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王俊秀(2007)。低碳社會與典範轉移:環境社會學的觀點。台灣社會學研討會
王偉龍、洪婷靖、趙麗玲、溫育德、林宗岐、林素華(2010)。大專學生環境態度
之研究。生物學科,52(2),pp.1-14。
王從恕(2000)。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從恕(2001)。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月刊,241,pp.26-34。王森霖(2004)。高職學生「環境倫理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公立高職學生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王瑋龍、洪婷靖、趙麗玲、溫育德、林宗岐、林素華(2010)。大專學生環境態度
之研究。生物科學期刊,52(2),pp.1-14。
王懋雯(1992)。師範學院學生對環境教育之知識態度及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寶霜(2011)。高雄市民眾環境倫理觀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全球暖化為例。康
寧大學資產管理與城市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丘羽先、李欣容、許貴運、童一寧、黃孝如、楊舒琄、蔡菁芳、顧淑馨(譯)(2008)。
Thomas L. Friedman 著。世界又熱、又平、又擠(Why The World Needs a Green
Revolution ─ And How We Can Renew Our Global Future)。臺北市:天下遠見。
丘依樞(1994)。永續成長的理論與實際。區域性環境保護策略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田育芬、黃文雄、吳忠宏(2007)。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新
環境典範量表之應用。弘光學報,51,pp.97-110。
江東祐(2002)。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討-以花蓮地區國小學生為例。國立東華
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樺(2009)。環保志工對組織認同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吳忠宏、康慧君、戚永年(2002)。以新生態典範架構探討宜蘭地區幼教老師環境
態度之研究,2002海峽兩岸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及台中,台中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
石純齊(2010)。大學生參與「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通識課程之學習歷程研究。
國立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論文。
林秀瞳(1996)。環境相關科系學生之環境典範、知識及行動意向調查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志典(2004)。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會員的環境倫理信念與觀鳥行為之調查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臺北市:
易習圖書。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恬綾、黃亭睿(譯)(2010)。Annie Leonard 著。東西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 How
Our Obsession with Stuff is Trashing the Planet, Our Communities, and Our
Health – and a Vision for Change)。時報文化。
宋尚倫(譯)(1975)。Barry Commoner 著。環境的危機(The Closing Circle)。臺北市:
巨流。
徐玉齡(2006)。環境教育設施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為例。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建奇(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臺東師範學
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偉玲(1989)。五專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偉鈴(1990)。五專生環保意識調查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4,pp.1-37
李文昭(譯)(1996)。Rachel Carson 著。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李永展(2003)。解讀永續發展。92 年度桃園縣第一梯次社區動力營。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沈叔平(譯)(2000)。Jeremy Bentham 著。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晉志(2010)。大學院校師資生與非師資生新生態典範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海
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板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
北市:五南圖書。
施正鋒(2010)。由社會運動到台獨運動─台灣獨立建國聯盟遷臺二十年回顧。回
回顧台灣社運二十年(1990-2010) 研討會。
施信民(1998)。海岸危機。台中市:晨星出版社。
洪如玉(2009)。從動物解放/權利議題之探討反思我國課程綱要之環境倫理內涵。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3),pp.141-146。
秋馨鳳(2009)。登山者早期戶外經驗與環境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保健系碩士學位論文。
胡子陵(2008)。學校教育與家庭環境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8,pp.11-27。
翁榮欽、林素華(2004)。生態女性主義對臺灣推動環保運動之影響。2004臺灣環
境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pp.2-06。
袁中新(2000)。環境倫理與科學。臺北市:巨流。
張子超(2001)。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市:師範大學。張靜宜、謝季吟(2011)。家庭廢棄藥品處置與環境風險認知之研究─以台灣南部
民眾為例。永續性產品與產業管理研討會議程。
張簡秀金(2008)。國小教師新生態典範之探討─以基隆市為例。國立海洋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顥瀚(2011)。中學生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
物學系碩士論文。
莊慶信(2002)。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臺北市:五南。
許欣瑜(2009)。「新生態典範量表」之驗證-以中部地區高中生為例。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建榮(2005)。音樂、土地與國家:全國搖滾聯盟與台灣當代社會。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鴻(2004)。高雄地區國中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思利(2002)。環境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輝(2002)。遊客環境態度對生態旅遊影響之研究--以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生態
旅遊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珮珊(2011)。環境意識與民眾對行動電話科技風險知覺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
例。康寧大學資產管理與城市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舜華(1994)。地球浩劫。台北縣:銀禾出版社。
陳慈美(譯)(2007)。柯倍德(J. Baird Callicott)、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著。
環境倫理學入門,臺北市:生態關懷者協會。
陳敬中(2003)。花蓮縣政府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典範及環境行為研究。國立東
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瓔汝(2005)。桃米生態村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靖惠(2008)。基隆市國中教師新生態典範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莉惠、熊瑞梅和紀金山(2011)。臺灣高等教育擴張對職業成就的影響:世代、
性別、性別化科系與初職社經地位的取得。臺灣教育社回學研究,11(2),pp.47-85
彭懷恩(2003)。政治學理論與方法論Q&A。臺北市:風雲論壇。
黃汝秀(2009)。澎湖縣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環境教育議題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黃孝如(譯)(1992)。The club of rome著。第一次全球革命(The first global
revolution)。臺北市:時報文化。
黃莉琳(2011)。七年級學生環境倫理與環境行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
士論文。
黃政傑 (1988)。環境知識來源及面對公害政策-小學、高中及大學學生的比較,現代教育,4(3),pp.48-54。
黃明慧(2011)。大學生的環境知識、經驗及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技
與技術學系環境生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書禮(2004)。城鄉環境共生。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
黃書禮(2005)。生態土地使用規畫。臺北市:詹氏書局
黃朝思(2000)。環境倫理觀的演變。環境教育季刊,41,pp.57-62。
黃朝恩(2004)。環境倫理與生活品質。第三屆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環境
資源與環境災害部份)大會手冊,pp.1-5。
黃靖雯(2009)。台南縣國小教師的環境倫理觀─主流、新生態與永續社會典範的比較。國立臺南大學環境與生態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滬祥(1991)。環境倫理學─中西環保哲學比較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黃懿慧(1994)。科技風險與環保抗爭─台灣民眾風險認知個案研究。臺北市:五
南圖書。
楊冠政(1995)。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8,pp.3-14。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7,pp.82-86。楊冠政(2006)。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28,pp.33-48。
楊勝欽(2006)。環境倫理:德行論的探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臺北市:教育部。
楊筑珺(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環境素養指標與檢測工具建立之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東明(2002)。中山大學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以生科系和企管系為例。國立中
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金春(2008)。學校環境治理與倫理。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又萍(2009)。劉克襄與夏安‧藍波安生態文學之環境倫理觀比較。國立臺南大
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志弘(2005)。新環境典範量表與生態典範量表於預測環境行為意向上之比較研
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孟宜(2000)。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相關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逢甲
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宜霖(2001)。雲林縣麥寮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台塑六輕廠的態度之研究。臺
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先祐(1994)。人類生態與社會文明。臺北市:幼獅文化。
鄭先祐(1996)。生態主張的實現─以水資源保育起頭。載於蔡幸娥(主編),消瘦的
水─世界河流會議論文集。高雄市:綠色協會,pp.181-227。
鄭先祐(2010)。臺灣海岸生態問題的根本癥結。施信民著,台灣環保運動回顧。
回顧台灣社運二十年(1990-2010)研討會,pp.115-134。
鄭東昇(1994)。高中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鄭曉時譯(1994)。Lester W. Milbrath 著。不再寂靜的春天(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learning our way out)。臺北市 : 天下文化。
盧昭彰(2010)。環境.人.生活。臺北市 :高立圖書。
盧書儀(2011)。國家公園生態足跡模式建構及其永續發展意涵探討。國立東華大
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盧泰豐(2007)。澎湖高中職對新生態典範與綠蠵龜生態保育態度之研究。國立中
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戎撰(2011)。走向人與自然之愛的教育──臺灣學校環境教育中的環境倫理思想
意涵與問題研究。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1987)。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台北市:圓神出版社。
賴珮茹(2008)。環保弘法師 粘錫麟。臺北市:綠色陣線協會。
賴競民(2009)。債務與經濟發展之比較分析-阿根廷、巴西與墨西哥個案研究。東
海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謝金安(2011)。原天地之美:當代環境美學自然美感欣賞模式的反思。國立中央
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簡秀如(1995)。大學生對於環保的態度以及其實際環保行為之研究-以台大學生為
象。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如君(2003)。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為
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
Attfield, R. (1999). The ethics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ndian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West Lafayette.
Attfield, R. (2003). Environmental ethics : an overview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Bengston, D. N. (1994). Changing forest values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7, pp.515-533.
Bormann, F. H. & Kellert S. R. (1992). Ecology, economics, ethics : the broken circle,
New York.
Burns, J. H.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Batoche books.
Desjardins, J. R. (2006).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philosophy.Thomson wadsworth.
Dunlap, R. E. & Van Liere, K. D.(1978).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Journal of
envieonmental education, 9(4), pp.10-19.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Merting, A. G. & Jones, R. E. (2000).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A revised NEP scal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3) , pp.425-442.
Ehrlich, P. R.(2002). Human natures,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BioScience, 52 (1) , pp.31-43.
Have, Henk ten. (2006).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pp.1-8.
Jicklin, B.(1988).Paradigm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
work of tanner and tanner. Interchange, 19(2) , pp.41-49.
Kollmuss, A. & Agyeman, J. (2002).Mind the gap: why do people act
environmentally and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8(3), pp.239-260.
Lindemann-Matthies, P. (2002). The influence of an educational program on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biodiversit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3(2) , pp.22-31.
Lundmark, C.(2007).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revisited:anchoring the NEP scale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13(3), pp. 319-347.
Masterman, M. (1970). The nature of a paradigm. In Lakatos, I. & Musgrare,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pp.59-89). Cambrt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ser, J. P. & Bentrupperbäumer, J. M. (2005). What and where are environmental
values?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current diversity of use of
‘environmental’and‘World Heritage’values. Jour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5(2), pp. 125-146.
Traer, R. (2009).Doing environmental ethics.USA:westivew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