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0 20: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昀
研究生(外文):Yun Chen
論文名稱:翻轉教室融入碩一生編輯排版課程之行動研究──以 Facebook 平台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f InDesign and Layout Cour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with Flipped Classroom: Facebook Platform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趙貞怡趙貞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n-Yi Chao
口試委員:洪榮昭沈俊毅
口試委員(外文):Jon-Chao HongChun-Yi Shen
口試日期:2014-12-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ADDIEFacebookInDesignKirkpatrick 四階層評量模型翻轉教室
外文關鍵詞:ADDIEFacebookInDesignKirkpatrick’s four-level evaluate modelflipped classroo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9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為行動研究,研究者以翻轉教室設計碩一生編輯排版課程,並身兼教學者,探討學習者的學習歷程、知能增進、學習滿意度及看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綜合型大學之碩士班一年級學生10人,研究自2014年8月開始,為期約一個月,共進行四次學習活動。研究方法採觀察法、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學習成效問卷、觀察檢核表、專家共識評分、教學者日誌、半結構式訪談。課程結束後,對學習者進行問卷施測及訪談。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採用ADDIE 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依照分析 (analysis)、設計 (design)、發展 (develop)、實施 (implement),以及評量 (evaluate) 五階段,可發展編輯排版之數位課程。教材分為示範影片 14 部、講述影片 2 部及相關資料 5 篇,課前上傳於 Facebook 平台,供學習者預習,課中進行實作、討論和展示。
二、學習歷程:從出席率與作業繳交來看, 10 位研究對象皆有良好表現,無缺席及缺交情況,表示學習者重視課程。研究者於教學同時使用觀察檢核表,檢驗學習者是否達成學習目標,學習者的平均得分分別為「學習活動一」4.51、「學習活動二」4.36、「學習活動三」4.40、「學習活動四」4.70,偏向,五點量表中偏高,表示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能理解課程內容。
三、學習成效:研究者以 Kirkpatrick 四階層評量模型進行學習者問卷調查,五點量表中平均得分為「學習滿意度」 4.49、「知能增進」4.48;另外邀請專家針對 10 位學習者的作品以五點量表進行共識評分,整體平均得分為3.70,表示在翻轉教室融入編輯排版課程中,學習者的學習成效趨向正向。
四、 學習者看法及意見:翻轉教室教學模式方面為(一)翻轉教室突破時空限制、(二)教材複習便利、(三)課堂討論及活動幫助學習、(四)可促進反思學習狀況、(五)改善數位學習和傳統團班模式的缺點、(六)難以掌握學習者預習狀況;編輯排版課程內容方面則是(一)課前提供大綱能幫助掌握學習目標、(二)教材影片可更有變化、(三)課程時間掌握不易、(四)尋找素材的困難。
This study is an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 course of InDesign and layout by establishing a flipped classroom for graduate students. The researcher served as the instructor and explored the learning process, ability promotion,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learners. The subjects consisted of 10 graduate students of a university in Taipei. The research started a one-month course in August 2014, implementing four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used the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d the achievement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checklists, instructor note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after the course to test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learner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research developed a digital course of InDesign and layout based on the ADDIE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which included analysis, design, develop, implement, and evaluate. The researcher uploaded th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before class for the learners to review, which included 14 videos of demonstration, 2 videos of didactic teaching, and 5 pieces of related information. The learners practiced, discussed, and showed their work in the class.
2.Learn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attendance and work submitted, all 10 subjects performed well. The researcher simultaneously used observation checklists using a five-point scale as criteria in class and an examination to test whether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were achieved. The findings for the learning process are as follows: “first class” 4.51, “second class” 4.36, “third class” 4.40, and “fourth class” 4.70. The positi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arners wer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in the course.
3.Learning achievement: From the learner questionnaires using the five-point scale as the criteria of Kirkpatrick’s four-level evaluate model, the findings for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s are “reaction” 4.49 and “learning” 4.48. In addition, for the work submitted by two experts for grading 10 learners, the total average of the learners is 3.70. In the course of InDesign and layout facilitated in a flipped classroom,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was positive.
4.Learner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The comments of the learners regarding the instructional strategy implemented in a flipped classroom included that (1) broke the constraints of time and place, (2) ensured the convenience of reviewing th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3) the discussion and activities in class helped learning, (4) encouraged the learners to rethink their own learning situation, (5) improve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 and (6) experienced difficulty in supervising the reviewing situation of the learners. With regard to the contents of the InDesign and layout course, the learners mentioned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provided the learners with the outline of the course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2) the videos of the course could be diversified, (3) the time management of the course was difficult, and (4) identifying the source materials to help learners work was difficult.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壹、 研究目的 3
貳、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壹、 翻轉教室 (flipped classroom) 4
貳、 行動研究 4
參、 學習成效 4
肆、 ADDIE 4
伍、 編輯排版 5
陸、 Adobe InDesign 5
柒、 社群平台Facebook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壹、 研究範圍 7
貳、 研究限制 8
第五節 研究貢獻 9
壹、 提供教學者與學習者之參考 9
貳、 提供基礎實證資料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翻轉教室 11
壹、 翻轉教室的定義 11
貳、 翻轉教室的實施 15
參、 翻轉教室相關研究 17
第二節 社群平台與數位學習 22
壹、 數位學習 22
貳、 網路社群平台 Facebook 及教學應用 23
參、 數位學習的教材發展 29
肆、 數位學習的評量 31
第三節 編輯排版 35
壹、 編輯排版的定義 35
貳、 編輯排版的要素與功能 36
參、 編輯排版相關軟體 37
肆、 編輯排版的教學策略與評量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45
壹、 行動研究 45
貳、 研究流程 4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場域 49
壹、 研究參與者 49
貳、 研究場域 50
第三節 教學設計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8
壹、 學習者基本資料調查 58
貳、 學習成效問卷 58
參、 觀察檢核表 59
肆、 專家共識評分 59
伍、 教學者日誌 59
陸、 半結構式訪談 60
柒、 文件蒐集記錄 60
第五節 資料蒐集、分析 61
壹、 量化資料分析 61
貳、 質性資料分析 62
參、 研究倫理說明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翻轉教室融入編輯排版課程之發展歷程 65
壹、 分析階段 (analysis) 65
貳、 設計階段 (design) 70
參、 發展階段 (develop) 73
第二節 翻轉教室融入編輯排版課程之學習歷程 78
壹、 學習活動一:認識軟體工作區 79
貳、 學習活動二:編輯排版原理 87
參、 學習活動三:圖字編修 97
肆、 學習活動四:色彩應用與作品集冊 104
伍、 教材預習情形 110
陸、 研究者省思 112
柒、 小結 113
第三節 翻轉教室融入編輯排版課程之學習成效 114
壹、 學習滿意度 114
貳、 知能增進 120
參、 專家共識評分 125
肆、 小結 132
第四節 學習者之看法及意見 133
壹、 翻轉教室教學模式 133
貳、 編輯排版課程內容 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壹、 翻轉教室融入編輯排版課程之課程發展歷程 141
貳、 翻轉教室融入編輯排版課程之學習成效 142
參、 學習者對於翻轉教室融入編輯排版課程之看法及意見 143
第二節 建議 144
壹、 課程教學之建議 144
貳、 後續研究之建議 145

參考文獻 147
附錄一 學習者基本資料調查 157
附錄二 學習成效問卷 159
附錄三 觀察檢核表 161
附錄四 專家共識評分標準 163
附錄五 訪談大綱 165


表目錄

表 2-1 國外翻轉教室實例 18
表 2-2 國內翻轉教室實例 19
表 2-3 Facebook與學習相關特性 26
表 2-4 應用Facebook於學習之相關研究 28
表 3-1 課程大綱 51
表 3-2 教學單元規劃表 56
表 3-3 專家列表 62
表 4-1 學習者基本資料分析 66
表 4-2 學習者先備經驗 67
表 4-3 學習者網路使用經驗與習慣 68
表 4-4 學習者Facebook 使用經驗與習慣 69
表 4-5 教學目標說明 71
表 4-6 示範影片列表 74
表 4-7 講述影片列表 76
表 4-8 相關資料列表 77
表 4-9 課程時間表(2014年) 78
表 4-10 學生出席情況 79
表 4-11 學習活動一之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 80
表 4-12 學習活動一之學習評量描述統計 84
表 4-13 學習活動一之學習評量情形 85
表 4-14 學習活動二講述影片之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 88
表 4-15 學習活動二示範影片之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 91
表 4-16 範例評析學習單─第一組 92
表 4-17 範例評析學習單─第二組 93
表 4-18 學習活動二之學習評量描述統計 95
表 4-19 學習活動二之學習評量情形 95
表 4-20 學習活動三示範影片之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 97
表 4-21 學習者互評意見舉隅 99
表 4-22 學習活動三之學習評量描述統計 102
表 4-23 學習活動三之學習評量情形 102
表 4-24 學習活動四講述影片之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 104
表 4-25 學習活動四示範影片之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 105
表 4-26 學習活動四之學習評量描述統計 109
表 4-27 學習活動四之學習評量情形 109
表 4-28 反應階層描述統計 114
表 4-29 教材呈現方式滿意情形 115
表 4-30 學習互動滿意情形 116
表 4-31 學習彈性與自主性滿意情形 117
表 4-32 講師教學方式滿意情形 119
表 4-33 教材內容滿意情形 119
表 4-34 學習階層描述統計 121
表 4-35 軟體操作之知能增進 121
表 4-36 獲得新知與理解熟悉 123
表 4-37 課程應用 124
表 4-38 專家共識評分描述統計 125
表 4-39 學生個人作業成績總分 126
表 4-40 專家一評分情形 127
表 4-41 專家二評分情形 128
表 4-42 學習者作業1個人簡介舉隅 129
表 4-43 學習者作業2廣告舉隅 130
表 4-44 學習者作業3履歷表舉隅 131


圖目錄

圖 2-1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順序 13
圖 2-2 翻轉教室的理論架構 15
圖 2-3 Bloom’s Taxonomy、Flip Bloom’s Taxonomy 17
圖 2-4 InDesign 軟體使用介面 41
圖 2-5 技能領域層次圖 43
圖 3-1 行動和省思的循環 45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8
圖 3-3 Facebook 登入首頁 51
圖 3-4 Facebook 社團討論區 51
圖 3-5 Facebook 通知功能 52
圖 3-6 教學者於 Facebook 發布線上教材 52
圖 3-7 電腦教室配置圖 53
圖 4-1 Screencast-O-Matic 錄製情形 74
圖 4-2 教學簡報舉隅 76
圖 4-3 編輯類型心理測驗 82
圖 4-4 自我探索指引 82
圖 4-5 學習活動一學習者實作情形 83
圖 4-6 Facebook 平台加入情形 83
圖 4-7 教學者於 Facebook平台發布軟體下載資訊 87
圖 4-8 教學者於 Facebook平台發布字型安裝影片 87
圖 4-9 學習活動二分組討論情形 92
圖 4-10 學習活動三作品展示情形 98
圖 4-11 色彩學相關素材、調色工具網站 106
圖 4-12 教學者於 Facebook 平台公布作業內容 107
圖 4-13 學習活動四學習者實作情形 107
圖 4-14 學習活動四之作品展示與頒獎 108

一、中文文獻
Aaron Sams(2014年9月)。翻轉──從閱讀開始。2014國際閱讀教育論壇。臺北市: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上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QuarkXPress產品資訊。2014年7月9日,取自http://www.grandtech.com.tw/about/productcate.aspx?DirID=1/
王千倖(2003)。以網路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48(1),119-142。 doi: 10.6300/JNTNU.2003.48(1).06
王祿旺(2008)。小型報版面設計之閱讀效能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王瑞斌(2008)。異次元奢華及下一個Facebook。中國電子商務,2008(1),100-101。
王曉璿(2002)。網路輔助數學課程學習效益之研究。2002 Tanet 臺灣區網際網路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新竹市。
方崇雄、蔡孟珊(2009)。使用 Kirkpatrick 評鑑模式建構創造力訓練內涵。人力資源發展與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丘永福(1995)。圖文編輯。臺北市:藝風堂。
企業訓練聯絡網(2010)。人力資源管理──企訓篇:第六章成果與評估。2014年6月14日,取自 http://ttqs.evta.gov.tw/EBooks_Files/6.%E7%AC%AC%E5%85%AD%E7%AB%A0%E6%88%90%E6%9E%9C%E8%88%87%E8%A9%95%E4%BC%B0.pdf
李佳玲(2009)。數位學習時期。載於張霄亭(主編),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91-112頁)。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佳玲(2012)。數位學習課程同步視訊的應用及成效研究。世新大學教學創新結案成果報告。 doi: 10.6137/RECT.2013.105.01
李俊東(2010)。潮流雜誌的美感設計:李俊東給編輯人的12堂課。臺北市:PCuSER電腦人文化。
吳季璇(2013)。翻轉教室教學法於課堂上的應用:自由調配學習時間 培養團隊合作精神。2014年6月23日,取自http://ctld.ntu.edu.tw/fd/teaching_resource/page1-1_detail.php?bgid=3&gid=39&nid=352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雅雯(2006)。消費者對旅遊指南編排設計之偏好研究──以日本東京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吳聲毅(2004)。數位教材製作。臺北市:金禾資訊。
何耀宗(1995)。平面廣告設計。臺北市:雄師美術。
邱弘昇(2012)。應用網路實況平臺進行自主學習之探討──以Photoshop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佳蓉(2008)。ISD 系統化教學設計與數位教材實務工作坊。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俊良(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說。臺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林茂欽、林大豐(2005)。網路學習社群在身心動作教育之應用。大專體育,77,57-62。
林榮觀(1993)。商業廣告設計。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林曉薇(2010)。維新或危機?論Web2.0及其對教育研究之意涵。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171-198。
岳修平、王郁青(2000)。電子化學習歷程檔案實施之態度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1(2),65-84。 doi: 10.6251/BEP.19991231
易普印(2011)。排版軟體公司Quark被收購感想。2014年6月15日,取自http://blog.eprint.com.tw/thinking-quark-acquired
洪明洲(1998)。網路教學Teaching on internet。臺北市:華彩。
洪翠霞(2009)。美術資優班美術作品實作評量實施與應用。資優教育季刊,111,8-17。
計惠卿、吳斯茜、曾乙嵐(2007)。公部門數位學習評量機制及訓練績效衡量之研究。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笑談印刷(2005)。驕傲的QuarkXPress。2014年7月9日,取自http://www.netprint101.com/text/43373744-431.html
張世忠(201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重修版。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
張基成、童宜慧(2000)。一個架構於全球資訊網上的電子化學習歷程檔案。教學科技與媒體,51,37-45。
張明華(2014)。學習如「打 Game」葉丙成翻轉大學教育。評鑑雙月刊,52,34-36。
張維安(2002)。網路與溝通。網路社會學期刊,25。2014年8月9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5/25-05.htm
doi: 10.6199/NTULJ.1998.28.01.0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2014)。翻轉教室課堂活動教學設計。2014年5月18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ntnuspocs/fan-zhuan-jiao-shi-ke-tang-huo-dong-jiao-xue-she-ji
許玉潔(2010)。網路平臺的參與度對學習成果及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許雯逸、陳逸蓓(1998)。大學圖書館與網路資源。大學圖書館,2(1),2-3。
陳芸婷、謝孟諺、李科賢、藍啟維(2008)。Social media 應用在合作學習之研究──以設計國小自然課程為例。2008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義守大學,高雄市。
陳仲彥(2008)。教育研究資訊資源服務析論。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陳沁怡(2005)。如何評估T&D成效─專業化訓練成果評鑑。教育雙月刊,10,18-25。
陳思均(2001)。地方公務員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陳煜璋、吳佳純、黃菱鈺(2013)。社群網站之認知關鍵多數與資訊豐富度於學習滿意度之影響──以facebook 為例。電子商務研究,11(3),269-288。
章佩玉(2012)。運用社會學習理論於Facebook學習社群進行知識分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莊明貞(1995)。在國小課程的改進與發展─真實性評量。教師天地,79,21-25。
梁斌(2008)。基於Web2.0的學習。開放學習,2008(2),39-42。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創市際 (InsightXplorer) 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4)。ARO/MMX公布2014年2月Media Metrix網路流量報告。2014年4月3日,取自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4_03_14.html
黃志勇(2014)。翻轉吧!學習~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的教學觀察。2014年6月3日,取自 http://www.tc.edu.tw/epaper/index/view/id/1061
黃奕華(2007)。女性流行時尚雜誌封面感性意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雅卿(2001)。高職廣告設計科電腦繪圖課程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富順(2008)。成人學習。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游寶達(2007)。 數位學習內容之設計發展新趨勢──具快速、品質及經濟之設計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通訊,77,4-9。
楊勝雄(2002)。編排設計。臺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廖怡慧(2012)。教學新思維──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深耕──教與學電子報,31。2014年6月3日,取自 http://www.teachers.fju.edu.tw/epaper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66&Itemid=369
劉伊霖(2012)。Flipped classroom徹底顛覆你的思維。2014年6月5日,取自 http://www.elq.org.tw/notes_detail.php?info3_id=55
劉怡甫(2013)。翻轉課堂──落實學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評鑑雙月刊,41。2014年6月5日,取自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3/01/01/5915.aspx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頌德(1993)。中文雜誌版面構成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錫濤(2000)。訓練評鑑的焦點與模式。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56,1-12。
賴弘基(2010)。企業導入數位學習於教育訓練之績效評估──以竹科電子公司為例。T&D飛訊,91,1-23。
賴如珊(2001)。雜誌編排設計形式與讀者意象與符合度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賴思妤(2013)。電子書閱讀介面設計及實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嚴立群(2009)。iT自救術──排版軟體簡介。2014年6月19日,取自 http://www.ithome.com.tw/node/53963

二、西文文獻
Alliger, G.M., & Janak, E.A. (1989). Kirkpatrick levels of training criteria: Thirty years later. Personal Psychology, 42(2), 331-342.
doi: 10.1111/j.1744-6570.1989.tb00661.x
Bergmann, J., & Sams, A. (2013). Flip your students’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70(6), 16-20.
Bloom, B.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Philadelphia, NY: David Mckay Company, Inc.
Brauchle, P.E., & Schmidt, K. (2004).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for assessing outcomes on training, education, and HRD programs.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41(3), 71-97.
Burning, M. J. (1992). VIS: Technology for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TechTrends, 37(1), 13-14.
Charnigo, L., & Barnet, E.P. (2007). Checking out Facebook.com: The impact of a digital trend on academic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26, 23-34.
doi: 10.6017/ital.v26i1.3286
Clark, R., & Mayer, R.E. (2008).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Demski, J. (2013). 6 expert tips for flipping the classroom. Campus Technology, 26(5), 32-37.
Dorr, D.Q. (2013). Flipping to adapt to multiple learning styles at 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 Campus Technology. Retrieved May 9, 2014, from http://www.cetla.howard.edu/teaching_strategies/docs/flippingToAdapt.pdf
Driscoll, M. P. (2005).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Dwortzan, M. (2012). “Flipped classroom” energize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ourse. Retrieved May 28, 2014, from http://www.bu.edu/me/2012/03/13/flipped-classroom-energizes-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ourse/
EDUCAUSE (2012).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flipped classrooms. Retrieved May 28, 2014, from http://www.educause.edu/library/resources/7-things-you-should-know-about-flipped-classrooms doi: 10.1097/00152193-199501000-00018
Findlay-Thompson,S., & Mombourquette, P. (2014). Evaluate of a flipped classroom in an undergraduate business course. Business Education & Accreditation, 6(1), 63-71.
Flipped Learning Network (2014) The four pillars of F-L-I-P. Retrieved June 8, 2014, from http://fln.schoolwires.net/cms/lib07/VA01923112/Centricity/Domain/46/FLIP_handout_FNL_Web.pdf doi: 10.4018/978-1-4666-4987-3.ch007
Gannod, G.C., Burge, J.E., & Helmick, M.T. (2008). Using the inverted classroom to teach software engineer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8, 777-786.
doi: 10.1145/1368088.1368198
Harriman, G. (2004). What is blended learning?. Retrieved June 11, 2014, from http://www.grayharriman.com/blended_learning.htm
Harverback, H. R. (2009). Facebook: uncharted territory in a reading education. Reading Today, 27(2), 34.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 E. (1996).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Hughes, H. (2012). Introduction to flipping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T. Amiel & B. Wilson (Chair), 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2.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 Chesapeake, VA.
Jackie, G. (2012). Flipped classroom: The full pictur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May 15, 2014, from http://usergeneratededucation.wordpress.com/2012/05/15/flipped-classroom-the-full-picture-for-higher-education/
Kachka, P. (2012). Educator’s voice: What’s all this talk about flipping?. Retrieved May 12, 2014, from http://www.pearsonlearningsolutions.com/academic-executives/blog/2012/05/29/what%E2%80%99s-all-this-talk-about-flipping/
Kirpatrick, D.L. (1991). The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aeher.
Kirpatrick, D.L. (1994). Evaluate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aeher. doi: 10.1177/109821409801900215
Lage,M.J., Platt , G.J.,& Treglia, M. (2000). 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1(1), 30-43. doi: 10.2307/1183338
Mayer, R.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Manhatta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17/CBO9781139164603.002
Mazer, J.P., Murphy, R.E., & Simonds, C.J. (2009). The effects of teacher self-disclosure via facebook on teacher credibility.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34(2), 175-183. doi: 10.1080/17439880902923655
Moses, G. A. (2013) . Flipping courses: Transitioning from traditional courses to a blended‐learning approach. Retrieved June 27, 2014, from http://edinnovation.wisc.edu/content/uploads/2013/02/06a_flipping_courses.pdf
New York University (2014). The flipped class demystified. Retrieved June 27, 2014, from http://www.nyu.edu/faculty/teaching-and-learning-resources/instructional-technology-support/instructional-design-assessment/flipped-classes/the-flipped-class-demystified.html.
Online College (2012). 99 ways you should be using Facebook in your classroom. Retrieved June 27, 2014, from http://www.onlinecollege.org/2012/05/21/100-ways-you-should-be-using-facebook-in-your-classroom-updated/
Rosen, L. (2012). Flipped classroom. Retrieved May 23, 2014, from http://fod.msu.edu/oir/flipped-classroom
Sams, A. & Bergmann, J. (2013). Flip your students’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70(6), 16-20.
Simpson, J. S. (1972).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objective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3, 43-56.
Stiggins, R. (1987). Design and develop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6(3), 33-42.
doi: 10.1111/j.1745-3992.1987.tb00507.x
Strayer, J. F. (2007). The effects of the classroom flip o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 comparison of learning in a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d a flip classroom that used a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Retrieved May 23, 2014, from https://etd.ohiolink.edu/rws_etd/document/get/osu1189523914/inline doi: 10.1007/s10984-012-9108-4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014). The inverted classroom. Retrieved from https://cst.usc.edu/teach/strategies/the-inverted-classroo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茂欽、林大豐(2005)。網路學習社群在身心動作教育之應用。大專體育,77,57-62。
2. 岳修平、王郁青(2000)。電子化學習歷程檔案實施之態度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1(2),65-84。 doi: 10.6251/BEP.19991231
3. 洪翠霞(2009)。美術資優班美術作品實作評量實施與應用。資優教育季刊,111,8-17。
4.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
5. 張基成、童宜慧(2000)。一個架構於全球資訊網上的電子化學習歷程檔案。教學科技與媒體,51,37-45。
6. 許雯逸、陳逸蓓(1998)。大學圖書館與網路資源。大學圖書館,2(1),2-3。
7. 陳煜璋、吳佳純、黃菱鈺(2013)。社群網站之認知關鍵多數與資訊豐富度於學習滿意度之影響──以facebook 為例。電子商務研究,11(3),269-288。
8. 莊明貞(1995)。在國小課程的改進與發展─真實性評量。教師天地,79,21-25。
9. 游寶達(2007)。 數位學習內容之設計發展新趨勢──具快速、品質及經濟之設計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通訊,77,4-9。
10. 劉怡甫(2013)。翻轉課堂──落實學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評鑑雙月刊,41。2014年6月5日,取自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3/01/01/5915.aspx
11. 蔡錫濤(2000)。訓練評鑑的焦點與模式。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5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