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內 文 獻
王麗容(1999)。婦女二度就業之檢視與政策建議。社會政策與社會
工作學刊,第3期,頁181-225。
于躍門、陳靜夫,儲蓄互助社與社會資本《儲蓄互助社雜誌》第63
期,台中市: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2002)。
尹樹生(1980)。合作經濟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
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
李安妮 (1994) 對傳統貧窮研究方法的省思:一個女性主義的觀。
婦女與兩性學刊,第五期。頁 165-81。
李玉齡(2001)。 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的困境與突破之探究。
李奕萱(2003)。在泥沼中成長--離婚婦女的適應與學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雅雯(2000)。台灣中高年齡女性之就業型態與意願。台灣大學。
林萬億(2012)。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五南。
吳 彬(2015)。合作社是什麼?—對國際合作社定義、價值及原則
的重新解讀。
吳芝儀,廖梅花(2001譯)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
吳家綺(2010)。質性資料的分析。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巨流。
夏曉鵑 (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臺北,左岸文化出版
陳雅薇(2001),《二度就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陳燕卿、王雲東(2005)。婦女二度就業方案之成本效益分析-
以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為例。
陳漢義(2006)。《服務管理》華泰文化事業(股)公司。台北。
梁婉玲(2010)。質性研究的品質控管。臺北縣:韋伯文化。
梁玲菁,聯合國「2012國際合作社年」 —平民合作經濟發展趨勢
許碧芬、蕭文玲(1999)。家庭衝突關係之研究。
黃以謙(2003)。泰然駕馭都市壓力 香港,明報出版社。
郭玲惠(2001):〈家務有給制於我國夫妻財產制中應有之地位〉。
《萬國法律》,第115期,頁18-25
鄭麗珍(2001a)。貧窮女性化與社會救助政策。
社會教育年刊,49,頁3-18
鄭麗珍(2013)。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張清富(1998)。單親家庭經濟扶助之研究。內政部八十六年報告。
孫炳焱譯,Sven Ake Book原著(2003)。
《世界變遷下的合作社基本價值》。台北:中國合作學社。
廖仁義(1986)譯,E.Pivcevic著,《胡賽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
蔡建雄,儲蓄互助社應該立即立法規範。
儲蓄互助社雜誌,第41期,第7-10頁,(1997)。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第八版)。台北:心理。
簡文吟(1997)。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之分析:離職與復職的
檢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簡俊成、方婷婷(2005)。虛擬社群商業化之紮根理論研究。
管理評論,24(3),43-67。
劉梅君(2012)。婦女就業促進的契機與挑戰
謝曾芳蘭(1993)。婦女二度就業問題面面觀,勞資關係月刊,12期,86-95。
國 外 文 獻
Goldman Sachs’ Matsui Challenges ‘Myths’ of Womenomics,
(2014), Wall Street Journal.
Garfinkel, I. & McLanahan, S. 1986. Single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
a new American Dilemma. 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
Harris, R. L., Ellicott, A. M. & Holmes, D. S. (1986).
The timing of psychosocial transitions and changes in women’s lives: An examination of women aged 45 to 60.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409-416.
Halle, T.(1998). What Policymakers Need to Know about Fathers. Polic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Human Service,53(3):21-35.
Lowenthal, M. F., Thurnher, M. & Chiriboga, D. (1975). Four stages of life.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orokoff, P. J. (1988). Sexuality in peri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2, 489-511.
Moen, p. (1991). Transitions in mid- life: Women’s work and family roles in the 1970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135.
Pearce, Diane. 1978. 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Women, Work, and Welfare. Urban and Social Change Review (Feb. 1978),pp 28-36.
Taylor, S. E. (1999). Health psychology. Boston: McGraw-Hill.Venture Publishing.
Worell, J. & Remer, P. (1992). Feminist perspectives in therapy. Toronto, Canada: John Wiley & Sons.
Vanek, Jaroslav, ed., 1975, Self-management, Economic Liberation of Man, Baltimore, 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