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0 04: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香螢
研究生(外文):Lai Hsiang-Ying
論文名稱:結合排灣族語文與科學教育:原住民雙語書的文化回應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ombination of Paiwan Tribal Language & Scientific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Response of Aboriginal Bilingual Textbooks
指導教授:張學謙 先生
指導教授(外文):Hak-Khiam Ti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進修部台灣語文教師碩(暑期)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語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排灣族雙語書科學教育母語教學文化回應教學法
外文關鍵詞:Paiwan tribebilingual textbookscientific educationmother-language teachingcultural responsive teaching metho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3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巴里的紅眼睛」是排灣族兒童所熟知的排灣族傳統故事。為了結合語言、文化與科學教育,本研究以排灣族傳統故事中的主角「巴里」為主軸設計「拜訪巴里」的教學活動,以統整教學的方式,將藝術與人文教學和母語教學做聯結。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排灣族科學雙語書製作與教學,以「桌上劇場」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並讓學生參與劇場的對話設計與翻譯,最後製成雙語書。
排灣族科學雙語書製作以文化回應教學法,將部落傳統生態、生活及狩獵等面向融入科學教育,學生以家庭作業的方式,蒐集存在於家庭部落的傳統智慧、生活經驗,將部落的語言文化資源變成學校科學教育課程的ㄧ部分,讓學生由族群文化的傳統自然知識認識自己族群文化中科學知識的價值、會說自己的族語,並以自己的族群文化為榮。
一、「巴里的紅眼睛」科學雙語書製作與教學實施後,其成效可以歸納如下:
二、以「拜訪巴里」為主題創作雙語書,提升了學生雙語讀寫能力;
三、統整課程讓母語教育在學校課程中提升了地位與功能;
四、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戲劇中,能增進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也改變了神話  傳說刻板、古老的印象,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五、結合家庭與社區的知識基金,能有效的發展具有在地特色的真實教材;
六、結合傳統文化的文化回應科學教育,能在陌生的教科書抽象觀念和熟悉的族群文化傳統之間,架起了有意義的橋樑;
七、結合排灣族傳說、日常生活經驗與科學教育,能有效的提升學童的族群文化認
同和族群文化意識;
八、以文化回應教學法進行的雙語書製作,能將學生族群文化知識、資料和素材,整合到日常學校教授的科目;讓學生的學習經驗更加切題、更有效率。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雙語教育 7
第二節 雙語讀寫 14
第三節 翻譯與雙語書寫 17
第四節 融入文化回應教學的原住民雙語書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與研究流程 27
第二節 研究理念與架構 28
第三節 研究歷程 33
第四章 雙語書創作與教學實施過程 41
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設計 41
第二節 「拜訪巴里」雙語書創作教學歷程 45
第三節 統整課程的實施 56
第四節 融入部落傳統文化與科學探究的雙語書 65
第五節 雙語書運用於教學 95
第六節 家長文史工作者和教師學生看法與建議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3
中文部分 113
西文部分 120
附 錄


表目錄

表 1 四種雙語教育及其社會語言目標 12
表 2 本研究資料編碼 38
表 3 各單元教學活動所對應的課程目標和能力指標 60
表 4 創作二 傳統生活的文化科學雙語書試教教案 96
表 5 學生「神話傳說故事」雙語書和「舊部落」及「閱讀習慣」調查分析 100


































圖目錄
圖 一 本研究的教學架構圖 32
圖 二 「結合排灣族語文與科學教育」課程發展行動研究流程圖 34
圖 三 舊萬安尋根之旅 47
圖 四 師生部落踏查訪問頭目的家 48
圖 五 鄉土踏查學生的學習單和依據訪談繪製的圖畫 50
圖 六 高年級學生由家庭、部落蒐集的傳說故事並繪製的圖畫 51
圖 七 中年級學生閱讀排灣族傳說故事並依據故事內容繪製成圖畫 52
圖 八 六年級學生製作的「巴里的紅眼睛」雙語繪本 53
圖 九 統整課程設計架構圖 57
圖 十 第一、第二、第三階段的教學流程和實施日期 59
圖 十一 學生製作背景和桌上劇場佈景 67
圖 十二 學生分組設計對話 68
圖 十三 學生參考中排灣族語學習手冊進行翻譯 69
圖 十四 學生參考中排灣族語學習手冊翻譯成果 70
圖 十五 學生製作戲偶和排演 73
圖 十六 「桌上劇場」演出活動 75
圖 十七 第二階段的雙語書 78
圖 十八 結合聲音檔的雙語書 80
圖 十九 k-6教學活動 84
圖 二十 六年級蒐集的資料 86
圖 二十一 五年級蒐集的資料 87
圖 二十二 第三階段結合部落傳統文化與科學智慧的雙語書 92
圖 二十三 第三階段雙語書內的學習單 93
圖 二十四 創作(一)我們一起去舊部落 部落傳統生態的文化科學 94
圖 二十五 創作(二)「拜訪巴里」回到舊部落 部落傳統生活的文化科學 94
圖 二十六 創作(三)「拜訪巴里」我們一起去打獵 部落傳統狩獵的文化科學 95


王前龍、熊同鑫、郭重吉(2006),〈科學教育為導向的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新詮釋----以台灣阿美族的植物世界為例〉,《第五屆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北京2006.11.4-6。
王貴(2003),《泰武鄉貴族之源流與承繼》,屏東:屏東縣原住民部落文化藝術發展協會發行。
丘才廉(1994),《加拿大語言權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瓦歷斯.尤幹(1994),〈想念族人〉《「台灣原住民系列」16》,台中:晨星。
瓦歷斯.諾幹(2003),〈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頁145。
向麗容、隗振瑜、簡竹聆(2010),〈博物館劇場︰以「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上排灣族特展」教育活動為例〉,《臺灣博物》,29(2):96-105。
朱玉惠 (2005),《主題式鄉土語言教學歷程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閩南語課程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容徵(2010),《社區資源融入國小雙語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何德華(1995),〈雙聲帶與雙語教育〉,《華文世界》, 77:17-34.
吳天泰(1998),〈由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原住民母語教學的推展〉,《原住民教育季刊》, 30:55–75。
吳淑慧(2006),《原住民學童族語教育與文化認同之研究-以銅門國小實施族語教學現況為例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壬癸(1994),〈對於原住民族語教學應有的一些認識〉,《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47-53。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李壬癸(2006),〈台灣南島語言的回顧與展望〉,〈台灣南島語言的詞典編纂技術檢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裡論與實務》,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1-27。
李英哲(1995),〈二十一世紀台灣語言的本土化〉,《台灣閩南語論文集》,297-306,台北:文鶴。
李堅萍(2010),〈小朋友教我們玩統整藝術──教育部「大學與國民中小學攜手合作深耕九年一貫課程計畫」實驗〉,《美育》,177:44-50。
李雅婷、黃筠珮、林于仙、吳珮如、吳哲維 (2010),〈美感教育敘事教材發展之研究-以想像力為題〉,《美育》, 173:78-91。
杜怡靜(2007),《幼稚園實施國台雙語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依斯坦達.霍松安.珂悠瓦(2008),〈原住民學校實行部落本位教育-以臺東縣紅葉國小為例〉,《2008 年民族教育實務研討會暨成果展-飛舞原動力》,台東:台東大學,269-278。
周玉霜(2006),〈藍海策略模式活化學校創新經營〉,《學校行政》,46:220-232。
周信達(2008),《以協同處理為基礎所建構的台灣原住民語言多媒體線上詞典》,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佳慧(2010),《閩南語融入式課程之實施及其對幼兒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晉輝(2005),《台灣語言教育發展之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麗寬(2007),〈翻譯教學中的對比分析法在英語學習上之應用〉,《第八屆實用英語人才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南亞技術學院,144-158。
林麗黎(2006),《台灣母語教學融入幼稚園課程領域之現況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柯佳蓁(2007),《高雄市幼稚園鄉土語言教學實施現況與困境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孫大川(2005),〈多元文化與原住民語言政策〉,《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系統研討會之二:台灣原住民語的活力與傳承》,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徐錦美(2005),《實施科學故事課對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翁燕珩(譯)(2008), C. Baker著,《雙語語雙語教育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馬仕部落文化協會(2006),《95年度屏東縣泰武鄉馬仕部落山川及部落傳統名稱調查比對工作》,泰武鄉公所。
高幼蘭(2002),《臺灣及紐西蘭原住民傳統幼童教育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高明喜、王愛珠、高金豪 (2008),《Ludja 部落誌—屏東縣泰武鄉97年建置部落誌計畫成果報告》,屏東縣泰武鄉公所指導。
涂淳益、葉霖蓉(2010),〈運用社區資源發展鄉土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屏東縣99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本土教育「書寫本土我的愛」教學研究成果論文集》。
張守仁 (2001),《原住民學校「族群認同」課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桃園縣復興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建成(2000),〈台灣地區的鄉土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學苑,63-102。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
張慧端(1996),〈原住民母語教學或雙語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刊》,4:35-42。
張學謙(1996),〈紐西蘭原住民的語言規劃〉,《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267-292。
張學謙(2004a),〈加強家庭和學校的母語教育〉,行政院「族群語文化發展會議」,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
張學謙(2004b),〈白話字kap台語文的現代化〉,《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家台灣文學館。
張學謙(2005),〈運用語言行銷法在學校、家庭與社區推展母語〉,《國科會九十三年度語言學門研究成果發表會會議手冊》,頁195。
張學謙(2008),〈全母語幼稚園與語言復振〉,《幼教師培生暨幼稚園現職教師幼兒母語文學學術研討與教學觀摩會論文集》,頁121-132。樹德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張學謙(2011a),《語言復振的理論與實務 家庭、社區與學校的協作》,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會出版 。
張學謙(2011b),〈從點滴式到浸淫式的族語教學–紐西蘭語言巢的啟示〉,《原教界》,39:54-58。
張學謙(2011c),〈邁向統整的本土語言教育課程–族語支援教師的甘苦與學校裡的本土語言課程〉,《原教界》,41:08-09。
張學謙(2012),〈用雙語冊推sak多語言教育ê實踐〉,《台文通訊Bong報》,218:25-27。
張學謙、陳震蔚、陳昭君、賴香螢(2011),〈看見排灣族的聲音:學校與社區協力合作製作雙語書〉,《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
張學謙、楊允言 (2009) ,《華台雙語讀本製作實務及延伸學習探討》,「原道開新」—2009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多元發展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台東: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張學謙、楊允言(2012),〈雙語讀寫佮語言科技:台華雙語冊ê翻譯佮教學〉,《台語研究》,4(2):4-27。
張學謙、鄭良偉 (2006) ,〈雙語讀寫kah語文教育﹕母語kah第二語言互相幫贊san-thin e5方法〉,《2006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母語文學在母語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學謙、鐘玲玉(2012),〈講台語和華語攏會通:翻譯語雙語書製作教學〉,《101年度台灣南區大學中文系聯合學術「語言文字」專業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教育部(2004),《九年一貫課程概要內涵》,(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2012/01/16)。
教育部(2010),《九年一貫課程目標》,(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3.php)(2012/03/10)。
教育部(2010),《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http://www.hyes.tyc.edu.tw/nine/),(2012/03/16)。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台北:文鶴。
曹麗華(2010),《創作台華雙語自然繪本進行生態保育教學的行動研究-以「野生動物」為例》,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台灣語文教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許添明(2003),〈人窮志短─論城鄉差距與照顧弱勢學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論壇─均衡城鄉差距及照顧弱勢學生》,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宏賓(2002),《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枝烈 (2008) ,〈多元文化科學教育教材初探:以排灣族科學智慧為例〉,《2008年原住民學生數理科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c-3-3論文發表科學組》台東:國立台東大學,182-204。
陳芷凡(2006),《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道‧巴辣夫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俊仁(2004),《原住民偏遠小學在自然科實施STS專題式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姿文(2011),《智能障礙青年就業歷程的質性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春秀(2002),《探究國小教師之「課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瑩、康紹榮(2000),〈台灣的母語和國語雙語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415-440,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陳淑純(2005),〈資訊教育融入部落母語保存之實驗課程,以瓦祿部落之音樂光碟課程為例〉,(http://210.240.194.97/giankiu/GTH/2007/fldc/lunbun/p01.pdf)(2012/05/20)
陳淑嬌 (2001) ,〈新台灣語言政策與語言不平等之研究〉,《國科會語言學門-一般語言學研究成果發表會》,台灣大學主辦。
陳雪華(2007),〈台灣南島語語料庫詮釋資料發展之研究〉,《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裡論與實務》,台東: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43-62。
陳雅玲、陳仁富、蔡典龍(2009),〈客語沉浸教學對提昇幼兒客語聽說能力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1(2):345-360。
傅麗玉 (1999) ,〈從世界觀探討台灣原住民中小學科學教育〉,《科學教育學刊》,7:71-90。
傅麗玉 (2004) ,〈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一醃苦花魚篇〉,《原住民教育季刊》,35:5-7。
游蒼林(2010),《運用社區資源的台語教學:台華雙語多媒體電子書製作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台灣語文教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黃志偉、熊同鑫(2003),〈原住民母語教育論述—多元文化思潮的反思〉,《原住民季刊》,30:55–75。
黃志雄、楊在珍(2002),〈身心障礙兒童家庭支持的實施與成效-以班級為本位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九十一年度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81-112。
黃東秋 (2007) ,〈多語言教室教學:美言巧語生態環境之營造〉,《原住民族語言的發展—理論與實務》,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編輯, 146-164。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三版)。
黃政傑、張嘉育(1997),〈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臺北: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黃美金(2004),〈台灣原住民語言學習規劃之我見〉,《語言人權復振與語言人權研討會》,77-88,台東: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黃裕真(2010),《來唱七美的囡仔歌:幼稚園台語自編教材與教學研究》,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台灣語文教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楊允言、張學謙(2007),〈以資訊科技促進雙語讀寫〉,慈濟大學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花蓮:慈濟大學語言教學中心。
楊孝濚(1998),〈原住民教育的母語教學〉,《原住民教育季刊》, 11:50-59。
解志強 等譯(2006),Gay著,《文化回應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施》,台北:文景。
廖柏森(2007),《英語與翻譯之教學》,台北:秀威。
廖傑隆(2008),《都市原住民族語政策研究–以台北市語言巢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劉淑惠、謝迺岳、廖彥婷、涂博維(2007),〈原住民器具之科學探究研究:以鄒族之風笛為例〉,《物理教育學刊》,8:33–40。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 39(5):2-12。
蔡旻玠(2001),《「部落發展」:去殖民?再殖民?-以布農文教基金會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良偉(1973),〈論雙語式語言統一理論與實際﹕兼論台灣需要語言計劃〉,《大學雜誌》,68:42-47。
鄭良偉(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台北:自立。
鄭良偉(1993),〈從本土化及自主化看母語教材ê編寫〉,《台灣評論》,10:23-26。
鄭良偉(1996),〈民主化政治目標及語言政策﹕七十年代的一個台灣語文計劃草案〉,《語言政治與政策》,前衛出版社,1-20。
鄭良偉、張學謙、楊允言(2006),〈多語文本、跨語文助讀及翻譯〉,返本鑄新─第一屆台東大學華語文學術研討會,台東 : 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籌備處。
蕭德光(2007),《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以台東縣安朔國小自編族語繪本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賴慶安(2002),《雙語教學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賴麗品、涂淑琪、張學謙、戴煜德(2006),〈運用批判讀寫方法進行母語教育〉,《2006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母語文學在母語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錢清泓 (1996),《在熟悉與陌生之間的一堂課:國小本土語言教學課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國平 (1994),〈從語言規劃看雙語教育〉,《中研院臺灣史研究通訊》,14:10-15。
顏文成(2006),〈建構系統化教學設計導向之多媒體數位學習平台∼以原住民族鄉土科學教材發展網站為例〉,《2006年原住民學生數理科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國立台東大學,129-137。
顏昌國(2001),〈原住民的族語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刊》,24:4- 9。
蘇正隆(2011),〈語言、文化與翻譯〉,《English Career雜誌》,36:94-96。
顧瑜君(2003),〈國王的新衣:說控訴太沈重〉,《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研討會討論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Baker, C. (1997). 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2nd edition).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Bullock, T. L. (1874-5). Fomosan dialects and their connection with the Malay. China Review(Hong Kong)3:38-46.
Chow, P. and Cummins, J. (2003). Valuing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S. R. Schecter and J. Cummins (Eds.), Multilingu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Using diversity as a resource (pp. 32-61).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Cummings, J. & Swain, M. (1986). Bilingualism in Education. London: Longman.
Cummins, J. (1979).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hildre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9:222-251.
Cummins, J. (1980), The construc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J. E. ALATIS(ed.) Geo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1980.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Cummins, J.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proficiency from home to schoo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ortuguese-speaking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 173(2),85-98.
Feuerverger, G. (1994). A multilingual literacy intervention for minority language students. Language and Education 8(3):123-146.
Fishman, J. A. (1991).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
Garcia, O. (1992). Societal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mimeo). New York: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Manyak, P. C. (2004). “What did she say?” Translation in a primary-grade English immersion bilinguals. In E. Bialystok (ed.), Languag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 children, (pp. 141-16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lvin, Bernice S. and Stout, David F. (1987).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 through authentic materials.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44-56.
Olshansky, B. (2008). The power of pictures: Creating pathways to literacy through ar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kutnabb-Kangas, T. (1984). Bilingualism or not.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Steere, J. B. (1874). 〔The aborigines of Formos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New York 6:302-334.
Tabor, P. O. (1997). One Child, Two Languages: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Baltimore: Paul Brookes.
UNESCO. (1953). The Use of Vernacular Languages in Education. (Monographs on fundamental education, 8.) Paris: UNESCO.269-289。
Wells, G. and Chang- Wells, G. L. (1992). Constructing Knowledge Together: Classrooms as Centers of Inquiry and Literacy. Portsmoutr, NH: Heineman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向麗容、隗振瑜、簡竹聆(2010),〈博物館劇場︰以「太陽之子--當神話傳說遇上排灣族特展」教育活動為例〉,《臺灣博物》,29(2):96-105。
2. 何德華(1995),〈雙聲帶與雙語教育〉,《華文世界》, 77:17-34.
3. 吳天泰(1998),〈由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原住民母語教學的推展〉,《原住民教育季刊》, 30:55–75。
4. 李堅萍(2010),〈小朋友教我們玩統整藝術──教育部「大學與國民中小學攜手合作深耕九年一貫課程計畫」實驗〉,《美育》,177:44-50。
5. 李雅婷、黃筠珮、林于仙、吳珮如、吳哲維 (2010),〈美感教育敘事教材發展之研究-以想像力為題〉,《美育》, 173:78-91。
6. 周玉霜(2006),〈藍海策略模式活化學校創新經營〉,《學校行政》,46:220-232。
7.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8. 張慧端(1996),〈原住民母語教學或雙語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刊》,4:35-42。
9. 傅麗玉 (1999) ,〈從世界觀探討台灣原住民中小學科學教育〉,《科學教育學刊》,7:71-90。
10. 傅麗玉 (2004) ,〈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一醃苦花魚篇〉,《原住民教育季刊》,35:5-7。
11. 楊孝濚(1998),〈原住民教育的母語教學〉,《原住民教育季刊》, 11:50-59。
12.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13.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 39(5):2-12。
14. 鄭良偉(1973),〈論雙語式語言統一理論與實際﹕兼論台灣需要語言計劃〉,《大學雜誌》,68: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