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文韶華(譯)(2005)。超越困境的十五堂心理課(原作者:Alfred Ldler)。台北:人本自然。
王季慶(1998)。與神對話(原作者:Neale donald Walsch)。台北:方智出版社。
王季慶(1999)。賽斯讓你成為命運的創造者。台北:方智出版社。
王季慶(譯)(2002)。喜悅之道:個人力量與心靈成長之鑰(原作者:Sanaya Roman)。台北︰生命潛能。
王季慶(2008)。神明實習手冊(原作者:Jane Roberts)。新北:賽斯文化。
王季慶(2010)。個人實相的本質(原作者:Jane Roberts)。新北:賽斯文化。
王明珠(2007)。新時代賽斯生命觀及其實踐。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王怡仁(2008)。不只是奇蹟。新北市:賽斯文化。
王中寧(譯)(2010)。通行靈界的科學家:史威登堡獻給世人最偉大的禮物(原作者:史威登堡研究會)。台北:方智。
王兆立(2016)。賽斯資料中的多重宇宙觀。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原作者:Murray Stein)。台北:立緒文化。
朱侃如,徐慎恕、龔卓軍(譯)(2000)。內在英雄(原作者:Carol S. Pearson)。台北:立緒文化。
杜克(2009)。阿亞華斯亞在台灣:巫師習俗的移入與轉變。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台北:五南。
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原作者:Robert K. Yin)。台北:五南。
李家愷(2010)。台灣魔神仔傳說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李育青(譯)(2012)。當薩滿巫士遇上腦神經醫學(原作者:Alberto Villoldo、David Perlmutter)。台北︰生命潛能。
李嗣涔(1998)。手指識字(第三眼)之機制與相關生理檢測。中國人體科學期刊,8卷3期,1998年9月。(取自李嗣涔教授網頁之研究成果http://sclee.ee.ntu.edu.tw/2015mind/papers.htm#6)
李嗣涔(2003)。遨遊有形與無形界。佛學與科學期刊2003。(取自李嗣涔教授網頁之研究成果 http://sclee.ee.ntu.edu.tw/2015mind/papers.htm#6)
李嗣涔、唐大崙、郭翰(2004)。信息場與隱密物質和隱密能量的可能關聯。佛學與科學期刊2004。(取自李嗣涔教授網頁之研究成果 http://sclee.ee.ntu.edu.tw/2015mind/papers.htm#6)
李嗣涔(2014)。複數時空-解釋暗質、暗能、意識與特異功能之統一架構。佛學與科學期刊2014。(取自李嗣涔教授網頁之研究成果 http://sclee.ee.ntu.edu.tw/2015mind/papers.htm#6)
汪培基(譯)(1991)。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原作者:J.G.Frazer)。台北:桂冠。
余德慧(2006)。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台北:心靈工坊。
宋佩芬(譯)(2017)。低飛的自尊(原作者:尹洪均)。台北:商周出版社。
易之新、胡因夢(譯)(2003)。超越自我之道(原作者:Roger Walsh & Frances Vaughan)。台北:心靈工坊。
易之新(譯)(2005)。超個人心理治療(原作者:Brant Cortright) 台北:心靈工坊。
孟祥森(1998)。與神對話2(原作者:Neale donald Walsch)台北:方智出版社。
孟祥森(1999)。與神對話3(原作者:Neale donald Walsch)台北:方智出版社。
林二郎(2005)。以大巴六九部落的實踐經驗芻建卑南族巫術的理論。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林佳芃(2008)。從求助到助人---靈乩的生命成長。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所,碩士論文,台北。林雨蓓、張志華(譯)(2012)。三波志願者與新地球(原作者:Dolores Cannon)。台北:宇宙花園。
林新雨(2013)。花蓮聖地慈惠堂信仰與傳說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花蓮。林美容(2014)。從乩童到通靈人:與神靈溝通媒介的典範轉移。慈濟大學人到社會科學學刊。16,1-26。
林瑞堂(譯)(2019)。科學證實你想的會成真:從心靈到物質的驚人創造力(原作者:Dawson Church)。台北:三采文化。
法藍西斯、蔡承志(譯)(2013)。迴旋宇宙1:地球謎團與平行宇宙(原作者:Dolores Cannon)。台北:宇宙花園。
法藍西斯、郭思琪(譯)(2017)。迴旋宇宙2(上):前世今生與志願者靈魂(原作者:Dolores Cannon)。台北:宇宙花園。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 M. Q.)。台北:桂冠。
吳芝儀(譯)(2007)。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Amia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ar Zilber)。嘉義:濤石文化。
紀李美瑛、紀文祥(譯)(2016)。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原作者:Don Dinkmeyer, Sr., PhD & Gary D.Mckay,PhD)。遠流:台北。
奕蘭(譯)(2007)。印加巫士的智慧洞見:成為地球守護者的操練與挑戰(原作者:Alberto Villoldo)。台北︰生命潛能。
若水(譯)(1998)。超個人心理學(原作者:李安德Andre Lefebvre)台北:桂冠。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索非亞(2009)。靈界的譯者。台北:三采文化。
索非亞(2010)。靈界的譯者2:跨越生與死的40個人生問答。台北:三采文化。
章明儀(譯)(2001)。當科學遇到宗教(原作者:Ian G.Barbour)。台北:商周。
章成、M‧FAN(2011)。與佛對話。台北:商周。
章成、M‧FAN(2014)。回家。台北:商周。
章成、M‧FAN(2015)。都可以,就是大覺醒。台北:商周。
徐至賢(2007)。一位受虐兒童在藝術治療過程中改變之歷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陳學添(2001)。藝術治療介入對受虐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家倫(2002)。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陳政宏(2008)。收驚儀式參與者的因素分析━以台北行天宮信眾為研究焦點。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大正(2011)。生命考古學:前世今生催眠實例考據生命輪迴現象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陳芝蓮(2011)。2012 末世紀預言之研究-以台灣新時代通靈訊息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郭修文(2015)。從魔神仔談「曠野」的象徵意涵。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許桂綿(譯)(2008)。印加能量療法(08新版)─位心理學家的薩滿學習之旅(原作者:Alberto Villoldo)。台北︰生命潛能。
許麗玲(2008)。老鷹的羽毛:現代女巫的生命探索之旅。台北︰時報出版。
許麗玲(2009)。推薦序:無常與頓悟,見於Dannion Brinkley著,張國儀譯,天堂教我的七堂課。台北:方智。
許添盛口述,齊世芳執筆(2012)。萬物都是靈:生命密碼全面啟動。新北:賽斯文化。
許添盛口述,齊世芳執筆(2012)。不老的身心靈。新北市:賽斯文化。
許皓宜(2018)。情緒陰影。臺北:遠流。
許皓宜(2018)。情緒寄生。臺北:遠流。
莊吉發(1996)。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台北:文史哲。
梁永安(譯)(2008)。念力的秘密:叫喚自己的內在力量(原作者:Lynne McTaggart)。台北︰橡實文化。
湯敬全(2009)。新時代高靈的生命關懷。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台北。黃漢耀(譯)(2001)。前世今生―回到當下(原作者:Brian L. Weiss著)台北:張老師文化。
黃秀媛(2006)。會靈活動與心靈動能研究。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黃玉珍(2015)。靈乩的成乩歷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張國儀(譯)(2009)。天堂教我的七堂課(原作者:Dannion Brinkley)台北:方智。
張志華(譯)(2008)。迴旋宇宙序曲:光之靈(原作者:Dolores Cannon)。台北:宇宙花園。
張志華(譯)(2012)。地球守護者:地球實驗的阿卡西紀錄(原作者:Dolores Cannon)。台北:宇宙花園。
張菁蓮(2016)。聖船之旅 ─- 一位通靈者生命實踐的自我敘說。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楊秀華(2007)。籠中鳥的飛越---家暴奮戰者的自我敘說。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楊惠宇(2007)。心靈學發展史研究。生命學報,2,99-165。
楊松樺(2015)。具超感應能力緝凶警察之生活經驗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廖世德(譯)(2017)。意識光譜(原作者:Ken Wilber)。台中:一中心。
廖婉如(譯)(2019)。榮格解夢書:夢的理論與解析(原作者:James A. Hall,M.D.)。台北:心靈工坊。
魯宓(譯)(1997)。巫士唐望的世界(原作者:Carlos Castaneda)。台北︰張老師文化。
劉國彬、楊德友(譯)(1997)。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原作者:Jung, C. G. )。台北:張老師。
劉燁(編譯)(2006)。馬斯洛的智慧—馬斯洛人本哲學解讀(原作者:Abraham Harold Maslow)。台北:正展。
蔡昌雄(1999)。導讀:榮格對當代心靈探索的啟示,見於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
蔡昌雄(2000)。導讀:現代人的內在探索之道,見於Carol S.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台北:立緒文化。
蔡昌雄、蔣季芳(2007)。靈乩的超個人感應經驗:以榮格的「個體化」理論為解釋觀點。第七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研討會論文,嘉義。
蔡怡佳、劉宏信(譯)(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原作者:William James)。台北:立緒。
蔡宜秀(2013)。奇幻世界之旅-靈性修行之心靈轉化歷程自我敘說探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鄧伯宸(譯)(2010)。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原作者:Andrew Nerberg、Mark Robert Waldan)。台北:心靈工坊。
隨芃、白樂(譯)(2012)。源場:超自然關鍵報告(原作者:David Wilcock)。台北:橡實文化。
蔣季芳(2007)。第三隻眼的天空─靈乩宗教經驗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蕭友信(2007)。臺灣民間收驚療法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蕭財煌(2011)。靈乩法門修行者宗教經驗之分析。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台北。謝明憲(譯)(2007)。秘密(原作者:Rhonda Byrne)。台北:方智。
謝明憲(譯)(2012)。創造生命的奇蹟(原作者:Louise L. Hay)。台北:方智。
簡政軒(2005)。瀕死經驗個案後續效應之研究--以台灣本土個案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簡伊佐(2011)。超常經驗引發之靈性危機及意義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譚智華(譯)(1994)。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原作者:Brian L. Weiss著)台北:張老師文化。
羅孝英(譯)(2008)。靈性成長─與大我合一的學習之路(原作者:Sanaya Roman)。台北︰生命潛能。
羅孝英(譯)(2009)。靈魂之愛:開啟三重心輪、踏上轉化的旅程(原作者:Sanaya Roman)。台北︰生命潛能。
羅孝英(譯)(2011)。開放通靈:如何連結你的指導靈(原作者:Sanaya Roman、Duane Packer)。台北︰生命潛能。
羅孝英(譯)(2014)。個人覺知的力量:增強心靈感知與能量運作的能力(原作者:Sanaya Roman)。台北︰生命潛能。
蘇絢(譯)(2015)。靈魂密碼:活出個人天賦,實現生命藍圖(原作者:James Hillman)。台北:心靈工坊。
二、英文部分
Alex, B., David, B.(2007). The knowledge and knowing of spiritual learning.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37(2),150-168.
Brewer, K. (2001).An Introduction to Parapsychology, Orsett Psychological Services, U K.
Banks, R. (1980). Health and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Relationship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programs.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April, 195 - 202.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Zilber, T. (1998). A new model for classification of approaches to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In A. Lieblich, R. Tuval-Mashiach, & T. Zilber (Eds.),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Mauzay, D. Spradlin A.& Cuttler, C. (2016) Devils, witches, and psychics: The role of thought-action fusion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bsessive-compulsive features, religiosity, and paranormal beliefs.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11), 113–120.
Schofield, M. B., Baker, I. S., Staples, P. & Sheffield D.(2016).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upernatural: A cluster analysis of religiosity, spirituality and paranormal belief,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1., 419-424.
Zinberg, N. E. ed.(1977) Alternate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