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07: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佑儒
研究生(外文):LIN,YOU-RU
論文名稱:青少年網路遊戲動機與其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eenagers’Online Gaming Motivation and their Real and Interne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指導教授:李信良李信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SHIN-LIANG
口試委員:王文科陳鶴元
口試委員(外文):WANG,WEN-KECHEN,HO-YUAN
口試日期:2018-06-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青少年網路遊戲動機人際關係
外文關鍵詞:TeenagerOnline games motivationRelationship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1
  • 點閱點閱:14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網路遊戲動機與其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之現況,並分析青少年網路遊戲動機與其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之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採分層隨機抽樣,研究對象為雲林縣立國中與高中共15所學校在學青少年,共發出929份問卷,回收問卷905份,回收率97.41%,有效問卷664份,回收率為73.37%。調查結果已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獲得結論如下:
一、青少年對網路遊戲使用動機之休閒活動現況屬高程度表現。
二、青少年對人際關係之人際關係現況屬真實人際關係高程度表現。
三、青少年在背景變項中,包含不同性別、接觸網路遊戲時間、每週非假日遊玩時間與每週假日遊玩時間,在網路遊戲使用動機認同感上達顯著差異。
四、青少年在背景變項中,包含不同性別、接觸網路遊戲時間、每週非假日遊玩時間與每週假日遊玩時間,在人際關係認同感上達顯著差異。
五、青少年在網路遊戲使用動機,與人際關係具有顯著正相關。
六、青少年在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無顯著相關。
七、青少年在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和網路人際關係具有顯著正相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者、家長、青少年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is study intended to inquire the perception of association between teenagers online gaming motivation and their real and Interne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n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eenagers online gaming motivation and their real and internet relationships. The study adop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earch with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929 in 15 Yunlin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high schools studying Teenagers,905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is 97.41%.664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is 73.37%.Data were analyzed with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teenagers possessed a high degree perception of online gaming mot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2.The teenagers possessed a high degree percep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re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online gaming motivation with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nces of the teenagers, such as gender, touch online game time, and the non-holiday play online game time and holiday play online game time of online gaming per week.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online gaming motivation with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nces of the teenagers, such as gender, touch online game time, and the non-holiday play online game time and holiday play online game tim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er week.
5.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in the perception degrees between online gaming motiv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the teenagers.
6.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in the perception degrees between re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interne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the teenagers.
7.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in the perception degrees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real and interne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the teenagers.
  According to conclusions, this study may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ors, parents, teenag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目次i
表次ii
圖次iv
附錄目次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網路遊戲與動機 9
第二節 人際關係 15
第三節 網路遊戲與人際關係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式 3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青少年背景現況 51
第二節 青少年網路遊戲使用動機之現況分析與差異比較 56
第三節 青少年人際關係之現況與差異比較 66
第四節 青少年網路遊戲動機與人際關係之相關分析 74
第五節 青少年人際關係之相關分析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主要發現 77
第二節 結論 80
第三節 建議 83
參考文獻 87
附錄 95
附錄一、預試問卷 95
附錄二、正式問卷 10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2015)。GDC談《這是我的戰爭 This war of mine》遊戲設
計反過來利用玩家「偏見」。2015年3月6日,檢索自
https://gnn.gamer.com.tw/3/111703.html。
王智弘(2005)。網路沉迷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Young Game攻略—關懷
青少年研討會。2005年12月29-30日,臺中:中信大飯店。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第十六版)。臺北:五南。
白潔文(2013)。新北市國中生Facebook社群網站使用動機、涉入程度與生活適
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
論文,臺北市。
伍健學(2004)。網路遊戲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林雅容(2009)。自我認同形塑之初探:青少年、角色扮演與線上遊戲。資訊社
會研究,16,197-229。
林煜軒、劉昭郁、陳卲芊、李吉特、陳宜明、張立人(譯)(2013)。網路成癮評
估及治療指引手冊。(原作者:Kimberly S. Young & CristianoNabuco de Abreu)。
臺北,心理出版社。
周秀蓉、李秀玉、楊依姍、楊宜蓁、張斐媄、王汝潔(2013)。以社群網站為例探
討人格特質,社群網路使用態度,人際關係對社群意識與社群忠誠度之影響。
商業現代化學刊,7(1),71-94。
呂秋華(2005)。線上遊戲小學生玩家經驗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縣。
洪華檜(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網路行為、管理認同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李德治、林思行、吳德邦、謝正煌(2014)。國小學童線上遊戲、網路成癮與校
園霸凌之關聯。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8(1),23-44。
邱佳頤(2008)。漫步在真實與虛擬之間:青少年的人際關係與自我的形塑(未
出版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北市。
姜富美(2013)。從遊戲中學習成長。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69。
胡玲玲譯(2001)。誰說網路讓現代人更疏離?。電腦家庭,68,頁60-62。
連廷嘉、黃俊豪譯(2004). 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學富。
莊昱堂(2014)。高職生使用Facebook動機、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彰化縣。
孫貴蘭(2010)。網路遊戲對人際關係、學習成就的影響-以高中生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所,屏東縣。
許嘉泉(2002)。探討國中學生價值觀與線上遊戲經驗的相關研究(未出版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陳慶峰(2000)。從心流(flow)理論探討線上遊戲參與者之網路使用行為(未出
版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研究所,屏東縣。
陳佳靖(2003)。網路空間‧人際關係:線上線下生活世界。資訊社會研究,4,141-
179。
陳麗麗(2008)。網路遊戲。網路社會學通訊,68。2012年7月17日,檢索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8/68-02.htm。
陳瑛琪(2013)。青少年網路成癮-現實與虛擬環境間的拉鋸戰。商管科技季刊,
14(2),165-193。
陳世智、邱裕賓、賴明材、吳智鴻、陳煇煌、張馨尹(2014)虛擬社群使用者忠
誠度之實證研究: 基礎人際關係導向觀點。電子商務學報,16(3), 309-
337。
郭欣怡、林以正 (1998), 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性與人際關係, 教育資料文摘, 42,
66-80.
梁振翎(2012)。高職學生參與網路遊戲休閒效益研究—以南英商工學生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張蜀永(2003)。從遊戲到線上遊戲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刊,32,33-35。
張佳蓉(2012)。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遊戲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張春興(201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東華。
張庭瑜譯(2017)。瑪麗·米克的2017網路趨勢報告:電玩是科技產品創新之母。
2017年6月1日,檢索自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4739/mary-meeker-internet-trends-2017。
莊春蘭(2006)。線上遊戲玩家人格特質與虛擬社群功能對於玩家行為影響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臺南縣。
莊慧秋(2000)。青春的心,苦澀?。張老師月刊,268,91。
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臺灣教育,354,31-34。
雲林縣政府(2018)。地理介紹。取自
https://www.yunlin.gov.tw/content/index.asp?m=1&m1=3&m2=14
黃瑞琴(1994)。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際。彰中學報,20,125-133。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臺大社會學刊,28,117-154。
黃琪皎(2008)。大學生依附風格、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臺南市。
資產會產業情報研究所(2015)。台灣遊戲市場白皮書。臺北,資策會。
曾柏齡(2016)。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自我認同、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
國中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楊國樞(1984)。青年的人際關係:了解人生的第二次「獨立運動」。中國論壇,
17(12),11-17 。
楊蘊哲(2003)。網路遊戲產業人才培育政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臺北市。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楊政穎、鍾才元、陳明終、李曜安(2014)。社群網路使用者支線上社會支持與
線上人際關係。國教新知,61(4),22-27。
楊心惠(2014)。青少年次文化與自我認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楊美真(2012)。迷「網」青春―住宿生返家長時間使用網路遊戲之個案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縣。
葉宗文(1989)。自我肯定訓練對育幼院院童、單親兒童自我觀念、人際關係效
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葉志航(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同儕、自我認同和性別之關係研究—以網
路遊戲參與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屏東縣。
廖思涵(2005)。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董家豪(2001)。網路使用者參與網路遊戲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
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嘉義縣。
鄭朝誠(2004)。線上遊戲玩家的遊戲行動與意義(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
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縣。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2017年11月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全文。線上
檢索日期:2018年1月5日,檢索自:
https://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711c.pdf。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2017年7月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全文。線上
檢索日期:2018年1月5日,檢索自:
https://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70721c.pdf。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6)。2016年11月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全文。線上
檢索日期:2018年1月5日,檢索自:
https://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70109c.pdf。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6)。2016年6月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全文。線上
檢索日期:2018年1月5日,檢索自:
https://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60922c.pdf。
蕭詠瀚(2016)。台灣青少年行動上網裝置網路遊戲使用行為與正向心理健康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
北市。
蕭伯諺(2011)。青少年線上遊戲使用動機、網路社會支持與線上遊戲成癮傾向
之研究-以台中縣私立弘文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
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臺中市。
謝曉封(2018)。不斷攀登,再絕望墜落,我們和這個《掘地求升》的製作人談
了談。2018年1月2日,檢索自
https://game.udn.com/game/story/10454/2907791。
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行程:MUD之初探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市。


二、英文部分
Castells, M. (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2nd ed.).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Cole, H., & Griffiths, M. D. (2007). Social interactions in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rs.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0(4), 575-583.
Chen, K. H., Lay, K. L., & Wu, E. C. (2013). The predictability of identityimportance
and identity firmness to depression: Developmental hanges across adolescence.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55(2), 237-253.
DeVito, J. A.(1983).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3nd ed.).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ilshers.
Davis, R. A. (2001).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internet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2), 187-195.
Drolet, M., Arcand, I., Ducharme, D., & Leblanc, R. (2013). The sense ofschool
belong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revention program: Towardhealthi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early adolescents. Child and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30(6), 535-551.
Goswick, R. A., & Jones, W. H. (1982). Components of loneliness during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1(5), 373-383.
Griffiths, M. D., & Davies, M. N. (2005). Videogame addiction: Does it exist.Handbook
of Computer Game Studies, 359-368.
Griffiths, M.D. (2010). The role of context in online gaming excess andaddiction: Some
case study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Health and Addiction, 8,119–125.
Grüsser, S. M., Thalemann, R., & Griffiths, M. D. (2006). Excessive computer game
playing: Evidence for addiction and aggression?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10(2), 290-292.
John Scott Lewinski(1999)Developer’s guide to computer game. Texas: Wordware
Publishing.
Lepper, M. R. & Malone, T. W. (1987) Making Learning Fun: A Taxonomy of Instrinsic
Motivations for Learning.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
Lemmens, J. S., Valkenburg, P. M., & Peter, J. (2009).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ame addiction scale for adolescents. MediaPsychology, 12(1),
77-95.
Roe, K. & Muijs, D. (1998). Children and computer games: Apro file of the heavy user.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2), 181-200.
Schutz, W. C. (1973).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a, Illinios: F.E. Peacock.
Steinkuehler, C. A., & Williams, D. (2006). Where everybody knows your (screen)
name: Online games as “third places”.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1(4), 885-909.
Saygili, G. (2014). Analyz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f young adults who have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6(1).108-115.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Y: Norton.
Rikkers, W., Lawrence, D., Hafekost, J., & Zubrick, S. R. (2016). Internet use and
electronic gaming b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Australia–results from the second Child and
adolescent survey of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BMC Public Health, 16(1), 1.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Young, K. S. (2007).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with Internet addicts: Treatment
outcomes and implications. 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 10(5), 671-679.
Yee, N. (2003). Inside Out. Retrieved August 20, 2014,from
http://www.nickyee.com/daedalus/archives/000523.php
Yee, N. (2006). Motivations for play in online game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9(6), 772-775.
Yang, L. Q., Johnson, R. E., Zhang, X., Spector, P. E., & Xu, S.(2013).Relations of
interpersonal unfairness with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mployee self-identit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8(2), 189-202.
Williams, K. D., Cheung, C. K., & Choi, W. (2000). Cyberostracism: Effects of being
ignored over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5),748.
Wartella, E., Caplovitz, A., & Lee, J. H. (2004). From baby einstein toleapfrog, from
doom to the sims, from instant messaging to internet chatrooms: Public interest in the role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children's lives.Society for Researchin Child Development, 18(4), 1-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