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獻臣識遠才閎、志芳行潔,生前被讚為﹁廣大教化主﹂,死後被尊為﹁江南之夫子﹂。張玄中以﹁文心道韻,練才潔守﹂加以推轂;鄒維璉以﹁學問純正﹂奏請表章;鄒元標稱他有古先民悛悛遺風。其出生地平林,因他而獲御賜里名瓊林。 獻臣,字體國,號虛臺,別號直心居士。生於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卒於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年七十九。以文章風節有聲於寰海間。為人沉毅,抗勵守高;才華卓特,磊砢英拔;宅心溫潤似玉,接物和煦如春。立朝時,屹然如山;不肯為同黨之行,亦不作違心之言;秉禮衡文,不愧職掌;清白自守,好推轂賢士大夫。居鄉時,一清如水,屢空而恒晏如;讀書味道,樂於發明道術,陶鑄人士。 在家世上,獻臣之父貴易,精要敏贍,持廉守潔,曾擺袖卻金,與獻臣合稱﹁父子文宗﹂,是金門有名的﹁父子進士﹂。祖父宗德寬大仁厚,倡﹁仁、信、讓﹂為家風。庶祖母楊氏忍死撫嫡,孤貞完節,貴易賴以有成,死後入節孝祠。 在交遊上,獻臣與鄒元標相視莫逆,並獲其造就。與葉向高白頭傾蓋,意誼懃惓,獲折節下交。與何喬遠互託肝膽,彼此曾割金饋食,為乘車戴笠之友。與蔡復一誼如兄弟,併稱﹁同安二蔡﹂。蔡守愚為其族兄,壎箎相和,為瓊林文武世家的兩大支柱,在朝時有﹁大小蔡﹂之稱。許獬才冠瀛洲,曾以文章就教於獻臣,並引以為知己。 在科舉上,獻臣主張正文體以維世道。舉業文章必須透發聖賢精蘊,但文為道之末,讀書人應以舉業為行世之善物,做官之前,須先辨志,把道德置於功名的上位,才不會自誤一生人品,遺千古之譏。 在仕途上,獻臣於戊子、己丑聯捷後,授南京 刑部 山東司主事,歷陞南京 兵部 車駕司員外郎、職方司郎中,調南京 吏部 文選司郎中;丁憂後,除禮部 主客司郎中,調儀制司郎中,陞常鎮兵備道大參、加陞湖廣按察使司副使;大計降調,起浙江按察司巡視海道右參議,陞浙江按察司提學副使,陞光祿寺少卿。在光祿寺少卿任上,經十四辭而歸。癸亥、戊辰,先後被推為太常寺少卿,但因魏忠賢矯旨,閑住。卒贈常卿,晉贈刑部右侍郎。他在儀曹任內,平心處理朝班之爭、楚案之勘,得罪多人,此後屢屢遭致詬謗。乞休後,曾以︿書致長安諸正人君子﹀對搆陷他的鹿馬鷹犬加以批駁。 在政治上,獻臣不偏不倚,守定中立人的道氣,不願陷入黨派之爭、門戶之爭的漩渦。他批評黨爭空國,主張散私成公,渙小群以成大體;主張人君要﹁度天命、惠庶民﹂,對臣屬親之、敬之;人臣則要有用舍行藏的存養。 在兵備上,獻臣主張御將、治兵、清餉。兵貴精,不貴多,應重視平時的教練。具體的建議有澎湖兵不可撤、用火與銃制紅夷、榆下關分兵添將、浯洲建料羅城及二銃城等。 在白業上,貴易、獻臣父子曾倡修太武巖寺,以護文脈。巖寺為今日海印寺前身。獻臣曾鳩民築堤,修成海豐埭,解決水患。此外,他還曾倡修瓊林 樂圃公祠堂。 在學問上,獻臣著述如服農,筆耕墨耘,勤於硯田。他於理學探索極早,出於太史楊貞復之門。著有︽清白堂稿︾文集,意在合理學與文苑為一。其文以識力勝,文直而心必達,文之﹁簡切趨峻、情至懇惻﹂,一如其人。詩篇則﹁明淨旨遠﹂,直剖胸襟。所修邑乘︽同安縣志︾,取︽春秋︾之遺義,鑑虛表微。出拔前群,昭前示後。在文化上的成就,獻臣與蔡虛齋、蔡復一同列﹁溫陵三蔡﹂。 獻臣賦性徑直,遇事輒發,曾說:﹁閩人素號迂直無技倆,而不佞又迂直無伎倆之尤者。眾人曰可,不佞曰不可;宗伯曰可,不佞曰不可。戛戛乎不知眾口之為眾,天子之宰相之為尊,不知坐吾上者之為賢有力也。吾第求其是而已。不肖之迂若此。辟諸盲者之首途也,首觸枯株,足蹈坑塹,而不知也。﹂ 他坦中行事,與物無競,深為鄒元標、周海門等人所推轂,亦多為門戶中人如于玉立、章魯齋等輩所不悅,故半生坎壈于世。不過,他認為,只要能以大公之心,處天下之事,夙世因緣,一切恩怨,俱不足道。由於際遇不佳,他生前並未建立徽烈,但卻能矢志幽貞獨行,不辱於古靈薦章,且能垂著述于後世。金紫非達,銀青非蹇,在蘧化之年,他看淡富貴生死,優哉游衍,安度餘生。 池顯方在詩中對獻臣有如下的描述:﹁三世冰官輔六朝,勸君勁節更凌霄。貯書何止萬千卷,封奏猶存數十條。團氣接人春滿面,裹糧來學雪齊腰。自從得遂歸田請,種盡黃精已長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