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文本
Andrew Lang著,曾育慧譯:〈美女與野獸〉,載於《蘭格世界童話全集:藍色童
話》。臺北:商周,頁110-129,2004。
Bill Condon導演:《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DVD。美國:華特迪士
尼影業及曼德維爾影業,2018。
Christophe Gans導演:《新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DVD。法國:百代
電影公司,2015。
Gary Trousdal導演:《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DVD。美國:華特迪
士尼影業,1992。
二、中文專書
王溢嘉編譯:《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1987。
古佳豔:〈導讀:魔法的用途-貝特罕、童話復興與兒童文學〉。載於Bruno
Bettelheim著:《童話的魅力》。臺北:漫遊者,2017。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2010。
呂旭亞:〈序一:童話,一條通往集體無意識的道路〉。載於Marie-Louise von Franz
著:《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臺北:心靈工坊,2016。
呂旭亞:《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臺灣:心靈工坊,2017。
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臺北:時報文化,1991。
李雅儒:〈古典童話之創新詮釋──以《魔法奇緣》為例〉,載於《第十七屆兒
童語言與兒童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靜宜大學外語學院,2013。
沈德燦:《精神分析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2003。
孟丞書:《法國童話文學論述:十七世紀夏爾‧佩羅童話故事》。臺中:臺中市
文化局,2009。
林文寶等:《兒童文學》。臺北:五南,2008。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財團法人毛毛蟲,1994。
林文寶:《認識童話》。臺北:天衛文化,1998。
林愛華:〈童話裡的情色──性、懷孕、亂倫〉。摘自吳錫德主編:《世界文學(夏
季號)》。臺北:麥田,2002。
林耀盛:〈必死的女巫、不朽的女巫-童話世界的心理想像與社會蘊涵〉,載於Sheldon Cashdan著《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臺北:張老師,2001。
洪汛濤:《童話學》。臺北:富春,1989。
苑媛:《解讀童話心理學》。臺北市:國家,2014。
韋葦:《世界童話史》。臺北:天衛,1995。
耿一偉:〈導讀:邁向作家的旅程〉。載於Christopher Vogler著:《作家之路》。臺
北:商周,2013。
耿一偉:〈導讀:女性的分析之道〉。載於Verena Kast著:《童話治療》。臺北:麥
田,1986。
馬景賢:《公主幸福嗎?重讀格林童話》。臺北:民生報社,2004。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1987。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2002。
梁敏兒:《經典童話入門》。臺北:臺灣學生,2009。
廖卓成:《童話析論》。臺北:大安,2002。
劉立行著:《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2012。
蔡尚志著:《兒童故事寫作研究》。臺北:五南,1992。
蕭菊貞:《故事的秘密:寫在劇本之前的關鍵練習》。臺北:大塊,2017。
三、外文專書
(一)原著
Aane, Antti. 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A Classification and Bibliography. Trans. Stith
Thompson. 2nd rev.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64:140
(二)譯著
Barbara G Walker著,薛興國譯:《醜女與野獸》,臺北:智庫,1996。
Bruno Bettelheim著,王翎譯:《童話的魅力》。臺北:漫遊者,2017。
Carl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北京:三聯,1992。
Carl Gustav Jung著,莊仲黎譯:《榮格論心理類型》。臺北:商周,2017。
Catherine Orenstein著,楊淑智譯:《百變小紅帽:一則童話的性、道德和演變》。
臺北:張老師,2003。
Christopher Vogler著,蔡鵑如譯:《作家之路》,臺北:商周,2013。
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2009,
Giannetti Louis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臺北,遠流,2005。
Jack Zipes著,張子樟譯:《童話‧兒童‧文化產業》。臺北:臺灣東方,2006。
Janet Wasko著,林佑聖、葉欣怡譯:《認識迪士尼》。臺北:弘智,2001。
Jason Surrell著,林欣怡譯:《迪士尼的劇本魔法》。臺北:稻田。2001。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1997。
Marie-Louise von Franz著,吳菲菲譯:《公主變成貓: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臺北:心靈工坊,2018。
Marie-Louise von Franz著,徐碧貞譯:《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
臺北:心靈工坊,2016。
Paul Hazard著,梅思繁譯:《書、兒童與成人》。臺北:天衛,2015。
Peter Asbjornsen、Jorgen Moe著,劉夏泱編譯:《日之東‧月之西:北歐故事集》。
臺北:如果,2017。
Robert Lapsley & Michael Westlake著,李天鐸、謝慰雯譯:《電影與當代批評理
論》。臺北;遠流,1997。
Robert Stam著,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臺北:遠流,2013。
Sheldon Cashdan著,李淑珺譯:《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
臺北:張老師,2001。
Sigmund Freud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左岸,2018。
Verena Kast著,林敏雅譯:《童話治療》。臺北:麥田,1986。
Vladimir Propp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2006。
河合隼雄著,林仁惠譯《童話心理學》。臺北:遠流,2015。
四、學位論文
王詩恩:〈女性角色在迪士尼動畫中的轉型—女權運動之探討〉。臺北:淡江大
學美洲研究所美國研究組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呂妮霖:〈好萊塢後現代童話電影的敘事分析〉。臺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7。
李映:〈解讀迪士尼動畫電影中的社會意涵—以1989-1999年為例〉。臺北:文
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
李家旭:〈《格林童話》中公主形象塑造與變化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
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施姿綾:〈「好久好久以前」被糖衣包裹的童年—迪士尼公主今昔形象對比〉。
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張文婷:〈傳記圖畫書的文本分析—以女性形象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梁佑亭:〈性別/階級/族群:皮克斯動畫中的主體建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
文教育所博士論文,2015。
陳愷均:〈改編童話電影的敘事與互文特性〉。臺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
士論文,2015。
傅鳳琴:〈解構迪士尼形塑的童話世界以1991—2002年臺灣上映之迪士尼動畫
電影為例〉。臺東: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葉品君:〈灰姑娘的前世今生—論童話與文化的互動〉。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蔡茹涵:〈好萊塢「童話改編電影」中之女性角色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大眾
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錢桐:〈灰姑娘童話素材真人電影探討〉。臺北: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
五、期刊論文
刁筱華:〈美女與野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1年12月25日)。
于衛平:〈從《傲慢與偏見》看電影對文學的改編〉,《電影評介》(遼寧:2006.8),
頁17-18。
王林剛:〈論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及其利弊〉,《唐山師範學院學報》(重慶:2009
.11),頁153-155。
王林:〈論民間童話的敘事功能〉,《兒童文學學刊》(臺北:1999.5),頁217-255。
王林:〈論童話文學的奇幻美〉,《兒童文學期刊》(臺北:2001.11),頁108-123。
王建寧:〈文學原著與改編電影之間對讀的教育意義〉,《文學教育》(陝西:2011.9),
頁116-117。
王敏:〈從女性主義的視角看安徒生童話中的「天使」〉,《陽明學刊》(包頭:2015 .4),
頁51-55。
古佳豔:〈美女與野獸:從沙龍文學到迪士尼卡通〉,《中外文學》(臺北:2001.1),
頁70-93。
古佳豔:〈鵝媽媽與仙女:法國民間故事1969-1715〉,《中外文學》(臺北:2003.10),
頁29-59。
吳媚:〈論童話的現實主義情懷〉,《語文學刊(高等教育)》(南京:2007.7),
頁24-25。
呂芳慧、呂海峰:〈試論《怪物史瑞克》對傳統童話的顛覆〉,《四川教育學院
學報》(成都:2007.7),頁66-69。
李菁華,〈魔鏡中的故事-以心理分析探究傳統歐洲童話〉。《通識教育年刊》(臺
北:2001.10),頁77-101。
阮秀莉:〈有點俗又不會太俗:《英倫情人》的影本和文本—兼論文學改編電影的
模式〉。《電影欣賞》(臺北:1988.5),頁21-28。
阮若缺:〈都是格林童話惹的禍〉,《兒童文學學刊》(臺北:2000.11),頁6-13。
周惠玲著:〈童話與反童話—童話的改寫、詮釋、顛覆、到回歸〉,《誠品好讀》
(臺北:2001.11),頁35-37。
林文寶:〈敘述、敘事與故事〉,《兒童文學學刊》(臺北:2005.5),頁20-63。
林愛華:〈傳統童話之改寫顛覆及其時代意義〉,《臺德學刊》(臺北:2015.5),頁
5-23。
施舜翔:〈自主女子的被巫婆化與獻祭過後的再處女化:論迪士尼童話對女性醜
化與壓迫〉,《文化研究月報》(臺北:2010.10),頁159-167。
紀大偉:〈古老童話的新生命—美女與野獸〉,《當代青年》(臺北:1993.4),頁62-
63。
徐丹:〈歐洲民間童話中的分離主題〉,《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杭
州:2009.2),頁34-39。
張子樟:〈西洋童話中老三角色的研究〉,《幼兒教育學報》(臺北:1992.6),頁105-
120。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臺
北:2000.8),頁5-42。
程瑜瑜:〈童話作品中「愛」的主題書寫〉,《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
版)》(華南:2009.9),頁54-56。
萬建中:〈論民間童話的敘事型態〉,《江西社會科學》(江西:2007.6),頁20-28。
葛聰敏:〈解構「英雄」—西方童話電影主題模式的轉型趨向〉,《當代電影》(北
京:2006.11),頁102-104。
趙光平:〈思想內涵的丟失—談文學經典電影改編的缺憾〉,《電影評介》(天津:
2009.5),頁25-25。
趙光平:〈思想內涵的提升—談文學暢銷書的電影改編〉,《電影評介》(天津:
2009.6),頁57-57+65。
劉瑩:〈論成人童話電影的五大元素〉,《電影文學》(河北:2000.8),頁34-35。潘立銘:〈文本之無盡流動—以互文理論探討Woolf之小說《Mrs. Dalloway》、
Cunningham之小說《The Hours》以及Daldry之電影《The Hours》〉,《網路社
會學通訊》(臺北:2008.11),第十篇。
蔡志軍:〈從《白雪公主》故事的歷史演變看迪士尼動畫模式的現代轉型〉,《社
會科學論壇》(河北:2007.12),頁124-129。
鄧名韻:〈改寫童話的後迪士尼意義:《史瑞克》〉,《兒童文學學刊》(臺北:2009.11),
頁35-63。
賴育萱:〈《灰姑娘》書寫與文化研究〉,《兒童文學學刊》(臺北:2009.5),
頁51-72。
賴祥蔚:〈文學改編電影的變與不變〉,《藝術欣賞》(臺北:2014.3),頁61-64。
賴祥蔚:〈文學改編電影劇本的藝術〉,《藝術欣賞》(臺北:2013.12),頁94-100。
六、網路資源
〈兒童文學照過來〉取自:https://goo.gl/fLfQM。2018年10月14日檢索。
Color Wheel Pro:〈See Color Theory in Action〉。取自:https://reurl.cc/Xn3QD。
2019年6月15日檢索。
FRLT1800:〈古佳豔專題演講:從〈灰姑娘〉與〈驢皮公主〉看法國童話的興起〉。
取自:http://t.cn/EXfVZ6k。2019年4月1日檢索。
LaVie行動家:〈貝兒黃禮服的秘密!揭開《美女與野獸》艾瑪華森華服精緻面紗
〉。取自:https://reurl.cc/YzQVO。2019年6月7日檢索。
MBA智庫百科:〈色彩心理學〉。取自:https://is.gd/VAGSvS。2019年6月15日
檢索。
MPlus讀者投稿:〈《胡桃鉗》的原型:霍夫曼《胡桃鉗與老鼠王》〉。取自:https:
//www.mplus.com.tw/article/2132。2019年3月2日檢索。
狂熱球電影資訊網:〈未來即將上映的 16 部迪士尼真人電影作品〉。取自https:
//www.hypesphere.com/news/12756。2017年3月14日檢索。
性別力:〈迪士尼童話革命:《美女與野獸》算女性主義電影嗎〉。取自:https://
goo.gl/WsRcs5。2019年3月31日檢索。
杰德影音:〈童話故事走出二次元 真人版電影持續攻佔戲院〉。取自http://psce.
pw/GESKU。2016年3月30日檢索。
冒牌生:〈艾瑪華森為何接演《美女與野獸》的貝兒〉。取自:http://inmywordz.
com/archives/5706。2019年3月31日檢索。
故事革命:〈故事靈魂三要素〉。取自:https://reurl.cc/RNxLn。2019年6月30日
檢索。
故事革命:〈秒懂三幕劇〉。取自:https://www.rocknovels.com/blog-post_5-3.html。
2019年6月6日檢索。
故事革命:〈創造反派的七大要素〉。取自:https://www.rocknovels.com/villain.html。
2019年6月23日檢索
故事革命:〈創造配角的要素:人物的圓扁〉。取自:https://reurl.cc/gdK6p。2019
年6月6日檢索。
故事革命:〈復原吧!三幕劇〉。取自:https://www.rocknovels.com/blog-post_8-
4.html。2019年6月6日檢索。
迪士尼動畫王國:〈迪士尼作品年表〉。取自:https://reurl.cc/QMzR0。2019年6
月12日檢索。
維基百科:〈仙履奇緣(2015年電影)〉。取自:https://goo.gl/EF2c4V。2019年1
月25日檢索。
維基百科:〈阿爾奈-湯普森分類法〉。取自:https://reurl.cc/9R1Lv。2019年3月
4日檢索。
維基百科:〈美女與野獸(2017年電影)〉取自:https://goo.gl/JVRSdX。2019年
1月25日檢索。
華人百科:〈博蒙夫人〉。取自:https://goo.gl/7ixQHg。2018年10月28日檢索。
華人百科:〈圓型人物與扁平人物〉。取自:https://tinyurl.com。2019年6月6日
檢索。
陽光下的聲音:〈如何寫出精采的反派人物〉。取自:https://reurl.cc/MEDWK。
2019年6月15日檢索。
微電影製作手冊:〈三幕劇的基礎結構〉。取自:https://reurl.cc/VVenQ。2019年
6月6日檢索。
電影神搜:〈為什麼迪士尼公主總是沒有媽媽〉。取自:https://reurl.cc/lWkYv。
2019年6月3日檢索。
電影滔客:〈《新美女與野獸》神話愛情猶如清泉明鏡般透瑩〉。取自:https:// reurl.
cc/yVXoE。2019年6月7日檢索。
維基百科:〈史瑞克〉。取自:https://goo.gl/nYqYGV。2018年10月15日檢索。
維基百科:〈艾瑪‧華森〉。取自:https://goo.gl/rcpW4Q。2018年9月22日檢索。
維基百科:〈尚‧考克多〉。取自:https://goo.gl/6rHbN9。2018年9月21日檢索。
維基百科:〈夏爾‧貝洛〉。取自:https://is.gd/5FrPls。2019年6月15日檢索。
維基百科:〈格林兄弟〉。取自:https://is.gd/n2Dt80。2019年6月15日檢索。
維基百科:〈勒內‧笛卡爾〉。取自:https://goo.gl/SoM0sm。2019年3月16日檢
索。
維基百科:〈華特迪士尼公司〉。取自:https://goo.gl/kcU8C2。2018年9月22日
檢索。
維基百科:〈華特迪士尼影片〉。取自:https://goo.gl/VgSJ5L。2019年1月26日
檢索。
維基百科:〈華納兄弟娛樂公司〉。取自:ttps://goo.gl/kn7iB。2018年10月15日
檢索。
維基百科:〈夢工廠〉。取自:https://goo.gl/QbriyY。2018年10月15日檢索。
維基百科:〈環球影業〉。取自:https://goo.gl/CN3ZFA。2018年10月15日檢索。
鳳凰網:〈好萊塢製片人:童話就是好萊塢電影的未來〉。取自https://is.gd/KQTucE。
2011年6月16日檢索。
觸電網:〈台灣區盛大連映電影檔期表〉。取自http://psce.pw/DTZGK。2018年10
月14日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