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丁度(宋):集韻。台北:學海出版社,民75版。
丁聲樹(1989):方言調查詞匯手冊。方言,第2期,91-97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1988):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1964):漢語方言詞彙。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1989):漢語方音字匯。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日本天理圖書館善本叢書漢籍之部編輯委員會(1980):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天理大學善本叢書:三分事略。日本:天理大學。
王育德(1970):泉州方言音韻體系。東京:明治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紀要第八、九冊合併號。
王育德(1987):台灣語音歷史的研究。日本:第一書房。
王力(1980):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1985):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力(1987):中國語言學史。新店:谷風出版社。
王士元.沈鍾偉(1991):詞匯擴散的動態描寫。語言研究1991年第1期,總第20期。
王士元(1995):詞匯擴散理論--回顧和前瞻。威斯康辛大學第7屆北美洲漢語語言學會議「詞匯擴散專題討論會」總結發言。中國語言學論叢第一輯,1997。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王順隆(1999):閩南語歌仔冊的詞匯研究。第五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王建設(1999):明刊閩南戲曲選集《滿天春》部分方言詞語考釋。第五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王瓊珊編(1991):重校宋本廣韻。台北:廣文出版社。
王芸亭、黃婷鈺(1998):閩南語鹿港方言母音轉變之社會調查。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文鶴。
王福堂(1999):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甘為霖(1987):廈門音新字典。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行政院新聞局編輯部編(1978):辭海。台北:中華書局。
竹林印書局(不詳):陳三五娘歌。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
何大安(1993):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何大安(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榮(1983):《切韻》與方言。方言第3期,頁161-165。
李榮(1989):中國的語言和方言。方言第3期,頁161-167。
李榮(1989):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第4期,頁241-259。
李榮主編、周長楫編篡(1998):廈門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永明(1959):潮州方言。北京:中華書局。
李如龍(1981):八音定訣的初步研究。福建師大學報1981年第4期。
李如龍、陳章太(1982):碗窯閩南方言島二百多年間的變化。中國語文1982:5,354-364。
李如龍、陳章太(1984):論閩方言內部的主要差異。中國語言學報第2期,頁93-173。
李如龍(1997):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吳守禮(1962):明刊荔鏡記戲文研究「韻字篇」。台北: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報告。
吳守禮(1966):順治本荔枝記校研。台灣風物,第16卷第2期。
吳守禮(1967):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研究--校勘篇。台北: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補助費研究報告。
吳守禮(1968):順治刊本荔枝記研究校勘篇附方言語彙。油印自刊。
吳守禮(1970):荔鏡記戲文研究「校勘篇」。台北: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報告。
吳守禮(1978):清光緒間刊荔枝記校理。台北:定靜堂叢書。
吳守禮(1987):綜合閩南台灣語基本字典初稿(上)(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吳守禮(1995):閩台方言研究集(1)。台北:南天出版社。
吳守禮(1998):閩台方言研究集(2)。台北:南天出版社。
佚名(1928):增補彙音。初版年代不詳,有嘉慶庚辰(1820)年「壺麓主人」序。此版收錄於洪惟仁編(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佚名(1848):增補彙音。初版年代不詳,有嘉慶庚辰(1820)年「壺麓主人」序。此版為道光戊申(1848)年版影印本。
岑麒祥譯(1992):國外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語文出版社。
沈富進(1954):彙音寶鑑。嘉義:文藝學社1989年版。
汪榮寶(1969):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古聲韻討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沈鍾偉(1987):詞彙擴散理論和語言變化。袁曉園編:文字與文化87-102。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林梵居士編(1961):增補十五音。台中:瑞成書局1996年版。
林慶勳(1999):台灣歌仔簿押韻現象考察--以《人心不知足歌》為例。第五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林登魁(1955):烏字十五音。台中:瑞成書局1998年版。
林倫倫(1993):潮汕方言熟語辭典。深圳:海天出版社。
林倫倫主編(1995):新編潮州音字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林倫倫、陳小楓(1996):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林連通編(1993):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寶卿(1996):彙音妙悟及其所反映的明末清初泉州音。收錄於語言研究1996增刊。
林尹、高明編(1968):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長楫(1982):略談地方韻書《彙音妙悟》。上海:辭書研究。
周長楫(1986):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第2期。
周長楫(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台北:台笠出版社。
周長楫(1994):從義存的用韻看唐代閩南方言的某些特點。語言研究1994增刊。
周長楫(1996):中古韻部在閩南話讀書音里的分合。語言研究1996增刊。
周長楫(1991):廈門方言同音字匯。方言第2期,頁99-118。
周長揖、歐陽憶耘(1998):廈門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姚榮松(1988):《彙音妙悟》的音系及其鼻化韻母。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17:251-258。姚榮松(1994):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的探討。聲韻論叢第2輯。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1999):泉州傳統戲曲叢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洪惟仁(1990):彙音妙悟的音讀。第二屆閩方言研討會論文。
洪惟仁(1992):台語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1993):泉州方言韻書三種。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洪惟仁(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施炳華(2000):《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施炳華(1997):談《荔鏡記》與萬曆本《荔枝記》之潮州方言。成大中文學報第五期。施炳華.王三慶(1997b):南管唱音匯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
馬重奇(1993):漳州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993年第3期。
徐中舒(1991):漢語大字典。台北:遠東圖書。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樹藩編(1979):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袁家驊等著(1989):漢語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袁家驊等譯、Bloomfield著(1997):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連金發(1999):方言變體、語言接觸、語彙音韻互動。石鋒、潘悟雲編: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頁149-178。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張光宇(198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張光宇(1990):切韻與方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1991):漢語方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語文1991年第6期,總第225期。
張光宇(1993):吳閩方言關係試論。中國語文第3期,總第234期。
張光宇(1999):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方言第1期,頁33-44。
張雙慶(1972):董同龢「四個閩南方言」晉江部分補訂。聯合書院學報10,1972,167-185。張振興(1985):閩語的分區。方言第3期,頁171-180。
張振興(1993):台灣閩南方言紀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屏生(1992):潮陽話和其他閩南話的比較。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屏生(1994):潮陽話和閩南地區部分次方言的語音比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五期抽印本。張屏生(1996):同安方言及其部分相關方言的語音調查和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張琨(1991):再論比較閩方言。語言研究第1期。
陳秀芳(1978):鹿港所見的南管手抄本。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章太、李如龍(1982):論閩方言的一致性。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頁25-181。
陳永寶(1987):閩南語與客家話之會通研究。台中:瑞成書局。
陳章太、李如龍(1991):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彭年等重修(1991):校正宋本廣韻。台北:藝文印書館。
陳保亞(1996):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其光(1998):語言調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陳偉武(1992):潮汕話鼻化韻概述。第二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陳麗雪(1999):談《彙音妙悟》的音字歸位--以「高」韻為例。新竹:台灣語文學會論文發表會。
馮蒸(1989):中古果假二攝合流性質考略。古漢語研究總第5期。
許長安.李熙泰(1993):廈門話文。廈門:鷺江出版社。
許余龍(1992):對比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戚繼光(16世紀):戚林八音。台北:羅星塔月刊社,1983版。
曾憲通(1991):明本潮州戲文所見潮州方言述略。方言第1期,頁10-29。
曾憲通(1992):明本潮州戲文疑難字試釋。方言第2期,頁138-144。
曾憲通(1992b):明本潮州戲文所見潮州方言綴述。第二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黃謙編(1800):道光辛卯(1831)年《增補彙音妙悟》。收錄於洪惟仁編(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黃謙編(1800):光緒庚辰(1880)年《增補彙音妙悟》。綺文居梓行。
黃謙編(1800):光緒甲午(1894)年《增補彙音妙悟》。收錄於洪惟仁(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黃謙編(1800):光緒癸卯(1903)年《詳註彙音妙悟》。收錄於洪惟仁編(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黃謙編(1800):增補彙音妙悟。廈門廿四崎腳會文書莊光緒乙巳(1905)年石印本。
黃謙編(1800):增補彙音妙悟。瑞成書局1970年手抄影印本。
黃典誠(1979):《拍掌知音》說明。方言第二期,頁155-156。
黃典誠(1984):閩語的特徵。方言第3期,頁161-164。
黃典誠(1983):《匯音》與南曲--為中國南音研究會成立大會而寫。
黃家教等著(1997):漢語方言論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黃家教.詹伯慧(1996):談漢語方言的語音調查。語言論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楊介人(1907):暢所欲言。泉州:郁文堂書局,民11版。
楊秀芳(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葉開溫(1894):八音定訣。
廈門會文堂(不詳):陳三五娘歌。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研究室編(1993):普通話閩南語辭典。台北:台笠出版社。
廈門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辦公室編(1996):廈門方言志。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董同龢(1975):上古音韻表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一。
董同龢(1977):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董同龢(1959):四個閩南方言。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30。
董同龢、趙榮琅、藍亞秀(1967):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話。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忠司(1991):台南市方音中的 « 元音與元音系統的重組。第二屆台灣區師範學院學術研討會。
董忠司(1996):試論潮州話ou韻的形成--潮語和粵語的比較之一。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董忠司(1999):泉州話文白之外的近代官話層。第六屆國際閩方言學術研討會。
董忠司.陳麗雪(1999):語音的新變與保守:以台灣鹿港音為例。澳洲墨爾本大學:第八屆漢語語言學國際會議。
詹伯慧主編(199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詹伯慧等編(1996):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翟時雨(1986):漢語方言與方言調查。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廖綸璣(不知年代):拍掌知音。方言第2期,頁143-154。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明本潮州戲文五種。
蔣儒林(1911):潮語十五音。香港:陳湘記書局。
鄭良偉、黃宣範(1988):現代台灣話研究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社。
鄭張尚芳(1983):溫州方言歌韻讀音的分化和歷史層次。語言研究第2期。
鄭國權(1999):泉州明清戲曲古本中的閩南方言。第五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魯國堯(1980):宋代福建詞人用韻考。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知識出版社。
魯國堯(1987):論宋詞韻及其與金元詞韻的比較。中國語言學會第四屆學術討論會。
劉曉南(1989):宋代福建詩人用韻所反映的十到十三世紀的閩方言若干特點。語言研究1989年第1期。
劉曉南(1997):從宋代福建詩人用韻看歷史上吳語對閩語的影響。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4期。
劉曉南(1999):宋代閩音考。長沙:岳麓書社。
樋口靖(1988):台灣鹿港方言的一些語音特點。現代台灣話研究論文集。台北:文鶴。
蔡培火(1969):國語閩南語對照常用辭典。台北:正中書局。
蔡湘江(1999):談《彙音妙悟》“柳”、“入”二部。第五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蔡小月唱(1993):南管散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橋本萬太郎著,余志鴻譯(1985):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謝秀嵐編(1818):彙集雅俗通十五音。高雄:慶芳書局。
謝雲飛著(1987):中國聲韻學大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龍彼得輯(1992):明刊閩南戲曲絃管選本三種。台北:南天出版社。
羅常培、周辨明(1975):廈門音系及其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台北:古亭書屋。
羅竹風(1997):漢語大詞典。台北:東華書局。
羅杰瑞著、張惠英譯(1992):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
藝文印書館(1989):等韻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
小川尚義編(1938):日台大辭典。洪惟仁編(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小川尚義編(1931-32):台日大辭典。洪惟仁編(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Lien,Chinfa and Wang,William S-Y.(1993):Bidirectional diffusion in sound change.In Jones,Charles(ed.)Historical Linguistics:Problems and Prospectives.345-400.London:Longman Group Ltd.
Lien,Chinfa(1994):Lexical diffusion.In Asher,R.E.(ed.).Ench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Volume4:2141-2144.Oxford:Pergamom Press.
Lien,Chinfa .1997.The Lexicon in Competing Change.Yue,AnneO.and Endo Mitsuaki(eds.)In Memory of Mantaro Hashimoto.117-125.Tokyo:Uchiyama Shoten.
Lien,Chinfa. 1998. Denasalization, Vocalic Nasalization and Related Issues in Southern Min: A Dialect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Linguistics Change and the Chinesre Dial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and Language Contact.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Professor Li Fangkuei. 163-178.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ugust 17-19.
Phillips,B.S.1984. Word Frequency and the Actuation of Sound Change. In: Language. Volume 60. Number 2.
Chen, Matthew Y. and Wang,William S-Y. 1975. Sound change: act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Language 51:255-281.
Cheng,Chin-Chung and Wang,William S-Y..1972.Tone Change in Chao-Zhou Chinese:A Study in Lexical Diffusion.Kachru, Braj B et al.(eds) Papers in
Lingustics in Honor of Henry and Renee Kahane. 99-113 Urbana,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Douglas, Carstair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1873,London:Missionary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England. 收錄於洪惟仁編(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Egerod, Soren. 1982. How not to split tones----the Chao-zhou case. Fangyan 3.169-73.
Norman, Jerry. 1982. Some Ancient Chinese Dialect Words in the Min Dialects. 方言1983年第3期,頁202-211。
Norman, Jerry. 1988.“Chine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eele,John.(1924):The Swatow Syllabary with Mandarin Pronunciations.
即《潮正兩音字集》,上海長老教會。
Chang, Kun . 1971. Dialect Variations in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六本第四分。
Labov, William. 1981. Resolving the Neogrammarian controversy. Language 57:267-308.
Wang, William S-Y. 1969. Competing change as a cause of residue. Language 45:9-25.
Wang, William S-Y. 1979. Language change--a lexical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8.353-71.
W.H.Medhurst:“Dictionary of the Hok-kee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 ”1832,Batavia: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 press,Macao,China. 收錄於洪惟仁編(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P. Van der loon. 1966. The Manila incunabula and early Hokkien studies.Asia Major12:1-185.
Yue-Hashimoto, Anne. 1993. The lexicon in syntactic change: lexical diffusion in Chinese syntax.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stics. 21:21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