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07: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怡
研究生(外文):CHEN, YI
論文名稱:狹縫中的年代-清末民初(1842-1949)肖像畫的轉變與意義
論文名稱(外文):Narrow Era: The Change and Significance of Portrait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1842-1949)
指導教授:林素幸林素幸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Suhs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肖像畫中西融合任頤吳昌碩徐悲鴻
外文關鍵詞:portrait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Ren BonianWu ChangshiXu Beiho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專注於1842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肖像畫的轉變與意涵。筆者將從畫面圖像與款識題辭入手,加上攝影術、出版物以及西式美術教育等元素討論時代變遷對上海藝壇的影響。
  清末民初傳統讀書人面對不只是急速輸入中國的西方器物,還有廢除科舉制度後誕生的新知識份子、留學生,以及商業資本主義興起下,社會階級的流動和新價值觀,其深層意義,實隱含文人地位動搖的集體心靈和民族感等複雜的問題。本文將使用藝術史學、圖像學和藝術社會學等研究方法來探討肖像畫作裡的作者意識,反思外來文明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融合」的過程,以藉此窺究肖像畫在近代中國細微的改變。

  This article focus on the chang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portrait between the opium war of 1842 to before new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Writer starts with images and inscription, along with photography, publications, as well as Western-style elements such as art education to discusses the impact changes of the Shanghai art over times.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not only rapid Western artifacts entered China, and following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as born of the new intellectuals, students, as well as under the commercial rise of capitalism, social class flow and new values appear, in deep meaning, it implied the status of the scholars could be fluctuated.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e art history, iconography and art sociology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portrait of the author, reflect on the process of the fusion of the west and east from foreign civilization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portrait in modern China.

摘要 ………………………………………………………………I
Abstract………………………………………………………II
誌謝辭…………………………………………………………III
章節目次…………………………………………………………IV
圖目錄……………………………………………………………VI
表目錄……………………………………………………………XIV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一)肖像畫史的研究……………………………………………………………3
(二)近代肖像畫的文獻探討……………………………………………………4
(三)肖像意識的文獻探討………………………………………………………7
第三節 研究方法………………………………………………………………………9
第四節 文章架構………………………………………………………………………11

壹、清末民初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 中國「近代史」觀……………………………………………………………17
第二節 清末民初的歷史大時代………………………………………………………18
(一)晚清的局勢…………………………………………………………………18
(二)改革思想到革命行動………………………………………………………20
(三)五四運動與再革命…………………………………………………………21

第三節 清末民初的上海………………………………………………………………23
(一)上海租界興起……………………………………………………………23
(二)上海藝壇的人際網絡………………………………………………25

貳、清末民初肖像畫發展的「傳承」
第一節 1842年之前肖像畫的發展………………………………………………33
第二節 1842年之後肖像畫之變動…………………………………………………41
(一)外來文化的傳入……………………………………………………………41
(二)新興而起的出版刊物………………………………………………………44
(三)新式美術教育機構注入……………………………………………………48
第三節 1842年之後肖像畫與藝壇的承先啟後………………………………………57
(一)肖像畫中的意義傳承………………………………………………………57
(二)肖像畫裡保存的寓意及隱喻………………………………………………59
(三)肖像畫的多樣面貌…………………………………………………………62

參、清末民初肖像畫發展中的「差異」和「轉變」
第一節 肖像畫裡的視覺差異…………………………………………………………87
第二節 佛教元素在肖像畫中意涵的轉變………………………………………………90
第三節 近代肖像畫轉變的意義……………………………………………………101

結論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重要性……………………………………………………115
第二節 研究課題建議…………………………………………………………116

參考文獻………………………………………………………………………117

一、古籍善本
[春秋]左丘明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編輯,《左傳》,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
[戰國]莊周撰、郭象註,《莊子.外篇.繕性第十六》,宋刊南華真經卷第六,收於《續古逸叢書.3》,南京:江蘇古籍,2001。
[戰國]荀卿,〈宥坐第二十八〉,《荀子子卷第二十》,臺北:商務印書,1967,四部叢刊初編冊351,景上海涵芬樓藏景宋鈔校本。
[戰國]韓非,〈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韓非子卷第十一》,臺北:商務印書,1967,四部叢刊初編冊351,景上海涵芬樓藏景宋鈔校本。
[戰國]列禦寇撰、[晉]張湛注、[唐]殷敬慎釋文、[清]謝墉校,《列子卷》,《欽定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乾隆四十三年1778。
[曹魏]天竺三藏漢譯、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臺中:瑞成出版社,1952。
[晉]皇甫謐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編輯,〈管寧〉,《高士傳》,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集解》,臺北:藝文印書,1936。
[晉]葛洪,《神仙傳.卷3》,臺北:臺灣商務,1979,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四道家類冊一。
[前秦]王嘉撰、[梁]蕭錡作錄、石磊注釋,《拾遺記.卷1》,臺北:三民書局,2012。
[南朝宋]劉義慶、[梁]劉孝標註,《世說新語.上》,臺北:藝文印書,1968,金澤文庫唐寫本。
[南梁]顏之推,《顏氏家訓集註.卷7》,臺北:漢京文化,1983。
[宋]佚名編撰,《庚道集.卷9》,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器物部七.卷762》,上海:上海書店,1985,日本覆印宋本原書上海涵芬樓景印。
[宋]辛棄疾者、楊忠譯注,《辛棄疾詞》,臺北:錦繡出版,1993。
[明]顧起元輯,叢書集成初編,《客座贅語.卷5》,臺北:中華書局,1991。
[明]黃鳳池輯錄,《梅竹蘭菊四譜》,北京:文物出版,1982。
[明]程嘉燧輯,〈僧德清吳越忠懿國王造銅阿育王舎利塔記〉,《常熟縣破山興福寺志.卷2》,崇禎十五年序刊本。
[明]張廷玉等,《明史.卷30》,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2005,冊102。
[清]方慶等纂輯《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卷59》,臺北:國風出版社,1972。
[清]于敏中,《國朝宮史.卷18》,收於中國古籍整理研究會編,《明清筆記史料叢刊.清》,北京:中國書店,2000,冊103。
[清]紀曉嵐,〈灤陽消夏錄二〉《閱微草堂筆記.卷2》臺北:新興書局,1988。
[清]揚州石成金天基譔集,《石天基全集》,臺北:漢鑫圖書,1999,清雍正四年1726年刊本,卷盤縮影卷片。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論語注疏解經卷第九.子罕〉,《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清]曹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公司,2012,全唐詩分析系統網。
[清]陳元龍輯,《歷代賦彙》,北京:圖書出版社,1999。

二、專書
(一)中文
[日]大村西崖、陳彬龢譯,《中國美術史》,臺北:商務,1967。
[美]高居翰(James Cahill)、宋偉航等譯,《隔江山色:元代繪畫(1279-1358)》,北京:三聯書店,2009。
[英]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陳瑞林譯,《東西方美術的交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英]卜士禮(Stephen Wootton Bushell)、戴嶽譯、蔡元培校,《中國美術》,上海:商務印書,1923。
丁羲元,《任頤:年譜.論文.珍存.作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太平軍在上海《北華捷報》選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上海攝影家協會編,《上海攝影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冊1。
于安瀾編,《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冊3。
大村西崖、陳彬龢譯,《中國美術史》,臺北:商務印書,196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上海:人民出版,1987。
方豪,《中西交通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王震,《徐悲鴻年譜長編》,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
王鏞主編,《中外美術交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王耀庭,《繪畫》,臺北:幼獅出版社,1985。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臺北:時報出版,2001。
民國畫報彙編,《中國文獻珍本叢書》,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7,上海卷,冊26。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
朱文原編,《西安事變史料》,臺北:國史館,1996,冊1。
何伯英(Grace Lau)著、張關林譯,《影像中國:早期西方攝影與明信片》,香港:三聯書店,2008。
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何懷碩主編,《藝海鈎沈: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臺北:藝術家出版,1991,冊4。
何懷碩主編,《藝海鈎沈: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臺北:藝術家出版,1991,冊5。
吳東邁,《吳昌碩談藝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吳長鄴,《我的祖父吳昌碩》,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李向平,《救世與救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李雨航,《明清佛像》,臺北:藝術圖書,1997。
李若禪、李燕編,《藝術大師之路》,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
李渝,《任頤──清末的市民畫家》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78。
李超,《中國早期油畫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
李瑞清,〈復中國道教會書〉,《清道人遺集佚搞》,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美術,2008。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1912-1949)》,臺北:石頭出版社,2001。
沈國威編著,《六合叢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2006。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冊6卷416,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代美術史(1911-1949)》,臺北:臺灣商務,1997。
卓聖格,《徐悲鴻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
於力工,《西方宣教運動與中國教會之興起》,臺北:橄欖出版社,2006。
於聞笛、水如編,《蔡元培美學文選》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
林木、李来源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2009。
林風眠,《林風眠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林素幸(Su-hsing Lin)著、陳軍譯,《豐子愷與開明書店:中國二十世紀初大眾藝術》,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8。
林莉娜,《明清宮廷繪畫藝術鑑賞》,臺北:故宮博物院,2013。
俞玉茲、張援編,《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選(1840-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臺北:正華書局,1984。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1998,下冊。
姚文枬纂、吳馨等修,《民國上海縣志》,上海:上海書店,2010,卷14。
故宮博物院編,《圖像與風格-故宮藏傳佛教造像》,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洪善杓編,《東亞美術的近代和近代性》,首爾:學古齋,2009。
胡志川等編,《中國攝影史1840-1937》,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
香港藝術博物館編,《晚清中國外銷畫》,香港:市政局,1985。
徐伯陽、金山,《徐悲鴻年譜》,臺北:藝術家,1991。
徐昌酪編,《上海美術志》,上海:上海書畫出版,2004。
徐建融編,《潘天壽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徐悲鴻著、徐伯陽編,《徐悲鴻藝術文集》上冊,臺北:藝術家出版,1987。
海關總署中外舊約章大全編纂委員會編,《中外舊約章大全》,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4,冊1。
馬士(Morse, Hosea Ballou)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0,卷2。
高明士主編,《巨龍的蛻變》,臺北:五南,2009。
康有為,《我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康有為,《萬木草堂論藝》,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1。
康有為著、蔣貴麟譯,《萬木草堂藏中國畫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
張之洞,〈《勸學篇》序〉,收於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卷270,冊12。
張偉,《紙韻悠長:人與書的往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張偉、張曉依,《土山灣:中國近代文明的搖籃》,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
莞城美術館編著,《傳神阿堵:明清人物畫精品展》,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1。
許明龍,《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許禮平編,《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23》,香港:翰墨軒出版,1997。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2,上冊。
郭傑偉(Jeffrey W. Cody)與范德珍(Frances Terpak)合編、葉娃譯,《丹青和影像:早期中國攝影》,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陳申、徐希景,《中國攝影藝術史》,北京:三聯書店,2011。
陳建華主編,《民國名流與上海美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陳振濂,《現代中國書法史》,北京:河南美術出版社,1993。
甯強,《敦煌佛教藝術-美術史的分析》,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留學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華天雪,《徐悲鴻的中國畫改良》,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費成康,《中國租界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黃冬富,《中國美術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出版,2003。
黃苗子,《畫壇師友錄》,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98。
黃時鑒、[美]沙進(William Sargent)編著,《19世紀中國市井風情——三百六十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群眾出版,1964。
楊佳玲(Chia-Ling Yang)著、邵美華譯,《畫夢上海:任頤的筆墨世界》,臺北:典藏出版,2011。
楊佳玲著、邵美華譯,《畫夢上海:任頤的筆墨世界》,臺北:典藏出版,2011。
楊新,《明清肖像畫》,香港:商務印書,2008。
楊新等編著,《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1999。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2005。
葉文心等著,《上海百年風華》,臺北:躍昇文化,2001。
廖靜文,《徐悲鴻一生:我的回憶》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
漢聲雜誌社編著,《中國民間肖像畫》,臺北:漢聲出版社,1994。
熊月之,《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齊白石著、趙春堂等編,《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齊白石》,臺北:錦繡,1994。
齊璜口述、張次溪筆錄,《白石老人自傳》,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劉海粟、王个簃等編著,《回憶吳昌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6。
潘公凱,《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臺北:華嚴出版社,1989。
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
鄭正慶,《中國水墨人物畫筆墨之研究》,臺北:新中國,1993。
鄭孝胥者、中國國家博物館編,《鄭孝胥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冊3。
盧炘編,《潘天壽研究》,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
聶崇正,《宮廷的光輝-清代宮廷繪畫論叢》,臺北:東大出版,1996。
聶崇正等編,《平安春信圖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陳瑞林譯,《東西方美術的交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蘇州大學圖書館編,《耆獻寫真:蘇州大學圖館藏清代人物圖像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蘇雲峰,《三(兩)將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1903-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顧廷龍,《藝風堂友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1980。

(二)日文
ジャック・ジエス,《西域美術》,東京:講談社,1994。
失吹慶輝,《阿彌陀佛の研究》,東京:明治書院,1911。
松村茂樹,《近代中国の文化人と書》,東京:研文出版,2000。
尾崎正明監修,《すぐわかる画家別近代日本絵画の見かた》東京:東京美術,2003。
黑田清輝,《黑田清輝著述集》東京:中央公論美術,2007。

(三)英文
Cahill, James. Hills Beyond a River: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Yüan Dynasty, 1279-1368. New York: John Weatherhill, 1976.
Cahill, James.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M. 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Charles Alfred Speed, Williams. Chinese symbolism and art motifs : a comprehensive handbook on symbolism in Chinese art through the ages. Rutland, Vt.: Tuttle Co., 1988.
Clunas, Craig.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Crossman, Carl L. The decorative arts of the China trade: paintings, furnishings, and exotic curiosities. Woodbridge, Suffolk: Antique Collectors' Club, 1991.
Fairbank, John K. and Liu, Kwang-Ching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1: Late Ch'ing, 1800-191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Gombrich, E. H. Symbolic Images. London: Phaidon, 1993.
Hauser, Arnold. The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1959.
Hsü, Immanuel C.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Hutcheon, Robin. Chinnery: the man and the legend. Hong Ko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75.
Kleinbauer, Eugene. ed. Modern Perspectives in Western Art Histor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1.
Knight, Michael et al., Shanghai: Art of the City. San Francisco: Asian Art Museum, 2010.
Li, Chu-Tsing ed. Artists and Patrons: Some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Chinese Painti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9.
Panofsky Erwin.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5.
Schapiro, Meyer. 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Art: Style, Artist, and Society.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1994.
Sullivan, Michael.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Teng, Ssu-yu, and Fairbank, John K..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M. 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Twitchett, Denis C. and Fairbank, John King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10:Late Ch'ing, 1800-191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Vinograd, Richard. Boundaries of the Self: Chinese Portraits,1600-19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Wagner, Rudolf G. 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 : word, image, and city in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1870-1910.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7.
Wu, Hung and Tsiang, Katherine R. eds., Body and Face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Yang, Xiaoneng ed., Tracing the past, drawing the future : master ink painter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 Distributed by Harry N. Abrams, 2010.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
[美] 謝柏軻(Jerome Silbergeld),〈西方中國繪畫史研究專論(Chinese Painting Studies in the West: A State-of-the-Field Article)〉,收於雲朵編輯,《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頁708-766。
[義]Yili(伊麗, ElisabettaCorsi)、莫小也譯,〈清朝宮廷中的「耶穌會士透視理論」〉,收於卓新平主編《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頁418-450。
丁羲元,〈任熊自畫像作年考〉,收錄於《海上畫派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頁1-8。
王正華,〈走向「公開化」:慈禧肖像的風格形式、正式運作與形象塑造〉,《美術史研究集刊》,期32(2012),頁239-320。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9(1990),頁135。
吳方正,〈晚清四十年上海視覺文化的幾個面向〉,《中央大學人文學報》,期26(2002),頁49-95。
吳洪亮,〈從《道原精萃》到《古史像解》〉,《文藝研究》,卷2期,(1997),頁143-152。
吳夢非,〈「五四」運動前後的美術教育回憶片斷〉,《美術研究》,卷3期(1959),頁42-46。
李少兵,〈民國時期的佛學與社會思潮〉,收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5輯43冊,頁1-181。
李孝悌,〈走向世界還是擁抱鄉野-觀看《點石齋畫報》的不同視野〉,《中國學術》,期11(2002),頁,頁292。
李宜蓁,〈略談祖宗像與文人小像──以故宮帝王像及文士像為例〉,《故宮文物月刊》,期364(2013),頁72-81。
汪亞塵,〈四十自述〉,《文藝茶話》,2卷3期(1933),頁5-12。
林風眠,〈我們所希望的國畫前途〉,《前途》創刊號(1933),頁82。
林風眠,〈我們要注意〉,《亞波羅》,卷1期(1928),頁12。
林素幸,〈移動的美術館︰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書籍裝幀設計與商業美術〉《文化研究》,期13(2011),頁168。
林積萍,〈「獨特偏見,一意孤行」-論徐悲鴻的藝術堅持〉《黎明學報》,卷18期(2005),頁85-91。
姚梅竹,《任頤傳世肖像畫研究》,臺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8。
徐虹,〈海派藝術的文化環境〉,收於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頁693-710。
馬琳,〈有關周湘辦學事實的考證〉,《新美術》,卷4期(2005),頁71-76。
畢克官,〈近代美術的先驅者李叔同〉《美術研究》,卷4期(1984),頁69。
莊申,〈達摩面壁與達摩禪坐──達摩形象研究之二〉,收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畫史觀微—莊申教授逝世三週年紀念文集》,臺北:史博館,2003,頁41-78。
莊素娥,〈十九世紀廣東外銷畫的贊助者-廣東十三行行商〉,《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533-578。
莫小也,〈明末清初江南地區畫家對西方藝術的反應〉,《文化雜誌》,卷40-41期(2000),頁211-233。
郭廷以,〈中國近代世變的由來〉原載於《幼獅》卷2期3(1954),收於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出版,1987),頁77。
陳抱一,〈洋畫在中國流傳的過程〉,《藝術家》,35期(1978),頁19-42。
陳瑞林,〈月份牌畫與海派美術〉,《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頁466-180。
陳葆真,《雍正與乾隆二帝漢裝行樂圖的虛實與意涵》,《故宮學術季刊》,卷27期3(2010),頁49-101。
單國強,〈肖像畫歷史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期2(1997),頁59-72。
單國霖,〈海派繪畫的商業特徵〉,收於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頁559-573。
馮幼衡,〈皇太后、政治、藝術──慈禧太后肖像畫解讀〉,卷30期2(2012),頁103-155。
劉道廣,〈曾鯨的肖像畫技法分析〉,《美術研究》,卷2期(1984),頁56-57。
潘天壽,〈中國繪畫史略〉,《亞波羅》卷5期(1928),頁55。
蔡燕玲,〈寡人的變裝轟趴──窺探〈行樂圖〉雍正的神秘內心世界〉,《古美術》,期205(2009),頁108-109。
蔣兆和,〈懷念徐悲鴻先生〉,《美術研究季刊》,期3(1983),頁16-25。
賴毓芝,〈伏流潛借—1870年代上海的日本網絡與任頤作品中的日本養分〉,《美術史研究集刊》,期14(2003),頁159-242。
賴毓芝,〈肖像、形象與藝業:以吳昌碩向任頤所訂製肖像畫為例的個案研究〉,收於呂莉莉、禤廣瑜編,《像應神全:明清人物肖像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11,頁298-317。


(二)英文
Andrews, Julia F.(安雅蘭),〈《上海畫報》,1925-1933)與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Pictorial Shanghai (Shanghai huabao, 1925-1933) and Creation of Shanghai’s Modern Visual Culture)〉,《藝術學研究》,期12(2013),頁43-128。
Cahill, James(高居翰), “Ren Xiong and his Self- Portrait,” Ars Orientalis, vol. 25, (1995): 119-134.
Fong, Wen C.(方聞), "Imperial Portraiture in the Song, Yuan, and Ming Periods", Ars Orientalis, vol.15, (1995): 47-60.
Kao, Mayching Margaret(高美慶), “European Influences in Chinese Art, Sixteenth to Eighteenth Centuries.” In China and Europe: Images and Influences in Sixteenth to Eighteenth Centuries, edited by Thomas H. C. Lee, 251–303.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1.
Kao, Mayching(高美慶),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style Painting Movement in Relationship to Reforms in Educa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新亞學術集刊), vol. 4, (1983): 373-397.
Li, Chu-tsing. “The Freer Sheep and Goat’ and Chao Meng-fu’s Horse Paintings.” Artibus Asiae, Vol.30(1968): 279-347.
Reed, Christopher A.(芮哲非), “Re/Collecting the Sources: Shanghai's Dianshizhai Pictorial and Its Place in Historical Memories, 1884-1949(重拾源頭:上海《點石齋畫報》和它在歷史記憶中的位置1884-1949),”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中國現代文學及文化), vol. 12, (2000): 44-72.
Seckel, Dietrich, “The Rise of Portraiture in Chinese Art,” Artibus Asiae, Vol. 53, No. 1/2 (1993): 7-26.
Shen, Kuiyi(沈揆一), “Local as National: The Jiangnan Epigraphic Style as a Response to Chinese Modernity,” 收於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海派繪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頁1025-1050。
Sullivan, Michael(蘇利文). “Some possible sources of European influence on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paint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painting, edited b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Painting, 595-617.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 1970.
Vinograd, Richard(文以誠). “Modern Passages: Chinese Ink Painting in an Era of Transformation.” In Tracing the past, drawing the future : master ink painter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edited by Xiaoneng Yang, 39-51. New York: Distributed by Harry N. Abrams, 2010.
Wong, Aida Yien(阮圓), “Visual Disjunction as a Modernist Aesthetic in Chinese Paint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for the Through the Kaleidoscope: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20th-Century China(萬象更新:現代性、視覺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May 28-30, 2013), pp. 117-140.
Wu, Hung(巫鴻), “Emperor’s Masquerade: ‘Costume Portraits'’ of Yongzheng and Qianlong,” Orientations, 26.7, (1995): 25-41.
Zhang, Yiqing. “Catalogue entries.” In Tracing the past, drawing the future : master ink painter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edited by Xiaoneng Yang, 60-71. New York: Distributed by Harry N. Abrams, 201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9(1990),頁135。
2. 吳方正,〈晚清四十年上海視覺文化的幾個面向〉,《中央大學人文學報》,期26(2002),頁49-95。
3. 李宜蓁,〈略談祖宗像與文人小像──以故宮帝王像及文士像為例〉,《故宮文物月刊》,期364(2013),頁72-81。
4. 林素幸,〈移動的美術館︰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書籍裝幀設計與商業美術〉《文化研究》,期13(2011),頁168。
5. 林積萍,〈「獨特偏見,一意孤行」-論徐悲鴻的藝術堅持〉《黎明學報》,卷18期(2005),頁85-91。
6. 莫小也,〈明末清初江南地區畫家對西方藝術的反應〉,《文化雜誌》,卷40-41期(2000),頁211-233。
7. 陳葆真,《雍正與乾隆二帝漢裝行樂圖的虛實與意涵》,《故宮學術季刊》,卷27期3(2010),頁49-101。
8. Andrews, Julia F.(安雅蘭),〈《上海畫報》,1925-1933)與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Pictorial Shanghai (Shanghai huabao, 1925-1933) and Creation of Shanghai’s Modern Visual Culture)〉,《藝術學研究》,期12(2013),頁43-128。
9. Kao, Mayching(高美慶),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style Painting Movement in Relationship to Reforms in Educa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新亞學術集刊), vol. 4, (1983): 37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