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2: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崔珮芸
研究生(外文):Pei-Yun Tsui
論文名稱:一位韓戰來臺山東士兵的離散經驗與認同-崔爺爺的生命故事
論文名稱(外文):Diaspora and Identity of Shandong Soldier from the Korean War to Taiwan—The life story of Mr. Tsui
指導教授:王應棠王應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ng-Ta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韓戰離散家的認同
外文關鍵詞:Korean WarDiasporaHomeHome Ident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以一位韓戰來台山東士兵「崔爺爺」的離散經驗為個案研究的起點,透過其生命經驗探討對家的認同,進而理解在台灣的「外省人」之處境,同時也反映出歷史更迭中的多元樣貌。
首先,前兩章整理出韓戰背景、離散及對家的認同之相關文獻,並透過觀察及訪談將崔爺爺的生命經驗放置歷史脈絡下討論。從自我回顧及觀察日常生活現象,就此揭開爺爺青年時離家,參加共軍的抉擇及背景。
在第三章的部分,提到參加抗美援朝、被俘過程與戰俘營近900多個的日子。在戰俘營生存的意志及思想的衝突,從爺爺的認同進而產生許多的轉變,正也反映出某些來台「反共義士」的心路歷程。
第四章描述崔爺爺自「123自由日」來台之後的生活。雖然來台後,投身國民政府軍,卻因身上刺著反共的烙印,突顯出其特殊身份,因此生活一直在國民政府的監視下度過。回家的希望也隨著國民政府反攻無望而逐漸幻滅,在這樣的情況下,崔爺爺只好轉入教職,期盼在教學工作及日常生活上獲得同袍兄弟及同鄉彼此心靈上的慰藉。
第五章重點在於「家」。經歷漂泊多年,好不容易在台灣成立了一個家庭,返家希望隨著時光流逝,日漸淡忘之際,卻又得到老家的消息,在爺爺生命中,家與認同的課題又再次被觸碰。
最後,透過崔爺爺的生命經驗,給予台灣長久以來面臨「本省人」、「外省人」爭執不休的現象,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觀點與理解方向。若能願意彼此傾聽,相互理解,族群之間的情感才能建立在情與理的基礎上,「包容」與「族群融合」才有實現的可能。

Mr. Tsui was born in a peasant village of China in 1929. When he was 17 years old, to protect his family and house, he decided to leave home and joined in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which belongs t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1950s, Mr. Tsui was not only a Chinese participant of Korean War, but also an Anti-communist Fighters of the Korean War. During the war, he was one of 14,000 prisoners who firmly refused to be sent back to the Communist China and chose to settle down in Taiwan.
However, the belief of “Retaking the Chinese Mainland” was eventually failed in 1960s. It was the reason why Mr. Tsui could not return to his home, so he started to live in Taiwan and had a new family.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Mr. Tsui always returned back to his hometown every year. He keeps seeking out the identity of home between his root and route.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the case study of Mr. Tsui that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his diaspora experi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home. It includes his experiences of survival, resistance, recovery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the mental health system. His overseas life not just creates our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home identity and the situation of émigrés, and furthermore, it presents what simultaneously occurred in history.

第一章 緒論:逐漸被遺忘的歷史 1
第一節 時光倒轉,開闢田野道路 3
第二節 田中之人 5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24
第二章 連結我與爺爺之間的故事 31
第一節 爺爺是誰? 31
第二節 暗夜噩夢 34
第三章 「123自由日」自由在何方? 41
第一節 韓戰前情摘要 41
第二節「抗美援朝」遠征之旅 42
第三節 戰俘營近900多個日子 48
第四節 「刺」青-刺在心坎裡 58
第五節 123,到台灣 64
第四章 回家無望,轉換跑道 73
第一節 踏入教師之途 73
第二節 教師生涯,顛沛流離? 80
第五章 「家」在何處? 何處是「家」? 89
第一節 成家卻又離家 90
第二節 首次回家 94
第三節 返家?返鄉? 99
第四節 歸根何方? 102
第六章 結論 105
附錄一:設計訪談大綱 108
附錄二:相關表格 109
參考文獻 115

丁興祥、倪鳴香主編(2008)。生命史及心理傳記:接續與開展。應用心理研究,39,台北:五南。
大鷹(1995)。志願軍戰俘紀事。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13)。毛澤東年譜(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1953)。宣傳要點,宣傳週報,2(14),2。
中華民國各界援助留韓中國反共義士委員會編(1954)。援助反共義士歸國。台北:援助留韓義士委員會。
反共義士奮鬥史編纂委員會(1955)。反共義士奮鬥史。台北: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
王甫昌(1993)。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經驗的探討。族群關係與認同,台北:業強。
王珮蓉(2014)。製作英雄: 反共義士在台灣的形象塑造(碩士論文)。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系。
王童(1989)。香蕉天堂【DVD 影片】。台北:中央電影公司。
王應棠(2000)。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理研究,第8期,149-169。
王應棠(2010)。研究訪談的特性:哲學詮釋學的觀點,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2):  1-20。
何文男、李天賞(1999)。社會學概要。台北:三民。
何清源(2010)。苦日子也要甜甜過:幸福人生魔法書。台北:樸實文化。
李園會(2001)。臺灣師範教育史。台北:南天。
李廣鈞(2010)。離與苦:戰爭的延續。台北:群學。
李明(2000)。從南韓的角度看韓戰之意義與影響。韓戰五十年學術座談會引言報告。中央研究院:中國近代史學會。
李雲漢(2014)。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
李有成、張錦忠(2010)。離散與家園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台北:允晨文化。
沈冬(2012)周藍萍與〈綠島小夜曲〉傳奇,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2),79-122。
沈辛儀(2013)。一萬四千個證人:韓戰時期「反共義士」之研究。台北:國史館。
沈翠蓮(2004)。臺灣小學師資培育史。台北:五南。
林正義(2000)美國政府對韓戰的策略。韓戰五十年學術座談會引言報告。中央研究院:中國近代史學會。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
吳明季(2001)。三重失落的話語:花蓮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碩士論文)。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胡台麗(1990)。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112-127。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周秀環、張世瑛(2013)。韓戰反共義士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周琇環(2011)。接運韓戰反共義士來臺之研究(1950-1954)。國史館館刊,(28), 115-154。
周琇環(2010)。韓戰期間志願遣俘原則之議定(1950-1953)。國史館館刊,(24),45-88。
周秀環(2005)。戰後外交史料編彙—韓戰反共義士篇(一)。台北:國史館。
周秀環(2005)。戰後外交史料編彙—韓戰反共義士篇(二)。台北:國史館。
周秀環(2005)。戰後外交史料編彙—韓戰反共義士篇(三)。台北:國史館。
紀元文、李有成(2011)。生命書寫,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秦孝儀(1989)。復職的目的與使命。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史委員會。
柴成文、趙勇田(1989)。板門店談判。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馬國正(2008)。反共、恐共、恐國?韓戰來台志願軍戰俘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光興(2001)。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多桑〉與〈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籍問題的情緒結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41-110。
陳芳明(2008)。〈序〉歸鄉如夢、尋鄉如夢。鄉關處處:外省人返鄉探親照片故事書(薛繼光等主編)。台北:印刻。
陳芬蘭(2012)。「抗美援朝」來台士兵陳長安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徐焰(1998)。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的回顧與反思。北京:中國電視出版社。
畢恆達(2000)。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 55-56。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
梁實秋(1995)。光榮的悲劇第一幕。反共義士奮鬥史編纂委員會。反共義士奮鬥史。台北: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
113-127。
莊明貞、陳怡如(2006)。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常成(2013)。韓戰戰俘、「反共義士」張一夫先生訪問記錄。口述歷史,(13),121-152。
張茂桂主編(2010)。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群學。
張茂桂(2008)。〈序〉返鄉路迢迢。鄉關處處:外省人返鄉探親照片故事書(薛繼光等主編)。台北:印刻。
張淑雅(2000)。韓戰研究概況。韓戰五十年學術座談會引言報告。中央研究院:中國近代史學會。
張淑雅(2011)。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新北市:衛城出版。
黃天才(2010)。我在三十八度線的回憶。台北:印刻。
廖如芬(2006)。榮民之「家」?東部某榮家老人的流離生命與家園認同(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炳惠(2003)。關鍵詞 200。台北:麥田。
蔡維民、聶雅婷(2004)。語言、文化、意識型態。新使者,(84),4-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錢弘捷(2005)。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簡茂教(2011)。抗美援朝Protested That the Us Aids North Korea【DVD 影片】。新北市:五泰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鍾山洛(2016)。前所未聞的志願軍戰俘秘辛。黨史秘密。紐約:哈耶出版社。
謝麗君(1997)。戰後臺灣語言政策之政策分析(1945-1997)(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謝政諭(2007)。文化、國家與認同:打造兩岸「民族新肚臍」。台北:幼獅。
藍適齊(2014)。從「我們的」戰爭到「被遺忘的」戰爭: 臺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東亞觀念史集刊,(7),205-251。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Ahern, S., & Bailey, K. G. (1997). Families-by-choice: Finding familie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 Minneapolis, MN: Fairview Press.
Anderson, B.(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時報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1)
Blumer, H. (1986).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stells,M.(2011). 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譯)。台北:唐山。(原著出版年1997)
Cyrulnik, B.(2015). 逃,生:從創傷中自我救贖(謝幸芬、林說俐譯)。台北:心靈
工坊。(原著出版年2012)
Clifford, J. (1997).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spres, C. (1991). The meaning of home: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8(2), 96-115.
Marcus, C. C. (2000). 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徐詩思譯)。臺北:張老師。(原著
  出版年1995)
Dovey, K. (1985). Home and homelessness, In I. Altman & C. M. Werner (Eds.). Home
  environments (pp. 33-64), New York: Plenum Press.
George, R. M. (1996). The politics of home: postcolonial relocations and
twentieth-century fi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lroy, P. (1993). The Black Atlantic as a Counterculture of Modernity. The Black
Atlantic. Cambridge: Harvard UP.
Goyen, W. (1950). The house of breat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Hall, S. (1990).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J.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pp. 222-237).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Herman, J. L. (2004). 從創傷到復原(施宏達、陳文琦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7)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M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rberg-Schulz, C. (1985). The Concept of Dwelling: On the Way to a Figurative
Architecture. New York: Rizzoli.
Paul .Cohen(2000). 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義和團(杜繼東譯)。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Sarup, M, (1994). “Home and identity”, In G. Robertson & L. Tickner & J. Bird & B.
Curtis & T. Putnam (Eds.), Travellers' tales: Narratives of home and displacement
(pp. 93-104). London: Routledge.
Seidman, I. (2009). 訪談研究法(李政賢譯)。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Strobel, L. M. (1993). A personal story: becoming a split Filipina subject. Amerasia  
Journal, 19(3), 117-129.
Turkle, S. (1998). Identity in the Age of Internet: Living on the MUD. HOLETON,
Richard. Composing Cyberspace: Identity, Community and Knowledge in the Eletronic
Age. USA: McGraw-Hill, 21.
Virinder S. Kalra, Raminder Kaur, John Hutnyk(2008). 離散與混雜(陳以新譯)。台
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Woodward, K. (1997). Concept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pp.
  1-52). London: Sage.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