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泉(2000)。宗教與道德間的關係。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市:前衛
出版社。
王世宗(2009)。歷史與圖像-文明發展軌跡的尋思。臺北市:三民。
王嵩山(2006)。臺灣原住民與人類學。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甘為霖 李雄揮(2004)。荷據下的福爾摩沙。臺北市:前衛。
白采穎譯(1999)。Tonio Andrade著。台灣文獻-最強大的部落-從福
爾摩沙平原之地緣政治及外交論之(1623〜1636),50(4)。
司馬嘯青(2009)。台灣荷蘭總督。臺北市:玉山。
田繼周(1996)。少數民族與中華文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幼獅編譯部主編(1979)。威爾杜蘭(Will Durant)原著。世界文明史
之十九-宗教改革。臺北市:幼獅。
尼斯貝原著(Bobert Nisbet)(1986)。徐啟智譯。西方社會思想史。
臺北市:桂冠圖書。
江樹生譯註(2002a)。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江樹生譯註(2002b)。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江樹生譯註(2004)。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江樹生譯註(2011)。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向陽文化編輯部(2006)。阿姆斯特丹。台北市:向陽書局。
吳永猛、黃建森、楊義隆、袁金和(1998)。經濟政策。臺北縣:國立
空中大學。
吳和堂(2008)。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壬癸(1999)。臺灣原住民史 語言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上)。臺北市:玉山。
沙爾・波特萊爾著(2012)。亞丁譯。巴黎的憂鬱。台北市:大牌出版
社。
林玉体(2005a)。西洋教育史。臺北市:三民。
林玉体(2005b)。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市:三民。
林朱綺(2007)。大國崛起—小國大業-荷蘭。臺北市:青林國際。
林昌華(2003)。黃金時代。臺北市:城邦。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楊智。
林美慧、尤美玉(2009)。世界外交史背景國際條約與國際法系譜。古
代文明圖像大百科,63,63-14。
林偉盛譯(1998)。包樂史(Leonard Blusse)原著。台灣文獻-懲罰與
悔恨:早期福爾摩沙的政教關係,49(4)。
周惠民、施正鋒(2011)。我國原住民族教育之回顧與展望。2012年10
月25日,擷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paper/data_image
/e0001491/0n0/20110500/p0000237.pdf教育論文全文索引資料庫
施康強、顧良譯(2000)。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原著。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Civilisation materiel
-le,Economie et Capitalisme)。臺北市:貓頭鷹。
施雅軒(2003)。台灣的行政區變遷。臺北縣:遠足。
胡美琦(1986)。中國教育史。台北市:三民書局。
胡祖慶譯(1990)。Austin Ranney 蘭尼著。政治學。台北市:五南書
局。
徐宗林(1988)。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市:五南書局。
浦忠成(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殷允芃、尹萍、周慧菁、李瑟、林昭武(1997)。發現台灣(上)。臺北
市:天下雜誌。
翁佳音譯註(2000a)。興瑟(W.Ginsel)著。台灣文獻-荷蘭改革宗教會在臺灣的教育事工,51(4)。
翁佳音譯註(2000b)。興瑟(W.Ginsel)著。台灣文獻-荷蘭時代台灣教育史(二)-戴雍牧師承先啟後, 52(1)。
翁佳音(2003)。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市:
國立故宮博物院。
翁盛靈(2001)。知性之旅˙荷蘭。臺北縣:協和國際多媒體。
袁振國(2010)。教育政策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出版社。
原住民族公共政策研究社(2010)。原住民教育政策白皮書。2011年5
月21日,擷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uLX2 Gz2LG0Y5
-EHyS8 SBEQg--/article?mid=1323&prev=1354&next=-2&page=1&s
-c =1。
班克斯著(1984)。林清江譯。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書局。
教育研究委員(2012)。發展原住民教育。2012年10月25日,擷取自
http://www.edu.tw/SECRETARY/discuss/202.htm教育研究委員會第一階段議題研討結論報告。
教育部(2011)。教育部100年度辦理原住民教育執行概況。2012年10月12日,擷取自http://140.111.34.34/docdb/files/dma7dc030 c0a0a2e
09c.pdf。
曹永和(2001)。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
陳伯璋、歐用生(2003)。課程與教學的饗宴。高雄市:復文圖書。
陳秉璋 陳信木(1988)。道德社會學。臺北市:桂冠。
陳國棟(2006)。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市:合作。
陳照雄(2005)。西洋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心理。
許倬雲(1998)。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市:聯經。
張宏生、谷春德(1993)。西洋法律思想史。臺北市:漢興。
張明貴(2003)。民主理論。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1999)。教育政策。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豈之(1992)。中國教育思想史<下冊>。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張恭啟、于嘉雲譯 陳其南校訂(1991)。基辛(R.Keesing)著。文化
人類學。臺北市:巨流。
張輝宗(2005)。本土化vs荷蘭化—荷蘭時期臺灣教會的語言使用。教
育研究集刊,51(3),83-99。
張慶勳(2010)。論文寫作手冊。臺北市:心理。
康培德(2005)。臺灣原住民史 政治篇(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市:國
史館臺灣文獻館。
黃政傑(1992)。教學設計。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臺北
市:文鶴出版社。
程紹剛譯(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沙(東印度事務報告)。臺北市:聯
經。
曾蕙雯(1999)。評介鶴見著《日治下的台灣殖民教育》。通識教育季刊,3(6),119-132。
楊一志(2001)。台灣文獻-荷治時期安平舊聚落的空間變遷,52(1)。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臺北市:聯經。
蓋浙生(1985)。教育經濟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黎東方、馮作民(1976)。西洋全史。臺北市:燕京文化事業。
潘英(2001)。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市:南天。
潘重規、陳紹棠(1990)。中國聲韻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歐陽泰著 鄭維中譯(2007)。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市:遠流。
鄭維中(2004)。荷據時代的台灣社會。臺北市:前衛。
鄭維中(2006)。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臺北市:
如果、大雁。
蔡東杰(2012)。遠西掠影。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事業公司。
蔡明哲、傅仰止、黃毅志、朱柔若、王淑英、利格拉樂、林金泡、張清
富、李明政、洪輝祥(2001)。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
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蔡培慧、陳怡慧、陳柏州(2004)。台灣的舊地名。臺北縣:遠足。
劉銳、劉雨生譯(2010)。迪特瑞希・史旺尼茲(Dietrich Schwanitz)。
教養。臺北市:商周。
鮑曉鷗(2008)。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1626-1642) 一項文藝復興時
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臺北市:南天。
薛化元(2008)。台灣貿易史。臺北市: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歸鴻吉(2005)。兩岸少數民族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書局。
懷德海(A.N.Whitehead)著(1997)。吳志宏譯。教育的目的。臺北市:
桂冠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