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尹柏勛,2014,醫師對於使用電子病歷之行為意圖-以計畫行為理論為架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王明妤、林玠恒、方治文、凃安蓉、張甄育、林倩如,2011,“農民持續採用有機耕種行為意圖之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臺灣農學會報,第12期,第68-88頁。
3.王嬿淳,2018,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人類理專與理財機器人協作的服務創新模式,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4.王錦榮,2017,論里長功能角色的演變-以縣市合併前、後之原高雄縣轄區為例,國力高雄大學,碩士論文。5.王占魁,2009,智慧型手機網路使用意願及相關因素探討,樹德科技大學,碩士論文。6.王啟東,2003,台灣地區村里功能與角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7.司徒達賢,2005,管理學的新世界,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
8.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電子化民主之研究,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
9.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電子治理成效指標與評估:G2C與G2B,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
10.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2,臺灣電子治理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
11.江孟勳,2018,民眾採用行動支付消費意圖與行為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12.呂世鏹,2017,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探討雲端學習接受度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3.呂孟芩,2014,電子民主與政府APP-評估指標建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4.李國瑋,2016,“科技接受或轉換?科技轉換模式的初探與驗證”,電子商務學報,第18卷,第2期,第183-224頁,12月。
15.李仲彬、陳敦源、蕭乃沂、黃東益,2006,“電子化政府在公共行政研究的定位與價值:議題連結的初探性分析”,東吳政治學報 第22卷,第73-120頁。
16.李明易,2016,影響民眾使用健康穿戴式裝置意圖之因素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17.林欽榮,1988,管理之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市。
18.林嘉誠,2003,“電子化政府與轉型中的公共服務典範”,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1期,第16-29頁,2月1日。
19.林儷蓉,2015,無障礙計程車使用意向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洪瓊梅,2017,行動支付促進因素影響消費者使用意願,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1.洪承德,2017,探討消費者使用行動APP的意圖-以高鐵APP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2.洪朝傳,2012,應用資訊系統成功模型與科技接受模式探究護理人員使用數位學習系統之關鍵因素,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3.張鈞傑,2006,“影響持續知識分享意圖之因素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6期,6月15日。
24.張宗榮,2012,以整合科技接受模式及沉浸理論探討App之使用行為模式-以行動社群App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5.張淑貞,2018,應用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中介平台信任與交易安全探討共享經濟服務行為意圖之影響因素研究,國立臺北商業大學,碩士論文。26.張家維,2018,探討影響個人使用雲端儲存系統之行為意圖,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7.莊文彬,2016,國際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行為意向研究-以LINE、FB Messenger為例,文藻外語大學,碩士論文。28.許永豐,2006,公部門知識管理系統的導入對使用者滿意度的影響,義守大學,碩士論文。29.郭康琳,2015,評估導入ITIL流程對公部門資訊單位提升IT服務管理效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30.陳信宏,2011,“科技採用的吸收困難:組織實務對制度環境的依存性”,資訊管理學報,第18卷,第1期,第105-131頁, 1月1日。
31.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與電子化參與”,T&D飛訊,第83期,7月10日。
32.陳郁欣,2015,整合科技接受模型與計劃行為理論分析影響數位閱讀行為意向之因素,南華大學,碩士論文。33.陳立昇,2015,制度化壓力下國小導師使用班級網站之行為探究-以高雄市國小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碩士論文。34.陳國珍,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及資訊系統成功模式探討使用者對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體育衛生管理系統子系統-「流感疫情通報系統」使用意願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碩士論文。35.陳盈秀,2007,里長的角色定位與服務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36.黃東益、李仲彬,2010,“電子治理與民眾對政府信任:台灣的個案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51期,第77-123頁,12月1日。
37.黃東益,2009,“電子化政府的影響評估:內部顧客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第1卷,第3期,第25-54頁,7月。
38.黃婷玉,2008,“國內近十年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採用之碩博士論文內容分析”,網路社會學通訊,第69期,3月15日。
39.黃日鉦、林承賢,2013,“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縮短數位落差之持續使用行為”,International Journal第5卷,第1期,第57-78頁。
40.黃秋敏,2011,「雲端人力資源管理資訊系統(WebHR)」使用者接受度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銘傳大學,碩士論文。41.楊濟萍,2017,以協同治理為基礎之里鄰管理模式,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42.楊世寧,2008,組織制度與顧客關係管理系統的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43.楊仁鈐,2008,官僚對傳統及電子化參與之態度差異與影響因素:以行政院環保署為例,世新大學,碩士論文。44.葛成謙,2018,探討影響電動汽車共享系統採用意願之因素,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45.葉美春,阮明淑,2007,“使用者採用知識管理系統之影響因素研究-理論模型的比較取向”,圖書資訊學刊,第5卷,第1期,第69-90頁,6月。
46.葉盈君,2012,“淺談計畫行為理論”,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51期,11月1日。
47.葉俊榮,2004,“電子化民主對民主政治發展之意涵”,研考雙月刊,第28卷,第4期,第12-24頁,8月1日。
48.葉俊麟,2011,以計劃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型來探討智慧型手機的購買決策,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49.詹詠誠,2018,結合科技接受準備模式與計畫行為理論之模型 探討心率偵測手環使用意圖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碩士論文。50.劉冠吾,2009,從科技接受模式與資訊系統成功模式探討圖書館資訊系統的使用-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51.劉哲瑋,2014,實體通路電子發票載具使用意圖因素探討,國立臺北大學,碩士論文。52.蔡易霖,2017,乘客於機艙內使用行動裝置之研究: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53.蔡宗翰,2011,影響國中生利用電腦網路學習意圖之因素,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54.鄭靜斐,2015,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中高齡使用者智慧型行動裝置使用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55.蕭乃沂,2003,“各國推動電子化政府之比較:整體資訊建設指標的觀點”,中國行政評論第13卷,第1期,第1-28頁,12月1日。
56.鍾煥玲,2015,評估長期照護機構管理資訊系統使用者之使用效益,高苑科技大學,碩士論文。57.藍秀珍,2013,民眾採用政府行動App服務之行為意向-以交通運輸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58.蘇菁驊,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中高齡者對自助式平板點餐系統之接受度,實踐大學,碩士論文。59.羅晉,2008,“邁向電子化民主新階段?政府網站民主化指標建立與評估調查”,東吳政治學報,第26卷,第1期,第143-198頁,3月1日。
60.龔楷恒,2010,從體制觀點探討影響消費者對仿冒精品購買行為態度之認知因素,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外文文獻
1.Ajzen, Icek. (1985).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2.Ajzen, Icek.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3.Ajzen, I., & Driver, B. L. (1991). Predic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om behavioral, normative, and control belief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Leisure sciences, 13(3), 185-204.
4.Ajzen, I. (2002).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1.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4), 665-683.
5.Bassellier, G., & Blaize Horner Reich, I. B. (2001).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etency Of Business Managers: A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Model, Journal of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s, 17(4), 159-182.
6.Chen, Q., Lu, Y., & Tang, Q. (2018). Why do users resist service organization’s brand mobile apps? The force of barriers versus cross-channel syner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7.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319-340.
8.Fornell, C., & Larcker, D.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39-50.
9.Hagen, M. (1997). A Typology of Electronic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Giessen.
10.Kakabadse, A., Kakabadse, N. K., & Kouzmin, A. (2003). Reinventing the democratic governance project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growing agenda for debat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3(1), 44-60.
11.Laudon, K. C., & Laudon, J. P. (2015).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8). Prentice Hall.
12.Nunnally, J. (1978). Psychometric methods.
13.Moore, Gary C, & Benbasat, Izak. (1991).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3), 192-222.
14.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
15.Porter, M. E. (1979). 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 Strategic Planning: Readings, 102-117.
16.Taylor, S., & Todd, P. A. (1995).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6(2), 144-176.
17.Thomas etal.,2005;Wallis2005,Scott2006;羅晉2008a。
18.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 Davis, F. D. (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425-478.
19.Xu, C., Peak, D., & Prybutok, V. (2015). A customer value,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perspective of mobile application recommendation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79, 17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