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依時代順序排列)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疏《毛詩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公羊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
(漢)韓嬰撰,《韓詩外傳》,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
(東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書證》,臺北:廣文書局,2004。
(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真本》第二冊,臺灣:中華書局,1971。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灣:天工書局,1992。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疏《周易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穀梁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宋)朱熹撰,《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
(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85。
(宋)袁采撰《袁氏世範》(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宋)歐陽修撰 楊家駱主編《歐陽修全集》上冊,臺北:世界書局,1961。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孫奇逢著《孝友堂家訓》(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清)王聘珍饌《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二、現代專書(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王大千撰述《論語甚述》,屏東:王大千出版,2013。
田博元總編纂《中國文化史》,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任寅虎著《中國古代婚姻》,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呂濤等統編《中國文明史.先秦時期》上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91。
肖群忠著《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1。
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
吳存浩著《中國民俗通志.婚嫁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吳自甦撰《中國家庭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林明燦編著《中國文化史》,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林安弘著《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林安梧著《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
陳正茂、林寶琮主編《中國文化史》,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陳顧遠撰《中國婚姻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立夫著《陳立夫先生孔孟學說論叢》,臺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2010。
陳子展撰《詩經直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
許倬雲著《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陶希聖等著《西周政教制度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社,1979。
張岱年著《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傅樂成著,夏德儀校定《中國通史》上冊,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4。
楊懋春著《中國家庭與倫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楊寬著《西周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楊昭明主編《孔子家語通解—附出土資料與相關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劉昭仁著《應用家庭倫理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鄧海翔選編.注釋《忠孝文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蔡仁厚著《孔孟荀哲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錢穆著《國史大綱》上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0。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羅時進著《中國婦女生活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譚家哲著《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
顧兆駿編著《儒家倫理思想》,臺北:正中書局,1967。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1. 台灣
王欣媚《《周易》婚姻家庭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王薏淳《從論語孝經探討孝道之精神》,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石致華《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吳佳穎《論語孝道思想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周惠鳳《從《論語》、《孟子》探討孔孟之孝道思想》,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袁純正《先秦儒學人倫德教之研究─以孔孟思想為中心》,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許漢祥《先秦儒家「友」觀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曾珮華《曾子孝道思想及其實踐》,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黃錦淳《《論語》、《孟子》論孝與《孝經》之比較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劉嬌柔《《左傳》中的倫常關係探討》,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3。劉振鴻《儒家友道研究:以《論語》為中心》,淡江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陳秀美《曾子倫理思想之探究》,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2。鄭志慧《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蕭燕榮《春秋時代孝親倫理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蘇淑瑜《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先秦~兩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2. 大陸
王春梅《《詩經》中的家庭倫理關係研究》,山東省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呂紅平《先秦儒家家庭倫理及其當代價值》,河北省河北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0。
吳泳清《《詩經》五倫關係試論》,福建省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
岳宗偉《先秦儒家家庭觀探索》,河南省鄭州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3。
屈勇捷《“重孝輕慈”的背後—對先秦儒家親子倫理的質疑與探索》,上海市上海師範大學倫理學碩士論文,2013。
周以杰《先秦家庭代際倫理及其現代價值初探》,江蘇省南京林業大學倫理學碩士論文,2009。
陳叢蘭《《禮記》婚姻倫理思想研究》,甘肅省西北師範大學倫理學碩士論文,2005。
湯潔娟《先秦兩漢家庭倫理及其現代價值》,陜西省陜西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5。
裴娜《先秦儒家夫婦之道及其當代省思》,黑龍江省哈爾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論文,2013。
鄭群《《詩經》與周代婚姻禮俗研究》江蘇省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7。
鄭民令《《詩經》家庭倫理詩研究》,山東省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3。
蔡健《論先秦儒家家庭制度》,遼寧省遼寧師範大學歷史、專門史碩士論文,2003。
薛改輝《禮記家庭倫理思想》,河南省河南大學哲學、倫理學碩士論文,2013。
聶希《夫婦與朋友—先秦兩漢儒家的視野》,陝西省西北大學歷史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0。
羅晶《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及其現代轉換》,湖南省中南大學倫理學碩士論文,2007。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1.台灣
毛炳生〈孝字的原始意義析論〉,《東方人文學誌》第4期,2009.12。江美華〈從五倫論儒家倫理觀的主體性〉,花蓮師院學報第13期,2001.10。李日斌〈先秦儒家殯葬倫理思想〉,《輔仁宗教研究》第18期,2009.3。吳瓊治〈倫理之建設與實踐〉,《品質月刊》第1期,2008.1。高華灼〈臺灣社會之家庭倫理觀研究--以儒家經典為例〉,《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7期,2012.5。劉錦賢〈儒家之婚姻觀〉,《興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7.6。錢國盈〈先秦儒家家庭倫理思想及其現代意義〉,《2012年經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12.11。
謝居憲〈儒家「家庭一體」之建構初探〉,《當代儒學研究》第12期,2012.6。2.大陸
王巧玲、廖永林、鄧小明〈儒家傳統家庭倫理的困境與現代啟示〉,《河南社會科學》第6期,2013.8。
王林、張方玉〈《禮記》家庭倫理思想研究〉,《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4.7。
王林、張方玉〈孟子荀子家庭倫理思想之比較〉,《理論月刊》第6期,2008.7。
王黎明〈中國傳統孝道及其現代倫理重構〉,《天水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2012.7。
汪中文〈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其對孝文化推展的啟示〉(《第二屆海峽兩岸孝文化與養老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15.9。
梅良勇、張方玉〈荀子家庭倫理思想研究〉,《道德與文明》第4期,2000.7。
朱春曉〈淺談儒家家庭倫理〉,《學園》第27期,2014.1。
朱哲〈試論先秦儒家“長幼有序”及其當代價值〉,《青春歲月》第20期,2014.11。
吳明燕〈從《詩經》看周代婚姻形態〉,《懷化學院學報》第2期,2015.2。
呂靜〈論《詩經》中的兄弟姊妹關係〉,《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12.8。
李麗麗、王凌皓〈傳統儒家孝悌之道的現實關照〉,《學術交流》第195期,2010.6。
金尚理〈簡論封建制度與周代禮制〉,《東方論壇》第5期,2002.7。
孟凡平〈先秦儒家的夫婦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啟示〉,《齊魯學刊》第1期,2013.7。
胡啟勇〈先秦儒家“親親相隱”原則的實質及基法倫理意義〉,《貴州民族大學學報》第6期,2008.7。
胡葳〈儒家思想中的家庭倫理〉,《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5期,2010.10。
崔海亮〈儒家傳統家庭倫理的現代價值〉,《船山學刊》第2期,2009.7。
梅良勇、張方玉〈中國傳統家庭倫理思想的重要淵源--《詩經》的家庭倫理思想研究〉,《道德與文明》第2期,2004.7。
張桂珍〈儒家家庭倫理思想簡論〉,《經濟與社會發展》第12期,2009.7。
張方玉〈儒家傳統家庭倫理思想的重要淵源——《尚書》的家庭倫理思想初探〉,《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9.7。
張潔〈儒家家庭倫理思想的現代性探究〉,《大觀周刊》第2期,2013.8。
陳叢蘭〈《禮記》婚姻倫理思想的哲學基礎〉,《蘭州學刊》第9期,2006.7。
陳瑛〈怎樣看待儒家家庭倫理在當今的作用〉,《高校理論戰線》第9期,2002.7。
張傳超〈孔子的家庭倫理道德的啟示〉,《金田》第10期,2013.7。
楊威〈論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基本原則〉,《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第5期,2006.7。
劉健〈儒家倫理的現代價值〉,《教師教育論壇》第5期,2001.7。
五、網路資源
內政統計通報104年第24週,我國離婚對數變動狀況分析(按發生日期)。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10424.pdf(105/4/14)
蘋果日報,標題:醋夫殺嫩妻自焚2死,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128/35608614(105/4/14)
東森新聞,標題:夫殺妻淋汽油自焚 神仙眷侶雙亡,網址:http://news.ebc.net.tw/news.php?nid=9319(105/4/14)
內政統計通報102年第8週,101年家庭暴力通報案件概況,頁3。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10208.pdf(105/4/14)
三立新聞網,標題:兇手竟是家人!不滿爸爸偏心 男除夕夜怒潑油縱火,網址: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23390(105/4/14)
中時電子報,標題:醉父悶死1歲女 丟還分居妻,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7000392-260102(10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