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12: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孟杰
研究生(外文):Meng-Chieh Li
論文名稱:隱處迴盪的影像 ----「再空間化」的影像生產
論文名稱(外文):Images in Secretive Places : Re-spatializer the Productions of Images
指導教授:陳愷璜陳愷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AI-HUA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5
中文關鍵詞:再空間化;遮蔽性;影像考古
外文關鍵詞:re-spatializationsecretivenessimage-archae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身為一個創作的實踐者,在創作論述的書寫上,我著重於挖掘創作脈絡中的質性,並參照著當代以降關於影像課題的脈絡演繹,藉由審視自身所做過的事,亦步亦趨的使其生成一組關於自身創作的系統語言;在書寫中無刻希望能保有一定的開放性,得以使此份創作論述做為一份創生的文本;亦是創作者書寫目的的完成。本篇論文中將談論我創作中的兩個重要觀念;一為遮蔽性的空間,二為立於一個空間的考古化影像;以了解我影像作品中總會反覆出現的那些空間與意象,真實事件與虛擬情節(文本)之間的關係。遮蔽性的空間因其相對的不可見位置,使我在這個軟硬體日漸建構嚴密的社會;找到了某些得以見縫插針的缺口,將那些相對不可見的位置與特殊條件提領;再創造一個可對應空間現象的(敘事)影像,生產的是對應著現場的新文本。而關於空間的考古化影像,又可分為「毀敗」與「挖掘」兩部份論述;大致探討我創作中的空間選擇,即其是如何與作品發生關係的。整篇論文將隨著章節依序談論我創作中對於影像觀點的轉捩、近期創作中空間的選擇乃至於影像中的事件、與裝置的部署,進行分析。

Being a practicer of artistic creations, I focus on digging the nature of the creation, and referring to sequence of ideas about images in the current trend while making my artistic creation statement. Through scanning what I have done, along the way of my tracks, it became a systematic language to present my pieces. Hopefully I can maintain certain openness and use it to be the model of my works, as well as accomplishment of the goal of writing. In this thesis, I will bring out two important ideas in my art works: one is the secretive spaces, the other one is so called image-archaeology in the space, in which we may learn that why the concepts of spaces and images are repeatedly shown in my works. Roughly speaking, the secretive spaces is opposite to the spaces could generally be seen. With this idea, I found a cleft to nail and address the unseen spaces and recreate a narrative image to reverse the way of observing places. As for the image-archaeology, it could be regarded with two parts, destroying and digging; which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son that why I choose those places to shoot , also specify its relationships in my works. In short, the whole thesis, I will try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turning point of my way to look on the images, especially in my practices, also the selection of spaces, the events in the images, and the layout of the devices in my recent works along with its each chapter.

摘要 …………………………………………………………………………… 3
Abstract ………………………………………………………………………… 4

第一章 從真實到虛構,影像之於我的轉捩 ………………………………… 6
第一節: 文件化的影像 ………………………….………………………………… 6
第二節: 造假的威力 ..………………………….………………………………….. 8

第二章: 潛移的視點----關於那些被遮蔽的空間 ………………………………. 11
第一節: 遮蔽性的空間 ……………………………………………………12
第二節: 空間的考古化影像 I毀敗 ………………………………………………. 13
第三節: 空間的考古化影像 II挖掘 …………………………………………….... 15
第四節: 水/液化與異化 ………………………………………………… 17

第三章: 影像中的事件……………………………………………………………….. 20
第一節 在事件之前 …………………………………………………………….. 20
第二節 狂想 …………………………………………………………………………. 23
第三節 得以「再空間化」 …………………………………………………………. 27

第四章: 缺口/ 安置影像之所 ……………………………………………………... 30
第一節 基於一切毀敗中的 ………………………………………………………… 30
第二節 隱蔽處的想像 ……………………………………………………………… 31
第三節 想像成形與媒體特徵 .……………………………………………………. 33

結論 …..………………………………………………………………………... 35


參考文獻與資料 ……………….………………………………………………..… 37


附錄
1.作品圖版 …………………………………………………………………… 38


1. 陳愷璜/著《疲憊與等待之屋》 臺北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06。
2. Robert Sokolowski /著 , 李維倫/譯 《現象學十四講》 臺北 心靈工坊。 2004 。
3. 陳松志/著 《酸臭之屋–陳松志創作自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2004 。
4. 呂沐芢/ 著 《偽道者》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2005 。
5. 村上春樹/ 著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賴明珠/譯 臺北 時報文化1994 。
6. 村上春樹/ 著 《邊境 近境》 賴明珠/譯 臺北 時報文化1999 。
7. Tim Cresswell / 著 ,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2006。
8. Catherine Grout, 黃金菊 譯,《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台北市:遠流。2009。
9. 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藝術家庭 / 著《龐畢度中心 新媒體藝術》。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2006.
10. 林志明、郭力昕、龔卓軍、黃建宏、洪上翔、黃海鳴 / 著《影像研究 藝術思維》。台北
市: 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
11. 黃建宏 / 著《一種獨立論述》臺北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10。
12. 李文吉 / 著 《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市:遠流。1994。
13. 張惠蘭 / 著 《寶藏巖 流動的色彩密碼》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011。
14. 王咏琳《場所與空間的融合—影像中的空間再造》 藝術家雜誌 2010.3月號。2010。
15. 黃海鳴 《從影像到實體空間行為的另類虛擬》 藝術家雜誌 2011.6月號。2011。
16. John Berger / 著, 吳莉君 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市:麥田。2005 。
17. SLAVOJ ZIZEK / 著, 朱立群 譯, 《幻見的瘟疫》。台北縣:桂冠。2004 。
18 賴瑛瑛 / 著, 《台灣前衛 六零年代複合藝術》。台北市:遠流。2003。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