獻回顧.........................................................8
二、地誌文學的相關文獻回顧...............................................................10

第二章、都市的轉折:台灣戰後現代詩都市書寫脈絡及轉變…………....12
第一節、前行世代詩人的都市書寫的矛盾:以羅門、余光中、洛夫及張默為例………………………………………………………………....13
第二節、都市現場的再現:以林彧、陳家帶為例………………………....15
第三節、都市書寫的新視野:以林燿德、陳謙、陳大為為例…………....17
第四節、小結………………………………………………………………....19

第三章、都市的美感:地方政府塑造的地誌書寫與在地認同…………....21
第一節、凝視地景:高雄市政府出版品中現代詩的地誌書寫…………....22
一、回顧歷史之傷....................................................................................23
二、批判現代文明....................................................................................28
三、凝視地景符號....................................................................................30
四、經驗中的地方....................................................................................32
第二節、凝聚想像:《捷運‧幸福‧海洋詩》中的高雄願景....................35
第三節、美好地景:台灣地方文學獎新詩得獎作品中的都市書寫……....38
一、都市是傷痛的背景:現代詩得獎作品中的都市背景勾勒............39
二、地景是都市的救贖:現代詩得獎作品中的人文地景書寫............43
三、都市是我的鄉土:現代詩得獎作品中地方感的呈現....................45
第四節、小結....................................................................................................49

第四章、在都市成長:2000年以來現代詩都市地誌書寫...........................50
第一節、指認為家的都市:論李長青《陪你回高雄》................................50
一、回看都市:地景建構的地誌書寫....................................................51
二、家在都市:家族建構的母土故鄉....................................................55
第二節、私密情感的都市:論林婉瑜《可能的花蜜》................................57
一、親愛的都市:親情與愛情的所在之地............................................58
二、活動的都市:人們經驗及生活的場所............................................59
第三節、隱藏不見的都市:論波戈拉《痛苦的首都》................................62
第四節、小結....................................................................................................64

第五章、結論....................................................................................................65
一、以都市為家為鄉土............................................................................65
二、以親友為都市熟悉的場景................................................................65
三、以政府為主導的都市地誌書寫視角容易單一化............................66
四、地景與人(詩人)的聯繫關係產生地方感....................................66

參考文獻............................................................................................................67
一、詩集

王浩翔,《驛度空間》(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
史哲主編,《港埔遺落的鹹味:紅毛港新詩集》(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第二卷:一九八二-一九九八》(台北市:洪範書店,1998)。
李友煌,《藍染:海島身世》(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
李長青,《陪你回高雄》(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
林彧,《快筆速寫》(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85.09)。
林婉瑜,《可能的花蜜》(台北市:泰電電業馥林文化,2011)。
波戈拉,《痛苦的首都》(新北市:木馬文化,2013)。
侯吉諒,《城市心情》(台北市:漢光文化,1987.06)。
洛夫,《洛夫詩歌全集》(台北市:普音文化,2009.04)。
胡長松,《棋盤街路的城市》(台南:府城舊書店,2008)。
張默,《獨釣空濛》(台北市:九歌,2007)。
陳大為,《盡是魅影的城國》(台北市:時報文化,2001)。
陳家帶,《人工夜鶯》(台北市:書林,2011)。
───,《城市的靈魂:陳家帶詩選》(台北市:書林,1999)。
陳謙,《山雨欲來》(台北市:前衛,1992)。
───,《台北盆地》(台北縣新店市:鴻泰,1995)。
───,《島:陳謙詩集》(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立文化局,2000)。
───,《臺北的憂鬱》(台北縣中和市:河童出版社,1997)。
路寒袖主編,《乍見城市之光》(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7)。
───主編,《為歷史的蒼茫打光:高雄市古蹟及建築詩集》(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
───主編,《捷運‧幸福‧海洋詩》(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7)。
───主編,《黃色迷戀》(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

二、文學獎得獎作品

元千岸,〈我的城〉,《李普陣亡了:第六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縣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4),頁190-191。
王宗仁,〈大墩下午茶〉,《台中市第八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台中市:台中市政府文化局,2005),頁20-22。
王怡仁,〈大墩掌紋〉,《台中市第八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台中市:台中市文化局,2005),頁25-27。
王頃艫,〈歷史高溫〉,《根:第五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縣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3),頁216-218。
余麗丹,〈巴洛克式的情緒〉,《台中市第十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台中市:台中市文化局,2007),頁27-29。
───,〈那年,我們在中山公園〉,《台中市第三、四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台中市:台中市文化局),頁148-149。
───,〈城市光景〉,《台中市第八屆大墩文學獎得獎作品集》,頁29-31。
李明白,〈王朝家書〉,《探照生命裂縫的光群:第一屆中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中縣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頁38-42。
林世明,〈遺忘的座標──東南區文化手記〉,《台中市第九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台中市:台中市文化局,2006),頁21-23。
林金郎,〈詩人如何行走〉,《台中市第六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台中市:台中市文化局,2003),頁54-57。
徐國能,〈寫在細瑣的城市邊境〉,《台中市第六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頁59-63。
張瓊芳,〈不具特殊性的早晨〉,《台中市第五屆大墩文學獎作品集》(台中市:台中市文化局,2002),頁34-36。
郭漢成,〈城市四季素描簿〉,《第四屆台北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8),頁90-92。
陳牧宏,〈路人甲〉,《時月圍城:第十三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2011),頁72-73。
曾元耀,〈那一些城市瑣碎的事〉,《第一屆新北市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頁86。
黃宜棻,〈新莊老街〉,《第五屆台北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9),頁73-74。
劉峻豪,〈有河──寫給淡水河,與河岸的書店〉,《第六屆台北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縣板橋市:台北縣政府文化局),頁72。
蔡逸君,〈燕子〉,《記憶的指紋:第一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市:元尊文化,1998),頁95-97。

三、專書

Mike Crang,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市:巨流,2003)。
Richard Peet,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現代地理思想》(台北市:群學,2005)。
Tim Cresswell,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2006)。
米樂(J, Hillis Miller),單德興譯,《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台北市:書林,1995)。
吳潛誠,《島嶼巡航:黑倪和台灣作家的介入詩學》(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9)。
───,《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台北市:允晨文化,1994)。
段義孚(Yi-Fu Tuan),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
約翰‧厄里(John Urry)、約拿斯‧拉森(Jonas Larsen),黃宛瑜譯,《觀光客的凝視3.0》(台北市:書林,2016)。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市:麥田出版,2010二版)。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出版社,1993)。
陳大為,《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II:創作類型與主題》(台北市:萬卷樓,2006)。
───,《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萬卷樓,2001)。
───,《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台北市:萬卷樓,2009)。
雪倫‧朱津(Sharon Zukin),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譯,《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台北市:群學,2010)。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以世紀末視角透視文學書寫中的都市現象》(台北市:時報文化,1995)。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市:東大,1987)。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卷八)‧羅門論文集》(台北市:文史哲,1995)。

四、博碩士論文

王麗雅,《中部地區後中生代三家詩研究──以李長青、丁威仁、嚴忠政為研究對象》(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沈曼菱,《現代與後現代——戰後台灣現代詩的空間書寫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高鈺昌,《台北的三副面孔——八0年代以降文本中的三種台北圖景》(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威宏,《臺灣戰後出生第三代詩人(1965-1974)之都市書寫》(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意婷,《捷運文學研究:閱讀都市的新視角》(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劉中薇,《尋找一座城──市民書寫中的台北形象》(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所碩士論文,2002)。
劉文放,《高雄市旗鼓地區之文學地景書寫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蔡幸紋,《臺語文學的高雄地方書寫探討-以胡長松、清文作品為討論對象》(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蘇玉筑,《當代臺灣「大臺中」書寫—以中、彰、投四縣市作家作品為探討對象》(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0)。

五、單篇論文

張漢良,〈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當代》第32期(1988.12),頁38-52。後收入孟樊主編《當代台灣批評大系(卷四)‧新詩批評》(台北市:正中書局,1993),頁155-186。

六、網路資源

「中華民國內政部全球資訊網」統計處,行政公告〈107年第4週內政統計通報(106年我國人口增加3.1萬人(+1.3‰),增加數與增幅皆為歷年新低)〉(2018.01.27):https://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sn=13366&type_code=01&pages=9&src=news(查閱時間:2018.07.15)
「紅毛港文化園區」官方網站「園區簡介」:http://hongmaogang.khcc.gov.tw/home02.aspx?ID=$1101&IDK=2&EXEC=D&DATA=1075(查閱時間:2018.07.1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