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國內書籍
[1] 童慶炳,現代心理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
[2] 楊文虎,藝術思維與創作的發生,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3]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4]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2004
[5] 沐小虎,建築創作中的藝術,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1999
[6] 王錦堂,論建築創意,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90
[7] 彭一剛,建築空間組合論,台北:地景企業公司,1990
[8] 釋惠敏譯,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台北:
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0
[9] 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
[10] 楊白衣,唯識要義,台北:大乘精舍,1989
[11] 聖嚴法師,探索識界-八規矩頌講記,台北:法鼓文化事業
公司,2001
[12] 林國良,成唯識直解,台北縣:佛光文化事業公司,2002
[13] 法舫法師,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
1998
[14] 聖嚴法師,學佛知津,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1995
[15] 印順法師,佛法概要,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
[16] 法舫法師,「阿賴耶緣起與如來緣起之研究」,收於,現代
佛教學術叢刊,唯識思想論集一-唯識學專集之三,第25
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17] 法舫法師,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
1998
[18] 孫劍鋒編記,唯識紀要,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2001
[19] 劉綱紀,藝術哲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20] 聖嚴法師,比較宗教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公司,1997
[21] 南懷瑾,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
司,1994
[22] 李濤,佛教與佛教藝術,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
[23] 水野弘元,郭忠生譯,原始佛教,台中:菩提樹叢書,1982[24] 聖嚴法師,佛教入門,台北:東初出版社,1996
[25] 智華譯,「古代印度的佛教寺院」,譯自印度大菩提月刊五
月衛塞特號,收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印度佛教史論,第93
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26] 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1997
[27]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
社,1994
[28] 蕭婉珍、劉婉玲、吳美蓮,佛教的塔婆,台北:全佛文化事
業公司,2000
[29] 克里斯多福.泰德格著,洪秀方譯,印度與東南亞,台北:
木馬文化事業公司,2002
[30] 黃懺華,中國佛教總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31] 印順法師,「中國佛教史略」,收錄在,現代佛教學術叢
刊,中國佛教通史論述,第39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7
[32] 黃寶瑜,「中國佛教建築簡史」,收錄在,現代佛教學術叢
刊,中國佛教通史論述,第39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7
[33] 孫宗文,「南朝四百八十寺」,收錄在,現代佛教學術叢
刊,中國佛教寺塔史志,第59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
[34] 孫宗文,「北朝寺塔概述」,收錄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中國佛教寺塔史志,第59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35]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1994
[36] 蕭默,「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形制」,收錄在,中國石窟-敦
煌莫高窟,第二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7] 東初,「隋唐時代的佛教」,收錄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第6冊,中國佛教通史論述,隋唐五代篇,台北:大乘文化出
版社,1977
[38] 梁思成,「我們所知道的唐代佛寺與宮殿」,收錄在,現代
佛教學術叢刊,第59冊,中國佛教寺塔史志,台北:大乘文
化出版社,1978
[39] 蕭默,「莫高窟壁畫中的佛寺」,收錄在,中國石窟-敦煌
莫高窟,第四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0] 連雅堂,台灣通史,台北:幼獅出版社,1977
[41] 太虛大師,佛教各宗派源流,台北:大乘精舍,1998
[42] 李添春,「台灣省通志稿二-人民志宗教篇」,收錄在,台灣
省文獻委員會,1956
[43] 聖嚴法師,禪的世界,台北:東初出版社,1994
[44] 聖嚴法師,正信佛教,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2
[45] 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5
[46] 演培法師,唯識法相及其思想演變,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
司,1990
[47] 淨空法師,認識佛教,台南:和裕出版社,1995
[48] 王志遠主編,佛教藝術百問,台北:佛光文化事業公司,
1996
[49] 戴儉,禪宗寺院建築佈局初探,台北:明文書局,1991
[50] 法鼓山簡介,台北:法鼓文化基金會,2003
[51] 聖嚴法師,法鼓山的方向,台北:法鼓文化基金會,2000
[52] 聖嚴法師,火宅清涼,台北:東初出版社,1995
[53] 林清玄,浩瀚星雲,台北:圓神出版社,2002
[54] 中台禪寺開山五週年紀念專輯,南投縣埔里鎮:中台山佛教
基金會,1997
[55] 南懷瑾,楞伽大義今釋,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5
[56]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
[57] 南懷瑾,楞伽大義今釋,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5
[58] 陳大為、鍾怡雯,靈鷲山外山,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
[59] 南懷瑾,禪觀正脈研究,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4
國外書籍
[60] 逸見梅榮,印度佛教藝術考-建築篇,出版者不詳,日本昭
和3年1928
大正新修大藏經
[61]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阿含部1,佛說長阿含經,
卷第四
[62]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阿含部1,起世經,卷九
[63]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阿含部1,大般涅槃經,卷中
[64] 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阿含部1,大樓炭經
[65]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阿含部2,雜阿含經,卷二•四六
經
[66]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阿含部2,雜阿含經,卷八•二一
四經
[67]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阿含部2,雜阿含經,卷第十
[68]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阿含部2,雜阿含經,卷第十七
[69]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阿含部2,增壹阿含經,卷第
四十二
[70]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法華、華嚴部9,妙法
蓮華經,卷第三
[71]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法華、華嚴部9,妙法
蓮華經,卷第五
[72]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華嚴部10,十住經,卷第三
[73]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寶積部11,文殊師利佛土嚴淨
經,卷下
[74]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寶積.涅槃部12,佛說阿彌陀經
[75]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寶積.涅槃部12。無量壽經,卷上
[76] 龍國沙門曇無竭譯,寶積、涅槃部12,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77]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彊良耶舍譯,寶積,涅槃部12,佛說觀無量
壽佛經
[78]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寶積,涅槃部12,大般涅槃經,卷第
二
[79]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寶積,涅槃部12,大般涅槃經,卷第
二十二
[80]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經集部14,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81]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經集部14,維摩詰所說經,上卷
[82]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經集部14,佛說彌勒下生成佛
經
[83] 後秦弘始年鳩摩羅什等,經集部15,禪祕要法經,卷上
[84]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經集部15,十善業道經
[85]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經集部16,解深密經,卷一
[86]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經集部16,解深密經,卷三
[87]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經集部16,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四
[88] 後秦三藏佛陀耶舍譯,律部22,四分律.比丘戒本,
[89]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律部22,五分律,卷第三
十
[90]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律部22,摩訶僧祇律,
卷第三十三
[91] 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律部23,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
第二十四
[92]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律部23,十誦律,卷第二十六
[93]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律部23,十誦律,卷第三十四
[94]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律部23,十誦律,卷第
四十一
[95]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律部23,十誦律,卷第五十六
[96] 尊者勝友集、三藏法師義淨制,律部24,根本薩婆多部律
攝,卷第一
[97]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律部24,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
十
[98]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毘曇部29,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
五十一
[99] 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毘曇部27,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第七十七
[100]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中觀、瑜伽
部30,中論,卷第三
[101] 無著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詔譯,瑜伽部31,顯揚聖教論,
卷第一
[102] 無著菩薩造,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瑜伽部31,攝大乘論本,
卷中
[103] 安慧菩薩糅,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瑜伽部31,大乘阿毘達
磨雜集論,卷第二
[104] 天親菩薩造、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瑜伽部31,大乘百法明門
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
[105] 護法等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譯,瑜伽部31,成唯識論,卷
二
[106] 護法等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譯,瑜伽部31,成唯識論,卷
第三
[107] 護法等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譯,瑜伽部31,成唯識論,卷
第四
[108] 訶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論集部32,成實論,
卷第五
[109] 大唐窺基撰,經疏部3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下
[110] 胡吉藏撰,經疏部34,法華義疏,卷十一
[111]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經疏部35,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八
[112] 大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經疏部36,大方廣佛華嚴
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二十七
[113] 大唐京兆慈恩寺窺基法師撰,經疏部37,阿彌陀經疏
[114]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經疏部37,佛
說阿彌陀經要解
[115] 天台沙門明曠刪補,律疏,論疏部40,天台菩薩戒疏下
[116] 大唐窺基法師撰,諸宗部45,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一
[117]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諸宗部46,摩訶止觀,卷五上
[118] 蕅益道人智旭著,諸宗部47,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119]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諸宗部47,樂邦文類,卷第四
[120] 宋明教大師契嵩撰,諸宗部48,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贊
[121] 慧日永明寺主智慧禪師延壽集,諸宗部48,宗鏡錄,卷第
十九
[122] 隋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史傳部49,歷代三寶紀,
卷第四,譯經後漢
[123] 史傳部49,釋氏稽古略,卷二
[124] 隋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史傳部49,歷代三寶紀,
卷第九
[125]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史傳部49,佛祖統紀,卷第六
[126]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史傳部49,佛祖統紀,卷第
十四
[127]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史傳部49,佛祖統紀,卷第
三十五
[128]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史傳部49,佛祖統紀,卷第
三十九
[129] 宋咸淳四明福泉沙門志磐撰,史傳部49,佛祖統紀,卷第
五十一
[130] 宋咸淳四明福泉沙門志磐撰,史傳部49,佛祖統紀,卷第
五十三
[131]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史傳部50,高僧傳,卷第九
[132] 大唐尚書左僕射燕國公張說製,史傳部51,大唐西域記序
[133] 東晉沙門釋法顯自記遊天竺事,史傳部51,高僧法顯傳,一
卷
[134]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史傳部51,洛陽伽藍記序
[135]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撰,史傳部51,洛陽城北伽藍記,卷第
五
[136]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史傳部52,廣弘明集,卷第二
[137] 唐沙門釋法琳撰,史傳部52,辯正論,卷第三
[138]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事彙部53,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四
[139]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事彙部53,法苑珠林,卷第四十
[140] 佛光大藏經,禪藏,雜集部,禪林象器箋,1994
期刊論文
[141] 釋聖嚴,「淨土思想之考察」,收錄在,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1983
[142] 高柏園,「淨土思想之義理發展及其現代意義」,收錄在,
中國佛教期刊,31卷,第7期,1987
[143] 梁建元,「台灣當代佛教建築空間形式-以埔里中台禪寺為
例」,收錄在,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六屆論文成果發
表會,2004
會議論文
[144] 屠舜耕,「淺釋禪宗寺院建築的總體佈局」,收錄在,
1998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1998
[145] 聖嚴法師,「中國佛教建築」,收錄在,1998佛教建築設計
與發展國際研討會,1998
[146] 江燦騰,「中國佛教建築」,收錄在,1998佛教建築設計與
發展國際研討會,1998
[147] 方立天,「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國佛教淨土思潮的演變
與歸趣」,1997,5A1,收錄在,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
議中文論文集
學位論文
[148] 楊惠宇,試色法存在的客觀本質-以唯識思想與科學理論作
為說明依據,碩士論文,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想
研究所佛學組,台北,1997
[149] 劉銓芝,台灣佛教寺院空間之研討-以顯宗寺院為題進行宗
教空間現代化之初探,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
所,台南,1986
[150] 江佩蓉,台灣日治時期日系佛教建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組,台南,2001
佛學辭典
[15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7
國內網址
[152] 造形美學網站,http://2004nd.dac.stu.edu.tw,2005/6/22。
[153]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ddm.org.tw,2005/3/4
[154]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2005/3/20
[155] 中台禪寺案例分析網站,www.ad.ntust.edu.tw,2005/3/4
[156] 靈鷲山佛教教團網站,http://www.093.org.tw,2005/3/4
[157] 大野貓,認識印老之21,人間佛教的弘傳及可能之挑戰二,
目前是台大哲學所博士班博士生,網友投稿,東森新聞報,
2005/07/23 ttp://tw.news.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