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05: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蔣雲妃
研究生(外文):CHIANG, YUN-FEI
論文名稱:運用Google Classroom與5E探究式教學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生物學習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Effectiveness of Applying Google Classroom and 5E Inquiry Model in Biology Learning for the First Grad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郭明煌郭明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GUO, MING-HUANG
口試委員:廖鴻圖吳聲昌傅夢璇
口試日期:2018-08-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5E探究式教學多元評量Google Classroom
外文關鍵詞:5E Inquiry Based TeachingMultiple Assessment,Google Classroo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4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十二年國教推行在即,探究與實作的能力自然科是各學習階段強調的重點,如何實施探究式教學,並借以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本研究的目標。
本研究以準實驗法進行,以新北市某國中一年級4個班級為研究對象,七下「形形色色的生物」單元進行活動設計,進行長達六週、每週2節課的教學研究。實驗組共兩個班47名學生,以「Google Classroom 融入5E探究式教學」的方式,進行各種探究活動。控制組亦有兩個班共50名學生,以「傳統多媒體教學」進行授課。在教學活動結束後,以學習成就測驗作為認知方面的評量、植物辨識測驗及跑台實作測驗作為技能方面的評量、科學興趣量表作為情意方面的評鑑工具,綜合成多元評量分析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的表現情形。
根據本研究結果,實驗組學生在學習成就測驗、植物辨識測驗與跑台實作測驗表現上均優於控制組,且達到顯出差異水準,顯示5E探究式教學在學生的認知與技能方面的學習成效優於控制組。而在科學興趣量表的表現上,不論實驗組還是控制組在教學後對科學興趣均有顯著提昇,但實驗組學生對科學的整體興趣表現高於控制組,且達顯著差異,顯示5E探究式教學對學生情意方面的影響高於傳統多媒體教學。
此外,由於實驗組以Google Classroom作為教學平台,因此實驗組學生在課程前後填寫「Google Classroom科技接受模式問卷」,以分析學生在使用Google Classroom作為輔助學習平台的使用感想。結果顯示,學生使用後的問卷整體分數高於使用前,且達顯著水準,顯示學生對Google Classroom的接受程度頗高。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探究式教學確實能對學生在認知、技能與情意方面均達到顯著且正面的影響,融入Google Classroom更可提昇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便利性。

The capabilities for inquiry and implementation have become a focus in all learning phases of natural science due to the imminent introduction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out how to assess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students by exploring the best practices for inquiry-based teaching.
Based on the rules of quasi-experiment, the study used four seventh-grade classes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as the subject. The study covered a six-week period and designed class activities for the “Life of All Descriptions” module, which required two one-hour class sessions every week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the seventh-grade school yea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mprised a total of 47 students in two classes who carried out all kinds of inquiry activitie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Google Classroom into 5E inquiry-based teaching.” The control group comprised a total of 50 students in two classes who received lectures under “traditional multimedia didactic teaching.” At the end of all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study conducted a cognitive assessment based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s, a skill assessment based on plant identification and station-rotation performance tests, and an affection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science interest inventory. The combined results of these assessments provided the basis for a multiple assessment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plant identification test, and station-rotation performance tes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formance suggests that in terms of cognition and skills, 5E inquiry-based teaching allow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achieve better learning resul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s for the performance on the science interest inventory, while both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show major improvements in science interests after class sessions,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5E inquiry-based teaching has more influences on student affections than traditional multimedia didactic teaching.
In addition,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required to fill out a survey on their acceptance of Google Classroom technology before and after class sessions because the study used Google Classroom as the teaching platform. The survey provided the basis for an analysis of their thoughts after using Google Classroom as an auxiliary learning platform. The survey’s result shows Google Classroom has a high level of acceptance among students because the overall score after class session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verall score before class sessions.
The study finds that inquiry-based teaching indeed creates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nfluences on students in terms of cognition, skills and affection. Also, the integration of Google Classroom into 5E inquiry-based teaching is able to enhance the convenienc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
第五節 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探究式教學 8
第二節 多元評量 17
第三節 小結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8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8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47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49
第一節 探索式教學對學生認知向度的量化分析 49
第二節 探索式教學對學生技能向度的量化分析 51
第三節 探索式教學對學生情意向度的量化分析 56
第四節 質性分析-課後回饋單分析探討 63
第五節 小結 73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 78
第一節 結論 78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81
參考文獻 82
附錄 88
附錄一 科學興趣量表 88
附錄二 Google Classroom科技接受模式問卷 91
附錄三 校園植物大蒐集活動單 95
附錄四 植物辨識測驗題目整理表 97
附錄五 動物園學習單 101
附錄六 跑台實作測驗題目 104
附錄七 生物成就測驗預試題目 106
附錄八 生物成就測驗正式題目 111
圖目錄
圖 1-1 研究程序圖 6
圖 2-1 5E 學習環模式圖11
圖 2-2 影響 5E 教學模式發展的理論示意圖13
圖 2-3 Glaser 的教學模式1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9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0
圖 3-3 學生找尋解說牌及拍照活動圖 33
圖 3-4 學生在校園查找植物活動圖 35
圖 3-5 植物上台報告與台下討論互動情形 36
圖 3-6 大聯盟選秀分組法 37
圖 3-7 跑台實作測驗圖 41
圖 3-8 跑台實作題目與活動過程圖 42
圖 4-1 科學興趣量表各向度比較圖 59
圖 4-2 最喜歡的課程活動數量分佈圖 63
圖 4-3 最有收穫的活動數量分佈圖 65
圖 4-4 增加小生物印象的活動數分佈圖 67 圖 4-5 校園植物活動對植物辨識有幫助數量分佈圖 67
圖 4-6 分組報告對植物了解有幫助與否數量分佈圖 68
圖 4-7 動物園活動對動物認識是否有幫助數量分佈圖 69
圖 4-8 探索式活動對能否增加生物課興趣數量分佈圖 69
圖 4-9 課程結束後的成長改變數量分佈圖 71
表目錄
表 2- 1 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習表現架構表 14
表 2- 2 最近幾年國內關於 5E 教學模式之相關論文研究15
表 2- 3 不同目的評量的比較 20
表 2- 4 最近幾年國內關於多元評量之相關論文與期刊研究 25
表 3- 1 專家名單 31
表 3- 2 教學活動與教學時數對照表 31
表 3- 3 動物園活動單題目分配表 33
表 3- 4 研究班級組成表 36
表 3- 5 科學興趣問卷各向度的信度值與題號對照表 38
表 3- 6 科技接受模式問卷各構面信度質與題號對照表 39
表 3- 7 植物辨識測驗題目分佈情形 40
表 3- 8 預試題目單元與測驗目標分析表 42
表 3- 9 成就測驗題目鑑別度分析表 44
表 3-10 成就測驗各單元信度分析表 45
表 3-11 正式成就測驗之雙向細目表 45 表 3-12 探究式教學課後回饋單 46
表 3-13 資料收集方式 48
表 3-14 資料比較與分析方式 48
表 4- 1 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之統計量摘要表 49
表 4- 2 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49
表 4- 3 實驗組與控制組成就測驗分節之統計量摘要表 50
表 4- 4 實驗組與控制組成就測驗分節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51
表 4- 5 實驗組與控制組植物辨識測驗前測之統計量摘要表 52
表 4- 6 實驗組與控制組植物辨識測驗前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53
表 4- 7 實驗組與控制組植物辨識測驗後測之統計量摘要表 53
表 4- 8 實驗組與控制組植物辨識測驗後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54
表 4- 9 控制組植物辨識測驗前後測之成對樣本 t 檢定摘要表54
表 4-10 實驗組植物辨識測驗前後測之成對樣本 t 檢定摘要表55
表 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跑台實作測驗之統計量摘要表 56
表 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跑台實作測驗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56
表 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科學興趣量表前測之統計量摘要表 57
表 4-14 實驗組與控制組科學興趣量表前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58
表 4-15 實驗組與控制組科學興趣量表前測之統計量摘要表 58
表 4-16 實驗組與控制組科學興趣量表後測之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59
表 4-17 控制組科學興趣量表前後測之成對樣本 t 檢定摘要表60
表 4-18 實驗組科學興趣量表前後測之成對樣本 t 檢定摘要表61
表 4-19 實驗組科技接受模式問卷前後測之成對樣本 t 檢定摘要表62
表 4-20 最喜歡活動的回覆情形 64
表 4-21 最有收穫活動的回覆情形 65
表 4-22 對 Google Classroom 平台的想法 70
表 4-23 對課程的總結想法 72
表 4-24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習成就各單元顯著性差異分析表 74
表 4-25 實驗組與控制組植物辨識顯著性差異分析表 75
表 4-26 實驗組與控制組跑台實作測驗顯著性差異分析表 75
表 4-27 實驗組與控制組科學興趣顯著性差異分析表 76
表 4-28 實驗組科技接受模式問卷前後測顯著性差異分析表 76
表 4-29 實驗組課後回饋單摘要整理表 77

[1]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市,2003年。
[2]王文科,「課程與教學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市,2001年。
[3]余民寧,「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11年。
[4]吳木崑,「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0卷,第1期,第35-54頁,2009年。
[5]吳建清,「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生使用Google Classroom之行為意向研究-以公民科學習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6]吳婉瑜,「5E探究式教學結合數位顯微鏡應用於國中生物教學之效益」,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7]李函霙,「5E探究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資優生批判思考能力與科技創造力之探索」,臺北市立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8]李坤崇,「認知情意技能教育目標分類及其在評量的應用」,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2009年。
[9]李淑娟,「以階層式試題反應理論為基礎之電腦化全數數感多元評量開發與應用研究」,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所碩士論文,2018年。
[10]沈翠蓮,「教學原理與設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市,2006年。
[11]林生傳,「教育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市,1995年。
[12]林志忠,「實作評量與真實評量的運用與反省」,國教輔導,第40卷,第2期,第30-35頁,2000年。
[13]林慧瑜,「高雄市國中多元評量對數學習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14]侯采伶,「運用差異化教學結合多元評量提升偏鄉國中生數學學習表現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15]洪振方,封中興,「以探索-論證-評價為基礎的探究教學模式在國中自然科之教學成效」,科學教育研究發展季刊,第60期,第1-34頁,2011年。
[16]馬群樺,「5E探究學習環發展摩擦力單元教學模組對八年級學生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17]高博銓,「教學評量的原則及其革新作法」,中等教育,第58卷,第1期,第44-59頁,2007年。
[18]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草案」,教育部,2016年。
[19]張秀鈴,「實施5E探究教學模式對九年級學生科學學習動機及科學探究能力表現之研究」,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20]張淑娟,「5E探究式教學提升七年級學生生物科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21]張清濱,「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市,2002年。
[22]許雅惠,「社會學習領域實施多元評量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南港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23]陳均伊、張惠博,「探究導向教學的理論與實務-以摩擦力單元為例」,物理教育學刊,第8卷,第1期,第77-90頁,2007年。
[24]陳柏熹,「心理與教育測驗-測驗編製理論與實務」,精策教育有限公司,臺北市,2011年。
[25]陳秀溶、王國華、蔡顯麞、鄧又仁,「運用論證導向探究式教學模組於七年級自然科教學設計-是否興建國光石化議題」,科學教育月刊,第384期,第39-49頁,2015年。
[26]陳明鈺,「資訊科技融入5E探究教學對七年級學生生物科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血液循環系統為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27]陳嘉陽,「第14章測驗與評量」,教育概論(下),教甄策研中心出版,第1-29頁,台中市,2014年。
[28]陳慧蓉,「掌握知識的致勝關鍵-以探究學習培養思辨能力」,國民教育,第55卷,第1期,第53-60頁,2015年。
[29]陳藝珍、毛河泉,「當文學遇上科學--詩詞vs.月相之多元評量」,科學教育月刊,第360期,第43-46頁,2013年。
[30]陳鏗任、蔡曉楓,「以科學探究精神開展通識教育:Schwab在芝加哥大學的超越與實踐」,教育研究集刊,第58輯,第2期,第71-108頁,2012年。
[31]彭森明,「學習成就評量的多元功能及其相應研究設計」,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2卷,第4期,第21-37頁,2006年。
[32]黃文安,「多元評量對屏東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及口語表現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33]黃淑苓,「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評量」,教育科學期刊,第1卷,第2期,第3-24頁,2002年。
[34]楊書瑜,「探討發展補救教學設計原則融入5E探究對低成就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之影響-以八年級幾何光學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35]楊文榮,「國中生科學興趣調查與分析」,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碩士論文,2014年。
[36]劉恬如,「實施5E探究教學對六年級學童科學解釋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37]歐陽鍾仁,「科學教育概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市,2001年。
[38]蔡膳兆,「科學史融入5E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科學興趣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力學單元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39]鄭志鵬,「多元評量促進教學相長-應用於科學課程之經驗分享」,教師天地,第189期,第42-46頁,2014年。
[40]鄭雅云,「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多元評量知能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所碩士論文,2018年。
[41]魯俊賢、陳美英、吳毓瑩,「過程技能能力要項藉由能力指標聚焦並轉化成實作評量設計之行動研究」,當代教育研究,第13卷,第4期,第95-132頁,2005年。
[42]盧雪梅,「實作評量的應許、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20期,第1-5頁,1998年。
[43]謝祥宏、段曉林,「教學與評量-一種互為鏡像(mirror image)關係」,科學教育月刊,第241期,第2-13頁,2001年。
[44]鍾曉蘭,「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淺談多元評量」,台灣化學教育,第20期,2017年。網址: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24452
[45]鍾靜,「以探究教學提昇學童數學概念之深度和廣度」,國民教育,第55卷,第1期,第126-139頁,2015年。
[46]鍾靜、陸昱任,「以形成性評量為主體的課室評量新趨勢」,教師天地,第189期,第3-12頁,2014年。
[47]簡茂發,「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第99期,第11-17頁,1999年。
[48]羅勝安,「融合5E探究式教學與翻轉教室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49]譚茗文,「5E探究教學對七年級不同學習成就學生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50]龔心怡,「因應差異化教學的評量方式:多元評量停、看、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5卷,第1期,第211-215頁,2016年。
[51]B. S. Bloom, M. D. Engelhart, E. J. Furst, W. H. Hill & D. R. Krathwohl,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mpany, 1956.
[52]B. Y. White & J. R. Frederikse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pproach for Fostering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Vol. 40, No. 4, pp. 211-223, 2005.
[53]B. Y. White & J. R. Frederiksen, “Inquiry, Modeling, and Metacognition: Making Science Accessible to All Student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Vol. 16, No. 1, pp. 3-118, 1998.
[54]J. F. Herbart, “Outlines Of Educational Doctrine”, The Macmillan Company, New York, 1913.
[55]J. M. Atkin, & R. Karplus, “Discovery or Invention?”, The Science Teacher, Vol. 29, No. 5, pp. 45-51, 1962.
[56]L. W. Anderson, D. R. Krathwohl, P. W. Airasian, K. A. Cruikshank, R. E. Mayer, P. R. Pintrich, J. Raths & M. C. Wittrock,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bridged Edition”, pp. 263-270,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2001
[57]M. Pedaste, M. Mäeots, L. A. Siiman & T. D. Jong, “ Phases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Definitions and the Inquiry Cycle”,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Vol. 14, pp. 47-61, 2015
[58]M. Pedaste, M. Mäeots, Ä. Leijen & T. Sarapuu, “Improving Students’ Inquiry Skills Through Reflection and Self-Regulation Scaffolds”, Technology, Instruction, Cognition and Learning, Vol. 9, pp. 81–95, 2012
[59]O. Chapman, “Preservice Second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Knowledge and Inquiry Teaching Approaches”. In J. H. Woo, H. C. Lew, K. S. Park, & D. Y. Seo,.(Eds.), Proceedings of the 31st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 2., pp. 97-104, Seoul, Korea: PME, 2007.
[60]R. J. Stiggins, “Student- Centered Classroom Assessment”,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94.
[61]R. W. Bybee, “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Science and Children, Vol. 51, No. 8, pp. 10-13, 2014.
[62]R. W. Bybee, J. A. Taylor, A. Gardner, P. V. Scotter, J. C. Powell, A. Westbrook & N. Landes, “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Origins and Effectiveness”, Colorado Springs: BSCS, 20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