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芸姍(2015)。國中英語教科書之性別議題探討(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2015)。取自https://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141413555071.pdf
王麗雲、甄曉蘭(2009)。社會學取向的教科書政策分析。教科書研究,2(1),1-28。
李家雯、吳毓瑩、林上能、黃珮怡(譯)(2019)。社會平等:當代的挑戰。臺北市:張老師。
吳嘉麗、蔣琬斯(2017)。學科與性別區隔。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0,11-14。
吳曉樂(2016)。妳想要什麼?我買給妳!陽剛氣質在情感關係中的建構。教育
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5,22-24。
邱曉英(2016)。陽光底下的陰影─帶領男孩看見自己。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
刊,75,96-97。
余霖(2012)。教科書的質變及其功能。教科書研究,5(2),146-151。
林文生(2009)。教科書發展的鏈結:以臺灣生活課程改革為例。教科書研究,2
(1),111-114。
林芸伃(2015)。國中英文教科書中社會階級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素碧(2010)。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以九十七學年度南
一、 康軒、翰林三版本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
統。
周珮儀(2012)。十二年國教與教科書。教科書研究,5(2),126-129。
陳玉樺(2010)。國民小學客語教科書性別之內容分析(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怡茹(2010)。高中美術教科書中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美芝(2011)。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新移民族群意象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婉芝(2010)。台灣國小英語課本中性別偏見的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彭致翎(2009)。書評: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什麼?從國際觀點看學校歷史教科書。
教科書研究,2(2),141-150。
郭丁熒(2012)。不同版本國小國語教科書中學生角色之比較─以民國80與90
年代為例。教科書研究,5(2),73-101。
陳淑娟(2008)。繪本讀書輔導應用於國小性別平等教育方式之探討。台灣教育。
651,12-15。
馮朝霖(2016)。乘風尋度─教育美學論輯。新竹市:道禾書院。
張晉芬(2012)。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新北市:巨流。
葉德蘭(2012)。映現/形塑性別的語言溝通。載於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第二版)(頁27-56)。新北市:巨流。
葉德蘭(2018)。映現/形塑性別的語言溝通。載於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第三版)(頁25-56)。新北市:巨流。
莊鎮宇(2010)。國小審定版英語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知識加值系統。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高雄市:巨流。
葉錫南(2016)。研究紀要:由十二年國教課綱草案展望未來中小學之英語文教
科書。教科書研究,9(3),143-168。
黃淑玲(2012)。男子性與男子氣概。載於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第二版)(頁354-367)。新北市:巨流。
黃瓊慧(2009)。國中英語教科書之性別角色探討(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知識加值系統。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ack R. Fraenkel, Norman E. Wallen著。教育研究
法:研究設計實務(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臺北
市:麥格羅希爾。
楊惇惠(2009)。國中英語教科書內容之階級意識型態分析(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知識加值系統。
熊同鑫(2013)。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中的多元文化圖像。教科書研究,6
(3),35-57。
鄭毓錚(2013)。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知識加值系統。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
會。
歐秀明、賴來洋(1993)。實用色彩學。台北市:雄獅。
劉美慧,洪麗卿(2018)。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多元文化議題之分析。教科書
研究,11(2),1-25。
黎倩菱(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知識加值系統。
蔣淑如(2012)。國中臺灣史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演變:女性主義史學觀點(碩
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知識加值系統。
劉淑雯、楊書婷、林昕穎(2017)。STEM GIRL:鼓勵女孩參與STEM領域的繪
本介紹與討論。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0,15-23。
盧怡君(2009)。臺海兩岸國/初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碩
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知識加值系統。
蕭昭君(2003)。國小師資培育教導的是誰的知識?語文教育入門教科書性別內
容的初步檢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1-40。
蕭昭君(2011)。越界探索學童家庭經驗的國度─積極肯定台灣豐富的家庭生命力。載於一個家,一個故事:多元家庭物語(頁15-26)。台北市:女書文化。
簡玉萍(2011)。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之性別議題現況檢視(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知識加值系統。
英文部分
Anyon: Workers, Labor and Economic Histroy, and Textbook Content, in M. W.
Apple, L. Weis, (eds.)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Schooling, Temple U.P., 1983.
Furnham, A., & Stacey, B. (1991). You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James P. G. (1993). Critical literacy/socially perceptive literacy: A study of language in ac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cy, 16(4), 15-20.
Luke, Allan (1988). Literacy, Textbooks and Ideology: Postwar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the Mythology of Dick and Jane. British Columbia, CA.
Tseng. Yueh-Hung (2017). Identity Mediates and Is Mediated by L2 Literacy Practices: A Study of Indigenous Students in Taiwan. English Teaching & Learning, 41.(4.), 1-29.
Yen, Yuh-Yun (2000). Identity issues in EFL and ESL textbooks.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