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宜燕(2012)。〈閱聽人研究實踐轉向理論初探〉,《新聞學研究》,113:39-75。
王家慶(1994)。《從符號學詮釋批判台灣的流行音樂文化》。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朱筱微(2012.03.10)。<淺談 韓流在台灣>,《喀報》。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4219?issueID=163
朱龍祥、陸洛(2008)。〈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應用心理研究》,8:171-208。
朱華瑄譯(2005)。《迷文化》。臺北:韋伯文化。(原書:Matt Hills [2002].Fan Cultures.)
余曜成(2015)。《動漫透視鏡-動漫畫與產業研究之旅》。台北市:商訊文化。
宋昀姮(2013)。《少女時代台灣女迷的跨國認同與性別展演》。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佩雯(2014)。〈我群與他群:兩岸學生社會認同差異之跨群體溝通研究〉,《傳播研究與實踐》,4(1):129-171。
林文婷(2011)。《追星族的新人:少女時代男性迷群的消費與認同》。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修定三版。
林桂英(2008)。《女性收視行為與偶像迷戀之研究-以韓劇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文教行政碩士論文。
祁若昀(2016.12.07)。〈韓流威力 韓流在臺大事紀(2009 ~ 2016/1)〉,《共誌》。取自http://commagazine.twmedia.org/?p=3246
胡幼慧(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巨流。
張玉佩(2005)。〈從媒介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82:43-87。
張振鴻(2012)。《濱崎•步•一樣的偶像-日本流行音樂迷群之偶像認同與消費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梅衍儂(2013)。《初探韓流下的偶像神話敘事--以Super Junior 與 E.L.F.的想像關係與情感認同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如婷(2014)。〈台灣K-POP女性「迷/粉絲」的跨國消費與文化想像〉,《傳播與社會學刊》,30:97-131。
許如婷(2014)。〈台灣閱聽眾之實境/真人秀《Running Man》節目觀看的「迷」身份實踐〉,《國際文化研究》,10(1):25-55。
陳佩鈺(2013)。《台灣韓流偶像迷群對應援文化的實踐與認同》。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2009.10.25)。<韓流來襲 迷文化新色彩>,《喀報》。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1872?issueID=79
陳研利(2012)。《「韓流」過境下的迷文化:探討「迷」群與網路科技的互動模式》。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意欣(2008)。《從局內人觀點探索迷文化》。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馮建三譯(1992)。《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原書:Jhally, Sut [1987].The Codes of Advertising.)
楊淑斐(2015.10.04)。〈追星 跟你想像的不一樣〉,《喀報》。取自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8483?issueID=572
楊維倫(2003)。《情境脈絡與台灣日劇迷的收視經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潘瑞香(2003)。《歌迷社群的愉悅與反抗:以偶像歌手之歌迷俱樂部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君仲(2001)。《我迷,故我在─流行音樂樂迷和流行音樂文本互動關係之探索》。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喬比(2012)。《音樂韓流與演藝應援台灣模式的觀察與實踐》。政治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湘棻(2016)。《我迷我打卡?台灣K-POP迷妹的打卡實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CHI(2015.12.19)。〈iKON撞色神話,Eric 出面回應〉,《Kpopn》。取自http://kpopn.niusnews.com/=K1oxbab1
Elly(2016.01.14)。〈仙后買廣告抗議iKON撞色〉,《Kpopn》。取自http://kpopn.niusnews.com/=K26c5d61
英文文獻
Abercrombie, N. & Longhurst, B. (1998). Audience: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
Appadurai, A.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ocock, R. (1993).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Fiske, J.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 Unwin Hyman.
Fiske, J. (1992). The culture economy of fandom. In L.A. Lewis (Ed.),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the popular media (pp. 30-49). London: Routledge.
Frith, S. (1996). Music and identity. In Stuart Hall &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pp.108-127).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Grossberg, L. (1992). Is there a fan in the house? The affective sensibility of fandom. In L. A. Lewis (Ed.), The Adoring Audience (pp.50-65). London: Routledge.
Harre, Rom. (1983). Personal being: a theory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 Oxford: Blackwell.
Hecht, M. L., Jackson, R. L., II, & Ribeau, S. A. (2003). African American Communication: Exploring Identity and Culture.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Jenkins, H. (1992).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New York, NY: Routledge.
Jenkins, H. (2006).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Y: NYU Press.
Jensen, J. (1992). Fandom as pathology: The consequences of characterization. In L.A. Lewis (Ed.),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pp. 9-29). London: Routledge.
Terranova, T. (2000). Free labor: Producing culture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Social Text, 2 (18), 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