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0 04: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玉觀
研究生(外文):TSAI, YU-KUAN
論文名稱:行旅─蔡玉觀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ravels─Tsai Yu Kuan Description of Creation
指導教授:倪又安倪又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NI, YU-AN
口試委員:倪又安梅丁衍楊明迭
口試委員(外文):NI, YU-ANMEI, DING-YENYANG, MING-TIEH
口試日期:2016-12-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8
中文關鍵詞:行旅寫生速寫記憶
外文關鍵詞:Tourpaintsketchmem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以我自身為出發點,以2014至2016年研究生時期為主,碩一時期的作品延續大學時期創作風格,以色彩版畫的形式呈現心中風景,碩二時期開始以大量速寫與銅版蝕刻的方式,直接呈現我的生活周遭及行旅中的風景,在創作過程中,更深入了解自己身邊與環境、人的觀係。
本創作論述總共分為五章,第一章主要探討自身創作脈絡與動機,第二章的部分探討影響我創作觀的藝術家們,在這裡提出波納爾(Pierre Bonnard,1867-1947)、陳澄波(1895-1947)、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維亞爾(Edouard Vuillard,1868–1940)等藝術家,並引影響我很深的文學家作品,他們的共通點在於作品中重視並傳達日常性的生活細節與情境,讓觀者感同身受。第三章說明我的作品形式及媒材,第四章為作品詮釋,逐步分析作品及其理念,第五章為結論,為本論文研究作一總結。

In this essay, I recon myself as the starting point. During 2014 – 2016, the first year of graduate school, my works continued the creation style inherited from university, to elaborate the mind-set with colorful print. At second year, I started to demonstrate the life surroundings and tour scenes with massive sketch and copper etching. In the creation process, I got to discover more about mysel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ople.

The discourse has been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First chapter: research of self-creation thread and motives. Second chapter: discussion of the artists that have influenced my concepts of creation, such as Pierre Bonnard (1867 -1947), Cheng-po, Chen (1895-1947), and Henri Matisse (1869-1954) , Edouard Vuillard(1868-1940); also, the literature works that have influenced me drastically. They all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that is to emphasize and convey the daily life details and context, and let the audience feel the same atmosphere. Third chapter: elaboration of my work format and media. Fourth chapter: interpretation of work, to gradually analyze the work and its concepts.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 to sum up for this essay.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次 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1
第三節、研究方法 1
一、理論分析 1
二、視線可及之風景 2
三、藝術創作之方法 2
第二章、文獻探討 3
第一節、皮耶‧波納爾 3
一、關於日常風景 3
二、關於貓 4
第二節、陳澄波 7
第三節、亨利‧馬諦斯 10
第四節、艾德華・維亞爾 12
第五節、文學與電影中的想像風景 13
一、文學中的記憶、想像風景 13
二、電影背後的風景 15
三、明信片的截角風景 16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形式 17
第一節、創作形式 17
第二節、創作媒材與技法 19
第四章、作品詮釋 20
從散步到行旅人生 20
一、《遺跡紀念》 21
二、《春季-雨之島》 21
三、《行旅:他的廚房》 22
四、《工作與生活》 23
五、《日出島嶼》 26
六、《家族旅行》 26
七、《台北光復橋》 27
八、《徒步旅行》 28
九、《貓飯》 28
十、《花蓮》 29
十一、《雪》 30
十二、《川遊》 31
十三、《北九州之行》 36
十四、工作室與生活速寫 39
十五、關於貓的速寫 45
第五章、結論 47
參考書目 48

中文書目
王定理 著,《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
王秀雄 著,《陳澄波:長榮女中校園》(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
何政廣 編,《波納爾》(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何政廣 編,《藤田嗣治:巴黎畫派代表作家》(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
何政廣 編,《拉婓爾前派與象徵主義美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何政廣 編,《威雅爾Edouard Vuillard》(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
黃常美 著,《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台北:明文書局,1985)。
張瓊慧 著,《藝術中的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1)。

翻譯書目
村上春樹著,《挪威的森林》(台北:時報文化,2003)。
約翰‧伯格著,《我們在此相遇》(台北:麥田出版,2008)。
黑崎彰、張珂、杜松儒著,《世界版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馬諦斯著,蘇美玉整理翻譯,《馬諦斯畫語錄》(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

外文書目
林 洋子 監修《藤田嗣治画集》(東京:株式會社小學館,2014)。
Stuart Preston,《Vuillard》,(London:Thanes and Hudson, 19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