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3 18: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峰維
研究生(外文):Feng-wei Shiu
論文名稱:以服務設計探討瑞芳老街再造之文化慶典策略-以瑞芳火把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DISCUSSION OF HISTORICAL STREETS RECONSTRUCTION BY THE SWEETHOME TORCH FESTIVAL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ERVICE DESIGN AND STRATEGIES - A CASE STUDY OF THE SWEETHOME TORCH FESTIVAL
指導教授:黃維信黃維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hsin Huang
口試委員:黃維信
口試委員(外文):Wei-hsin Huang
口試日期:2016-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同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學系(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2
中文關鍵詞:瑞芳火把節服務設計瑞芳老街文化慶典策略
外文關鍵詞:The SweetHome Torch FestivalService DesignRueiFang Historic StreetsCulture Festival Strate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臺灣,每一條老街都曾經有一段輝煌的流金歲月,但隨著時光的推移,風華不再。現在,許多有心的在地人士紛紛加入了社區營造的行列,為的只是在未來的某一天,能讓老街風華再現。

瑞芳當地人習慣以閩南語「舊街仔」稱呼瑞芳老街,新北市瑞芳老街文化觀光推展協會正是第一個以振興瑞芳老街為宗旨的協會。本研究採用瑞芳火把節為例,以服務設計探討瑞芳老街再造之文化慶典策略,藉由初期的史料研讀、遊客造訪足跡的觀察記錄並繪製成旅遊冷熱區地圖、社區營造關鍵人物之訪談、分析瑞芳火把節的執行狀況與活動滿意度調查,並探討加入服務設計的瑞芳火把節活動對於瑞芳老街再造之文化慶典策略與成效。

為瞭解瑞芳老街再造之文化慶典策略與成效,本研究參考 Clawson & Knetsch (1966) 所提出之遊憩體驗過程,在活動舉辦的體驗階段中,加入導覽地圖頭巾與活動明信片,供活動參與者選購,使其在日後回憶階段中,仍有實體活動物品可加深參與活動之回憶。同時,在活動的設計之初,便以服務設計規劃流程的服務前、服務中到服務後的各項產品與項目,期望能藉由服務藍圖的實施,提升活動之各項規劃之滿意度。

研究後發現,老街協會成員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著重發展文化創意與巷弄特色文化,故以瑞芳火把節為老街再造之起點。另外,為了打破瑞芳老街旅遊冷區與熱區之界線,協會藉由導覽活動的舉辦,將遊客帶進冷區,並提供深度導覽服務。而瑞芳火把節各個服務設計項目之接觸點因數量不同,參與者填答問卷之滿意度雖有明顯感受落差,但大多數人的滿意度均接近「很滿意」。此外,根據參加活動之群眾之問卷統計,瑞芳火把節為期待日後繼續舉辦排名的第一名。因此,研究最終針對社區營造未來的發展模式,建議可朝公私單位協力進行、加強行銷手法,並增加其他服務設計的產品及活動項目,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Like any historic streets in every city, each street has its own history and golden years. Today, in Taiwan,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townspeople volunteered for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They all share the same goal: To let the street shines once more.

The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RueiFang Historic Streets is the volunteered association set up for promoting Kū-ke-á , the name the locals used to call, and enhancing the tourism.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study the restoration and renovation strategies of RueiFang Historic Streets in culture festival aspects by service design in specific event: SweetHome Torch Festival. The research measures will be initial historical documents study, tourists track maps sketching by 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 community leader visiting and discussion, analysing event process, results and festival satisfaction survey of participants. The conclusion will derive from the appraisal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ervice design in SweetHome Torch Festival for restoration and renovation strategies of RueiFang Historic Stree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festival for restoration and renovation at RueiFang Historic Streets, this research taking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ocedure proposed by Clawson & Knetsch (1966). In the events during festival, the guide map kerchief and post card are presented as the merchandised souvenirs for participants to enhance the impression of the event. In the beginning of activities design, service design is taken as the main design principle of any products and activities. The satisfaction of participants could be improved by implement of service blueprinting.

We realized the reason why the SweetHome Torch Festival being a starting point is the association focus o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and the featured alley cultur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For breaking the line between hot and cold zones of RueiFang Historic Streets, the association will introduce the deep guilding tour for tourists to bring them into the cold zones. Since the numbers of the touch points in each service design item of SweetHome Torch Festival are different,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participants satisfaction survey result. Generally, most of participants feedbacks are near to “ very satisfied ”. According to the satisfaction survey result, Sweethome Torch Festival is the most expected festival for next years. The end of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community recreation. It suggests that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could cooperate, improve the marketing measures, and add other service design products and activities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cess, which will be expected to yield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誌謝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次 vii
表次 xi
圖次 x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文化觀光 7
第二節 服務設計 11
第三節 社區營造 13
第四節 節慶 14
第五節 日本的社區營造策略一覽 17
第六節 小結 25
第參章 瑞芳舊街之個案與討論 27
第一節 「瑞芳」地名之移轉 27
第二節 中國大陸與台灣各地火把節比較 29
第三節 2016年瑞芳火把節之執行歷程 30
第四節 協會行文相關公部門與社區營造 46
第五節 瑞芳區之社區發展協會與人民團體 48
第六節 瑞芳舊街平常營業之店家 48
第七節 相關統計數字 49
第八節 瑞芳舊街再造研究定位 51
第肆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研究流程 54
第二節 觀察法 54
第三節 訪談法 55
第四節 問卷調查法 56
第伍章 研究討論 57
第一節 社區營造關鍵人物訪談與結果分析 57
第二節 舊街遊客分群足跡地圖繪製 70
第三節 瑞芳火把節的執行狀況分析 74
第四節 第二屆瑞芳火把節服務設計討論 75
第五節 第二屆瑞芳火把節滿意度分析 87
第六節 討論 105
第陸章 中長期之發展 107
第一節 瑞芳火把節中長期發展結論 107
第二節 瑞芳火把節發展的推論與方向 110
第柒章 結論 113
第一節 結論與瑞芳舊街後續研究建議 113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3
中文部份 123
外文部份 129
附錄一 行文各單位改善老街環境 131
附錄二 瑞芳區之社區發展協會 135
附錄三 瑞芳區之人民團體 137
附錄四 瑞芳舊街平常營業之店家 139
附錄五 分群遊客到訪或駐足地點次數統計一覽表 141
附錄六 分群遊客到訪或駐足地點 143
附錄七 瑞芳車站後站牆面彩繪 161
附錄八 瑞芳車站前站牆面彩繪 163
附錄九 文物保存與復舊 165
附錄十 舊警察官吏駐在所環境維護 167
附錄十一 其他相關之老街文物搶救或紀錄 171
附錄十二 半結構式訪談逐字稿 173
附錄十三 「工作人員及志工」工作概要表 193
附錄十四 2016瑞芳火把節工作活動時程表 195
附錄十五 第二屆瑞芳火把節問卷調查表 197
附錄十六 瑞芳火把節之主要報紙露出 201
中文部份
‧Marc Stickdorn,Jakob Schneider著;池熙璿譯(2013)。這就是服務設計思考 (初版)。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59)。臺灣文獻叢刊。第五十七種割臺三記。臺北市。臺灣銀行。
‧宋同正 (2014)。 序–服務設計的本質內涵和流程工具。設計學報 (Journal of Design), 19(2)。
‧黃佳慧、林芳穗(2014)。從服務設計觀點探討「博物館服務」:以「國立台灣文學館」為例。 設計學報,19(2),67-90。
‧洪敏麟 (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張瓈文計劃住持(1994)。九份口述歷史與解說資料彙編。台北市。文建會。
‧鄭天凱(1995)。攻臺圖錄:臺灣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爭。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許佩賢譯(1995)。攻臺見聞。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張家豪、朱子豪(2012)。國土資訊系統通訊,第 83 期,P32~P48。
‧余秋雨(2012)。何謂文化。台北市。天下文化。
‧楊慕理(2011)。地方文化產業 : 整合行銷傳播。台北市。智勝文化。
‧林連聰、宋秉明、陳思倫合著(2011)。觀光學概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銘輝、郭建興合著(2000)。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台北市。揚智文化。
‧陳思倫 (2005)。觀光學:從供需觀點解析產業。台北縣三重市。前程文化。
‧蕭照芳等譯,西村幸夫編著(2010)。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臺北市。天下雜誌。
‧李豐楙,謝宗榮(2004)。台灣節慶之美。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陳柏州,簡如邠,黃丁盛(2004)。臺灣的地方新節慶。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劉俊裕(2013)。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高雄市。巨流。
‧鍾志強(2011)。休閒產業經營與管理。臺北市。華都發行。
‧王立文(2008)。全球在地文化研究。桃園縣中壢市。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周玉堡(2011)。非營利組織推動客家社區營造之研究—以東勢庄文化協會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頁 1-222。
‧許鳳娥(2011)。社區意識如何凝聚?:以 [竹田驛園] 社區營造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黃秋媖(2014)。高雄市社區營造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
‧葉瑞其(2015)。舉辦地方文化活動關鍵成功因素探討-以清境火把節為例。
‧鍾溫清(2002)。瑞芳鎮誌。臺北縣。瑞芳鎮公所。
‧陳玫臻等合著(2007)。瑞芳尋影秘笈:羊皮上的藏寶圖。台北縣。瑞芳鎮公所。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為例。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
‧沈雅琪 (2008)。 非營利組織在社區營造的角色與功能之研究。
‧蔡淑貞 (2003)。 新崛江商店街消費行為與管理策略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17)。活潑之瑞芳街 宜蘭鐵道興及關係業者之移入。大正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917-11-27。第六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26)。瑞芳庄計畫 新築役場。大正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926-06-13。第四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30)。御遺跡地記念祭 瑞芳庄役場落成式 其他兩會異常熱鬧。昭和五年六月四日1930-06-04。第四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30)。瑞芳役場 落成誌盛。昭和五年六月九日1930-06-09。第八版。
‧臺灣總督府印刷局(1919)。八堵瑞芳間鐵道運輸營業開始(1919年05月24日)。官報。告示第63号。
‧臺灣總督府印刷局(1931)。瑞芳郵便局移轉(1931年10月19日)。官報。告示第102号。
‧楊惠琪(2004)。瑞芳後站 繁華褪盡 老了!(2004年08月24日)。聯合報。B2版。
‧楊惠琪(2005)。守著小店44載 阿桑看盡瑞芳煙雲(2005年03月12日)。聯合報。C2版。
‧邱奕寧(2015)。瑞芳火把節 400人一起「燃燒吧」(2015年03月01日)。聯合報。B1版。
‧張芮瑜(2015)。破匾拼湊紅磚屋歷史 揭牌重生(2015年12月20日)。聯合報。B1版。
‧張芮瑜(2016)。瑞芳火把節 燈火相傳 潛龍再現(2016年02月01日)。聯合報。B1版。
‧陳珮琦(2016)。瑞芳火把節 火龍翻山慶元宵(2016年02月20日)。聯合報。B2版。
‧游明煌(2016)。瑞芳元宵夜遊 500火把像火龍(2016年02月22日)。聯合報。B2版。
‧陳郁薇(2016)。瑞芳火把節要登場 趕做手工火把(2016年02月15日)。觀天下新聞。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323/1503055。
‧林欣漢(2016)。〈台北都會〉瑞芳火把節 21日作夥來夜遊(2016年02月16日)。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58367 。
‧施信全(2016)。瑞芳火把節21日作夥來夜遊(2016年02月16日)。取自http://www.ntpc.gov.tw/ch/home.jsp?id=28&parentpath=0,6,27&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602160023 。
‧新北市政府(2016)。201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