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1 17: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段美慧
研究生(外文):TUAN, MEI-HUI
論文名稱:定向運動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喜愛程度、運動頻率及關鍵能力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Orienteering Course on Key Competencies of Degree of like, Exercise Frequency and Key Abi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林晉利林晉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JIN-LI
口試委員:黃奕銘朱彥穎
口試委員(外文):HUANG,YI-MINGZHU,YAN-YING
口試日期:2019-07-0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3
中文關鍵詞:定向運動關鍵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解決複雜問題能力
外文關鍵詞:OrienteeringKey Competencies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
DOI:Complex Problem Solv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文主要目的在探討定向運動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喜愛程度、運動頻率及關鍵能力之影響。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2019年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將有效資料以SPSS12.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經由描述性統計、t-test、ANOVA、重複量數與LSD事後比較法等統計方法。獲得研究結果如下:一、參與8週定向運動課程後,運動喜愛程度「非常喜歡」者明顯增加,學生對運動喜愛之程度普遍提升。二、參與8週定向運動課程後,學生運動頻率普遍提升,每週運動3天以上者達90.9%。三、透過8週定向運動課程後,學生在解決複雜問題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皆有顯著之成長。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search the Orienteering Curriculum to the Enhance Key Competenci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Grades V to VI. Using questionnaire to survey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Grades V to VI. By using SPSS 12.0, the effectiv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OVA, one-way RMANOVA, and LSD post-hoc.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8-week Orienteering curriculum, there were more students liked sports “very much liked”, and the degree of students' love for sports has generally increased. 2.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8-week Orienteering curriculum, the frequency of student exercixe generally increased, and there are 90.9% of the students exercise more than 3 days per week. 3. through the 8-week Orienteering curriculum, the Scout Society has significantly grown in “Complex Problem Solving”,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目 錄

目錄… ii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i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定向運動之相關理論 6
第二節 關鍵能力之意涵 14
第三節 溝通之相關研究探討 16
第四節 團隊合作之相關研究探討 17
第五節 問題解決之相關研究探討 18
第六節 運動喜愛程度與運動頻率之相關研究探討 1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0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2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 2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3
第五節 實施步驟 24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5
第一節 人口背景變項現況分析 3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參與定向運動課程後在關鍵能力之成長差異分析 38
第三節 國小學生在關鍵能力發展之現況分析 4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45
第一節 結論 45
第二節 建議 46
參考文獻 47
中文文獻 47
英文文獻 51
附錄 52
附錄一 受試者與家長同意書 52
附錄二 定向運動課程對國小學生關鍵能力影響之研究問卷 54
附錄三 第一週教學演示教案 58
附錄四 第二週教學演示教案 60
附錄五 第三週教學演示教案 62
附錄六 第四週教學演示教案 64
附錄七 第五週教學演示教案 66
附錄八 第六週教學演示教案 68
附錄九 第七週教學演示教案 70
附錄十 第八週教學演示教案 72

表 目 錄

表2-1 國內定向運動課程效益相關研究 13
表3-1 定向運動課程教學時程表 33
表4-1 性別與年級分配統計表 35
表4-2 運動喜好度前測與後測分配統計表 36
表4-3 運動頻率前測與後測分配統計表 37
表4-4 不同性別在3C關鍵能力意向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摘要表 38
表4-5 不同年級在3C關鍵能力意向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摘要表 39
表4-6 不同運動喜愛程度學生在3C關鍵能力之成長平均數差異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0
表4-7 不同運動頻率學生在3C關鍵能力之成長平均數差異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1
表4-8 3C關鍵能力意向之前後測t考驗結果摘要表 43
表4-9 3C關鍵能力後測之重複量數分析摘要表 43
表4-10 3C關鍵能力後測平均數差異之事後比較結果 44

圖 目 錄

圖3-1 研究架構圖 20
圖3-2 研究流程圖 22
圖3-3 定向運動器材 24
圖3-4 定向運動圖例顏色及檢查點說明表 25
圖3-5 教學地圖 26
圖3-6 正置地圖示意圖 26
圖3-7 百米定向圖 27
圖3-8 順點賽練習圖 28
圖3-9 積分賽練習圖 29
圖3-10 團隊賽練習圖 30
圖3-11 接力賽第一棒練習圖 31
圖3-12 接力賽第二棒練習圖 32
圖3-13 接力賽第三棒練習圖 32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定向越野協會(2015)。定向運動規則。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月1日。網址:http://www.ctoa.org.tw。
支學干(2010)。淺談定向越野運動在高校開展的前景。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3(1),110-112。
吳姿瑩(2006)。定向運動C級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吳崇旗、巫昌陽(2008)。定向運動課程對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影響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2),19-31。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佳倫(2003)。主管與員工認知、溝通風格之相似性對員工溝通滿足、工作滿足、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論文,臺北市。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周建志(2010)。批判性思考教學方案對國民中學資優生批判性思考能力提昇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彰化縣。
林志遠、張君如(2005)。校園定向運動教學之設計與實踐。中華體育季刊,19(2),64-74。
林恬、程麗珍(2006)。高校定向運動教學實踐研究。溫州大學學報,19(4),60-64。
林禹良(2004)。定向運動發展概況。大專體育,70,95-98。
洪盈甄(2012)。中學生校園定向活動之探究-以台中市后綜高中國中部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孫任弘(2008)。定向運動在臺灣。大專體育,94,113-117。
高大維(2008)。定向運動者參與動機與體驗滿意度之研究。立德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新安、劉宗偉(2003)。定向運動:一項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時尚運動。河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1(3),56-88。
張聖鴻(2004)。技專校院企管系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指標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張瓊方(2011)。從21世紀關鍵能力淺談未來學校。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10(11)。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月4日。網址:
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InsightReportContent.php?nid=4271&lid=489
許玉枝(2012)。定向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許紋雀(2012)。北部某定向俱樂部定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許慧如(2000)。人際溝通自我調整訓練課程對增進國小資優生人際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郭宏仁(1997)。定向運動簡介。大專體育,29,11-14。臺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郭宏志、郭宏仁(譯)(2005)。定向運動ABC。臺北市:中華民國定向越野追蹤協會出版。(紺野晃•寄金義紀著)
郭金龍(2002)。探索教育課程對企業員工人際溝通效果之影響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郭靜姿(2009)。聰明的孩子,資優的教學。臺北市:心理。
陳奇鈺(2007)。學齡前兒童動作技能及創造力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宗麟(2003)。體育課學習歷程價值取向對國中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探索教育為例。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威勳、張家銘(2008)。多元智慧應用於定向運動課程規劃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1),195-205。
陳詩美(2013)。定向越野運動課程對國小學童注意力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陳榮德(2004)。網路化問題解決寫作數學對國中生批判性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龍安(1999)。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彭木山(2004)。高雄市B級定向運動教練講習資料。高雄市B級定向運動教練講習會,高雄市五權國小。
彭美惠(2013)。大專學生運動頻率與運動自我效能對學習成果之影響。中華大學碩士論文,新竹市。
曾志朗(1999)。多元智慧理論:學習可以是快樂的、成功的。臺北市:世界領袖教育中心。
曾振源(2004)。定向運動運動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湯誌龍(1999)。高工機械科學生專業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董永康(2003)。淺談定向運動的起源與發展。體育文化導刊,2003(5),78-79。北京: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導刊雜誌社出版。
聞祝達、李聖堂(2008)。定向運動與環境創意教學應用。地圖,18,117-12
劉琪(2009)。蘇州市高職院校開展定向越野之必要性。潮北體育科技,26(6),702-703。
劉曉燕(2015)。定向運動對國中學生關鍵能力影響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潘怡吟(2001)。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蕭福生(2014)。一場專注學生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的盛宴-由3C能力看學習共同體。教師天地,189,75-78。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月2日。網址:http://tiec.creatidea.com.tw/Uploads/Publish/TeacherLand/189160.pdf
賴姿伶(2000)。關鍵能力與多元智力發展之關聯性研究-以國民中學教師的觀點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簡淑婕(2012)。高職學生參與定向越野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及身心健康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
張瀞文(2011)。運動力,學習的新處方。親子天下雜誌28期,臺北市。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6月15日。網址: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6985-%E9%81%8B%E5%8B%95%E5%8A%9B%EF%BC%8C%E5%AD%B8%E7%BF%92%E7%9A%84%E6%96%B0%E8%99%95%E6%96%B9/
張德齡(2016)。運動,讓孩子更棒。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臺南市。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6月15日。網址: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2576



英文文獻
Hudgins, A. (2002, Jan 7). Orienteering. Map Reading and Land Navigation. Deapartment of Defense. Retrieved Jun 27, 2005, from Reading Topographic Map. web site: http://www.map-reading.com/appendf.php
Hunt, E. (1994). Problem solving. In R. J. Sternberg (Ed.), Teaching and problem solving, 215-232.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Idol, L. & West, J. F. (1991). Educational Collaboration: A Catalyst for Effective Schooling. Interventional in School and Clinic, 27(2), 70-78.
International Orienteering Federation (2018). About Orienteering. 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月3日。網址:http://orienteering.org/about-orienteering/
Kolb, H., Sobotka, R., & Werner, R. (1987). A model of performance- determining components in orienteering. Scientific Journal of Orienteering, 3(2): 71-8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