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興祥、倪鳴香主編(2008)。生命史及心理傳記:接續與開展。應用心理研究,39,台北:五南。
大鷹(1995)。志願軍戰俘紀事。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13)。毛澤東年譜(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1953)。宣傳要點,宣傳週報,2(14),2。
中華民國各界援助留韓中國反共義士委員會編(1954)。援助反共義士歸國。台北:援助留韓義士委員會。
反共義士奮鬥史編纂委員會(1955)。反共義士奮鬥史。台北: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
王甫昌(1993)。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經驗的探討。族群關係與認同,台北:業強。
王珮蓉(2014)。製作英雄: 反共義士在台灣的形象塑造(碩士論文)。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王童(1989)。香蕉天堂【DVD 影片】。台北:中央電影公司。
王應棠(2000)。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理研究,第8期,149-169。王應棠(2010)。研究訪談的特性:哲學詮釋學的觀點,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2): 1-20。何文男、李天賞(1999)。社會學概要。台北:三民。
何清源(2010)。苦日子也要甜甜過:幸福人生魔法書。台北:樸實文化。
李園會(2001)。臺灣師範教育史。台北:南天。
李廣鈞(2010)。離與苦:戰爭的延續。台北:群學。
李明(2000)。從南韓的角度看韓戰之意義與影響。韓戰五十年學術座談會引言報告。中央研究院:中國近代史學會。
李雲漢(2014)。中國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
李有成、張錦忠(2010)。離散與家園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台北:允晨文化。
沈冬(2012)周藍萍與〈綠島小夜曲〉傳奇,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2),79-122。沈辛儀(2013)。一萬四千個證人:韓戰時期「反共義士」之研究。台北:國史館。
沈翠蓮(2004)。臺灣小學師資培育史。台北:五南。
林正義(2000)美國政府對韓戰的策略。韓戰五十年學術座談會引言報告。中央研究院:中國近代史學會。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
吳明季(2001)。三重失落的話語:花蓮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碩士論文)。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胡台麗(1990)。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112-127。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周秀環、張世瑛(2013)。韓戰反共義士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周琇環(2011)。接運韓戰反共義士來臺之研究(1950-1954)。國史館館刊,(28), 115-154。
周琇環(2010)。韓戰期間志願遣俘原則之議定(1950-1953)。國史館館刊,(24),45-88。
周秀環(2005)。戰後外交史料編彙—韓戰反共義士篇(一)。台北:國史館。
周秀環(2005)。戰後外交史料編彙—韓戰反共義士篇(二)。台北:國史館。
周秀環(2005)。戰後外交史料編彙—韓戰反共義士篇(三)。台北:國史館。
紀元文、李有成(2011)。生命書寫,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秦孝儀(1989)。復職的目的與使命。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史委員會。
柴成文、趙勇田(1989)。板門店談判。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馬國正(2008)。反共、恐共、恐國?韓戰來台志願軍戰俘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光興(2001)。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多桑〉與〈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籍問題的情緒結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41-110。
陳芳明(2008)。〈序〉歸鄉如夢、尋鄉如夢。鄉關處處:外省人返鄉探親照片故事書(薛繼光等主編)。台北:印刻。
陳芬蘭(2012)。「抗美援朝」來台士兵陳長安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徐焰(1998)。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的回顧與反思。北京:中國電視出版社。
畢恆達(2000)。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 55-56。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
梁實秋(1995)。光榮的悲劇第一幕。反共義士奮鬥史編纂委員會。反共義士奮鬥史。台北: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
113-127。
莊明貞、陳怡如(2006)。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常成(2013)。韓戰戰俘、「反共義士」張一夫先生訪問記錄。口述歷史,(13),121-152。
張茂桂主編(2010)。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群學。
張茂桂(2008)。〈序〉返鄉路迢迢。鄉關處處:外省人返鄉探親照片故事書(薛繼光等主編)。台北:印刻。
張淑雅(2000)。韓戰研究概況。韓戰五十年學術座談會引言報告。中央研究院:中國近代史學會。
張淑雅(2011)。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新北市:衛城出版。
黃天才(2010)。我在三十八度線的回憶。台北:印刻。
廖如芬(2006)。榮民之「家」?東部某榮家老人的流離生命與家園認同(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廖炳惠(2003)。關鍵詞 200。台北:麥田。
蔡維民、聶雅婷(2004)。語言、文化、意識型態。新使者,(84),4-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錢弘捷(2005)。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簡茂教(2011)。抗美援朝Protested That the Us Aids North Korea【DVD 影片】。新北市:五泰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鍾山洛(2016)。前所未聞的志願軍戰俘秘辛。黨史秘密。紐約:哈耶出版社。
謝麗君(1997)。戰後臺灣語言政策之政策分析(1945-1997)(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謝政諭(2007)。文化、國家與認同:打造兩岸「民族新肚臍」。台北:幼獅。
藍適齊(2014)。從「我們的」戰爭到「被遺忘的」戰爭: 臺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東亞觀念史集刊,(7),205-251。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Ahern, S., & Bailey, K. G. (1997). Families-by-choice: Finding familie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 Minneapolis, MN: Fairview Press.
Anderson, B.(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時報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1)
Blumer, H. (1986).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stells,M.(2011). 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譯)。台北:唐山。(原著出版年1997)
Cyrulnik, B.(2015). 逃,生:從創傷中自我救贖(謝幸芬、林說俐譯)。台北:心靈
工坊。(原著出版年2012)
Clifford, J. (1997).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spres, C. (1991). The meaning of home: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8(2), 96-115.
Marcus, C. C. (2000). 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徐詩思譯)。臺北:張老師。(原著
出版年1995)
Dovey, K. (1985). Home and homelessness, In I. Altman & C. M. Werner (Eds.). Home
environments (pp. 33-64), New York: Plenum Press.
George, R. M. (1996). The politics of home: postcolonial relocations and
twentieth-century fi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lroy, P. (1993). The Black Atlantic as a Counterculture of Modernity. The Black
Atlantic. Cambridge: Harvard UP.
Goyen, W. (1950). The house of breat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Hall, S. (1990).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J.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pp. 222-237).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Herman, J. L. (2004). 從創傷到復原(施宏達、陳文琦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7)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M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rberg-Schulz, C. (1985). The Concept of Dwelling: On the Way to a Figurative
Architecture. New York: Rizzoli.
Paul .Cohen(2000). 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義和團(杜繼東譯)。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Sarup, M, (1994). “Home and identity”, In G. Robertson & L. Tickner & J. Bird & B.
Curtis & T. Putnam (Eds.), Travellers' tales: Narratives of home and displacement
(pp. 93-104). London: Routledge.
Seidman, I. (2009). 訪談研究法(李政賢譯)。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Strobel, L. M. (1993). A personal story: becoming a split Filipina subject. Amerasia
Journal, 19(3), 117-129.
Turkle, S. (1998). Identity in the Age of Internet: Living on the MUD. HOLETON,
Richard. Composing Cyberspace: Identity, Community and Knowledge in the Eletronic
Age. USA: McGraw-Hill, 21.
Virinder S. Kalra, Raminder Kaur, John Hutnyk(2008). 離散與混雜(陳以新譯)。台
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Woodward, K. (1997). Concept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pp.
1-52). London: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