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丁立宇(2011)。青出於籃-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中華民國飛盤協會。2012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ctfda.org.tw/info01.php
王文科(1991)。課程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令宜、汪以仁(2003)。以全品格教育塑造教訓輔合一的魅力校園。教育研
究月刊,113,131-141。
王瑞瑾、謝清秀(2005)。探究《易經》蒙卦的教育思維對體育教學理念上的啟發。大專體育學刊,7(1),1-11。台灣飛盤王。2 012 年12 月1 0 日, 取自:http://member.giga.net.tw/1689999/
朱峰亮(1987)。飛盤遊戲。台北市:聯經。
但昭偉(2002)。 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五南。
何琦瑜、鄭一青(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
何琦瑜(2007)。天下雜誌2007年親子天下專刊-教出品格力。臺北市:天下。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萬福(1983)。田徑運動的精神與道德。國民體育季刊,12(2),5-9。吳萬福(1992)。體育教學的心理。台北市:學生。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 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
53-66。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李琪明(2006)。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美國推動經驗與啟示,台灣教育,
12,31-38。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12,2-16。
周宏室(1995)。Mosston 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宏室(2003)。運動教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慧菁(2003)。品格教育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6-40。
尚憶薇〈2009〉。探索體驗教育融入體育課程之效益。大專體育,103,30-33。林正常(1995)。體育情懷正常心。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風南(2004)。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市:五南。
林貴福(2000)。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師大。
林貴福(1993)。國小體育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新發、王秀玲(2004)。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93 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叢書,
177-193。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7)。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台北市:
財團法人千代文教基金會。
林秀珍、顧曉雲(2007)。課程改革新視野-學校運動經驗與道德教育的結合。
教育實踐研究,20(1),147-172
林靜萍、曾瑞成(200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體育常識。台北市,國立
教育資料館。
邱紹一;李介至(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20,44-51。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7)。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台北市:財團法人千代
文教基金會。
洪紫原〈2007〉。美國新品格教育運動對台灣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學校行政,
48,300-314頁。
洪嘉文(2003)。改善學生棒球運動方案。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洪嘉文(2009)。學校體育經營管理策略與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維振(2003)。推展新式躲避球運動之策略。學校體育,74,頁87-92。洪琇惠(2010)。走過青春叛逆的少年兄--運動對品格行為轉變之生命敘說。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致遠、曾慶裕、張芳文(2010)。運動道德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330-340
徐匯中學。2012年12月12日,取自:http://cc03.sish.tpc.edu.tw/A031/G2飛盤遊戲.htm
翁志成(2003)。學校體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3)
張宏亮(1994)。自行車運動教學。台灣省學校體育,4:2,頁16-20。
張春榮(2003)。創意造句的火花。台北:螢火蟲出版社。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景媛(2000)。進行行動研究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天地,105,13-16。教育部(2009)。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臺北市:教育部。2012年11月7
日,取自品德教育資訊網http://ce.naer.edu.tw/index3-1.html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年度重要施政計畫。台北:教育部。
莊美玲(1994)。運動學習口訣。台灣省學校體育,8,30-36 頁。
許義雄(2003)。遊戲是體育的種子。學校體育,74,頁114-128。陳五洲(1994)。多媒體科技在體育教學上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3(3),103-109。陳彥君、蔡秀芳(2004)。如何培養體育教師創意教學之能力。大專體育,73,78-82。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淑(2003)。教師應教「為何(why)?」還是教「如何(how)?」引出多
元智能理論道德教育新觀點。學生事務,42(4),4-8。
陳清溪(2004)。新世紀的學生品格教育。研習資訊,21(5),39-47。陳密桃、陳埩淑(2003)。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品格教育教學上的探討。教育
研究月刊,110,48-56。
傅佩榮(2003)。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天下雜誌,287,108-113。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之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23-34。
黃政傑主編(1996)。體育與活動教學法。台北: 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春木(1998)。談升學主義下國中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學習權利。台灣省學校體育,8(1),20-25。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教育論壇」研討會發表。嘉義:
嘉義大學。
黃巧妏(2010)。球類遊戲教學融入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
35-43。
楊淑雅、鄧蔭萍(2008)。幼兒品格主題之活動設計。台北市:心理。
曾慶裕(2010)。推展學生運動選手品德教育的理念與作法。學校體育,116,54-57。
葉憲清(1986)。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葉憲清(1991)。我國學校體育的回顧與展望。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1),1-39。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市:正中書局。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市:正中書局。
葉紹國(2003)。從道德性的起源論品格教育之重要概念力。教育研究月刊,113,118-130。
雷小娟、王誼邦(2002)。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體育教學遊戲設計。淡江體育,
5,106-110。
熊文宗(2006)。飛盤運動推介。學校體育雙月刊,16 (4),64-74。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孟錡(2006)。國民小學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宗憲(2009)。體育教學目標發展策略初探。屏東教大體育,12,359-379。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臺北市:學富文化。(Mills, G. E., 2003)
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貞雄(2001)。體育的理念。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甄曉蘭(1995)。行動探究應用於教育研究之新架構。人文社會科學,7(2),
167-180。
鄭一青(2004)。強調四大核心價值,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天下雜誌,
287,86-91。
鄭一青〈2004〉。家庭擁抱孩子的心靈。載於何琦瑜、鄭一青等著:品格決勝負
─未來人才的秘密(頁116-125)。台北市:天下。
鄭秀玲(2005)。品格教育所蘊含的運動道德。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427-436。
鄭金昌、陳進發(2005)。鷹架理論在體育教學上之應用。大專體育,79,1-7。
賴名彥(2006)。推動樂樂棒球,發展學生棒運。學校體育, 16(5),15-19。謝春雄(1978)。社區運動會的目標與方向。國民體育季刊,14(4),22-25。蘇芸慧(2005)。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部分
Anderson, K.(2000). A school of fish: A lesson in character development. Social
Studies & the Young Learner, 12(4), 27-32.
Carleton, B., & Henrich, T. (2000).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low-skilled students. Journal of Physical Ed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1(2),
29-31.
Covell, K., & Howe, R. B. (2001). Moral Education though 3 Rs : Right, respect
and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0(1), 29-41.
Davis, M(2003).What’s wrong with character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10 (November 2003),32-57.
Harrison, J. M., & Blakemore, C. L. (1983).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Kristjánsson, K. (2002). In defence of `non-expansive' character edu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36(2),135-156.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2),
6-11.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Ten essential virtues. The Fourth and
Fifth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10(1), 1-3.
McBrien, J. L. & Brandt, R. S.(1997)。The Language of Learning: A Guide to
Education Terms。pp. 17-18 ,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cLaughlin, T. H. & Halstead, J. M. (1999). Education in character and virtue.
In J. M. Halstead, & T. H. McLaughlin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An ethical choice for higher
education.(ERICNo.ED 444932).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Ryan, K. & Bohlin, K.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instruction to life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yan, K. (2006).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10,
from http://www.bu.edu./education/case/files/6E.htm
Schroeder, K(2004)Teaching character. The Education Design 69(March 2004),
73.
Siedentop, D. (1982). Teaching research: The Interventionist view. Journal of
Teachingin Physical Education, 1, 3-14.
Vessels, G. G., & Boyd, S. M. (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80(579), 55.
CEP(2010)2013.07.01取自http://www.character.org/uploads/PDFs/ElevenPrinciples_new2010.pdf
英文部分
Anderson, K.(2000). A school of fish: A lesson in character development. Social
Studies & the Young Learner, 12(4), 27-32.
Carleton, B., & Henrich, T. (2000).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low-skilled students. Journal of Physical Ed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1(2),
29-31.
Covell, K., & Howe, R. B. (2001). Moral Education though 3 Rs : Right, respect
and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0(1), 29-41.
Davis, M(2003).What’s wrong with character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10 (November 2003),32-57.
Harrison, J. M., & Blakemore, C. L. (1983).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Kristjánsson, K. (2002). In defence of `non-expansive' character edu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36(2),135-156.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2),
6-11.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Ten essential virtues. The Fourth and
Fifth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10(1), 1-3.
McBrien, J. L. & Brandt, R. S.(1997)。The Language of Learning: A Guide to
Education Terms。pp. 17-18 ,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cLaughlin, T. H. & Halstead, J. M. (1999). Education in character and virtue.
In J. M. Halstead, & T. H. McLaughlin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An ethical choice for higher
education.(ERICNo.ED 444932).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Ryan, K. & Bohlin, K.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instruction to life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yan, K. (2006).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10,
from http://www.bu.edu./education/case/files/6E.htm
Schroeder, K(2004)Teaching character. The Education Design 69(March 2004),
73.
Siedentop, D. (1982). Teaching research: The Interventionist view. Journal of
Teachingin Physical Education, 1, 3-14.
Vessels, G. G., & Boyd, S. M. (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80(579), 55.
CEP(2010)2013.07.01取自http://www.character.org/uploads/PDFs/ElevenPrinciples_new201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