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泰貿(2006)。2006 世界糖果文化節遊憩效益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管理學院管理研究所,彰化縣。王舜皇(2002)。三項元宵節活動吸引力與舉辦地特性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市。王鈺婷(2008)。北投溫泉區的旅遊意象與旅遊服務品質對遊客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新北市。吳存和(2001)。休閒農業核心資源與競爭優勢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興大學推廣教育研究所,臺中市。申震雄(2006)。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臺中市。江榮吉(1990)。臺灣休閒農業經營主體之研究。臺北:行政院農委員。
行政院退輔會編製(1991)。行政院退輔會所屬觀光休閒遊憩區經營現況及遭遇問題報告。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農委會(1991)。休閒農業經營管理手冊。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委會(1995)。農業政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呂佳琦(2011)。澎湖地區海洋觀光遊憩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海洋創意產業研究所,澎湖縣。何秉燦、蔡欣佑、吳滿財(2010)。休閒農場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顧客保留之研究:以松田崗休閒農場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5,127 - 146。
何盈慧(2012)。中國不同類型休閒農場之比較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真理大學休閒遊憩事業學系,新北市。吳立夫(2006)。澎湖海洋運動吸引力、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書局。
吳松齡(2003)。 休閒產業經營管理。 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威緻(2011)。休閒魚池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新北市。巫靜怡(2006)。賞楓活動遊憩效益之估計—離散選擇模式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新竹市。李方君(2014)。綠色行為、休閒偏好與生態旅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休閒遊憩與遊運管理學系,嘉義縣。李佳珮(2009)。旅遊意象、旅遊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古坑旅遊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李宗鴻、鄭峰茂(2009)。遊憩涉入、遊憩動機、遊憩滿意度、及遊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溯溪遊客為例。休閒與遊憩研究,3(1),111–137。李俊毅(2012)。休閒農場遊客對低碳遊程願付價格及購買 意願之研究-以埔心牧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桃園市。沈承堯(2013)。休閒農場遊客遊憩體驗、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研究-以苗栗大湖地區草莓休閒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醒吾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研究所,新北市。沈進成、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旅遊管理研究,3(1),79-95。
沈勤銘(2005)。臺灣北部海岸旅遊線遊憩效之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基隆市。沈儒新(2010)。休閒農場邁向創意生活產業服務品質要素之研究—以宜蘭縣四類型休閒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宜蘭縣。周何、邱修德(2001)。國語活用辭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周秀蓉(2008)。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六福村主題樂園為例。明新學報,34(2),267-288。周秀蓉、吳明怡(2007)。主題樂園的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月眉育樂世界爲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2),155-168。周明智(2005)。 論旅遊產業特性及發展策略。 應用倫理研究通訊, 36,26-34。林忠賢(2005)。休閒農場遊客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嘉義縣。林怡君(2005)。觀光節慶活動對遊客之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觀係之研究-以三義木雕國際藝術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縣。林美萍(2003)。遊客產業文化活動效益認知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左鎮白琧節、麻豆文旦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臺中市。紀榮政(2014)休閒農場旅遊意象、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 以嘉義縣綠盈牧場及獨角仙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嘉義縣。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畫,10,33-49。
林裕昌(2012)。八大森林樂園遊客體驗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屏東縣。林慶珍(2013)。休閒參與與工作滿意度、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警察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休閒遊憩與遊運管理學系,嘉義縣。林妍伶(2007)。臺灣外岸磯釣遊憩效益之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基隆市。
林秉均(2009)。臺灣地區大型休閒農場之遊憩承載量分析-以新光兆豐休閒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臺南市。
邱祈榮、詹為巽、蔡維倫、林麗貞(2010)。區域型步道遊客遊憩動機、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間關係之研究-以林美石磐步道為例。中華林學季刊,43(4),593–615。邱淑媛、李三仁(2008)。休閒產業的現況發展與分析。康寧學報,10,261 - 272。侯錦雄、莊士瑩(1997)。攤販對遊憩體驗之影響-以松柏嶺受天宮為例。1997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洪羽姿(2012)。休閒農業自然對遊客支出與遊憩效益之影響—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宜蘭縣。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高玉娟(1995)。墾丁國家公園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臺中市。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志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高淑貞(2007)。金門觀光遊憩資源暨服務品質對大陸遊客的吸引力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臺北市。張孝銘、林永森(2007)。休閒農場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憩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飛牛牧場爲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4),59 - 71。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耿輔(2000)。影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新北市。張淑青(2006)。觀光旅遊品質知覺、價格知覺對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重遊意願與推薦意願之探討。臺灣管理學刊,6(2),39-62。
張渝欣(1998)。休閒農場內休閒農業設施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新北市。張紫菁(1998)。行銷組合策略在休閒農場經營之運用。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新北市。
張雅薇(2005)。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地區量販店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南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張薇文(2003)。以旅遊成本法估計風景區遊憩效益-內灣風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新竹市。梁育誠(2010)。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屏東縣。
莊博州(2009)。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探討-以觀光旅館餐飲部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臺北市。莊鎧溫、李宏洲(2013)。遊憩吸引力、遊憩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為例 。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1(1),13 -23。郭孟軒(2012)。臺南市古蹟遊憩效益之評估-以一級古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陳昭明(1981)。臺灣森林遊樂需求、資源、經營之調查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系研究報告。
陳昭郎(1996)。休閒農業的發展方向-綠色資源的永續利用。大自然季刊,50,5-12。陳胤嘉(2014)。影響遊客旅遊忠誠度及遊憩效益因素之探討—以宜蘭縣農業旅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宜蘭縣。陳若華、呂適仲(2012)。八卦山遊憩區發展生態旅遊之遊憩效益評估。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4),1 - 10。
陳凱俐(1998)。森林遊樂區遊客遊憩體驗及遊憩效益影響因素之探討-以棲蘭森林遊樂區為例。宜蘭技術學報,1,27–37。陳銘宏(2012)。渡假旅館休閒場域使用頻率、服務品質與再使用意願之相關研究-以墾丁六福莊渡假旅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休閒遊憩與旅運管理學系,嘉義縣。陳寬裕、李仕琴、林士豐、林瓊芬(2012)。遊憩涉入、地方依附與社會情境之關係:以登山健行者為例。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3(1),110–125。
陳寬裕、林士豐、歐人豪(2012)。自行車活動參與者遊憩涉入、地方依戀與目的地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2(2), 18–36。陳簾予(2004)。體驗品質對情緒、價值、體驗滿意度、承諾及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臺灣現代戲劇演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管理研究所,新北市。陳麗玉(1993)。臺灣居民對休閒農場偏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臺中市。陳麗琴、汪大雄、黃進睦、林國銓(2002)。福山植物園遊憩效益研究。臺灣林業科學,17(3),375-385。
曾素麗(2007)。遊客對生態旅遊行為規範認知與遊憩效益關係之研究–以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黃宗成、吳忠宏、高崇倫(2000)。休閒農場遊客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4),1-25。黃宗煌(1998)。我國國家公園之經濟效益的評估。臺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黃宗煌(1989)。遊憩資源稀少性之測定方法 ─ 有效價格之分析。臺灣土地金融季刊,26(4),165-178。
黃蕙娟(2009)。休閒產業公關策略效益評估之研究-以亞太溫泉生活生活會館為例。育達學院學報,18,223-260。楊哲奇(2012)。休閒農場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臺中市休閒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彰化縣。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2005)。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譯)。臺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劉泳倫(2011)。休閒農業核心競爭力研究。彰化:欣興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劉國寶(1994)。忠勇山登山步道景觀資源遊憩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臺中市。
歐聖榮(2012)。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前程文化。
蔡伯勳(1986)。「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以獅頭山風景遊憩區實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臺北市。鄭建雄、陳昭郎(1996)。休閒農場經營策略思考方向之研究。農業經營管理年刊,2,122-144。
鄭健雄(1997)。「休閒農業之產業分析與市場定位」,休閒農業未來走向研討會專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鄭健雄(2006)。休閒與遊憩概論-產業觀點。臺北:雙葉出版社。
鄭健雄(1998)。臺灣休閒農場企業化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臺北市。鄭蕙燕、張偉祐、林政德(2000)。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遊客之遊憩效益與時間成本:截斷式波爾生模型之應用。農業經濟半年刊,67,161-179。鮑敦瑗、邱順清(2011)。休閒農場之經濟效益。休閒保健期刊,6,135- 144。戴仲良(2008)。遊客參觀博物館之動機、遊客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簡俊發(2004)。發展休閒農業的輔導方向與作法。農政與農情,145,80-89。魏源金(2003)。臺糖公司開發休閒產業與經營策略的時空。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臺北市。羅紹麟(1988)。觀光遊憩之經濟影響評估。戶外遊憩研究,3,5-14。譚兆平、郭柏村(2009)。探討生態旅遊導覽解說活動之遊憩效益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3),32–40。蘇維衫(2005)。臺灣休閒產業之探討。雲科大體育,8,142-150。
二、外文文獻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 (3), 785-804.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hehavior (pp. 394). America: 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ournal of Leisure Reseach, 14(2), 155-167.
Bearden, W. O. & Woodside, A. G. (1978). Situational and Extended Attitude Models as Predictors of Marihuana Intentions and Reported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06(1), 57-67.
Beverly, L. D. & Donald, H. B. (1999). Leisure Studies : 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ncepts and Uses of the 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
Cronin, J. J., Brady, M. K. & Hult, G. T. (2000).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quality, Valu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onsumer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Service Environments. Journalof Retailing, 76, 193-218.
Driver, B. L. & Tocher, S. R. (2000). Toward a Behaviora1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a1 Engagements with mplications for Planning(pp. 9-31). Elemen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 of Leisure. Venture Publishing, In c.
Edginton, C. R., Hanson, C. J., Edginton, S. R. & Hudson, S. D. (1998). Leisure Programming--a Service-Centered and Benefits Approach(3rd), Boston, MA: WCB/McGraw-Hill.
Engel, J. F., Blackwell, B. D. & Miniard, P. W. (2000). Consumer behavior. Chicago: Dryden Press.
Engel, J. F., Roger, D. B. & Paul, W. M. (2011). Consumer behavior(pp. 32 -45). the dryden press, hinseale.
Gunn, C. A. (1994).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Washington (3th ed. ). DC: Taylor and Francis.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7).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Conceptual conundrums and measurement adva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3), 245-278.
Hellier, P. K., Geursen, G. M., Carr, R. A. & Rickard, J. A. (2003). Customer Repurchase Intention: A General Structural EquationModel.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7(11/12), 1762-1800.
Hu, L. T. & Bentler, P. M. (2003).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6(1), 1-55.
Inskeep, E. (1991). 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Jones, T. O. & Sasser Jr, W. E. (1995). Why satisfied customers defect(pp. 88-99).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 ).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Lee, T. H. (2009). A Structural Model to Examine How Destination Image,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Affect the Future Behavior of Tourists, Leisure Sciences,31(3), 215-236.
Leiper, N. (1990). 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Lew, A. (1987).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 533-575.
Lue, C. C., Crompton, J. L. & Fesenmaier, D. R. (1993). Conceptualization of multi-destination pleasure trips. 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 2, 289-301.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96).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0(2), 38.
Peter, M. & Weiermair, K. (2000).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ttracted tourist: How to satisfy today’s ‘fickle’ tourist clientele. 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11, 22-29.
Plog(197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vertising and Job Satisfactionfor Paid and volunteer non management associat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non-profit attraction industry in the state of arizona.
Rothschild, M. L. (1984). Perspectives in involvement: Current problem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16-217.
Slama, M. E. & Tashchian, A. (1985). Selected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urchas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49(1) , 72-82.
Smith, S. (1996) . Recreation Geography. New York: Longman.Stum.
Tian, S., Crompton, J. L. , & Witt, P. A. (1996). Integrating constraints and benefits to identify responsive target markets for Museum attraction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5(2), 34-45.
Victor, T. C. (1989). Marketing Implications for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3, 229-232.
Walsh-Heron, J., & Stevens, T. (1990). The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 and event. Champaign, IL: Prentice Hall.
三、網路文獻
嘉義獨角仙休閒農場(2014),http://www.dgc.com.tw/home.asp。
嘉義縣觀光旅遊網站(2014),http://www.tbocc.gov.tw/fun1.asp,2014/07/21。
http://law.moj.gov.tw/Index.aspx,2014/07/21。
http://www.dgc.com.tw/about.asp?cnthr=5,201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