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小口大八,(2010)。鼓道十訓。東京都:日本太鼓連盟。
山內強嗣,(2009a)。太鼓道五訓。靜岡縣:富岳太鼓。
山內強嗣,(2009b)。和太鼓打ち込み十訓。靜岡縣:富岳太鼓。
王昭正、黃章展、林宗賢、劉以德(譯),(2007)。休閒遊憩專業字典。(原作者:Stephen L Smith)。台北市:品度。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教育部辦理弱勢學生學系輔導計畫審查作業要點。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文化部組織法及相關組織法設立文創發展會。
李三益、王寶鳳、王淑娟,(2014)。兒少家外安置類別的優勢與困境之探討。「吾愛吾家」家庭社會工作國際研討會論文。
李宜玫,(2012)。數學低成就學習動機之類型與區別分析。中小學弱勢學生與一般學生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 57卷4期。余嬪,(1997)。提高全民休閒素養、由加強休閒教育開始。教育研究雙月刊vol.55PP.6-9。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裕強、林加耀(2011)。鼓動身心-太鼓技藝的身體經驗與意涵之初探。國北教大體育,5,113-118。
邱連煌 ,(1990)。幽默式創意數學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與創造力之影響。
洪煌佳,(2001)。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美華,(2015)。弱勢學生休閒參與及同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兒少安置機構院童為例。康寧大學休閒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吳凌雲,(2010)。修復式正義應用於少年安置機構之研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吳佳璇,(2016)。宜蘭地區兒少安置機構組織的發展與在地鑲嵌。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姜博仁, (2011)。太鼓訓練對身體組成及平衡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體育教學碩士班論文。莊麗君、許義忠,(2007)。以增進復原力為目標之 BBM 模式進行休閒教育之實驗。中華輔導學報,21,71-98。(TSSCI)。
莊文芳,(2012)。「社會教導」於兒少安置服務的運用:權益取向的模式。內政部社區發展季刊 ;139期。候季吟與蔡麗芳,(2013)。弱勢家庭子女親職化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5卷2期,(2013/11/01), P25-46。
侯雅齡,(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范靖惠,(1999)。休閒覺知自由與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香(2008)。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編製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發行。
張秋禹,(2005)。和太鼓教育課程對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一技術學院學生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慶家,(2013)。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學位論文。
陳玫伶,(2006)。兒童與少年機構安置服務的內涵與展望。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社區發展季刊114期。陳雅蕙,(2012)。認真休閒之研究-以和太鼓參與者為例。康寧大學休閒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心儀,(2012)。鼓之撼動~太鼓隊學生流暢經驗之探討。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皆榮,(1997)。青少年冒險性挑戰活動實驗之研究-以自我概念與焦慮。臺北:立昌出版社。
曾鈺淳,(2013)。非營利組織參與推動國小弱勢學生補償教育之研究_以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彰化縣立芬園國小之互動關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公共事務暨地方治理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詹前柏,(2011)。兒少安置機構教養模式之研究—以台中市私立慈馨兒少之家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之實驗效果。國立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盧俊宏,(2002)。規律運動、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第31卷第1期、PP.60-73。
謝美娥、陳虹彣,(2010)。已婚社會工作員的工作與家庭衝突對家庭生活滿意度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社會工作研究所論文。
蘇迺棻、陳其昌,(2003)。論述階層性自我概念模式與健身運動的關係。雲科大體育,vol.6;PP.81-87。網路資源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3)。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取自2017.02.02,http://www.pactest.com.tw/school/edu1_tscs2.html
教育部,(2001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取自https://www.set.edu.tw/Default.asp?p=82。
臺南藝術學院民族音樂中心網站鼓的發展淵源和形制。取自http://art.tnnua.edu.tw/ethnomu/room_lo.htm。
劉啟瑞(2009)。認識太鼓。取自2016.12.03,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9/yses97/index02.htm
劉黎兒,(2002,7 月17 日)。超越意識的胎動與賁張-鬼太鼓座的鼓聲。自由電子新聞網。取自2016.10.22,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l/17/life/article-1.htm
劉若瑀,(1988)。道藝合一。取自2016.12.24,http://utheatre.glis.ntnu.edu.tw/art-director
諶淑婷,(2011)。投入鼓陣技藝青少年不再迷航。國語日報社網站,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74487&keyword=投入鼓陣技藝青少年不再迷航。
英文部分
Csikszentmihalyi, M. &LeFevre, J. (1989).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vol. 56NO.5,;PP.815-822。
Egbert, J., (2003), A study of flow theory in foreign lauguage classroom.TheModer language Journal,vol.87;PP.499-518.
Godsall,Jurkovic,Emshoff,Anderson, & Stanwyck,(2004) ,Why some Kids do well in bad situations:Relation of parental alcohol misused and parentification to children’s self-concept Substance Use and Misuse,39(5),789-809.
Haggard, L. M. and Willams, D. R. (1991). Self-identity benefits of leisure activities.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 State Colla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PP.103-119。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Jackson, S. A. & Marsh, H. W.(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scale to measure optimal experience:The flow state scal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vol.18;PP.17-35。
Kleiber, D. A. and Rickards, W. H, (1985),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n adolescence: limitation and potential. In M. G.Wade (Ed.), Constraints on leisure , Springfield IL: Thomas. PP.289-317。
Moneta, G. B.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challenges and skills on the quality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vol.64NO.2;PP. 275-310.
Minuchin ,P. Colapinot,J & Minuchin,S. (2007),The framework: A systems orientation and a family-centered approach In Minuchin ,P. Colapinot,J & Minuchin,S.(Eds.),Working with families of the poor pp.15-33
Marsh, H. W., &Ptart, N. D, (1988),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programs for girl: effects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 Journal of Sports & Exercise Psychologyvol. 10;PP. 390-407。
Olson, D., & DeFrain, J. (2006). Marriages and the families: Intimac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New York: McGraw Hill.
Petrie, G. M. , Egbert, J. L., (2005), Flow as a model for CALL research. In:Egbert, J. L. & Petrie, G. M. (eds.), CALL research perspective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PressPP.129-139.
Trevino, L. K, & Webster, J. ,(1992), Flow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Mail and Voicemail Evaluation and Impacts.Comunication Research, vol.19, NO.5;PP. 53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