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7 13: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胤蓉
研究生(外文):HUANG, YIN-JUNG
論文名稱:王正平以詩詞為創作素材的琵琶曲-以《水調歌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Wang Cheng-Ping's Pipa Piece of the Creations Based on Poetic Lyrics:The Case Studies of “Shui Diao Ge Tou”
指導教授:賴秀綢賴秀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AI, HSIU-CHOU
口試委員:孫俊彥蔡淩蕙
口試委員(外文):SUN,CHUN-YENTSAI,LING-HUEI
口試日期:2019-04-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傳統音樂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琵琶詩詞王正平水調歌頭臺灣作曲家
外文關鍵詞:PipaPoetryWang Cheng-PingShui Diao Ge TouTaiwanese compos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王正平(1948-2013),臺灣著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曾任中廣國樂團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及團長、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系專任教授等。
除了在琵琶演奏上深入研究,王正平亦致力於琵琶樂曲的創作,其演奏技法以「下出輪」為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時常能看見下出輪的蹤跡。身為他那時代的新興創作者,王正平創作的素材多元,為開發琵琶表現力,創發許多特色指法。
《水調歌頭》創作於1979年,為王正平以蘇軾的同名詞作之懷念弟弟蘇轍篇為其創作靈感,並且以下出輪為基點創發了「琶音輪指」指法。在其1984年的手抄譜中,以五句詞句作為各段落標題,分別是〈一〉明月幾時有、〈二〉把酒問青天、〈三〉月有陰晴圓缺、〈四〉起舞弄清影、〈五〉千里共嬋娟。
筆者以王正平1984年的《水調歌頭》手稿譜作為主要研究分析對象,整理從作曲家、文學、樂曲架構、特色技法,與音樂情感的表達。筆者認為此樂曲透過各樣音樂表現,傳達出詩詞以思念為軸的情感。
Wang Cheng-Ping (王正平, 1948-2013) was a celebrated Pipa performer and composer, who also conducted the Orchestra of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of China and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in which he served as the director as well. And he was professor i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nd Department of Chinese Music in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In addition to his research on Pipa performing techniques, he endeavored to create new numbers of Pipa. His famous technique shia chu lun (下出輪) can often be observed in his works. As an innovative composer, Wang drew inspirations from various subjects and extended the expressive power of Pipa by creating many unique finger-playing techniques.
Shui Diao Ge Tou(水調歌頭) was penned in 1979 by Wang, inspired by the same title poem written by Su Shi(蘇軾) to commemorate his brother Su Zhe(蘇轍). Wang invented the technique of pa in lun zhi (琶音輪指) based on shia chu lun. On his handwritten scripts in 1984, he structured five parts according to five sentences in the poem as listed: (1)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2)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clear sky. (3)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round or crescent shaped. (4)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5) Though thousands of miles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I take the 1984 draft of Wang’s Shui Diao Ge Tou as my main subject to analyze. Through organizing references from composer, literature, music structure, technique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music, I argue that this number utilizes multiple expressions of music to transmit the emotions of yearning in the poem.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譜例目錄 vii
凡例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第二章 作曲家王正平的生平與創作理念 13
第一節 王正平的成長背景 13
第二節 王正平的創作理念 15
第三節 王正平的琵琶演奏技法及其音樂表現 19
小結 41
第三章 《水調歌頭》之文學與音樂探討 43
第一節 蘇軾〈水調歌頭〉之探源 43
第二節 相關於〈水調歌頭〉之音樂作品 51
第三節 王正平《水調歌頭》之版本比較 57
小結 86
第四章 《水調歌頭》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87
第一節 《水調歌頭》之曲式結構分析 87
第二節 《水調歌頭》之演奏技法分析 107
第三節 《水調歌頭》之演奏詮釋分析 110
小結 125
第五章 結論 127
參考資料 131
附錄 137
一、書籍

(宋)王灼(1958)。碧雞漫志,卷第四。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郭茂倩(1999)。樂府詩集,卷第七十九。臺北市:里仁書局。
王水照(1984)。蘇軾選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正平(1999)。琵琶音樂美學及自我琵琶創作理念簡述。載於杜裕明(編輯),中國音樂賞介(49-74頁)。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任半塘(1982)。唐聲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吉提(2004)。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論。北京市: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李泗滄(1986)。琵琶技法。臺北市:生韻出版社。
杜亞雄(2004)。中國傳統樂理教程。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社。
周錫䪖(1988)。杜牧詩選。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石城(1998)。琵琶教材。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
林瑛琪(2010)。臺灣的音樂與音樂家。臺北市:臺灣書房。
林語堂(1977)。蘇東坡傳。臺北市: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胡雲翼(1962)。宋詞選。上海市:中華書局出版。
徐志剛(1992)。詩詞韻律。濟南市:濟南出版社。
袁靜芳(1987)。民族器樂。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
莊永平(2001)。琵琶手冊。上海市:上海音樂出版社。
莊澤義(1993)。詩詞曲導讀。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郭美美(1990)。東坡在詞風上的承繼與創新。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陳淑娟(1998)。詞曲欣賞。臺南市:文國書局。
黃文吉(1996)。北宋十大詞家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黃篤書(1995)。千古奇才蘇東坡全傳<上>。臺北市:國際村文庫書店。
廖富樂(1980)。琵琶的技術與練習(第一冊)。臺北市:中華樂訊雜誌社。
趙璞(1991)。中國樂器學琵琶篇。臺北市: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補助出版。
劉小梅(1996)。撒一把藝術種子。臺北市:慧眾文化出版。
劉客養(2012)。臺灣當代國樂作曲家訪談錄(1970-2011)。新北市:百川書屋。
劉德海(1986)。琵琶基礎訓練法。香港:上海書局。
龍榆生(1978)。唐宋詞格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薛宗明(2003)。臺灣音樂辭典。新北市:臺灣商務。
顏綠芬(主編)(2006)。台灣當代作曲家。臺北市:玉山社。
嚴建文(1984)。詞牌釋例。杭州市:浙江文藝出版社。
蘅塘退士(2004)。新譯唐詩三百首。臺南市:文國書局。

二、學位論文

佘韋瑾(2012)。王正平琵琶作品之研究以《琵琶行》、《月牙泉之歌》、《童謠三章》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昕珏(2012)。陳怡《打擊樂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正欣(2016)。從中廣國樂團變遷至中廣新國樂團之探討-1975〜2007年。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鄉(2006)。從“妙音樂集國樂團”的例證探討視障音樂團體之發展。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論文。
洪敏薰(2009)。六首臺灣琵琶創作作品分析與詮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瓊枝(2012)。箏樂詩詞彈唱之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班論文。
張嘉文(2012)。王正平琵琶獨奏作品《琵琶行》與《童謠三章》樂曲研究及美學初探。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中國音樂組碩士論文。
許文倩(2016)。臺灣琵琶樂曲創作發展探討─以王正平《天祭》為例。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牧慈(2002)。「摧藏千里態,掩抑幾重悲」──指法在琵琶音樂語境中地位之探討。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蒨(1998)。六首琵琶獨奏曲目之剖析。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演奏組碩士論文。
陳慶隆(2005)。古琴技法對琵琶音樂漢化的影響。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瑩純(2015)。王正平及其音樂作品《青羽綠蓑衣》。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中國音樂組碩士論文。
陳麗晶(2004)。兩首琵琶與樂隊曲─《天祭》及《春秋》的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中國音樂組碩士論文。
楊玲(2011)。蘇軾《水調歌頭》歌曲研究。南京市: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
楊雅淳(2013)。王正平音樂理念及其琵琶作品《童謠三章》之分析與詮釋。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中國音樂組碩士論文。
劉伯元(2017)。《張昊音樂作品目錄》編纂。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劉亭妤(2015)。臺灣原住民音樂元素於琵琶樂曲中的運用與詮釋-以《泰雅歡歌》為例。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研究所演奏組碩士論文。
樊家瑋(2015)。王正平琵琶創作樂曲 ──以《上花轎》、《天問》、《童謠三章》 為例。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孟芙(2012)。王正平琵琶作品:《琵琶行》及《月牙泉之歌》的探討。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中國音樂組碩士論文。
鄭亦鈞(2012)。從琵琶指法探討樂曲中琵琶語法的運用。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光智(2014)。論音樂與詩詞之聯結─以二胡協奏曲《望月》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2017)。琵琶曲《滿江紅》和《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的文學描繪。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

王正平(1971)。琵琶演奏技巧之一─琵琶右手兩種指法的分析。中國樂刊,1-3,24-22。
王正平(1972)。琵琶演奏技巧(二)─特殊技巧。中國樂刊,1-4,33-31。
王正平(1972)。琵琶演奏技巧之三─左手的技巧(一)。中國樂刊,2-1,30-28。
王建元(2011)。生命的禮讚與謳歌——陸在易作品音樂會有感,人民音樂,7,15-16。
王震亞(1998)。水調歌頭。音樂創作,1,1-5。
石潔(1999)。水調歌頭。音樂創作,2,22-25。
沈冬(2014)。聽見“中國性”──四海唱片的藝術之聲。音樂藝術,2,17-35。
沈冬(2018)。「君子不器」的奇幻音樂人生 王正平的琵琶行。Par表演藝術雜誌,301,70-73。
姚曉鈺(1995)。王正平的妙喜清音。金色蓮花:佛學月刊,25,18-19。
柯仕寬(2013)。儒者之儀 仁者之風—─憶恩師王正平。Par表演藝術雜誌,244,114-115。
盛禮洪(2013)。淺析無伴奏混聲合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音樂時空,4,92。
郭強(2015)。圓——讀蘇軾<水調歌頭>有感。音樂創作,4,75-82。
陳守強(1994)。佛法‧生活‧藝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22,31-43。
楊晨(2012)。纖弱的美──琵琶下出輪探究。樂器學堂,5,46。
廖詩昀(2018)。樂如春風 樂寫臺灣 作曲家 盧亮輝。新絲路,62,14-15。
臺北市立國樂團(2018)。北市國武俠系列音樂會翻轉愛樂者對傳統國樂刻板印象。文化快遞,212,22-23。
蔡佩洳(2007)。一個新的琵琶指法分類法與其教學運用。關渡音樂學刊,7,189-212。
錢仁康(2004)。水調歌頭。音樂創作,3,2-6。
蘇筠涵(2016)。1970年代臺灣琵琶音樂與作品研究。臺灣音樂研究,22,101-123。

四、樂譜

王正平(1980)。水調歌頭,手稿。未出版。
王正平(1984)。水調歌頭,手稿。未出版。

五、音樂會節目單

中華民國音樂學會(1974年4月13日)。王正平琵琶獨奏會。臺北市:臺北市實踐堂。
牛耳藝術經紀公司、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中心(1995年11月6日)。王正平琵琶獨奏會。臺中市:台中中興堂。
牛耳藝術經紀公司、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中心(1995年11月14日)王正平琵琶獨奏會。臺北市:台北國家音樂廳。
牛耳藝術經紀公司、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中心(1995年11月18日)。王正平琵琶獨奏會。新竹市:新竹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活動中心演藝廳。
臺北市立國樂團(2000年1月9日)。王正平琵琶創作樂展。臺北市:國家音樂廳。
新象文教基金會(2009年4月24日)。王正平琵琶獨奏會。臺北市:國家音樂廳。
新象文教基金會(2009年5月14日)。王正平琵琶獨奏會。高雄市: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
臺北市立國樂團(2018年1月12日)。妙指禪心琵琶王─王正平的琵琶及禪悟世界。臺北市: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臺北市立國樂團(2018年1月13日)。文思揮就管弦章─王正平與北市國的情緣。臺北市: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台大薰風國樂團(2018年7月18日)。《今夕何夕》台大薰風國樂團戊戌年暑期巡迴公演。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文中心演藝廳。

六、有聲資料

王正平(1995)。樂器之美第一集─王正平琵琶獨奏。加麗有限公司。
王正平(2001)。振衣千仞崗─文人音樂家王正平的琵琶神韻。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正平(2010)。梵天之音─王正平琵琶精選輯。貝特音樂有限公司。

七、網路影音

jiyi wan(2014年3月2日)。王正平創作樂展【YouTube影音資料】。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M7aNgMkt1I&index=28&list=PLuLrMoZuSZClKQDOfdI4ua4Quikvv52AR。檢索日期:2018年10月3日。
方小玲(2016年1月6日)。王正平 水調歌頭【YouTube影音資料】。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hSkUIkQOqg。檢索日期:2018年3月22日。
劉憲雯(2012年12月17日)。琵琶介紹與訪談.DAT【YouTube影音資料】。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uk4A4e3bLc。檢索日期:2018年3月22日。

八、網路資料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臺灣音樂館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http://musiciantw.ncfta.gov.tw/index.aspx。檢索日期:2018年3月22日。
陳其鋼。http://www.chenqigang.com/index.php。檢索日期:2018年11月16日。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檢索日期:2018年3月22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